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宋三百多年中,马匹问题始终被作为一项重要的立国之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职官、牧养、买马制度。马政在宋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有着极大的影响,其间并屡有变化。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一系统地研究,谬误之处,恳望得到指正。
一 马政体系的建立
(一)职官系统的完善。五代时朝廷有马坊使的设置,后唐明宗之初,改马坊使为飞龙使,长兴元年七月,又分飞龙院为左右二院。《资治通鉴》卷274注;《册府元龟》卷621《卿监·监牧》。宋太祖时仍相沿未变,到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改飞龙院为天厩坊,雍熙二年,又改为左、右骐骥院。《太宗皇帝实录》卷34,《玉海》卷149《马政下》均记为雍熙二年十月,《宋史》卷198《兵志》一二记为雍熙四年,误,不取。“国马之政,皆骐骥二院监官专之。”《玉海》卷149《马政下》。随着马匹的增多,监牧之事逐渐繁多,于是在咸平三年始置群牧司,“以内臣勾当制置群牧司,京朝官为判官”《宋史》卷198《兵志》一二。。景德四年,以知枢密院陈尧叟为群牧制置使,“自是率以枢臣专领,以重其事”《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群牧司设使、副使、都监、判官等官。其职掌是:“掌内外厩牧之事,周知国马之政,而察其登耗。凡受宣诏、文牒,则以时下于院、监,大事则制置使同签,小事则专遣其副使。都监不备置,判官、都监每岁更出诸州巡坊监,点印国马之蕃息者。左右骐骥院勾当官各三人,以诸司使、副及内侍充,掌牧养国马,以供乘舆及颁赐王公群臣、蕃夷,给骑军厩置之用。”《文献通考》卷56《职官考》一○,卷62《职官考》一六。这样,自骐骥院以下及各州监牧,凡涉马匹之事统归群牧司管辖,为北宋马政系统之最高机构。元丰五年改行官制,将群牧司隶属于太仆寺。崇宁二年又规定:“太仆寺依旧制不治外事,归尚书驾部;应马事,上枢密院所隶官司。”以上见《玉海》卷149《马政下》;《宋史》卷164《职官志》四。据《宋史·职官志》二载:枢密院下属有支马房,“掌行内外马政并坊院监牧吏卒、牧马、租课”。引文所说的枢密院所隶官司,当指此。南宋建炎三年四月,“并太仆寺于驾部”《玉海》卷149《马政下》。。以上只是机构归属的变化,并不是马政管理系统的削弱或对马政重视程度的减轻。
为了处理各种具体事务,宋代还设有许多专门机构。如牧养上下监,“掌治疗病马及申驹数”;估马司,“凡市马,掌辨其良驽,平其直,以分给诸监”;卖马务,“掌受退而出市之”。即把诸蕃部入市的马匹中,不合规格的驽马转卖给民间饲养。以上见《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宋史》卷164《职官志》四、卷198《兵志》一二。神宗熙宁七年,又创置提举茶马司,其中买马司专掌招买西北诸蕃马。
对于分布在京城之外的诸州牧监,规定由当州知州、通判兼领之,“诸监马置勾当官二员,又置左右厢提点”《宋史》卷198《兵志》一二。。每监根据所牧马匹的多少,配备有饲马兵校若干人。这样,就形成了上下完善的一整套马政体制,以保证马匹买卖、牧养、治疗、取用的顺利进行。
