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吧 关注:660,592贴子:18,037,572

【幻想战闻录2020冬祭】评论合集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似乎拖了挺长时间,但这个贴最终还是来了!每一篇的点评量都不少,各位应该会挺满意。


IP属地:湖南1楼2020-03-13 17:05回复
    02-《水星》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C:
    我想起Murmurs of earth,随旅行者号被送往四万年之外的约德尔调,迪吉里杜管,阿塞拜疆风笛,以及古琴的流水……但与那些永恒的纪念不同,这篇写了一种阵痛,一种急性病,是浪潮下被裹挟的感觉,抽身的预感和恐慌,以及情感正中央的,漩涡一样的迷茫。
    选取了好用的方法,贩卖时代变迁的人生百味。但情节,一旦情节前进起来(而它又仅仅给出一个答案而不是结局),就不得不用结构品评,《水星》贩卖的徒劳和氐惆,用得过多,使场景故事意象都有一种堆叠罗列感,有无病呻吟的罪兆。一个个角色重叠成一个形象。或许更简短些会更有力,或许更适合一组诗,一首歌。
    随口一提,或许我这种读者群体有些特殊,对一个演奏者来说,那些名词的简单罗列并不能唤起美的动容。
    @缠桐子


    IP属地:湖南3楼2020-03-13 17:08
    回复
      2025-08-20 07:29: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03-《红蜻蜓》
      Venus_Belenus:
      文章中不乏优美的描写,但有些地方的语言并不自然,主要是一些对照与转折之处显得强硬、刻意。关键的设定交代得比较晦涩,导致不容易读懂。另外,文中的妹红是一个只在“暗处”活动的人物,她的形象仅由他人的只言片语构建起来。在这样一个人物的身上承载着故事的主线,这是巧妙的设计;可惜,作者并没有投入与之匹配的精力塑造一个立体的妹红形象。这造成结尾矛盾的爆发欠缺表现力。
      令我感兴趣的是本文在叙述校园欺凌(当然,这并不是故事唯一的主要元素)时所采取的姿态:读者只能看到妹红的“侧脸”。她所受到的创伤与污辱,从未经由她自己之口表达出来;即便在“转述”此事的日记本上,也只存在:“我帮你涂掉了那些惨不忍睹的描写”。确实,欺凌的受害者很难获得表达的机会,他们不敢发声,遭到社群的污名化,陷入自我厌恶,是游荡在我们视野边缘的“他者”。然而,将“探寻受害者的面孔”这一行为审美化、浪漫化,乃至设定为阿求的“个人赎罪”之路,这真的有助于正视妹红的问题吗?
      不止是在欺凌这个问题上,在其他方面,本文始终是以一种局外人的立场看待妹红、叙述妹红的经历。妹红总是处在一个被顾虑、被揣测却拒绝被理解的位置上,她的行动仅仅是为了供阿求解读才存在。我无意做道德审判:并非是读者难以与妹红共情,而是本文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压缩了妹红这个人物的可塑空间。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C:
      有富感染力的设计和内核,但多少因为稍显混乱的布局,需要解读才能受到感染。
      期望摘选和排列情节时更用心,将那些浓烈感情作为几个爆点。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M:
      一个结构非常简单的故事。强烈的感情是它的优点。
      但是,语焉不详没有展开的地方太多,结尾也略有些仓促,基本的故事交代并不是非常清晰。故事展开完全立足于“两人必须分离”这样一个“八云紫的惩罚”,但施加这种惩罚的理由并不能完全让读者信服。故事中,八云紫的视角是缺失的,没有得到详细描写的,但八云紫又恰恰是全文逻辑的核心。
      还有一点就是,描写的视角拉得太近,始终在角色身边。近视角的确有助于描写强烈的感情,营造共鸣,但稍微使用一下远视角可能会有助于交代背景,不妨一试。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R:
      很大胆的设定,也很新奇有趣,所以让人期待如何展开。但是故事完成之后对于许多人物的动机与故事的意义难以获得有趣的结论。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作者描绘了一对不寻常的母子,转世的阿求和活了千年的妹红,投影到现实中,和自幼失散的子女在年长时重逢有一定的相似程度。如何处理这一份突如其来的亲情来表现主题,作者的手法显得晦涩了些,妹红在视角上已经不能着力表现,阿求也没有什么张力,既然选择了日记体,可以试着更多的倾诉情感?
      @方九之


