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完好
39
石窟区西部
塔庙窟,东西长6.3米,进深6.25米,窟高6.03米。外壁雕刻尖拱形门拱。窟内正中雕方形塔柱,通高6米,上雕瓦垅檐下雕一斗三升人字拱。分为五层,四面开龛造像,每层每面并列五龛,内雕坐佛、二佛并坐、交脚菩萨、倚坐佛。塔顶为须弥山与窟顶相连。顶部雕平綦。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塔柱,是研究中国北魏塔型建筑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余四壁满雕千佛,门拱及明窗有不同的龛形雕刻。
基本完好
(4)后世石窟修建
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守臣重建”。《古清凉传》卷上记载,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但无法辨认唐代重修和重建的具体内容。据考证,现编号第3窟中的佛像,可能为初唐时在北魏未完工的洞窟中续雕的。该像面相丰颐,饱满,颈下饰三横纹,菩萨面如宫娃,宝冠正中饰化佛与宝瓶,雕饰繁缛,面容亲切,更多地表现了人的精神风貌。初唐时,有数位僧人用不同形式对云冈石窟作了描述,其中最著名者有《广弘明集》的作者道宣与宋昱的《题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宋昱写道: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
出神入化,贴切入微的描绘,突出了云冈石窟引人入胜的艺术风貌。
公元1049年至公元1060年,进行过连续十多年的工程,工程的主体部分应是兴建十寺:即“一通乐、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福、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的“辽代十寺”。十寺均为洞窟前建木构窟檐的寺院。现存云冈1至20窟崖面上部大量的梁孔椽眼,就是辽金建筑遗存。另外,第13窟南壁下部佛龛座上曾发现辽代“修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佛像的铭记,可知辽代曾对一批佛像进行过整修。第11窟中心塔柱南面二胁侍菩萨、35窟东壁的释迦塑像和网目纹石绿背光,都是修整后的遗物,其风格与大同华严寺辽塑极为相似,辽未保大年间,十寺毁于兵火。
据《金碑》记载:金皇统初年,由(禀慧)和尚主持“重修灵岩大阁九楹”,用时四年,费钱二千万。现“九楹大阁”已荡然无存。
明代大同再度荒废,云冈石窟亦不例外。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驻宣大总兵佟养量募集官资,在第5、6窟重建四层五间木构楼阁,之后以此为中心增建了配殿、过殿、山门等,形成了较为规整的寺院格局,名曰“石佛古寺”。清代曾数次对云冈石窟进行个别洞窟窟檐的修建和洞窟佛像的重新泥塑与彩绘,第5、6窟及五华洞中留下的艳丽色彩即为这一时期所为。同时在东部窟群的断崖上凿有数十方题迹,是研究云冈石窟晚期雕刻不可多得的史料。
窟号
位置
时代
特点与价值
现状
3
后室塔柱西侧
初唐
“西方三圣”造像一铺,主像高10米,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渐趋写实,轻薄贴体;菩萨面容亲切,形体丰硕,神情饱满,具有初唐造像的艺术风格。
完好
11
中心塔柱南面下层
辽
两身胁侍菩萨姿态相似,身姿秀美,戴素面宝冠,披帔帛,著长裙,裙带束花结,为云冈辽代艺术精品。
完好
5
窟前
清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四层五间木结构楼阁一座,通面宽14.2米,进深7.7米,总高20.04米,歇山琉璃瓦顶,周设回廊。
完好
6
窟前
清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四层五间木结构楼阁一座,通面宽14.7米,进深8.1米,歇山琉璃瓦顶,周设回廊,第三层与第5窟阁楼相通。
完好
7
洞窟前室
清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三间三层木结构楼阁一座,通面宽8.2米,进深6米,总高17米,硬山灰瓦顶,第三层与第6窟阁楼相通。
完好
8
洞窟前室
清
1993年恢复仿清三间三层木结构楼阁一座,通面宽8.2米,进深6米,总高17米,硬山灰瓦顶。
完好
b、历史和发展
大同,古称平城,隶属雁门郡。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因刘邦北击匈奴被困平城白登山(今大同东北)之史实而闻名。公元398年(北魏天兴元年)称代都平城,隶属司州,至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平城一直是北魏帝国统治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魏迁都后,孝文帝针对因循守旧的上层亲贵留恋旧都,特许冬朝京师洛阳以避寒,夏归旧都大同以驱暑,这样朝中的旧贵亦频繁地往来于洛阳与平城之间,平城仍维持着旧都风貌。公元523年(北魏正光四年)六镇相率起义,平城人民流散殆尽,至此荒废。云冈石窟主要洞窟的石雕造像即在北魏一朝的近60年间建成。现存最早的洞窟为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初年)开凿著名的“昙曜五窟”,即现编号16?/FONT>20窟;最晚的造像铭记为公元520?/FONT>524年(北魏正光年间)未完工的第4窟。在这短暂的60余年间,佛教石窟造像大兴,云冈开凿大小252个洞窟,造像数以万尊。这是北魏佛教石窟艺术造像之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