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又看到两个因为拉距问题,导致买的弓不合适的例子。看来有必要再次普及一下拉距的知识。对于新手来说,买弓之前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拉距,否则买到的弓很难合自己的要求。
首先明确一点,拉距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绝对的关系,任何以身高为基数的测量拉距方法都是胡说八道。
那么拉距和什么存在正比关系呢,你的臂展。那么什么是臂展?

两臂平伸,手掌自然张开,两边【中指尖】之间的距离,就是你的臂展。
量臂展,一个人很难完成,可能需要别人的协助。
得到了臂展,就有了数据基础,接下来就是一个换算公式。
X=Y/2.5/2.54
其中X是你的拉距(单位英寸),Y是你的臂展(单位厘米),2.5是等比值,2.54是厘米换算英寸。
简单说,就是:
拉距(英寸)=臂展(厘米)/6.35
以我举例,我的臂展是174厘米,174/6.35=27.401,大约27寸半。这个就是我的理论拉距。
注意,这是理论拉距,如果我用竞反,那么我就买27.5拉距的,没毛病,但是如果我要买美猎或者复合,还需要得出美猎拉距/复合拉距。
美猎因为靠位时含胸收背,比舒展靠位的竞反,拉距要小半寸左右。而复合,因为有撒放器的缘故,拉距也要小半寸(握撒)到一寸(腕撒)。
还是以我为例,我的理论拉距大约27寸半,美猎拉距大约就等于27寸,复合拉距(用腕撒的情况)就是26寸半了。
传统弓因为一个人一个玩法,拉距是最难测量的,只能依据比较主流的小、平、大三架来大致测算拉锯。
小架嘴角靠位,拉距基本等于理论拉距。
中架含羽听弦,停止点大约在耳垂正下方,拉锯要比理论拉距大3寸,以我为例,就是30寸半。
大架要拉到三节锁死,基本要大6寸左右,以我为例就是33寸半(当然我从不用这种靠位,也没必要买这么长的箭,不过传统弓极限拉距多达到35~36是有道理的)
以上希望能对新手有一些帮助。
PS:最后补充一点,由于美猎也存在若干种玩法,靠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玩法可能会有上下半寸的浮动。好在美猎对拉距的要求不像复合那么严格,半寸的长短不过是零点几磅实拉的区别罢了。
但是有一点,美猎的安全拉距通常不超过31,所以传统那种大拉距靠位最好不要尝试
首先明确一点,拉距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绝对的关系,任何以身高为基数的测量拉距方法都是胡说八道。
那么拉距和什么存在正比关系呢,你的臂展。那么什么是臂展?

两臂平伸,手掌自然张开,两边【中指尖】之间的距离,就是你的臂展。
量臂展,一个人很难完成,可能需要别人的协助。
得到了臂展,就有了数据基础,接下来就是一个换算公式。
X=Y/2.5/2.54
其中X是你的拉距(单位英寸),Y是你的臂展(单位厘米),2.5是等比值,2.54是厘米换算英寸。
简单说,就是:
拉距(英寸)=臂展(厘米)/6.35
以我举例,我的臂展是174厘米,174/6.35=27.401,大约27寸半。这个就是我的理论拉距。
注意,这是理论拉距,如果我用竞反,那么我就买27.5拉距的,没毛病,但是如果我要买美猎或者复合,还需要得出美猎拉距/复合拉距。
美猎因为靠位时含胸收背,比舒展靠位的竞反,拉距要小半寸左右。而复合,因为有撒放器的缘故,拉距也要小半寸(握撒)到一寸(腕撒)。
还是以我为例,我的理论拉距大约27寸半,美猎拉距大约就等于27寸,复合拉距(用腕撒的情况)就是26寸半了。
传统弓因为一个人一个玩法,拉距是最难测量的,只能依据比较主流的小、平、大三架来大致测算拉锯。
小架嘴角靠位,拉距基本等于理论拉距。
中架含羽听弦,停止点大约在耳垂正下方,拉锯要比理论拉距大3寸,以我为例,就是30寸半。
大架要拉到三节锁死,基本要大6寸左右,以我为例就是33寸半(当然我从不用这种靠位,也没必要买这么长的箭,不过传统弓极限拉距多达到35~36是有道理的)
以上希望能对新手有一些帮助。
PS:最后补充一点,由于美猎也存在若干种玩法,靠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玩法可能会有上下半寸的浮动。好在美猎对拉距的要求不像复合那么严格,半寸的长短不过是零点几磅实拉的区别罢了。
但是有一点,美猎的安全拉距通常不超过31,所以传统那种大拉距靠位最好不要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