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博中的明代刀剑说起
龙哥说剑 作者:刘在涛
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常设展览叫“古代中国陈列”,里面的文物是按照历史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次序展示的。在明清时期的展品中,有一刀一剑两件兵器最为古刀剑收藏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一、明代“登州戚氏”军刀
据国博老网站介绍,该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这把军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8字,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铸造的。



国博所藏“登州戚氏”军刀及其铭文
戚继光(公元1528年-1587年),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17岁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浙江都司参将。嘉靖末年,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前往抗倭。他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协作,在义乌、金华两地招募了3000名“民兵”,制订纪律,进行严格的训练,将这支队伍训练成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的精锐部队,被誉为“戚家军”,平定浙江、福建倭寇。又转战广东,彻底铲除东南沿海倭患。倭患平息后,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官,直接担负拱卫京师的重任。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以都督同知总理蓟门、昌平、保定三镇,在镇十六年,使北方防御得以充实巩固,现存山海关以内的北方明长城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兴建而成的。在守卫蓟镇的16年时间里,他严格训练、严密防守,多次挫败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戚继光去职后,继任者依其成法,确保蓟门数十年平安无事。
作为一代名将,戚继光非常重视军刀的质量,他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里提出,锻造军刀“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刀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这把军刀,造型大方,工艺精湛,钢质坚韧,锋利无比,显示出明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这把刀是典型的雁翎刀型,刀身平造,两侧开两宽一窄三道血槽,刀尖上翘,刀头的刀背部分开反刃因而靠近刀背的血槽较短;刀柄微微下弯,刀柄三件装具为铁质,梯形方首及柄箍,小折沿刀镡,铁吞口,整体十分规整。


“登州戚氏”军刀刀身、刀柄
按现在刀剑收藏界常说的戚家刀,往往是指刀身镐造、形似日本刀的刀。但实际上,根据戚继光对锻造军刀的要求,显然刀身是平造的。古刀剑收藏风起云涌近20年来,在积累一些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思维定势。譬如很多人认为雁翎刀都是清代职官佩刀,或者只有刀身宽大的类似于皇太极腰刀才可能是明代刀。这种看法很有市场,但不免流于绝对化。雁翎刀自宋代产生以后,明清一直是佩刀的主流刀型,按刀身宽窄、薄厚等型制的细微变化来断代,其证据并不充分,更有甚者,有人先根据经验大胆得出一个结论然后用这个结论去给尚不明确年代的刀剑断代,再用其断代结果作为支撑自己结论的论据。这样做显然并不严谨。这是因为目前明清刀剑本来就缺乏标准器,而且仅仅以自己的阅历来试图归纳总结出一个普适的结论未免过于主观。

镐造明清长刀

雁翎刀型的皇太极腰刀·沈阳故宫藏
据古刀剑研究专家冷艳锯考证,国博展出这刀其实早在明末就已经开始供奉在泉州开元寺,因此这口雁翎刀属明代无疑。龙哥也曾过手一些明清雁翎刀,断代方面始终摸不上门道,感觉雁翎刀刀身的些许差别,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个人喜好、地域风格、工匠制作习惯的差异上,而非体现在明清两季的岁月变迁上。明清两朝年代不远,冷兵器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发展,甚至还在不断退化,因此对刀剑断代是明是清似乎意义不大,很多时候断代也是真的“说不明道不清”的,倒不如把着眼点放在刀剑本身的锻造工艺和艺术成就上。否则,就很可能会导致多年好友因为藏品断代而闹翻,甚至拉帮结伙在网上打起无谓的口水官司。在前后相差并不太远的同一个大时代下,刀剑并非越早就一定越有价值,明刀不一定好清刀也未必差,各个时期皆有良莠,刀剑的欣赏重点是要看造得是否规矩,是否用心。