(二)监牧制度的完善。北宋代周之初,“时诸州监牧多废,国马无复■息”。宋太祖整顿监牧,“始置养马二务,又兴葺旧马务四,以为放牧之地。分遣中使诣边州岁市马,自是闲厩之马备矣”《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太平兴国四年,北宋出兵灭亡北汉,并乘胜进攻幽燕地区,得到汾晋、燕蓟之马四万二千余匹,“始分置诸州牧养之”。次年,于诸州“择丰旷地置牧龙坊八,以便牧养”《宋史》卷198《兵志》一二。另据《玉海》卷149《马政下》载,太平兴国五年始称马务、马监为牧龙坊。(景德二年七月,又改称牧龙坊为牧监)。经过太祖、太宗及真宗初年的努力,到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宋朝监牧已颇具规模,京畿地区计有左右天驷监四,左右天厩坊二,统隶于骐骥院;在外之监共十六个,分布在黄河南北地区,即河南洛阳监、大名大名监、BC3A州广平监、卫州淇水一二监、郑州原武监、同州沙苑监、相州安阳监、澶州镇宁监、邢州安国监、郓州东平监、中牟淳泽监、许州单镇监、滑州灵昌监。《玉海》卷149《马政下》。据《宋史·兵志》一二载,淇水监分为第一、第二,原武监《玉海》记为广武,亦据此书改。“又有牧养上下监,以养疗京城诸坊监病马。”《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南方泉州、福州、兴化军一带亦有监牧,其中泉州有浯州、列屿二牧,福州有水峭、龙胡、沥畸、海澶四牧,兴化军有东越、侯屿二牧。《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当时,“凡内外坊、监及诸军马凡二十余万匹,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宋史》卷198《兵志》一二。,宋代马政之盛极于此矣。
宋朝诸军之马,“皆本军饲养也”。在外屯戍者就近放牧,禁军之马“每至三月分出于近京州郡放牧,至九月复还本军。”《太宗皇帝实录》卷31。不论内外坊、监还是诸军牧马之地,均“自畿甸及近郡,使择水草善地而标占之”。其牧地最多时是在淳化、景德年间,坊、监和诸军班共计98700顷。《宋史》卷198《兵志》一二。此后,由于坊、监废置无常,经界不明,加之侵冒者的蚕食,牧地渐缩,终两宋之世,再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凡坊、监牧均置有凉棚、泉井、马厩等设施,“春夏出牧,秋冬入厩”《玉海》卷149《马政下》。。每岁按马数和牧马人数的多寡,拨给相应数量的草、麸料、盐、油、药、糖等类物资,条教其备。
骐骥院所管坊、监马匹,大中祥符元年规定,皆春季出牧,孟冬则分别其羸病,就栈饲养,“其尚乘之马,惟备用者在焉。”次年又规定,骐骥院马数必须“旬奏月比”,在此之前则是每日必奏,《续通鉴长编》卷72;《宋史》卷198《兵志》一二。可见宋朝对马匹增减之重视程度。对于诸外监之马的增减,也有详细的奖惩条例。如大中祥符元年制定的“牧监赏罚令”规定:“外监息马,一岁终以十分为率,死一分以上勾当官罚一月俸,余等第决杖。牧倍多而死少者,给赏缗有差。凡生驹一匹,兵校而下赏绢一匹”,“三岁都比,以该赏者闻”。天圣七年改为从通判到官之日起,记录所辖马匹,“岁一考之,官满,较总数为赏罚”。生驹不到四分者,罚;生驹多、死数少者,赏。北宋以大名府、■、卫、相等州七监为孳生监,作为主要繁殖马匹之地,选择良种善马,“合牝牡为群”。群牧司判官每年十二月巡行诸监,“阅二岁驹点印,第赏牧兵”。嘉八年群牧司规定:■生诸监,“每监岁定牝马二千,牡马四百,岁约生驹四百,以为定数”。这次的规定具体简明,易于检查督评。对于新增殖的马匹,治平二年规定:诸监生驹满三十个月,选牡之良者送淇水第二监饲养,满六十个月后,给配诸监为种马;其牝马满三十个月,则本司另立群放牧,满五十个月后,再拨配其他诸监。《宋史》卷198《兵志》一二。从以上规定看,北宋监牧条例已日渐趋于完善。
