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二中:70年老校,我的花样年华202003/2805:00

文/张素丽
鱼台二中,一个70年老校,培养过那么多优秀的鱼台儿女,每次回乡小住,总能唤起了我对母校埋藏已久的思念。虽然毕业多年,蓦然回首,高中时光恍若在昨天,印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1997年我从鱼城镇中学初中毕业,正式迈入那时仰望已久的几百米之隔的高中校园,鱼台二中。
母校二中建校于1951年,位于鲁西南家乡古镇鱼城,那时鱼城还是老县城所在地,学校之后被评为省重点中学,市模范中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坐落在母校校园内,文庙大殿里曾设过县学学堂。
还记得中考后张榜公示录取名单的日子,一大早吃完饭我就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赶去学校,文庙前已经站满了轻声谈论的同学。大殿东面墙上贴着的几幅大红色宣纸上,黑色毛笔字有力地题写着被录取的九七级高中新生的名字。找到自己名字的同学们欢呼雀跃,找不到名字的急急地看了几遍之后默默离开了。我是幸运的,在大红纸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拉开了高中三年生活的大幕。
刚入学时,一进校园是宽敞整洁的校园南广场,文庙位于广场中间靠左,校门正对着的是教学楼,那是三个年级的教室和老师们的办公室。穿过教学楼,左面侧边是食堂,依次往北是学生宿舍,中轴线右边北面是老师们住的一排排平房,后来都规划一新盖成了楼房。校园最北面是大操场。
操场上热烈角逐的春季运动会,庆澳门回归时校园万米红旗接力赛,北外环开阔马路边的军训正步走,校园里国旗下播音员的激情宣读,都成了记忆里美丽的风景。
高一入学报道,我分在了二班,教室在教学楼二楼楼梯右手边,楼梯左边是老师们的办公室,班主任是年轻儒雅的语文老师闫老师。还记得闫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让我觉得自己也在雨中爬了一次泰山。
高一上学期当了物理课代表,或许因为中考时歪打正着物理考了满分;去办公室抱作业本,别的班老师笑着说“理科的苗子来了”,半年后“苗子”进了文科班。物理化学高一上学期一直学不太好,成绩没有突破,闫老师细心全面得帮我分析之后,我就带着无限希望和一点迷茫得进了文科班,我们的九七级七班。
新班主任是带数学课的李鹏科老师,严肃认真又不失亲和力,一丝不苟得带着我们一直到毕业。在李老师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谆谆善诱下,我们班形成了有凝聚力团结的集体,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致大学四年和工作后的很长时间里我还会梦到跟着李老师上课和赶考场的情形,紧张又亲切。
热心随和的随老师带我们语文课,他课堂上热情奔放的授课风格带动着大家的学习热情,课外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亦师亦友。
讲话铿锵有力的英语课房老师,用浑厚的嗓音不厌其烦地给我们答疑解惑,对学习不认真的同学积极引导教育。
言语幽默的英语课魏老师经常一边讲课,一边在黑板上奋笔疾书。
历史课魏老师讲起课来风生水起,把历史课讲的生动有趣。温柔爱笑又不失严厉的英语课李老师,貌似轻柔的一句话能说到学生心里去,不威自严。政治课闫老师讲起课来也是干净利落层次分明,给我们解答问题时笑起来两个酒窝,温暖又亲切。

想起老师们,脑海里不自主得浮现出的是他们的笑容,或解答问题时或启发思考时,让人如沐春风。或许是我比较听话,没咋挨过老师们的批评。
老师们尽管讲课风格各不相同,都想方设法去教会我们,他们的心愿是一样的。我也就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紧跟着老师们的步伐一点点学习积累。只有历史课偷工减料了,练习题没认真做,高考时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都分不清了,才发现真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马虎不得。
高中走读,没能体验热闹的宿舍生活;下雨天有时在学校外面吃饭,小吃店里的盖浇饭,南门口卖的胡辣汤都成了美味。毕业后再没喝过那么好喝的胡辣汤,不是觉得花生米少了就是味道不足或者是没了那时的心境。
高中时跑早操,一千多名学生组成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校南门出发绕着外围的街道跑几个大圈,喊的口号一里多地都能听到,那种青春的热情在晨跑中散发出来,涨红的面颊砰然的心跳,没了起床时的迷茫,确是健身又提神。只是走读的我时有迟到,悄悄停放好自行车,绕道路边插进队伍中,老师们大约也能理解些,从没当面揭穿过我的小把戏。
沉甸甸的高中生活,老师们呕心沥血的教导,同学们不畏酷暑严寒的拼搏努力,三年高中受益终生。毕业时我们班有二十多名同学考入大专院校,七名同学考入本科院校,我也以有效分712分的成绩考入了仰望已久的山东大学。

