从2000年开始,主要的雨带就已经从华南和长江流域移到了淮河到黄河流域之间,有的年份可以到达华北和东北。2013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高温天气困扰,而东北地区的暴雨却导致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出现1999年以来的最大洪涝。
丁一汇表示,雨带北移是一个年代际的变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考虑到整个年代际变化,今年我们在北方靠近山东、河北的地方预测了一个小雨带。”丁一汇告诉记者,如果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北移的雨带可能会向南退一些,但是这只是一个年际变化。
在厄尔尼诺的发生年,厄尔尼诺对我国降水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今年主雨带还预报在黄淮地区而不是江淮地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次年,我国主要雨带的预测预报将更具有挑战性,科学家将尤其关注主雨带到底南退到我国的什么位置。丁一汇指出,作为一种年际变化,厄尔尼诺可能在一两年内改变“雨带北移”这种年代际变化。但是,受到更长的驱动力影响,在厄尔尼诺结束后,雨带北移的脚步将继续,而不会被终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石岭告诉新华社记者:“简单地说,就是过去几十年北方的干旱化是短暂的。从地质记录看,全球变暖一定会使东亚夏季风雨带向西北推进,从而极大地改善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惠泽数亿人。”
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并被该期刊评为亮点文章。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夏季风强度持续减弱、季风雨带逐渐南移,从而导致中国北方干旱、南方洪涝。对于这一现象,学术界多归因于全球变暖。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将不断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中国北方干旱化的担忧。
杨石岭与同事丁仲礼院士等人对黄土高原末次冰盛期(距今2万年前,是最近的极寒冷时期)以来20多个地点的土壤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以通过对降水敏感的古植被来重建古季风,从而了解古夏季风雨带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影响。
通过分析沉积物有机质中的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他们发现,从末次冰盛期至全新世暖期(距今1万至4000年前),黄土高原C4植被(光合作用初级产物为四碳化合物的草本植物)显著增加,而且C4植被生物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跟现代降水量等值线非常一致。因此,C4植被生物量等值线的移动可以有效指示古季风雨带的位置变化。
杨石岭说,末次冰盛期时,黄土高原东南部的C4植被生物量为10%至20%,而在全新世温暖期,该等值线(10%至20%)出现在黄土高原西北部,空间移动幅度达300公里以上。这一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导致东亚夏季风雨带向西北方向推进。
丁一汇表示,雨带北移是一个年代际的变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考虑到整个年代际变化,今年我们在北方靠近山东、河北的地方预测了一个小雨带。”丁一汇告诉记者,如果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北移的雨带可能会向南退一些,但是这只是一个年际变化。
在厄尔尼诺的发生年,厄尔尼诺对我国降水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今年主雨带还预报在黄淮地区而不是江淮地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次年,我国主要雨带的预测预报将更具有挑战性,科学家将尤其关注主雨带到底南退到我国的什么位置。丁一汇指出,作为一种年际变化,厄尔尼诺可能在一两年内改变“雨带北移”这种年代际变化。但是,受到更长的驱动力影响,在厄尔尼诺结束后,雨带北移的脚步将继续,而不会被终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石岭告诉新华社记者:“简单地说,就是过去几十年北方的干旱化是短暂的。从地质记录看,全球变暖一定会使东亚夏季风雨带向西北推进,从而极大地改善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惠泽数亿人。”
这项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并被该期刊评为亮点文章。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夏季风强度持续减弱、季风雨带逐渐南移,从而导致中国北方干旱、南方洪涝。对于这一现象,学术界多归因于全球变暖。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将不断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中国北方干旱化的担忧。
杨石岭与同事丁仲礼院士等人对黄土高原末次冰盛期(距今2万年前,是最近的极寒冷时期)以来20多个地点的土壤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以通过对降水敏感的古植被来重建古季风,从而了解古夏季风雨带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影响。
通过分析沉积物有机质中的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他们发现,从末次冰盛期至全新世暖期(距今1万至4000年前),黄土高原C4植被(光合作用初级产物为四碳化合物的草本植物)显著增加,而且C4植被生物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跟现代降水量等值线非常一致。因此,C4植被生物量等值线的移动可以有效指示古季风雨带的位置变化。
杨石岭说,末次冰盛期时,黄土高原东南部的C4植被生物量为10%至20%,而在全新世温暖期,该等值线(10%至20%)出现在黄土高原西北部,空间移动幅度达300公里以上。这一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导致东亚夏季风雨带向西北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