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有尾两栖动物(蝾螈,鲵)约占世界两栖动物物种的9%,隶属两栖纲滑体亚纲,包含10个科(陆巨螈科独立于钝口螈科的系统),740种(新种持续发现)。主要分布在有寒冷潮湿的环境的北温带地区(古北界和新北界)。少数物种栖息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大洋洲的普通欧螈分布非自然分布)则没有分布。物种密度最大的区域(国家)是北美(美国)。中国已知有3科14属81种(不承认大凉螈属和瑶螈属的有效性)。中国仅分布 的3 个科分别是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小鲵科(Hynobiidae)和蝾螈科(Salamandridae)。本贴中“蝾螈”等于“有尾两栖动物”。这里引用前辈的一句话“如果一定要给个通称的话,那只有蝾螈科以内的物种才能叫蝾螈,若要是想代指整个有尾目的话,还是按原词简称有尾或有尾两栖动物称呼比较准确。”但是在平时交流中,蝾螈是作为整个有尾目的泛称存在。平衡科学性与日常性的概念范围是最好的,这也是植物分类学中如此多的物种中文正名是古籍里的俗称,短尾蝮不称作短尾亚洲蝮,中华石龙子在原石龙子属拆分之后不变更中文正名的原因。

(关于有尾目与有鳞目蜥蜴亚目或蜥蜴目的区别详情可见前辈的https://tieba.baidu.com/p/3096054834,这里放图一张,来自中国两栖类)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身有尾,多数有四肢。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小鲵科和蝾螈科的特有属较多。有尾目颈部较明显,四肢匀称。成体两栖鲵类体长而四肢细弱,有些种类如鳗螈类光滑湿润,紧贴皮下肌肉,全无小鳞。形体适于在水中迅速游动,躯干很少抬起离开地面,以交替的迈步动作和躯干与尾的波状弯曲而移动前进。大一部分有一个两阶段的生命周期,从水生的蝌蚪开始,然后蜕变成成体(也有许多特例,如在湿润的土壤中产卵,幼体不经历变态;成体在水中直接产下蝌蚪,不经历卵的阶段;终生保留幼体的形态,营完全水栖生活(永童体)等等,具体情况更加复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体通常会有季节性的繁殖活动,迁移到繁殖地求偶和产卵。通常在夜间活动,觅食。一般来说陆地上的成体通常白天躲在森林地表中和岩石下面,而水生的有尾目则生活在溪流或池塘的底部,躲在石头和碎石下面,也存在穴居(生活在洞穴水体,地下暗河或潮湿的穴壁)和树栖的物种。
无交接器,多为卵生。个别种类卵胎生或胎生。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体内受精者,雄性泄殖腔内腺体分泌的胶质,能将大量精子粘在精包内;雌性的泄殖腔边缘突出,能将雄性排出的精包纳入泄殖腔内,完成受精作用。某些种类的成体保留多种幼态性状。即已达性成熟阶段者称为童体型或幼态持续型。
对有尾目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1、直接起源于总鳍鱼类扇骨鱼的孔鳞鱼类;2、起源于壳椎类(如笠头螈Diplocaulus,壳椎亚纲和迷齿亚纲的远古两栖类中文名中都会有“螈”,但它们并不属于蝾螈的范畴,同理无足目“蚓螈”也不是),特别是石炭纪的弛顶螈,甚至有人把它从细螈目中分出, 隶于有尾类最原始的弛顶螈目。这些论点都还没有足够的论据。
有尾目成员在英语中通常被称为salamander(包括蝾螈科下如真螈属等一些陆栖的种类,钝口螈科,陆巨螈科,无肺螈科,急流螈科,小鲵科,隐鳃鲵科etc)和newt(蝾螈科下一些种类如欧螈属)。隐鳃鲵科和陆巨螈科(也作钝口螈科下的陆巨螈亚科)常被称作giant salamander。一些有尾目物种在英语中有自己来自当地语言的专属称谓,也有称拉丁属名的情况。如墨西哥钝口螈被称作axolotl,两栖鲵科被称作cango-eel(也根据拉丁称作amphiuma),鳗螈科被称作siren,斑泥螈被称作mudpuppy,泥螈科被称作waterdog,北美隐鳃鲵被称作Hellbender,洞螈被称作olm。英文名称看似随意,但这是由字母文字的特殊性导致的,若充分传达拉丁学名的丰富含义将会连篇累牍不方便交流,细究也存在一定严谨性。国内宠物市场上流通的一部分有尾目存在商品名,但由于有尾目爱好者较少,很多物种一般还是称中文正名为主。
其余基础知识不作赘述,详情可见先辈的贴子【基础知识】蝾螈吧入门基础知识https://tieba.baidu.com/p/3317037180?pid=57993421580&cid=#57993421580,可谓匠心独运,极其详尽了,包括栖息地和形态特征的详解,难得的是对amphibia,salamander和newt,蝾螈和鲵,蝾螈的概念,山椒鱼的概念等词源和语文学问题的深度探讨,是我引领我步入有尾目世界的好文章!