马匹又分为御马三等,给用马十六等。御马为皇帝专用之马,给用马供国家日常各种用途,包括颁赐臣僚、诸军用马、驿铺传送等。宋代国家养马主要满足军事需要,故对诸军配备或补充战马,也有详细规定:“凡配军,视其奉钱之数,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三寸,奉钱自一千至三百,为四等,差次给之,至五月权止。外州军士阙马,先奏禀乃给。”凡阙马军士,“视其阙之多寡,以分数配填”。随着军事局势的变化,各个时期诸路配填的比例也不同。如庆历四年,“诏陕西、河北、河东填五分,余路填四分”。至和元年,“诏军士戍陕西、河东、河北填七分,余路填六分”《宋史》卷198《兵志》一二。。
(三)买马制度的健全。宋代的买马分为四种形式:一曰券马,即“戎人驱马至边,总数十、百为一券,一马预给钱千,官给刍粟,续食至京师,有司售之,分隶诸监”。一曰省马,即“边州置场,市蕃汉马团纲,遣殿侍部送赴阙,或就配诸军”。另一种称马社,指的是“陕西广锐、劲勇等军,相与为社,每市马,官给直外,社众复裒金益之”。还有一种称括买,指“军兴,籍民马而市之以给军”《宋史》卷198《兵志》一二。总括起来说,宋代买马不外两种对象,一种是周边少数民族马,主要方向在西北;另一种即国内民间马。太祖、太宗两朝由于战事较多,向周边少数民族买马还未形成制度,故多次括买民间马,以“补战骑之阙”《太宗皇帝实录》卷34。。此后虽逐渐减少,但仍不失为补充官马的一种形式。北宋市买蕃马主要在河东、陕西、川峡三路,对象是吐蕃、回纥、党项、藏牙、白马、鼻家、名市诸族。对西南诸族的买马,主要是出于政治需要,因为这里所产之马皆“驽骀下乘”,不可备行阵之用。泸州知州何悫说:“西南夷每岁之秋,夷人以马请互市,则开场博易,原以金缯,盖饵之以利,庸示羁縻之术,意宏远矣。”《宋会要辑稿》兵二二之二四。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当时将这类马统称为羁縻马。
宋代买马对马龄或尺寸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划分等级,按等给值。凡券马到京师后由估马司定其值,“自三十、五十至(八)千,凡二十三等,旧选三岁至十七岁者”。景德二年诏:只市四岁至十三岁者。沿边买马之州皆置有买马场,由主要官员按等招买。如康定元年,规定陕西等路括买战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其直自五十千至二十千,凡五等”《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括号内字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补。。官府对马价及马龄、尺寸的规定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市场和军事需要的变化,其规定也时时改变。如康定二年,由于以前所定等级偏高、价格偏低,买得马匹不多,诏河北军州市马“宜增值。第一等二万八千、第二等二万六千、第三等二万四千、第四等以下及牝马即依旧直,仍自第二等以下递减一寸”。《宋史》卷198《兵志》一二。这个价格已相当高了。为了鼓励官员尽职,宋代还规定“买马及三千匹者转一官,比但以所买数推赏,往往有一任转数官者”。熙宁三年规定按朝廷所定买马额,“以十分为率,买及六分七厘转一官,余三分三厘均为三等,每增一等更减磨勘一年”。南宋初,改为推赏以马送到京师的实收数为准,如果死于途中,则“黜降有差”《宋史》卷374《赵开传》;《续通鉴长编》卷218。。神宗熙宁时,创立茶马法,专以蜀茶交易马匹,影响后世最为深远,详情后述,就不多说了。
