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初一开始,山东累计派出十二批医疗队援助湖北,逆境之中,总有绚烂的灯光划破黑暗,指路前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面孔虽被口罩遮盖,但他们眼神坚定、奉献自己、无悔抉择、无畏前行。
援助湖北对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个人,我校2000级医疗大专2班优秀毕业学子杨晓丽,现任泰安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科主治医师。梦想与责任之间,大家会选择什么?杨晓丽用她的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担当勇为,什么叫做医者仁心。

01
放弃进修机会,请战出征湖北
当新冠病毒开始在湖北肆虐,此时,杨晓丽通过了层层考核,正在她梦寐以求的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边是身为医者的责任,一边是多年学医未了的梦想。杨晓丽犹豫了,看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科微信群里关于山东将建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当晚,在北京协和医院刚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杨晓丽辗转反侧,不断问着自己应该做何选择。
多年的梦想近在咫尺,多么珍贵的学习机会,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可是,身为医生,医术再高、水平再好,不能发挥所长,治病救人,又有何用呢?杨晓丽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一位曾经的乡村医生,父亲的谆谆教诲:“治病救人。”杨晓丽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我一定要去!”杨晓丽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立刻给自己的科主任打了电话:“主任,我想请战去湖北!如果有需要,请先考虑我。”除夕当天,杨晓丽下了夜班之后,交接好当前工作,便坐上了回泰安的高铁,随时待命出征湖北。
02
第一次值夜班收治了30多个病人
1月28日,泰安第二批支援湖北医护人员集合完毕。情况紧急,到达黄冈后,她迅速调整状态,了解医院内的情况和设备状况,为随时上一线做好准备。
杨晓丽是ECMO团队的成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的经历,使她掌握了许多高精尖技术,如机械通气、重症彩超、血流动力学监测、CRRT等等,都是救治危重病人的技术。因此,她时刻感觉自己责任重大,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救治更多的危重病人

1月31日晚,是杨晓丽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上的第一个夜班,十几个小时内,她和队友们共收治了30多个病人。其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80几岁。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还有口罩、帽子、护目镜、外科手套、鞋套,给医护人员很好的保护,却也因此让他们的行动变得迟缓。每收治一个病人,杨晓丽和队友们都要过去查看患者的情况,及时做出治疗方案。遇到紧急情况,就要一边快速判断,一边紧急讨论,一边对症治疗,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

收治完这些患者,杨晓丽在防护服内都快要窒息了。她只能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不能倒。因为近视,杨晓丽还天天带着两重眼镜,太紧了,勒着眼眶鼻子疼;太松了,又怕不安全,只能是尽量忍着。这时候,她都忘了,去年9月份,刚刚在工作时摔倒造成了髌骨骨折。此时伤口虽然愈合好了,但过度劳累的时候,带给她的不适。
03
累到呕吐,短暂调整后继续战前线
2月14,情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杨晓丽与患者在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情人节。“送到我这里的病人基本都是发热伴有咳嗽。”杨晓丽告诉记者,看到患者在单间病房隔离,很孤单,很无助,杨晓丽心酸不已。为了调节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杨晓丽也想了不少小方法。不忙的时候,她会跟患者聊聊天,聊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更有重获美好生活的勇气;这一次的情人节,医生和患者一起加油,就取得了很积极的效果。

短暂的放松之后,杨晓丽又恢复了“拼命三郎”的状态。“大家都是这样的,我们都很辛苦,但又都觉得值得。”杨晓丽说。最忙的一次,她直接累到呕吐,还差点造成医学暴露。那是在2月6日,夜班,隔离区只有杨晓丽一名医生和几名护士,负责诊治59个病人,其中病重的有5个。繁忙紧张的工作,加上连续夜班,让她突然感觉头痛,胸闷。为了不耽误救治,她强忍了下来,但是不适感持续加重,令她直接呕吐了出来,非常危险。
“本以为自己在监护室工作多年已经身经百战,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了,但那时我真的觉得人是脆弱无力的。”头疼欲裂,呼吸费力,每一次脉搏的波动都好像在脑中敲击着,防护面具满是雾水,分辨不清眼前的一切,“我告诉自己此时要镇定坚持下来。”杨晓丽说。
04
身有软肋仍披铠甲继续坚强
她家里还有患病的父亲和两岁半的孩子,何尝需要她的照顾?只是在疫情面前,她选择了“大家”,牺牲了“小家”。
杨晓丽的儿子只有2岁多。在酒店休息的空闲中,杨晓丽很喜欢拿着手机,看儿子的照片:调皮的、可爱的、聪明的,甚至还有哭的,每一张都如此真实,真实到好像孩子就在身边。“家人说,每次看到电视上有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孩子都喊‘妈妈,妈妈’,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说起孩子,杨晓丽变得很温柔,眼神里又透露出许多不舍与惭愧。因为年纪小,又很久不见自己的妈妈,孩子有时会喊照顾他的二姨为妈妈,这让杨晓丽十分难过。不过,当她听见孩子软萌的声音喊“妈妈加油”的时候,她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援助湖北对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个人,我校2000级医疗大专2班优秀毕业学子杨晓丽,现任泰安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科主治医师。梦想与责任之间,大家会选择什么?杨晓丽用她的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担当勇为,什么叫做医者仁心。