      IP属地:湖南4楼2020-03-13 17:09
      回复
        05-《历史的故事》
        Venus_Belenus:
        在我眼中,本文是一篇采取了小说形式的议论文。文章中的人物大多数场合下是在为情节发声,替观点说话。这就导致人物失去了可塑的空间,以至于主角阿求的形象都是相当被动的。
        同样,作者牺牲了故事的合理性来填补论证的合理性,尤其是阿求的行动,不得不说有些缺乏史学素养。对历史的怀疑应当是有理有据的怀疑,但阿求却停留在思辨的怀疑(笛卡尔表示不够彻底)与以道听途说为据的怀疑(为什么阿求会觉得一个反抗组织会告诉她月面战争的真相?)。文章因此方便展开论述,却也牺牲了可靠的立场。
        与黑岛学姐相反,我觉得本文并没有谈论历史。我认为文章中的“历史”主要具有以下两个义项:其一,意识形态叙事,魔理沙、慧音乃至“神秘声音”讲述的所谓历史属于这一类。这种叙事本身反映着利益,服务于利益关系,仅能在这种利益关系中被思考。其二,民俗,“歌”属于这一类。在文章的语境下(如果成立),民俗也不过是意识形态的一环与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与历史之间并不具有一致性。
        总之,当文章谈论历史时,真正的历史总是被谈论行为本身所掩藏,到最后仍是一个“黑漆漆的实体”。这注定了阿求无法超越怀疑主义。在这种怀疑主义中没有什么真理可言,既是因为阿求不甚合理地否定了自身行动的意义,也是因为作者从一开始就把矛盾设置成了不可调节的状态。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M:
        文笔、立意和情节都太过幼稚了。
        作者写作的目的相当明显——全文几乎都围绕着“历史可以是虚构的”这样一个中心展开。然而,这个主题(虽然表面上它是新颖而有力的)本身阐释得太过简单。
        捏造历史如何深入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对各各不同的普通人如何发生影响……这篇所选择的主题很容易发生失真,那么就应该多考虑使用细节减轻这种失真,而不是依靠廉价的歇斯底里制造“力度”。
        尽管如此,敢于探究这样一个主题的勇气值得鼓励,请继续深入,将自己的日常所见和远离日常的主旨联系起来试试吧。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R:
        文章的叙事被聚焦到一个历史学家的主体上,主要通过外部世界的变动在这位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上引发矛盾和推动文章的剧情,但是并不会在外部世界做过多笔墨,可以看出来作者是想要做有关历史的本体论论述的。文章在最后阶段到达了矛盾的最高潮,人物的极大内心矛盾摧毁了她的观念并促使她的思考,这就是体现文章水平的地方了。让我们看看作者作出了怎样的本体论论述。
        在文章最后,作者这么提出:
        讲述历史本身就是带有目的的,因为历史就是记忆,历史就是文化,历史就是动力。
        历史可以控制人心,引发血雨腥风,这是无比危险的工具,但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如果不用就会被敌人抢先,因为人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
        以及走出了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而作为普通人的口吻之下,通过阿求所传达出来的求真意志。
        但是作为一个历史的本体论而言这里的论说失却了理论的力度和严谨性。历史是记忆,历史是文化,历史是动力,是历史当且仅当是人,当这些命题一起摆下来你很快明白这里的本体论论说不能被当做是精确的命题看待,因而得从一种文学隐喻和转义的角度理解。但是作者的本体论只是到这一步就停下来了,很难再给这些话语赋予更多的意义,变成了一种车轱辘话。(再说,就算历史真的是这些和历史本身就是带有目的的这个命题有什么关系吗?看不出来这里的因果性如何成立,至少作者需要更多解释)这就是失败的地方了。作者有思考,可以试图为作者总结一下,他在两种语义上使用历史,一种是作为过去发生的真相的历史,另外一种是作为编纂物的历史,编纂物的历史永远是历史学家的一种叙述。叙述是带有叙事策略以及选择性的,这就是说为什么讲述历史本身是有目的的。历史和记忆又有什么关系呢,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以人们的记忆作为材料而被总结为叙事所形成的,而作者所运用的广义上的历史又是造就人们记忆的原因。历史学著作所构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很大程度也会影响到文化,否则孔子就不用笔削春秋。历史就是动力,这个命题则不太可理解,一个历史学本体要如何与一个自然哲学的本体相关,在后维柯的时代可能已经是比较少见了,但是这并不是说他是错的,从一开始就说了,作者是在没有严谨表述的情况下提出论题的,作者没有抛出来论证那这些论题恐怕都很难判断真假。如果作者能够把这些理论内容都表述出来,我觉得文章高潮部分的阅读体验将会更好一些。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稍显稚嫩但还算有趣的故事。从情节上个人觉得突然整一个“神秘声音”太唐突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文章不讲故事开始说理了,有一种突然断层的感觉。阿求的塑造是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试炼”使她突破,就显得说理的结局孱弱,一推就倒。或许作者可以尝试一下构建一个更完整的剧情。
        @电小贰