宋代对私人买马限制颇严,真宗咸平五年,还制定了“秦州私贩马条例”,规定:“自今一匹仗一百,十匹徒一年,二十匹加一等,三十匹奏裁。其马纳官,以半价给告事人。”《续通鉴长编》卷51。即使官员私买马也不允许,以保证政府对马匹的控制。但是由于官府买马“市良而弃驽”,又不准民间私买,蕃人往来驱赶,死于途中不少,获利不多,使得交易马匹减少,影响了政府用马。所以有时也允许私人买马,但良马必须卖给官府。总的看来,有宋一代禁止私贩的时候多,开禁的时候少,开禁只是调整马匹交易的权宜之计。
一 马政体系的建立
(一)职官系统的完善。五代时朝廷有马坊使的设置,后唐明宗之初,改马坊使为飞龙使,长兴元年七月,又分飞龙院为左右二院。《资治通鉴》卷274注;《册府元龟》卷621《卿监·监牧》。宋太祖时仍相沿未变,到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改飞龙院为天厩坊,雍熙二年,又改为左、右骐骥院。《太宗皇帝实录》卷34,《玉海》卷149《马政下》均记为雍熙二年十月,《宋史》卷198《兵志》一二记为雍熙四年,误,不取。“国马之政,皆骐骥二院监官专之。”《玉海》卷149《马政下》。随着马匹的增多,监牧之事逐渐繁多,于是在咸平三年始置群牧司,“以内臣勾当制置群牧司,京朝官为判官”《宋史》卷198《兵志》一二。。景德四年,以知枢密院陈尧叟为群牧制置使,“自是率以枢臣专领,以重其事”《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群牧司设使、副使、都监、判官等官。其职掌是:“掌内外厩牧之事,周知国马之政,而察其登耗。凡受宣诏、文牒,则以时下于院、监,大事则制置使同签,小事则专遣其副使。都监不备置,判官、都监每岁更出诸州巡坊监,点印国马之蕃息者。左右骐骥院勾当官各三人,以诸司使、副及内侍充,掌牧养国马,以供乘舆及颁赐王公群臣、蕃夷,给骑军厩置之用。”《文献通考》卷56《职官考》一○,卷62《职官考》一六。这样,自骐骥院以下及各州监牧,凡涉马匹之事统归群牧司管辖,为北宋马政系统之最高机构。元丰五年改行官制,将群牧司隶属于太仆寺。崇宁二年又规定:“太仆寺依旧制不治外事,归尚书驾部;应马事,上枢密院所隶官司。”以上见《玉海》卷149《马政下》;《宋史》卷164《职官志》四。据《宋史·职官志》二载:枢密院下属有支马房,“掌行内外马政并坊院监牧吏卒、牧马、租课”。引文所说的枢密院所隶官司,当指此。南宋建炎三年四月,“并太仆寺于驾部”《玉海》卷149《马政下》。。以上只是机构归属的变化,并不是马政管理系统的削弱或对马政重视程度的减轻。
为了处理各种具体事务,宋代还设有许多专门机构。如牧养上下监,“掌治疗病马及申驹数”;估马司,“凡市马,掌辨其良驽,平其直,以分给诸监”;卖马务,“掌受退而出市之”。即把诸蕃部入市的马匹中,不合规格的驽马转卖给民间饲养。以上见《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宋史》卷164《职官志》四、卷198《兵志》一二。神宗熙宁七年,又创置提举茶马司,其中买马司专掌招买西北诸蕃马。
对于分布在京城之外的诸州牧监,规定由当州知州、通判兼领之,“诸监马置勾当官二员,又置左右厢提点”《宋史》卷198《兵志》一二。。每监根据所牧马匹的多少,配备有饲马兵校若干人。这样,就形成了上下完善的一整套马政体制,以保证马匹买卖、牧养、治疗、取用的顺利进行。
(二)监牧制度的完善。北宋代周之初,“时诸州监牧多废,国马无复■息”。宋太祖整顿监牧,“始置养马二务,又兴葺旧马务四,以为放牧之地。分遣中使诣边州岁市马,自是闲厩之马备矣”《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太平兴国四年,北宋出兵灭亡北汉,并乘胜进攻幽燕地区,得到汾晋、燕蓟之马四万二千余匹,“始分置诸州牧养之”。次年,于诸州“择丰旷地置牧龙坊八,以便牧养”《宋史》卷198《兵志》一二。另据《玉海》卷149《马政下》载,太平兴国五年始称马务、马监为牧龙坊。(景德二年七月,又改称牧龙坊为牧监)。