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四种鬣狗(斑点鬣狗、条纹鬣狗、棕鬣狗和土狼)是迁涉大辐射的残存种群,其辐射峰值约为5百万年,含有100多种化石。。虽然土狼(Proteles cristatus)具有高度专业化的食谱,因为它只以白蚁为食,并且属于自己的亚科(Protelinae),其他三个物种,斑鬣狗(Crocuta Crocuta),条纹鬣狗(Hyaena Hyaena),和棕鬣狗(Parahyaena brunnea)(鬣狗亚科),它们狩猎和食腐。斑鬣狗目前只在非洲出现,在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Kurten 1968;Werdeland Solounias 1991;Kahlke 1994)。斑鬣狗属的欧亚成员通常被描述为“穴居鬣狗”(洞斑鬣狗),而斑鬣狗和穴居鬣狗之间的密切关系被广泛接受,可能是亚种或者是近缘种类,有学者对洞穴鬣狗进行了讨论。而条纹鬣狗的化石记录存在争议,一些学者(如Kurten 1957、1968)认为条纹鬣狗在地中海出现,而其他学者则认为从埃塞俄比亚到南非。相比之下,棕鬣狗的化石只在南部非洲被发现,因此它们似乎从未在大面积分布过(特纳1990)。我们通过对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340–366 bp的测序,评估了已灭绝的洞穴鬣狗以及现存的斑鬣狗、条纹鬣狗和棕鬣狗的种群历史。
我们从78个更新世洞穴鬣狗(C.crocuta spelaea)样本中提取了DNA,这些样本来自欧洲和亚洲的27个地点(补充表1)和46个博物馆样本(23只斑鬣狗、13只条纹鬣狗和10只棕鬣狗),涵盖了三种现存物种的当前和历史范围。根据Rohland、Siedel和Hofreiter(2004年)的方法提取了40个博物馆样品的DNA,而Hofreiter(2004年)则提取了另外6个博物馆样品和更新世样品。根据Hofreiter的描述,对更新世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和分析取样。使用42°C至52°C之间的温度,我们重建了一个366bp的线粒体干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斑鬣狗共检测到366bp的细胞色素b基因,棕鬣狗和条纹鬣狗共检测到340bp的细胞色素b基因。除了这些样本外,德国基尔大学莱布尼兹实验室还利用加速器质谱法测定了两个源自亚洲的鬣狗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