01
放弃进修机会,请战出征湖北
当新冠病毒开始在湖北肆虐,此时,杨晓丽通过了层层考核,正在她梦寐以求的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边是身为医者的责任,一边是多年学医未了的梦想。杨晓丽犹豫了,看到泰安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科微信群里关于山东将建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当晚,在北京协和医院刚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杨晓丽辗转反侧,不断问着自己应该做何选择。
多年的梦想近在咫尺,多么珍贵的学习机会,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可是,身为医生,医术再高、水平再好,不能发挥所长,治病救人,又有何用呢?杨晓丽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一位曾经的乡村医生,父亲的谆谆教诲:“治病救人。”杨晓丽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我一定要去!”杨晓丽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立刻给自己的科主任打了电话:“主任,我想请战去湖北!如果有需要,请先考虑我。”除夕当天,杨晓丽下了夜班之后,交接好当前工作,便坐上了回泰安的高铁,随时待命出征湖北。
02
第一次值夜班收治了30多个病人
1月28日,泰安第二批支援湖北医护人员集合完毕。情况紧急,到达黄冈后,她迅速调整状态,了解医院内的情况和设备状况,为随时上一线做好准备。
杨晓丽是ECMO团队的成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的经历,使她掌握了许多高精尖技术,如机械通气、重症彩超、血流动力学监测、CRRT等等,都是救治危重病人的技术。因此,她时刻感觉自己责任重大,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救治更多的危重病人

1月31日晚,是杨晓丽在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上的第一个夜班,十几个小时内,她和队友们共收治了30多个病人。其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80几岁。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还有口罩、帽子、护目镜、外科手套、鞋套,给医护人员很好的保护,却也因此让他们的行动变得迟缓。每收治一个病人,杨晓丽和队友们都要过去查看患者的情况,及时做出治疗方案。遇到紧急情况,就要一边快速判断,一边紧急讨论,一边对症治疗,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

收治完这些患者,杨晓丽在防护服内都快要窒息了。她只能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不能倒。因为近视,杨晓丽还天天带着两重眼镜,太紧了,勒着眼眶鼻子疼;太松了,又怕不安全,只能是尽量忍着。这时候,她都忘了,去年9月份,刚刚在工作时摔倒造成了髌骨骨折。此时伤口虽然愈合好了,但过度劳累的时候,带给她的不适。
03
累到呕吐,短暂调整后继续战前线
2月14,情人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杨晓丽与患者在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情人节。“送到我这里的病人基本都是发热伴有咳嗽。”杨晓丽告诉记者,看到患者在单间病房隔离,很孤单,很无助,杨晓丽心酸不已。为了调节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杨晓丽也想了不少小方法。不忙的时候,她会跟患者聊聊天,聊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更有重获美好生活的勇气;这一次的情人节,医生和患者一起加油,就取得了很积极的效果。

短暂的放松之后,杨晓丽又恢复了“拼命三郎”的状态。“大家都是这样的,我们都很辛苦,但又都觉得值得。”杨晓丽说。最忙的一次,她直接累到呕吐,还差点造成医学暴露。那是在2月6日,夜班,隔离区只有杨晓丽一名医生和几名护士,负责诊治59个病人,其中病重的有5个。繁忙紧张的工作,加上连续夜班,让她突然感觉头痛,胸闷。为了不耽误救治,她强忍了下来,但是不适感持续加重,令她直接呕吐了出来,非常危险。
“本以为自己在监护室工作多年已经身经百战,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了,但那时我真的觉得人是脆弱无力的。”头疼欲裂,呼吸费力,每一次脉搏的波动都好像在脑中敲击着,防护面具满是雾水,分辨不清眼前的一切,“我告诉自己此时要镇定坚持下来。”杨晓丽说。
04
身有软肋仍披铠甲继续坚强
她家里还有患病的父亲和两岁半的孩子,何尝需要她的照顾?只是在疫情面前,她选择了“大家”,牺牲了“小家”。
杨晓丽的儿子只有2岁多。在酒店休息的空闲中,杨晓丽很喜欢拿着手机,看儿子的照片:调皮的、可爱的、聪明的,甚至还有哭的,每一张都如此真实,真实到好像孩子就在身边。“家人说,每次看到电视上有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孩子都喊‘妈妈,妈妈’,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说起孩子,杨晓丽变得很温柔,眼神里又透露出许多不舍与惭愧。因为年纪小,又很久不见自己的妈妈,孩子有时会喊照顾他的二姨为妈妈,这让杨晓丽十分难过。不过,当她听见孩子软萌的声音喊“妈妈加油”的时候,她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