对于水栖有尾目本人的一些见解:永童体的有钝口螈属的六角恐龙、钝口螈以及部分其他钝口螈属物种由于特殊原因保留外鳃未变态的终身水栖个体,其中有部分物种生活在溶洞水体或地下暗河,鳗螈科洞螈科全科,无肺螈科瞎螈属和泉螈属部分种。非永童体的主要集中在蝾螈科、两栖鲵科、小鲵科、隐鳃鲵科,其中有部分形态特化并有不少幼态性状的高度水栖种,如肥螈属、两栖鲵属、肥鲵属,巴鲵属、大鲵属等等,甚至有部分保留鳃裂或鳃迹(部分偏陆栖的物种内部也存在保留鳃迹营水生生活的亚种或种群,如高山螈),如织金瘰螈等等。
附:蝾螈科被称为salamander的属:伸舌螈属Chioglossa,Lyciasalamandra属,小默螈属Mertensiella,真螈属Salamandra,四趾螈属Salamandrina(疣螈属虽为陆栖,也被称作newt,knoby newt)
隐鳃鲵亚目(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的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
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 )
小鲵科(Hynobiidae)
蝾螈亚目(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于蝾螈亚目,这个亚目代表有尾目中比较进步的成员,均为体内受精,其中有些成员为胎生或卵胎生,有部分成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美洲。)
蝾螈科(Salamandridae)
鳗螈科(Sirenidae)(有时也被独立为鳗螈亚目,受精方式不明,但卵与蝾螈亚目类似。)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
两栖鲵科(Amphiumidae)
陆巨螈科(Dicamptodontidae)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
洞螈科(Proteidae)
急流螈科(Rhyacotritonidae)



有尾两栖动物(蝾螈,鲵)约占世界两栖动物物种的9%,隶属两栖纲滑体亚纲,包含10个科(陆巨螈科独立于钝口螈科的系统),740种(新种持续发现)。主要分布在有寒冷潮湿的环境的北温带地区(古北界和新北界)。少数物种栖息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大洋洲(大洋洲的普通欧螈分布非自然分布)则没有分布。物种密度最大的区域(国家)是北美(美国)。中国已知有3科14属81种(不承认大凉螈属和瑶螈属的有效性)。中国仅分布 的3 个科分别是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小鲵科(Hynobiidae)和蝾螈科(Salamandridae)。本贴中“蝾螈”等于“有尾两栖动物”。这里引用前辈的一句话“如果一定要给个通称的话,那只有蝾螈科以内的物种才能叫蝾螈,若要是想代指整个有尾目的话,还是按原词简称有尾或有尾两栖动物称呼比较准确。”但是在平时交流中,蝾螈是作为整个有尾目的泛称存在。平衡科学性与日常性的概念范围是最好的,这也是植物分类学中如此多的物种中文正名是古籍里的俗称,短尾蝮不称作短尾亚洲蝮,中华石龙子在原石龙子属拆分之后不变更中文正名的原因。

(关于有尾目与有鳞目蜥蜴亚目或蜥蜴目的区别详情可见前辈的https://tieba.baidu.com/p/3096054834,这里放图一张,来自中国两栖类)

有尾目是两栖动物中最不特化的一目,终身有尾,多数有四肢。有尾目出现于侏罗纪。小鲵科和蝾螈科的特有属较多。有尾目颈部较明显,四肢匀称。成体两栖鲵类体长而四肢细弱,有些种类如鳗螈类光滑湿润,紧贴皮下肌肉,全无小鳞。形体适于在水中迅速游动,躯干很少抬起离开地面,以交替的迈步动作和躯干与尾的波状弯曲而移动前进。大一部分有一个两阶段的生命周期,从水生的蝌蚪开始,然后蜕变成成体(也有许多特例,如在湿润的土壤中产卵,幼体不经历变态;成体在水中直接产下蝌蚪,不经历卵的阶段;终生保留幼体的形态,营完全水栖生活(永童体)等等,具体情况更加复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体通常会有季节性的繁殖活动,迁移到繁殖地求偶和产卵。通常在夜间活动,觅食。一般来说陆地上的成体通常白天躲在森林地表中和岩石下面,而水生的有尾目则生活在溪流或池塘的底部,躲在石头和碎石下面,也存在穴居(生活在洞穴水体,地下暗河或潮湿的穴壁)和树栖的物种。
