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我跟别人谈话时是不太想用“大学”这个词来形容我的全日制大专生涯。不管在哪个人眼里,似乎只有全日制本科生的四年或五年生涯才配称“大学”,但好歹全日制大专也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专生也较为自豪地说自己读了大学,也许我看了大专与本科的层次区分后有点自卑吧,但因很多全日制大专课堂与全日制本科课堂没有多大区别,所以我同样感受到课堂上充满自由、活力、欢乐的气氛。
很多人入读大学时或多或少地保留了高中时期按部就班学习的习惯,表现很“乖”。我刚上大一时,课本还没拿齐,上中国传统文化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现代汉语课拿了小本子去记重点,脱离了高中枯燥无味的题海束缚,我感觉大学课程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每次上课我都认真听讲,陶醉其中,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我大学毕业。大三第二学期,大家基本都在校外实习了,我从香洲区妇联回到学校交流合作处实习,刚好能抽出时间去低年级文秘班上蹭课。


图一、图二:我在没拿齐课本前做笔记的小本子
朱丽霞老师是我们2013级文秘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同时也是文秘专业主任。大一第二学期上她的办公事务管理课后,我们才有了更多交集。她温婉大方、待人亲和,在我们文秘专业学习辅导中付出了很多心血。她在课堂上注重通过讲述事例、分组讨论实操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我希望你们都能找到好工作,不要总是被别人选择。”她曾语重心长地向我们提出殷切期盼。毕业以后,我写过几篇关于自己工作的文章,她偶尔看到后亲切问候我的近况,令我倍感暖心。

图三:我在拍毕业照时与朱丽霞老师的合影
“大家知道‘宇宙’的‘宇’和‘宙’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何健华你写的这篇文章不太好。”
大一第一学期,我认识了教中国传统文化课和基础写作课的顾春军老师。一个粗壮的北方汉子身上,藏着在学生们看来能洞察秋毫的内心和博学多才的头脑。他魅力四射,总能将书本上的刻板语言转化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他旁征博引,把一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话语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讲述出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他敢于发声,有时当面指出学生的不足,始终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自身能力。
“你们几个不要玩手机了,要听课。”、“现在上课呢,不要说话了。”他是我整个大学生涯中批评学生最多、表扬最少的老师,他几乎不想见到有人在他的课堂上开小差。实际上,这是一位难能可贵的为学生负责的老师,他是这样想的:“你们来这里上课就是为了学到更多东西以提升自己水平,正是你们有不足之处才需要批评教育,如果我老是说你们好,也就证明你们什么都懂了,那何必来这里呢?”我一直努力想得到他的表扬声音,大学三年过去了,也仅仅是得到几次表扬而已。但他说过“其实老师并非看重表现优秀的学生,而是看重那些一直都在努力的学生。”我扪心自问,或许我还得到过他无声的表扬吧。

图四:顾春军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

图五:我在拍毕业照时与顾春军老师的合影
我在大学三年课堂里,受到很多老师的教诲,还有些许印象的是这几位老师:人文学院赵国宏院长,印象中他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我曾蹭过他的课。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听演讲,他洪亮磁性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讲述、深入浅出的叙事十分引人入胜;人文学院刘继红副院长,她给我们上过普通话表达与训练课、文书与档案管理课。难忘她把学生当孩子的大爱无私,难忘她那次激情飞扬、声情并茂地朗诵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难忘她在课堂上讲述的人生哲理;冯雁老师,她的课堂从大二陪伴到毕业前夕,她把大多数课堂时间留给我们组队展示学习成果,然后她再加以点评指导,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张鸣老师,他教的应该是很多女生不太愿意听的政治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但张老师讲课突出重点、浅白易懂、诙谐幽默、不多拘束。我还在他的课上唱过1960年代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他在课上喜欢挑出一些词语向学生们提问具体含义,我好几次在课上无人应答时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回答正确,他颇为欣赏我,对我的评价是“健华很聪明,但就是太瘦了。”

图六:我在拍毕业照时与冯雁老师的合影
三载寒窗,老师们、同学们大多给予了我较高评价,感谢他们的宽容与帮助。其实我备受关注除了跟自己的表现有关以外,还因为我是文秘班上唯一的男生:大一第二学期的社交礼仪课上,我上台从自我介绍扯到西服着装礼仪,当时我还穿着一套双排四粒扣西装,跑题讲完后竟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我也是醉了;大一的职业英语课上,我数次上台演唱歌曲,活跃了班级氛围;我曾在时间紧迫下独自做好一份讲座海报……蓦然回首,原来我也曾如此牛逼过。