得知母校不久或要拆迁,经过两个多月的联系筹划,我们九七级七班同学们毕业19年重返母校,再感受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相见思念已久可敬可爱的老师们和在各个岗位上工作的我们。房老师在一篇聚会文章后留言:“文庙大殿旁,二中读书郎;寒窗苦读整三载,而今向辉煌。分别十九载,情谊记心怀;天涯海角不算远,梦回二中来。”是的,母校在,我们就永远不会走散。
母校鱼台二中,跨越近70个春秋,给了一批批学子飞向远方逐梦的翅膀,也圆了我的大学梦。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未来是否搬迁,母校都将一直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张素丽
鱼台二中,一个70年老校,培养过那么多优秀的鱼台儿女,每次回乡小住,总能唤起了我对母校埋藏已久的思念。虽然毕业多年,蓦然回首,高中时光恍若在昨天,印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1997年我从鱼城镇中学初中毕业,正式迈入那时仰望已久的几百米之隔的高中校园,鱼台二中。
母校二中建校于1951年,位于鲁西南家乡古镇鱼城,那时鱼城还是老县城所在地,学校之后被评为省重点中学,市模范中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坐落在母校校园内,文庙大殿里曾设过县学学堂。
还记得中考后张榜公示录取名单的日子,一大早吃完饭我就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赶去学校,文庙前已经站满了轻声谈论的同学。大殿东面墙上贴着的几幅大红色宣纸上,黑色毛笔字有力地题写着被录取的九七级高中新生的名字。找到自己名字的同学们欢呼雀跃,找不到名字的急急地看了几遍之后默默离开了。我是幸运的,在大红纸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拉开了高中三年生活的大幕。
刚入学时,一进校园是宽敞整洁的校园南广场,文庙位于广场中间靠左,校门正对着的是教学楼,那是三个年级的教室和老师们的办公室。穿过教学楼,左面侧边是食堂,依次往北是学生宿舍,中轴线右边北面是老师们住的一排排平房,后来都规划一新盖成了楼房。校园最北面是大操场。
操场上热烈角逐的春季运动会,庆澳门回归时校园万米红旗接力赛,北外环开阔马路边的军训正步走,校园里国旗下播音员的激情宣读,都成了记忆里美丽的风景。
高一入学报道,我分在了二班,教室在教学楼二楼楼梯右手边,楼梯左边是老师们的办公室,班主任是年轻儒雅的语文老师闫老师。还记得闫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让我觉得自己也在雨中爬了一次泰山。
高一上学期当了物理课代表,或许因为中考时歪打正着物理考了满分;去办公室抱作业本,别的班老师笑着说“理科的苗子来了”,半年后“苗子”进了文科班。物理化学高一上学期一直学不太好,成绩没有突破,闫老师细心全面得帮我分析之后,我就带着无限希望和一点迷茫得进了文科班,我们的九七级七班。
新班主任是带数学课的李鹏科老师,严肃认真又不失亲和力,一丝不苟得带着我们一直到毕业。在李老师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谆谆善诱下,我们班形成了有凝聚力团结的集体,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致大学四年和工作后的很长时间里我还会梦到跟着李老师上课和赶考场的情形,紧张又亲切。
热心随和的随老师带我们语文课,他课堂上热情奔放的授课风格带动着大家的学习热情,课外也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亦师亦友。
讲话铿锵有力的英语课房老师,用浑厚的嗓音不厌其烦地给我们答疑解惑,对学习不认真的同学积极引导教育。
言语幽默的英语课魏老师经常一边讲课,一边在黑板上奋笔疾书。
历史课魏老师讲起课来风生水起,把历史课讲的生动有趣。温柔爱笑又不失严厉的英语课李老师,貌似轻柔的一句话能说到学生心里去,不威自严。政治课闫老师讲起课来也是干净利落层次分明,给我们解答问题时笑起来两个酒窝,温暖又亲切。

想起老师们,脑海里不自主得浮现出的是他们的笑容,或解答问题时或启发思考时,让人如沐春风。或许是我比较听话,没咋挨过老师们的批评。
老师们尽管讲课风格各不相同,都想方设法去教会我们,他们的心愿是一样的。我也就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紧跟着老师们的步伐一点点学习积累。只有历史课偷工减料了,练习题没认真做,高考时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都分不清了,才发现真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马虎不得。
高中走读,没能体验热闹的宿舍生活;下雨天有时在学校外面吃饭,小吃店里的盖浇饭,南门口卖的胡辣汤都成了美味。毕业后再没喝过那么好喝的胡辣汤,不是觉得花生米少了就是味道不足或者是没了那时的心境。
高中时跑早操,一千多名学生组成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校南门出发绕着外围的街道跑几个大圈,喊的口号一里多地都能听到,那种青春的热情在晨跑中散发出来,涨红的面颊砰然的心跳,没了起床时的迷茫,确是健身又提神。只是走读的我时有迟到,悄悄停放好自行车,绕道路边插进队伍中,老师们大约也能理解些,从没当面揭穿过我的小把戏。
沉甸甸的高中生活,老师们呕心沥血的教导,同学们不畏酷暑严寒的拼搏努力,三年高中受益终生。毕业时我们班有二十多名同学考入大专院校,七名同学考入本科院校,我也以有效分712分的成绩考入了仰望已久的山东大学。

得知母校不久或要拆迁,经过两个多月的联系筹划,我们九七级七班同学们毕业19年重返母校,再感受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相见思念已久可敬可爱的老师们和在各个岗位上工作的我们。房老师在一篇聚会文章后留言:“文庙大殿旁,二中读书郎;寒窗苦读整三载,而今向辉煌。分别十九载,情谊记心怀;天涯海角不算远,梦回二中来。”是的,母校在,我们就永远不会走散。
母校鱼台二中,跨越近70个春秋,给了一批批学子飞向远方逐梦的翅膀,也圆了我的大学梦。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未来是否搬迁,母校都将一直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