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吧 关注:51,848贴子:677,837
  • 29回复贴,共1

魏晋皇宫建筑和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魏晋皇宫建筑和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19 16:39回复
    佐川英治《曹魏明帝太极殿的所在》
    http://tieba.baidu.com/photo/p?kw=%E5%8F%A4%E5%BB%BA%E7%AD%91&flux=1&tid=4057495798&pic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20-05-19 23:29
    收起回复
      2025-08-31 16:19: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笔者在本文中查阅了各类文献资料并得出结论有关后汉都城洛阳城的结构,
      特别是崇德殿的位置作为阐明后世都城布局的关键。众所周知,最近有观点指
      出后汉崇德殿的故址不仅是魏晋洛阳城,甚至北魏洛阳城也有正殿的。尤其是
      持此类观点的人认为,有别于传统技术崇德殿不是位于南宫,而是位于北宫。
      在笔者看来,大部分文献中清楚记载着后汉洛阳城的崇德殿是位于“南宫”的
      正殿,虽然后汉洛阳城维持着南ㆍ北两宫体制,但是直至后汉灭亡时期仍然以
      南宫为主运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前汉长安城运用东—西轴线的都城布局,从
      后汉洛阳城起变为南—北轴线的布局成为了后世南北轴线基本结构的起点,这
      观点也有点问题。
      虽然以上笔者的观点在以后细密的研究中会被修正,但从现在的文献和考古
      发现的结果来看,笔者的观点无疑是最合理的。
      @ChristZhou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20-05-21 00:26
      回复
        我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邀请北京大学陈苏镇教授做学术报告 发表时间:2018-11-14 点击:548
        11月9日下午,应我院邀请,在历史学院五楼报告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陈苏镇教授为师生做题为《东汉的洛阳宫》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国史系系主任袁延胜教授主持。
        陈苏镇教授从“殿式建筑”、“宫门、殿门”、“东宫、西宫”三个方面对东汉洛阳宫的布局及其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细致阐述。在“殿式建筑”方面,论述了殿式建筑的形制和功能,及其对东汉政治的影响。在“宫门殿门”方面,对东汉洛阳南宫、北宫的城门名称、位置做了深入考证。在“东宫、西宫”方面,廓清了以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模糊认识,并认为在东汉时洛阳的南北两宫分别各有东宫和西宫两座大殿,东宫是皇帝居住办公区域,西宫是太后居住之处。同时,陈教授对东汉时期太后临朝与宫殿布局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为我们了解东汉政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IP属地:中国香港5楼2020-05-21 00:33
        收起回复
          《工作坊纸质文献与考古发现辉映的中古都城 》
          佐川英治首先介绍了邺城研究的基本文献资料,展现出基本文献为主的都城研究理路。紧接着,对中日学界对曹魏邺城研究概况进行梳理,重点讨论了徐光冀的邺城复原图,并指出这一复原图“将中阳门、止车门和文昌殿放在一个中央轴线上,而司马门与听政殿则处在右侧”的做法有待商榷。
          徐光冀复原图
          佐川英治以《魏都赋》等基本文献为根据,指出邺城的形制应当为“中阳门、司马门、听政殿位于中央轴线上,止车门、端门和文昌殿则处于偏西的位置”,还特意提到中国学者傅熹年2001年的复原图中已经讲明了这一点,但中国学界长期使用的还是徐光冀的复原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邺城的自然地理和区位空间,再运用《三国志》等史料,说明邺城是古代漳水泛滥区,容易遭受水患,因而宫殿的构造要适合西高东低的地形。所以邺城的西北部是宫殿区,这是为了利用地形进行防卫。对现有复原图做出商榷后,佐川英治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复原图。
          其次,佐川英治对曹魏洛阳城的形制展开了讨论。他回顾了中国学界1974年汉魏洛阳城考察成果和2003年对“阊阖门”遗址的发掘成果。随后,重点讨论了钱国祥《汉魏洛阳故城沿革与形制演变初探》一文,赞许钱先生取得的成果,但也提出一点商榷。
