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当今社会在公共场合抱着一本纸质书看的人都和珍稀动物没什么区别了!是不是如今都没有人看书了?那么经常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
对不起,这个答案可能让你失望了。我需要说出残忍的真相,这会破坏你那些美好的臆想,或者骨子里作为爱读书人的优越感。
先说结论吧,从广义上讲,爱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区别并没那么大,差距仅体现在对文字的理解及使用能力上,其他方面,没区别。
来,上一道你爱的菜,先看一个二者产生巨大区别的故事。
时间回到20年前,那是一个没有移动网络、没有智能手机,甚至连电脑都只是家庭条件好才配拥有的上古时代,我在读高中。校门口有个火爆的书摊,主要租一些十八流水准的言情及武侠小说,我依稀还能记得那些野生大侠作者的名字:全庸、古尤、梁羽牛……,几年后,一些企业无耻剽窃了大侠们的创意,诞生了雷碧、康帅傅、脉劫、大个核桃等品牌,这是另一话题,咱按下不表……
学校里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纷至沓来。但这不是群英荟萃,只是萝卜开会。当普通人都在认真听课时,“读书人”都在饿狼般的阅读,如饥似渴。不渴不行啊,因为租书特么按天收费!天煞的奸商!读越快,越省钱,这些读书人的穷酸样子,让我想起了孔乙己。“读书人”阅读量之大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区别果然产生了,7月盛夏过后,普通人高考成绩大都看得过眼,最不济也混个中专念念,而“读书人”却全军尽没,名落孙山。
这段儿是不写得太放飞自我了?不成,咱得正经点,这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表达的是,读书致人区别的,非读书的行为,而是读书的内容,但内容又是非常个人化的。读多了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你可能在史学上产生和别人的区别;读多了老子、庄子、亚里士多德,你可能在哲学上和别人产生区别;读多了亚当斯密、凯恩斯、张五常,你可能在经济学上和别人产生区别;读多了全庸、古尤、梁羽牛,呃……,你可能在眼泪上和别人产生区别。
关于“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的提出,我嗅到了一丝读书人群体源自于内心深处的优越感。不,这样不卫生。如果是读书的内容让你产生了在某个领域对比其他人的优越感,you deserve it !但如果这个优越感来自于读书行为本身,别这样,这很肤浅。
读琼瑶《还珠格格》的小说和看一遍《还珠格格》的剧,会区别很大么?
那看一本陈志武的《金融通识课》和去耶鲁大学听他讲一学期同样内容的课呢?
书和视频、音频,或者真人传播区别的确有一些,但绝不是孰高孰低的区别。如果你想打发时间,读书并不比刷剧高明,反过来讲,如果你想摄取有营养的内容,通过视频形式的慕课(MOOC),或是去高校里听学术大咖的讲座也绝不比读书的效果差。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更深入的问题:那为什么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读书和不读书群体的差别呢?
看一些科学的论据。
以下这段话引自国家统计局官网:“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素质十分低下,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质的飞跃。1982年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7.2%,1990年占9.4%,2000年占14.7%,2010年达到22.9%,2018年提高到29.3%,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注意,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有80%的文盲。这意味着70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连阅读的能力都是完全不具备的。
即便是当下,中国的文盲率也超过了4%,2018年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也才达到13%,你认为全国具备长时间阅读能力的人会超过一半么?我觉得不会。这说明阅读行为本身是具有一定门槛的。
或者,我们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人类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大约6000到8000年前,最早进化出语言大约16至20万年前。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行为传播的门槛最低,听觉次之,文字最高(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依据,可以参考保罗.麦克里恩提出的“脑的三位一体”理论,百度都有)。
所以,当我们觉得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存在很大区别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倒果为因的错觉,我想解释为爱读书群体本身就是具备更高能力的群体,同时这个群体也通过读书更加强化了这种能力,但这样的表象会让人误以为只能通过阅读才能获得区别于普通人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同样道理,当大部分人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消磨时间的时候,依然有人通过这些平台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我们感觉刷短视频比读书更“low”的原因正是在于视频(也包括其他媒介)比文字的门槛更低,视频内容相对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这种广泛性大量稀释了精英群体的浓度,才导致这样一种错觉的产生,而如前所述,读书群体则刚好相反。
所以,书只是信息获取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本身并不比其他工具更强大,但问题可能出在由于读书群体具有