        IP属地:湖南24楼2020-03-13 17:26
        回复
          06-《冥河》
          Venus_Belenus:
          我认为,本文与其说在写恋爱,不如说是在写妹红的自我治愈。在漆黑的水底,慧音是一个创伤性的缺失,“冥河水母”这一符号将慧音之死带给妹红的创伤转化为供妹红倾注爱欲的空位。最终,妹红在冥河水母中认出慧音此世的生命,完成了创伤的修复。
          然而冥河水母是不会变成慧音的。这就显示出了故事的局限性:既然事情无法挽回,那就去寻找替代物吧,总有一天替代物会变成真品。加上以下两个事实:其一,妹红对慧音的爱只是一厢情愿:“慧音喜欢的人也不是我,对她来说,我只是个缓解寂寞的伴侣,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等她不寂寞了,她就知道自己想要谁了。”其二,妹红除了通过对慧音的幻想以外,仍然没有找到与世界和谐相处的途径:“但是人总归还是没变的。人还是很让我提不起兴趣。”她成了一个多少有些可悲的形象,而冥河水母也成了一个颇令人厌倦的符号:一座“能指的监狱”(德勒兹语),它使妹红沉溺其中,断绝了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性。我想,不如把妹红从冥河水母监狱中解救出来吧。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避免在追忆与遗憾中沉沦,寻找生活的新价值。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C:
          长段和碎碎念或者是为了表达自述?精心打磨一些估计好很多,代入感不必如此营造。
          海洋的氛围和风格很足,贴合情感,渲染得比较成功。不过结尾有些唐突。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M:
          没有情节,不把任何东西描述清楚,不追求具体落到实处的描写……这只能靠不清楚骗到路过的路人,但并不是值得称赞的做法。
          语焉不详是这篇最大的问题。但气氛塑造和共情方面有些许可取之处。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R:
          很快就可以注意到文章关联上的随意性,今天天气不错以后一下子过渡到身边的环境,在重视文辞逻辑性的文章那里看不到这种用法,而这是生活意识的一种表达,人们的意识常常从一个事物迁移到另一个事物,只要这个事物与他在某个时间和空间时曾经有所关联。再往下看这种关联的随意性体现的更加明显,叙述者一开始絮絮叨叨的说明(不然为什么提到独来独往又立刻否定自己呢),这是作者用来表述一种写日记和追忆口吻的方法。然后作者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叙述者对于恋人的逝去并无实感,而叙述者的目的是追求这种实感,于是前往海底观察冥河水母。就这里的隐喻来说,大洋变成了冥河。在经历了一段叙述之后文章突兀的进入了一段空白,作者并没有展示两段文字之间是如何在这里断开的,进入后面两个部分,作者叙述的口吻开始变得破碎化,段落的长度从三四句简短到只有一两句,因而叙述者的内心世界也被展示的尤为琐碎丰富起来。主角历险的尺度达到了一千年以上,经历沧海桑田之后看到恋人的灵魂,这个时候她感觉已经得到了问题的解答。原来她只是不愿意面对慧音离开的事实。虽然作者一开始采取了日记体的写作方式,文章最后却成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而不是写一段日记。除此之外文章将不同部分联系起来的方式和对于关键问题的解答方面也显示出来完成度仍然有待提高。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在宣泄情感方面做得很好,相比之下叙事就比较弱了。适合失恋的人阅读(雾)。无穷无尽的时间或许能抚平创伤,虽然文中的妹红不是这么认为的,但她的行为依旧是逃避:欺骗自己慧音已死,通过寻找冥河水母作替代的慰藉。或许失恋的人都会这样吧……到底怎样才能面对呢,我也很苦恼啊……
          @苏娜