经过太祖、太宗及真宗初年的努力,到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宋朝监牧已颇具规模,京畿地区计有左右天驷监四,左右天厩坊二,统隶于骐骥院;在外之监共十六个,分布在黄河南北地区,即河南洛阳监、大名大名监、BC3A州广平监、卫州淇水一二监、郑州原武监、同州沙苑监、相州安阳监、澶州镇宁监、邢州安国监、郓州东平监、中牟淳泽监、许州单镇监、滑州灵昌监。《玉海》卷149《马政下》。据《宋史·兵志》一二载,淇水监分为第一、第二,原武监《玉海》记为广武,亦据此书改。“又有牧养上下监,以养疗京城诸坊监病马。”《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南方泉州、福州、兴化军一带亦有监牧,其中泉州有浯州、列屿二牧,福州有水峭、龙胡、沥畸、海澶四牧,兴化军有东越、侯屿二牧。《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当时,“凡内外坊、监及诸军马凡二十余万匹,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宋史》卷198《兵志》一二。,宋代马政之盛极于此矣。
宋朝诸军之马,“皆本军饲养也”。在外屯戍者就近放牧,禁军之马“每至三月分出于近京州郡放牧,至九月复还本军。”《太宗皇帝实录》卷31。不论内外坊、监还是诸军牧马之地,均“自畿甸及近郡,使择水草善地而标占之”。其牧地最多时是在淳化、景德年间,坊、监和诸军班共计98700顷。《宋史》卷198《兵志》一二。此后,由于坊、监废置无常,经界不明,加之侵冒者的蚕食,牧地渐缩,终两宋之世,再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凡坊、监牧均置有凉棚、泉井、马厩等设施,“春夏出牧,秋冬入厩”《玉海》卷149《马政下》。。每岁按马数和牧马人数的多寡,拨给相应数量的草、麸料、盐、油、药、糖等类物资,条教其备。
骐骥院所管坊、监马匹,大中祥符元年规定,皆春季出牧,孟冬则分别其羸病,就栈饲养,“其尚乘之马,惟备用者在焉。”次年又规定,骐骥院马数必须“旬奏月比”,在此之前则是每日必奏,《续通鉴长编》卷72;《宋史》卷198《兵志》一二。可见宋朝对马匹增减之重视程度。对于诸外监之马的增减,也有详细的奖惩条例。如大中祥符元年制定的“牧监赏罚令”规定:“外监息马,一岁终以十分为率,死一分以上勾当官罚一月俸,余等第决杖。牧倍多而死少者,给赏缗有差。凡生驹一匹,兵校而下赏绢一匹”,“三岁都比,以该赏者闻”。天圣七年改为从通判到官之日起,记录所辖马匹,“岁一考之,官满,较总数为赏罚”。生驹不到四分者,罚;生驹多、死数少者,赏。北宋以大名府、■、卫、相等州七监为孳生监,作为主要繁殖马匹之地,选择良种善马,“合牝牡为群”。群牧司判官每年十二月巡行诸监,“阅二岁驹点印,第赏牧兵”。嘉八年群牧司规定:■生诸监,“每监岁定牝马二千,牡马四百,岁约生驹四百,以为定数”。这次的规定具体简明,易于检查督评。对于新增殖的马匹,治平二年规定:诸监生驹满三十个月,选牡之良者送淇水第二监饲养,满六十个月后,给配诸监为种马;其牝马满三十个月,则本司另立群放牧,满五十个月后,再拨配其他诸监。《宋史》卷198《兵志》一二。从以上规定看,北宋监牧条例已日渐趋于完善。
马匹又分为御马三等,给用马十六等。御马为皇帝专用之马,给用马供国家日常各种用途,包括颁赐臣僚、诸军用马、驿铺传送等。宋代国家养马主要满足军事需要,故对诸军配备或补充战马,也有详细规定:“凡配军,视其奉钱之数,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三寸,奉钱自一千至三百,为四等,差次给之,至五月权止。外州军士阙马,先奏禀乃给。”凡阙马军士,“视其阙之多寡,以分数配填”。随着军事局势的变化,各个时期诸路配填的比例也不同。如庆历四年,“诏陕西、河北、河东填五分,余路填四分”。至和元年,“诏军士戍陕西、河东、河北填七分,余路填六分”《宋史》卷198《兵志》一二。。