图七、图八:2017年11月3日,我回到母校跟曾经同宿的2015级同学拍毕业合照间隙,在教室黑板写的一句个人感言和谭咏麟《难舍难分》中的两句歌词(歌词中的“亦”字写错了,应是“已”字)
大学毕业后,我数次回到母校,走进曾经待过的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写上自己的感言,看着一群群拿着课本谈笑风生走去上课的小伙伴,聆听母校强劲发展的脉搏。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再回一次母校听课、翻书、做笔记。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我现在只能以残存的记忆片段体会往日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了,无奈每个人生阶段的翻页都伴随着伤感与失落。
很多人入读大学时或多或少地保留了高中时期按部就班学习的习惯,表现很“乖”。我刚上大一时,课本还没拿齐,上中国传统文化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现代汉语课拿了小本子去记重点,脱离了高中枯燥无味的题海束缚,我感觉大学课程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每次上课我都认真听讲,陶醉其中,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我大学毕业。大三第二学期,大家基本都在校外实习了,我从香洲区妇联回到学校交流合作处实习,刚好能抽出时间去低年级文秘班上蹭课。


图一、图二:我在没拿齐课本前做笔记的小本子
朱丽霞老师是我们2013级文秘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同时也是文秘专业主任。大一第二学期上她的办公事务管理课后,我们才有了更多交集。她温婉大方、待人亲和,在我们文秘专业学习辅导中付出了很多心血。她在课堂上注重通过讲述事例、分组讨论实操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我希望你们都能找到好工作,不要总是被别人选择。”她曾语重心长地向我们提出殷切期盼。毕业以后,我写过几篇关于自己工作的文章,她偶尔看到后亲切问候我的近况,令我倍感暖心。

图三:我在拍毕业照时与朱丽霞老师的合影
“大家知道‘宇宙’的‘宇’和‘宙’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何健华你写的这篇文章不太好。”
大一第一学期,我认识了教中国传统文化课和基础写作课的顾春军老师。一个粗壮的北方汉子身上,藏着在学生们看来能洞察秋毫的内心和博学多才的头脑。他魅力四射,总能将书本上的刻板语言转化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他旁征博引,把一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话语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讲述出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他敢于发声,有时当面指出学生的不足,始终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自身能力。
“你们几个不要玩手机了,要听课。”、“现在上课呢,不要说话了。”他是我整个大学生涯中批评学生最多、表扬最少的老师,他几乎不想见到有人在他的课堂上开小差。实际上,这是一位难能可贵的为学生负责的老师,他是这样想的:“你们来这里上课就是为了学到更多东西以提升自己水平,正是你们有不足之处才需要批评教育,如果我老是说你们好,也就证明你们什么都懂了,那何必来这里呢?”我一直努力想得到他的表扬声音,大学三年过去了,也仅仅是得到几次表扬而已。但他说过“其实老师并非看重表现优秀的学生,而是看重那些一直都在努力的学生。”我扪心自问,或许我还得到过他无声的表扬吧。

图四:顾春军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

图五:我在拍毕业照时与顾春军老师的合影
我在大学三年课堂里,受到很多老师的教诲,还有些许印象的是这几位老师:人文学院赵国宏院长,印象中他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我曾蹭过他的课。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听演讲,他洪亮磁性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讲述、深入浅出的叙事十分引人入胜;人文学院刘继红副院长,她给我们上过普通话表达与训练课、文书与档案管理课。难忘她把学生当孩子的大爱无私,难忘她那次激情飞扬、声情并茂地朗诵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难忘她在课堂上讲述的人生哲理;冯雁老师,她的课堂从大二陪伴到毕业前夕,她把大多数课堂时间留给我们组队展示学习成果,然后她再加以点评指导,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张鸣老师,他教的应该是很多女生不太愿意听的政治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但张老师讲课突出重点、浅白易懂、诙谐幽默、不多拘束。我还在他的课上唱过1960年代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他在课上喜欢挑出一些词语向学生们提问具体含义,我好几次在课上无人应答时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回答正确,他颇为欣赏我,对我的评价是“健华很聪明,但就是太瘦了。”

图六:我在拍毕业照时与冯雁老师的合影
三载寒窗,老师们、同学们大多给予了我较高评价,感谢他们的宽容与帮助。其实我备受关注除了跟自己的表现有关以外,还因为我是文秘班上唯一的男生:大一第二学期的社交礼仪课上,我上台从自我介绍扯到西服着装礼仪,当时我还穿着一套双排四粒扣西装,跑题讲完后竟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我也是醉了;大一的职业英语课上,我数次上台演唱歌曲,活跃了班级氛围;我曾在时间紧迫下独自做好一份讲座海报……蓦然回首,原来我也曾如此牛逼过。


图七、图八:2017年11月3日,我回到母校跟曾经同宿的2015级同学拍毕业合照间隙,在教室黑板写的一句个人感言和谭咏麟《难舍难分》中的两句歌词(歌词中的“亦”字写错了,应是“已”字)
大学毕业后,我数次回到母校,走进曾经待过的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写上自己的感言,看着一群群拿着课本谈笑风生走去上课的小伙伴,聆听母校强劲发展的脉搏。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再回一次母校听课、翻书、做笔记。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我现在只能以残存的记忆片段体会往日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了,无奈每个人生阶段的翻页都伴随着伤感与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