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纸质文献与考古发现辉映的中古都城 》
佐川英治首先介绍了邺城研究的基本文献资料,展现出基本文献为主的都城研究理路。紧接着,对中日学界对曹魏邺城研究概况进行梳理,重点讨论了徐光冀的邺城复原图,并指出这一复原图“将中阳门、止车门和文昌殿放在一个中央轴线上,而司马门与听政殿则处在右侧”的做法有待商榷。
徐光冀复原图
佐川英治以《魏都赋》等基本文献为根据,指出邺城的形制应当为“中阳门、司马门、听政殿位于中央轴线上,止车门、端门和文昌殿则处于偏西的位置”,还特意提到中国学者傅熹年2001年的复原图中已经讲明了这一点,但中国学界长期使用的还是徐光冀的复原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邺城的自然地理和区位空间,再运用《三国志》等史料,说明邺城是古代漳水泛滥区,容易遭受水患,因而宫殿的构造要适合西高东低的地形。所以邺城的西北部是宫殿区,这是为了利用地形进行防卫。对现有复原图做出商榷后,佐川英治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复原图。
其次,佐川英治对曹魏洛阳城的形制展开了讨论。他回顾了中国学界1974年汉魏洛阳城考察成果和2003年对“阊阖门”遗址的发掘成果。随后,重点讨论了钱国祥《汉魏洛阳故城沿革与形制演变初探》一文,赞许钱先生取得的成果,但也提出一点商榷。
钱国祥复原图
佐川英治认为,钱国祥的复原图中将“宣阳门、阊阖门、太极殿放在一条线上,同时认为曹魏时期太极殿位于北宫”的说法存在问题。遂利用《水经注》、《三国志》等史料,考证出北魏时期的宣阳门并非曹魏时期的宣阳门,北魏曾经异地改建了宣阳门,所以考古出土呈现了由外到内“宣阳门——阊阖门——太极殿”的布局。实际上,曹魏时期的宣阳门在北魏宣阳门偏东位置,是用来连接汉南宫的门,呈现出“宣阳门——司马门”的布局,司马门西部才是“阊阖门——太极殿”。
最后,佐川英治联系南朝建康和北魏洛阳的都城形制,重点探讨了北魏时期洛阳城中轴线的建设。北魏洛阳城以中轴线为中心,西部为河阴县,东部为洛阳县,改变了两汉以来的布局,为后世唐朝长安城所继承。针对这一话题,佐川英治做了一些延伸,他指出鲜卑民族早期重视的是西郊祭天,因此平城时代重视西郊祭天,在东郊地区也相应设置了祭祀场所,所以平城布局为东西走向。而中华帝国则重视“南郊”祭天,因此北魏迁都洛阳后,将祭祀中心放在了南郊,形成了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从“西郊”到“南郊”以及南北中轴线的设立,实际上展现出北魏王朝努力汉化的历史进程。佐川先生还提出,北魏洛阳城所创立的设立明确中轴线等都城布局,在两汉时期尚未完全定型,因此,北魏之后中原王朝的都城形制应当追溯至北魏洛阳城。
...
最后参与评议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姚潇鸫先生。姚潇鸫认为,佐川英治先生的研究相当精湛,但他有两点疑惑:一是佐川英治将文昌殿放置到中央轴线的西侧,并认为文昌殿并不那么重要的提法似乎有待商榷。姚潇鸫指出,文昌殿是曹魏时期大部分礼仪大典的主要场所,在政治事务和礼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佐川英治复原的邺城图中“听政殿”后空出了一片区域,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解释。
姚潇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范兆飞先生在最后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指出佐川英治先生研究的都城规划实际上是每一个阅读史书的人都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并引用陈寅恪先生对唐代政变与玄武门关系的经典论断“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之向背为成败之关键”,说明都城规制有助于对某些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进行一个明晰的定位,而佐川英治先生的研究就是为这种定位提供准确的坐标。
https://www.搜hu.com/a/272772912_2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