当今社会在公共场合抱着一本纸质书看的人都和珍稀动物没什么区别了!是不是如今都没有人看书了?那么经常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
对不起,这个答案可能让你失望了。我需要说出残忍的真相,这会破坏你那些美好的臆想,或者骨子里作为爱读书人的优越感。
先说结论吧,从广义上讲,爱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区别并没那么大,差距仅体现在对文字的理解及使用能力上,其他方面,没区别。
来,上一道你爱的菜,先看一个二者产生巨大区别的故事。
时间回到20年前,那是一个没有移动网络、没有智能手机,甚至连电脑都只是家庭条件好才配拥有的上古时代,我在读高中。校门口有个火爆的书摊,主要租一些十八流水准的言情及武侠小说,我依稀还能记得那些野生大侠作者的名字:全庸、古尤、梁羽牛……,几年后,一些企业无耻剽窃了大侠们的创意,诞生了雷碧、康帅傅、脉劫、大个核桃等品牌,这是另一话题,咱按下不表……
学校里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纷至沓来。但这不是群英荟萃,只是萝卜开会。当普通人都在认真听课时,“读书人”都在饿狼般的阅读,如饥似渴。不渴不行啊,因为租书特么按天收费!天煞的奸商!读越快,越省钱,这些读书人的穷酸样子,让我想起了孔乙己。“读书人”阅读量之大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区别果然产生了,7月盛夏过后,普通人高考成绩大都看得过眼,最不济也混个中专念念,而“读书人”却全军尽没,名落孙山。
这段儿是不写得太放飞自我了?不成,咱得正经点,这是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表达的是,读书致人区别的,非读书的行为,而是读书的内容,但内容又是非常个人化的。读多了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你可能在史学上产生和别人的区别;读多了老子、庄子、亚里士多德,你可能在哲学上和别人产生区别;读多了亚当斯密、凯恩斯、张五常,你可能在经济学上和别人产生区别;读多了全庸、古尤、梁羽牛,呃……,你可能在眼泪上和别人产生区别。
关于“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的提出,我嗅到了一丝读书人群体源自于内心深处的优越感。不,这样不卫生。如果是读书的内容让你产生了在某个领域对比其他人的优越感,you deserve it !但如果这个优越感来自于读书行为本身,别这样,这很肤浅。
读琼瑶《还珠格格》的小说和看一遍《还珠格格》的剧,会区别很大么?
那看一本陈志武的《金融通识课》和去耶鲁大学听他讲一学期同样内容的课呢?
书和视频、音频,或者真人传播区别的确有一些,但绝不是孰高孰低的区别。如果你想打发时间,读书并不比刷剧高明,反过来讲,如果你想摄取有营养的内容,通过视频形式的慕课(MOOC),或是去高校里听学术大咖的讲座也绝不比读书的效果差。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更深入的问题:那为什么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读书和不读书群体的差别呢?
看一些科学的论据。
以下这段话引自国家统计局官网:“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素质十分低下,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质的飞跃。1982年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7.2%,1990年占9.4%,2000年占14.7%,2010年达到22.9%,2018年提高到29.3%,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注意,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有80%的文盲。这意味着70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连阅读的能力都是完全不具备的。
即便是当下,中国的文盲率也超过了4%,2018年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也才达到13%,你认为全国具备长时间阅读能力的人会超过一半么?我觉得不会。这说明阅读行为本身是具有一定门槛的。
或者,我们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人类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大约6000到8000年前,最早进化出语言大约16至20万年前。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行为传播的门槛最低,听觉次之,文字最高(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依据,可以参考保罗.麦克里恩提出的“脑的三位一体”理论,百度都有)。
所以,当我们觉得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存在很大区别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倒果为因的错觉,我想解释为爱读书群体本身就是具备更高能力的群体,同时这个群体也通过读书更加强化了这种能力,但这样的表象会让人误以为只能通过阅读才能获得区别于普通人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同样道理,当大部分人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消磨时间的时候,依然有人通过这些平台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我们感觉刷短视频比读书更“low”的原因正是在于视频(也包括其他媒介)比文字的门槛更低,视频内容相对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这种广泛性大量稀释了精英群体的浓度,才导致这样一种错觉的产生,而如前所述,读书群体则刚好相反。
所以,书只是信息获取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本身并不比其他工具更强大,但问题可能出在由于读书群体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