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33贴子:205,741

从批判《弟子规》看满清对中华文化的歪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21 22:16回复
    一,批判《弟子规》。
    弟.子规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据说是依据孔子训示写出来的,总叙的确是来源于《论语·学而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后面的内容就是将这一句话里的每一小句进行解释,看上去好像没有问题,为什么我说它跟二十四孝是一丘之貉呢。有人说我反传统,反孔子,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孔子,我欣赏孔子的很多言论,但是弟子规错就错在这个解释上,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
    首先是入则孝,重点在一个孝字,我在以前已经说过汉家的三大不孝,那就是“家贫不入仕,陷父母于不义,不娶无子”,反过来这就是汉家的三孝,还有一个更大的孝,那就是“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是汉人对于孝的理解。那么弟子规中是怎么解释孝的呢,不过是生活上关怀父母,听从父母的话之类的,这些道理是不错的,但是它不是孝,而是亲。打个比方,若是有人把我杀了,那我的子女就一定要想办法杀了那个人,这才叫孝啊,当然,这不是孝的全部,但是你既然讲“首孝悌”,那这些大孝你怎么不讲,尽捡一些小事来讲呢。
    其次是出则悌,重点在悌字,孝讲的是父子之情,悌讲的是兄弟之情。跟上面的孝一样,也是不讲悌的最高境界,悌的最高境界是啥呢,就是“兄弟之仇不反兵”,对兄弟爱护尊敬这是当然的,但这只是初级阶段。
    次谨信,这里的谨和信怎么理解呢。弟.子规里面说的是你这个人要谨慎,要讲信用,做为你个人的修养来说,这还是没有问题。实际上,这里的谨和信指的是你对国家的责任,你的国家要是被灭了,虽百世犹可复也,这是你做为这个国家一员的责任,也是谨和信的最高境界。
    泛众爱,而亲仁,意思就是不管我们自己人到了哪里,我们都要去亲他,就是修文德,对外人是修武备,不仅仅是简单的要博爱的意思。
    把上面的话连起来意思就是,身为儒门弟子,应该具备在家孝悌,即“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在国谨信,即“君父之仇,虽百世犹可报也”;在天下要泛爱亲仁,即对自己的族人要修文德。这才是做为.子应该遵循的规矩,才是孔子的意思,才符合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弟子规中写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跟这些比起来根本不叫规矩。
    弟子规的字面意思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才迷惑了很多人。它不讲身为儒门弟子应该具备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反而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斤斤计较,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是一个具备修齐治平能力的人才么。去掉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部分,只留下了修身这一块的内容,想让学习弟子的人都变成什么呢?我们祖先创造那么多理论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都变成“大圣人”,“大学问家”么,我们汉人讲内圣外王,没有外王的部分,我们自己当不了自己的王,那不只有当奴才的份?
    弟子规只是满清篡改汉文化的一个代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满清在篡改汉文明的手段上比蒙古人高明多了,蒙元人让“弟子”编的那套东西太浅显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有问题,但满清吸取了蒙元人失败的教训,篡改的非常高明,字面上你看不出什么太大问题,关键在于他把你的春秋大义给删掉了,你只知道修身,使劲读书,使劲钻研,就是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干啥,最后变成一个书呆子、奴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5-21 22:17
    收起回复
      二,从两段“儒家名言”被误读,试看满清之黑暗。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知道这本来就是一句戏文。
      那么在先秦时,人们到底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以下是《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
      题目是:“晏子不死君难。”。
      (齐国大夫)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左传》是儒家经典教材, 儒家对于“君难”的看法是:“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就是说国君为了社稷国家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的奴才,谁该去死呢?
      这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么会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遵守臣道去死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5-21 22:20
      回复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义。
        《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过,曾子的父亲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向父亲赔罪:“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孔子教育曾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可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并非孔子主张,父母有服从“天下大义”的义务,对父母的错误儿女有责任纠正。更何况父母的子女还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并没权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说是孔子的主张,简直是对孔子的羞辱。
        《孝经》中曾参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孔子回答说:“ 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显然是说“孝”是有原则的,有约束的,不能推到极端。 这是对所谓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说法的不攻之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5-21 22:22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5-21 22:24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5-21 22:26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5-21 22:31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05-22 09:15
                回复
                  3、僵化专制么?