(三)买马制度的健全。宋代的买马分为四种形式:一曰券马,即“戎人驱马至边,总数十、百为一券,一马预给钱千,官给刍粟,续食至京师,有司售之,分隶诸监”。一曰省马,即“边州置场,市蕃汉马团纲,遣殿侍部送赴阙,或就配诸军”。另一种称马社,指的是“陕西广锐、劲勇等军,相与为社,每市马,官给直外,社众复裒金益之”。还有一种称括买,指“军兴,籍民马而市之以给军”《宋史》卷198《兵志》一二。总括起来说,宋代买马不外两种对象,一种是周边少数民族马,主要方向在西北;另一种即国内民间马。太祖、太宗两朝由于战事较多,向周边少数民族买马还未形成制度,故多次括买民间马,以“补战骑之阙”《太宗皇帝实录》卷34。。此后虽逐渐减少,但仍不失为补充官马的一种形式。北宋市买蕃马主要在河东、陕西、川峡三路,对象是吐蕃、回纥、党项、藏牙、白马、鼻家、名市诸族。对西南诸族的买马,主要是出于政治需要,因为这里所产之马皆“驽骀下乘”,不可备行阵之用。泸州知州何悫说:“西南夷每岁之秋,夷人以马请互市,则开场博易,原以金缯,盖饵之以利,庸示羁縻之术,意宏远矣。”《宋会要辑稿》兵二二之二四。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当时将这类马统称为羁縻马。
宋代买马对马龄或尺寸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划分等级,按等给值。凡券马到京师后由估马司定其值,“自三十、五十至(八)千,凡二十三等,旧选三岁至十七岁者”。景德二年诏:只市四岁至十三岁者。沿边买马之州皆置有买马场,由主要官员按等招买。如康定元年,规定陕西等路括买战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其直自五十千至二十千,凡五等”《文献通考》卷160《兵考》一二,括号内字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补。。官府对马价及马龄、尺寸的规定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市场和军事需要的变化,其规定也时时改变。如康定二年,由于以前所定等级偏高、价格偏低,买得马匹不多,诏河北军州市马“宜增值。第一等二万八千、第二等二万六千、第三等二万四千、第四等以下及牝马即依旧直,仍自第二等以下递减一寸”。《宋史》卷198《兵志》一二。这个价格已相当高了。为了鼓励官员尽职,宋代还规定“买马及三千匹者转一官,比但以所买数推赏,往往有一任转数官者”。熙宁三年规定按朝廷所定买马额,“以十分为率,买及六分七厘转一官,余三分三厘均为三等,每增一等更减磨勘一年”。南宋初,改为推赏以马送到京师的实收数为准,如果死于途中,则“黜降有差”《宋史》卷374《赵开传》;《续通鉴长编》卷218。。神宗熙宁时,创立茶马法,专以蜀茶交易马匹,影响后世最为深远,详情后述,就不多说了。
宋代对私人买马限制颇严,真宗咸平五年,还制定了“秦州私贩马条例”,规定:“自今一匹仗一百,十匹徒一年,二十匹加一等,三十匹奏裁。其马纳官,以半价给告事人。”《续通鉴长编》卷51。即使官员私买马也不允许,以保证政府对马匹的控制。但是由于官府买马“市良而弃驽”,又不准民间私买,蕃人往来驱赶,死于途中不少,获利不多,使得交易马匹减少,影响了政府用马。所以有时也允许私人买马,但良马必须卖给官府。总的看来,有宋一代禁止私贩的时候多,开禁的时候少,开禁只是调整马匹交易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