无交接器,多为卵生。个别种类卵胎生或胎生。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体内受精者,雄性泄殖腔内腺体分泌的胶质,能将大量精子粘在精包内;雌性的泄殖腔边缘突出,能将雄性排出的精包纳入泄殖腔内,完成受精作用。某些种类的成体保留多种幼态性状。即已达性成熟阶段者称为童体型或幼态持续型。
对有尾目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1、直接起源于总鳍鱼类扇骨鱼的孔鳞鱼类;2、起源于壳椎类(如笠头螈Diplocaulus,壳椎亚纲和迷齿亚纲的远古两栖类中文名中都会有“螈”,但它们并不属于蝾螈的范畴,同理无足目“蚓螈”也不是),特别是石炭纪的弛顶螈,甚至有人把它从细螈目中分出, 隶于有尾类最原始的弛顶螈目。这些论点都还没有足够的论据。
有尾目成员在英语中通常被称为salamander(包括蝾螈科下如真螈属等一些陆栖的种类,钝口螈科,陆巨螈科,无肺螈科,急流螈科,小鲵科,隐鳃鲵科etc)和newt(蝾螈科下一些种类如欧螈属)。隐鳃鲵科和陆巨螈科(也作钝口螈科下的陆巨螈亚科)常被称作giant salamander。一些有尾目物种在英语中有自己来自当地语言的专属称谓,也有称拉丁属名的情况。如墨西哥钝口螈被称作axolotl,两栖鲵科被称作cango-eel(也根据拉丁称作amphiuma),鳗螈科被称作siren,斑泥螈被称作mudpuppy,泥螈科被称作waterdog,北美隐鳃鲵被称作Hellbender,洞螈被称作olm。英文名称看似随意,但这是由字母文字的特殊性导致的,若充分传达拉丁学名的丰富含义将会连篇累牍不方便交流,细究也存在一定严谨性。国内宠物市场上流通的一部分有尾目存在商品名,但由于有尾目爱好者较少,很多物种一般还是称中文正名为主。
其余基础知识不作赘述,详情可见先辈的贴子【基础知识】蝾螈吧入门基础知识https://tieba.baidu.com/p/3317037180?pid=57993421580&cid=#57993421580,可谓匠心独运,极其详尽了,包括栖息地和形态特征的详解,难得的是对amphibia,salamander和newt,蝾螈和鲵,蝾螈的概念,山椒鱼的概念等词源和语文学问题的深度探讨,是我引领我步入有尾目世界的好文章!
对于水栖有尾目本人的一些见解:永童体的有钝口螈属的六角恐龙、钝口螈以及部分其他钝口螈属物种由于特殊原因保留外鳃未变态的终身水栖个体,其中有部分物种生活在溶洞水体或地下暗河,鳗螈科洞螈科全科,无肺螈科瞎螈属和泉螈属部分种。非永童体的主要集中在蝾螈科、两栖鲵科、小鲵科、隐鳃鲵科,其中有部分形态特化并有不少幼态性状的高度水栖种,如肥螈属、两栖鲵属、肥鲵属,巴鲵属、大鲵属等等,甚至有部分保留鳃裂或鳃迹(部分偏陆栖的物种内部也存在保留鳃迹营水生生活的亚种或种群,如高山螈),如织金瘰螈等等。
附:蝾螈科被称为salamander的属:伸舌螈属Chioglossa,Lyciasalamandra属,小默螈属Mertensiella,真螈属Salamandra,四趾螈属Salamandrina(疣螈属虽为陆栖,也被称作newt,knoby newt)
隐鳃鲵亚目(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的性状,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代表。)
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 )
小鲵科(Hynobiidae)
蝾螈亚目(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于蝾螈亚目,这个亚目代表有尾目中比较进步的成员,均为体内受精,其中有些成员为胎生或卵胎生,有部分成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美洲。)
蝾螈科(Salamandridae)
鳗螈科(Sirenidae)(有时也被独立为鳗螈亚目,受精方式不明,但卵与蝾螈亚目类似。)
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
两栖鲵科(Amphiumidae)
陆巨螈科(Dicamptodontidae)
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
洞螈科(Proteidae)
急流螈科(Rhyacotritonid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