          钱国祥复原图
          佐川英治认为,钱国祥的复原图中将“宣阳门、阊阖门、太极殿放在一条线上,同时认为曹魏时期太极殿位于北宫”的说法存在问题。遂利用《水经注》、《三国志》等史料,考证出北魏时期的宣阳门并非曹魏时期的宣阳门,北魏曾经异地改建了宣阳门,所以考古出土呈现了由外到内“宣阳门——阊阖门——太极殿”的布局。实际上,曹魏时期的宣阳门在北魏宣阳门偏东位置,是用来连接汉南宫的门,呈现出“宣阳门——司马门”的布局,司马门西部才是“阊阖门——太极殿”。
          最后,佐川英治联系南朝建康和北魏洛阳的都城形制,重点探讨了北魏时期洛阳城中轴线的建设。北魏洛阳城以中轴线为中心,西部为河阴县,东部为洛阳县,改变了两汉以来的布局,为后世唐朝长安城所继承。针对这一话题,佐川英治做了一些延伸,他指出鲜卑民族早期重视的是西郊祭天,因此平城时代重视西郊祭天,在东郊地区也相应设置了祭祀场所,所以平城布局为东西走向。而中华帝国则重视“南郊”祭天,因此北魏迁都洛阳后,将祭祀中心放在了南郊,形成了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从“西郊”到“南郊”以及南北中轴线的设立,实际上展现出北魏王朝努力汉化的历史进程。佐川先生还提出,北魏洛阳城所创立的设立明确中轴线等都城布局,在两汉时期尚未完全定型,因此,北魏之后中原王朝的都城形制应当追溯至北魏洛阳城。
          ...
          最后参与评议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姚潇鸫先生。姚潇鸫认为,佐川英治先生的研究相当精湛,但他有两点疑惑:一是佐川英治将文昌殿放置到中央轴线的西侧,并认为文昌殿并不那么重要的提法似乎有待商榷。姚潇鸫指出,文昌殿是曹魏时期大部分礼仪大典的主要场所,在政治事务和礼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佐川英治复原的邺城图中“听政殿”后空出了一片区域,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解释。
          姚潇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范兆飞先生在最后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指出佐川英治先生研究的都城规划实际上是每一个阅读史书的人都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并引用陈寅恪先生对唐代政变与玄武门关系的经典论断“中央政治革命凡四次,俱以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之向背为成败之关键”,说明都城规制有助于对某些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进行一个明晰的定位,而佐川英治先生的研究就是为这种定位提供准确的坐标。
          https://www.搜hu.com/a/272772912_260616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20-05-21 00:39
          收起回复
            一些文章:
            外村中《魏晋洛阳都城制度考》(《人文学报》99,2010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帝都制度规范的角度,论证了魏晋洛阳的宫城并非继承东汉,而是采取了大为不同的构造,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新的复原概念图。
            佐川英治《漢魏洛陽城研究の現状と課題》2011
            向井右介《曹魏洛陽の宮城をめぐる近年の議論》2012

            《北魏洛阳的形成和空间配置——以外城与中轴线为中心》(《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特集号》,2005年)中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即北魏洛阳城的外郭是以太极殿至圆丘的南北线为轴,左右对称而设计的,这是古代都城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
            角山典幸《北魏洛阳城研究的一个视角——以河阴县治的位置为中心》(《中央大学亚洲史研究》32,2008年)认为《洛阳伽蓝记》记载的位于洛阳大市东南的河阳县治,实为河阴县治,北魏洛阳的居民是被分编为河阴与洛阳两县辖管的。吉田欢《汉魏宫城中枢部的展开》(《古代文化52-4,2000年》从建筑学的角度梳理了西汉至曹魏太极殿、东西二堂形状的形成过程。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洛阳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20-05-21 01: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