                  鲁迅曾经说中国古代“异端思想不能出卧房半步”,许多人也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人都是思想僵化的专制奴才,都只能规行矩步的按照古代经典来表达思想,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半点思想自由,对皇权更是绝对服从。
                  这种看法如果描述满*清统治,是符合事实的,但如果拿来描述其他汉族朝代,则根本谬误。
                  还是以明朝为例。
                  明代大儒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
                  王阳明又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
                  明代唯物主义思想巨人王廷相把“惟先儒之言是信”的人嘲笑成函关之鸡:“学者于道,不运在我心思之神以为抉择取舍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为函关之鸡者几希”
                  李 申在《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中说“宋明理学,……从其创立开始,就伴随着对经典的批判和否定。欧阳修说《十翼》不是孔子作品,司马光反对《孟子》,王 安石不喜欢《春秋》,朱熹说《周易》是卜筮之书,……他们敢于否定经典,别人也就敢于反对他们。正如自己不孝父母,也难让儿孙孝顺自己,所以朱熹之后出了 王廷相、王阳明,王廷相、王阳明之后有何心隐、有李贽。李贽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他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人们可以随意的解释经典,于是传统的经学衰落了。人们常常谈论传统科学在明代的衰落(与此相应的是新科学新思想在明代的兴起)。却很少有人注意传统经学在明代的衰落。所以在明代,社会上层是理学的自我革新新哲学观念的层出涌现,下面是流淌着一江活水,生长着几枝春芽。”
                  李申的话中提到了李贽,李贽常常被一些人当成是明朝专制的牺牲品,其实根本就是相反。
                  李*贽被抓是因为他本身行为偏激得罪人不少,再加上一些人编造了他行为不端,勾引妇女的谣言。所以在他76岁的时候,才把他抓去关了起来。袁中道的《李温陵传》中说“狱竟无所置词,大略止回籍耳,久之,旨不下,公于狱舍中作诗读书自如。一日呼侍者剃发。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气不绝者两日”
                  也就是对他的处置也不过就是让他回家乡而已,而他在监狱内的待遇也颇好,甚至还可以叫人来服侍他,帮他理发。最后是他存心要当烈士所以才自杀的。
                  其 实关于他自杀的原因,他学生汪本钶的话是能说明问题的“人谁不死,独不得死所耳!一死而书益传,名益重。盖先生尝自言曰:‘一棒打杀李卓老,立成万古之 名。’一棒与引决,等死耳,先生岂死名者哉!”可见把李贽的死当成是明朝政府对他的迫害所致实在是有些冤枉了。从李贽本人的愿望来说,他倒是希望政府迫害,然后他当烈士,成万古之名。可惜明政府不成全他,只是让他回家乡,这他受不了,于是自杀,总算也博得个烈士的名号了。
                  而且李贽的著作在明代是最火的畅销书,其流行基本没有受到阻碍
                  张学智说“……李卓吾的影响则是全国性的,大有登高一呼,一境皆狂之势,故其生前身后,引起当时著名文人学者如张鼐、公安三袁、汤显祖、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多人的关注,批评、赞许见于多种明人文集中,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当时社会的确发生了巨大影响。”
                  其畅销流行程度从如下的事实可见一斑,一些书商为牟利,甚至聘请人假冒李贽的文笔语气写书。
                  当时的盛况可从万历时期初版由汪本钶编集的《续焚书》中李贽生前的朋友学生写的几篇序中窥见一二。
                  比如汪本钶本人写的《续刻李氏书序》中说“海以内无不读先生之书者,无不欲尽先生之书而读之者,读之不已或并其伪者而亦读矣。夫伪为先生者,套先生之口气,冒先生之批评。欲以欺人而不能欺不可欺之人者。……第至今日,坊间一切戏剧**,刻本批点,动曰卓吾先生。耳食辈翕然艳之”
                  张鼐写的《读卓吾老子书述》中说“卓吾死而其书重,卓吾之书重,而真书、赝书并传于天下。天下具眼者少,故真书不能穷其意,而赝书读之,遂足以祸人”
                  而李贽生前最好的朋友,曾经考中过状元,又担任过太子老师的焦竑写的《李氏续焚书序》中也说“先生书既尽行,假托者众,识者病之”
                  这种异端思想家著作流行畅销的到“假托者众”,恐怕现在的中国都难以想象吧。而当时的西方还在上演火焚布鲁诺,迫害伽利略的专制悲剧。可以说就思想自由而言,中国文化是远远走在西方的前面。
                  再说对皇帝以及政府的态度而言论,明代的知识分子也压根就没有把自己当成过皇帝的仆从奴才,相反非常注意自己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在明代历史上至少发生过两次皇帝用金银向大臣们行贿,恳求甚至是哀求他们同意自己的某个意愿。
                  知识分子们不是把自己定位在皇帝的臣妾与奴才的角色,而是把自己定位在皇帝的老师上,如王艮说“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出不为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为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
                  明确反对那种卑躬屈膝的妾妇之道“若以道从人,妾妇之道也。己不能尊信,又岂能使彼尊信哉”,“不待其尊信,而衔玉以求售,则为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为主宰矣,其道何由得行哉?”
                  更有甚者,一些明代知识分子干脆把皇帝,把政府抛在一边,完全否定出去作官的必要性,而是主张用自己的学说与行为直接干涉影响社会。
                  泰州派的何心隐说“若在樊笼恋恋,纵得以展高才,不过一效忠立功耿介之官而已,于大道何补?直须出身以主大道,如孔孟复生于世,身虽不与朝政,自无有不正矣”
                  即 便明代的官员,也远非现在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是皇帝的仆从。恰恰相反,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的旨意,内阁首相可以驳回,即便内阁通过了皇帝的旨意,下面的给事中还可以驳回。明代官员经常上书指责甚至痛骂皇帝,而即便因此受到惩罚,最终的社会舆论也会把骂皇帝的官员当成英雄,也就是在明代皇帝乃至政府根本无 法控制舆论。相反那些迎合皇帝意愿的人,被说成是谄谀小人,往往被丑化的体无完肤。
                  明代政府时政务相当公开透明,官员的上疏,皇帝的批示,文件往来,经常被印刷出版,天下人都能对此评头论足。
                  此外明朝平民可以罢工罢市,读书人可以游行抗议(甚至政府官员都会聚集起来游行抗议),地方官员被读书秀才联合起来游行抗议,最终被赶下台的例子也不少。
                  可以说明代人对政治的参与度,对政府措施的干预程度,远大于现在的中国。从明代思想和政治的事实来看,僵化专制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带来的结果,也是满清统治下病态畸形化的结果。


                  IP属地:山东22楼2020-05-22 10:24
                  回复
                    3.僵化专制么?(暂时无法显示,请转下面的链接)
                    https://wenku.baidu.com/view/65fa5195daef5ef7ba0d3c0a?ivk_sa=1023194j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0-05-22 10:49
                    回复
                      才看了一半就感觉大有裨益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0-05-22 19: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