龙哥经手的部分雁翎刀
龙哥说剑 作者:刘在涛
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常设展览叫“古代中国陈列”,里面的文物是按照历史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次序展示的。在明清时期的展品中,有一刀一剑两件兵器最为古刀剑收藏爱好者所津津乐道。
一、明代“登州戚氏”军刀
据国博老网站介绍,该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这把军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8字,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铸造的。



国博所藏“登州戚氏”军刀及其铭文
戚继光(公元1528年-1587年),字元敬,山东登州(今蓬莱)人,17岁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浙江都司参将。嘉靖末年,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奉命前往抗倭。他与抗倭名将俞大猷等协作,在义乌、金华两地招募了3000名“民兵”,制订纪律,进行严格的训练,将这支队伍训练成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的精锐部队,被誉为“戚家军”,平定浙江、福建倭寇。又转战广东,彻底铲除东南沿海倭患。倭患平息后,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官,直接担负拱卫京师的重任。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以都督同知总理蓟门、昌平、保定三镇,在镇十六年,使北方防御得以充实巩固,现存山海关以内的北方明长城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兴建而成的。在守卫蓟镇的16年时间里,他严格训练、严密防守,多次挫败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戚继光去职后,继任者依其成法,确保蓟门数十年平安无事。
作为一代名将,戚继光非常重视军刀的质量,他在《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里提出,锻造军刀“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刀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这把军刀,造型大方,工艺精湛,钢质坚韧,锋利无比,显示出明代冶铁技术的高超水平。这把刀是典型的雁翎刀型,刀身平造,两侧开两宽一窄三道血槽,刀尖上翘,刀头的刀背部分开反刃因而靠近刀背的血槽较短;刀柄微微下弯,刀柄三件装具为铁质,梯形方首及柄箍,小折沿刀镡,铁吞口,整体十分规整。


“登州戚氏”军刀刀身、刀柄
按现在刀剑收藏界常说的戚家刀,往往是指刀身镐造、形似日本刀的刀。但实际上,根据戚继光对锻造军刀的要求,显然刀身是平造的。古刀剑收藏风起云涌近20年来,在积累一些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思维定势。譬如很多人认为雁翎刀都是清代职官佩刀,或者只有刀身宽大的类似于皇太极腰刀才可能是明代刀。这种看法很有市场,但不免流于绝对化。雁翎刀自宋代产生以后,明清一直是佩刀的主流刀型,按刀身宽窄、薄厚等型制的细微变化来断代,其证据并不充分,更有甚者,有人先根据经验大胆得出一个结论然后用这个结论去给尚不明确年代的刀剑断代,再用其断代结果作为支撑自己结论的论据。这样做显然并不严谨。这是因为目前明清刀剑本来就缺乏标准器,而且仅仅以自己的阅历来试图归纳总结出一个普适的结论未免过于主观。

镐造明清长刀

雁翎刀型的皇太极腰刀·沈阳故宫藏
据古刀剑研究专家冷艳锯考证,国博展出这刀其实早在明末就已经开始供奉在泉州开元寺,因此这口雁翎刀属明代无疑。龙哥也曾过手一些明清雁翎刀,断代方面始终摸不上门道,感觉雁翎刀刀身的些许差别,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个人喜好、地域风格、工匠制作习惯的差异上,而非体现在明清两季的岁月变迁上。明清两朝年代不远,冷兵器也没有什么实质性发展,甚至还在不断退化,因此对刀剑断代是明是清似乎意义不大,很多时候断代也是真的“说不明道不清”的,倒不如把着眼点放在刀剑本身的锻造工艺和艺术成就上。否则,就很可能会导致多年好友因为藏品断代而闹翻,甚至拉帮结伙在网上打起无谓的口水官司。在前后相差并不太远的同一个大时代下,刀剑并非越早就一定越有价值,明刀不一定好清刀也未必差,各个时期皆有良莠,刀剑的欣赏重点是要看造得是否规矩,是否用心。





龙哥经手的部分雁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