          IP属地:湖南25楼2020-03-13 17:27
          收起回复

            @铝梦想


            IP属地:湖南28楼2020-03-13 17:31
            回复
              08-《超时空东方红莲剑MA》
              Venus_Belenus:
              我真的很喜欢这篇文章里的EVA梗。不过在另一种意义上,这篇文章的某些桥段与EVA太像了,削弱了那种戏仿的趣味性。
              在众多篇幅较长、主旨严肃的文章中,这篇功底高超的沙雕文(?)无疑令人松了一口气。当然,这篇文章的情节设计也很厉害,读起来格外流畅。其他作者还真的很难效仿这种风格,毕竟把娱乐文写得起承转合一应俱全也是需要相当的底力的。
              在展开埴轮与“奏者”这几条线索之后,文章有不少情节略显突兀。虽说这种突兀性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作者追求的效果,但毕竟影响了流畅的阅读。可能还是需要兼顾娱乐性与铺垫。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C:
              满满的文艺复兴感觉,完成度很高,家园,歌与爱,还有永远的埴轮战士!()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R:
              又沙雕节奏又快又塞了许多东西,可见作者实际上很有笔力,塞了太多东西就会在细节上欠缺打磨,但是这又糅合在了文章的风格之中。红莲剑是很久以前zwl的一篇稿件,几乎是复述了正作的情节,缺乏轻重缓急,因而略有些流水账,作者这里玩的就是这个梗。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真好啊……或许是本届主题词的原因,来稿大多苦大仇深,像本篇这样慷慨激昂的歌真是让人长舒一口气。丰富的情节,即使是稍显突兀的转弯也被一股热血的劲盖下去了。这大概就是王道吧(
              @云卷语文书


              IP属地:湖南29楼2020-03-13 17:32
              回复
                09-《人形之歌》
                Venus_Belenus:
                本文的主要结构是若干文段的拼贴。每个以符卡名标题为分界的文段都是自成一体的,段与段之间既谈不上连贯,也称不上断裂。我的观感是,作者的确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想法,但是既没有围绕一个确切的中心把它们有机组织在一起,又没有利用它们的不连续性去构造差异、离散与矛盾,导致整体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作者期待达到的效果大概是前者,这就要求作者进一步考虑如何让文章更连贯、编排更合理。
                另外,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加入克苏鲁元素。这挺突兀,尤其是最后神绮在魔界与怪物战斗那里,感觉画风突然变得不对劲了……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C:
                设定很考究。不过用更有趣的情节设计和叙述方法,来表达这种崇高更加有利。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R:
                作者的对话和描写分布的比例恰好大致相等,并不偏重于任何一方;在使用词语的时候喜好使用短语和形容词:
                “我羞耻的、哭泣的、挚爱的爱丽丝啊,太阳花田依然欢迎你来。”
                金发少女咬牙忍耐,热泪顺下颚滴落,滚烫的、咸湿的,不甘地,渗入草地,消失无痕。
                这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作者并未尝试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从外部的描写入手,对于文章中强烈的观念冲突并不会见到暴力、直接的冲突,而是经常以泪水、说明作为结尾,这样就使得文章浮现出一种轻飘飘的气氛。作者设计出来了两代人的角色,其着眼点在于代际之间的关系:父母以某种理想型所进行的塑造与孩子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到达了一种一点点塑造也不想要允许的程度,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简直是最为熟悉的话题之一了。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非常现实的一个故事,血缘是一种纽系,子承父业一直是一种传统,为父母的人究竟该不该将自己的意志赋予给子女呢?本文神绮——爱丽丝——奥尔良人偶一脉构成的现世报情节将这样的问题抛给了读者,或许只有像文中的爱丽丝一样经历“坏境”的打磨之后为人父母才有答案,如果再深一步探讨就好了。文章由数个场景拼接而成,但得益于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读起来很是连贯。(克苏鲁的时候我以为要走沙雕路线了。)
                @幽宝单推人ლ


                IP属地:湖南30楼2020-03-13 17:32
                回复
                  2025-08-20 07:23: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0-《庄生晓梦》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C:
                  描写相当简洁准确,张力十足。风格转换有点意外,刚从贵族学校的氛围中抽身,转眼又扎进嬉皮和荒诞,甚至老西部的酒杯里,进而马上回归到开头那种幻想梦景,又埋葬在美式与和式,性与暴力的爱里。不过炫耀般放浪形骸地裸奔到结尾之后,甚至连一点东方调料也忘了加。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R:
                  一系列的幻觉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性、金钱、爱以及自虐、暴力的诸种表现漫步了整个文章,带来一种cult的阅读体验。作者做到了现实与幻觉的难以区分,无论是现实还是幻觉都是服从着某种欲望的支配的。在不折不扣的弥留之中文章来到了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结局,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欣赏这样的文章。
                  @稗田夏木南


                  IP属地:湖南31楼2020-03-13 17:33
                  回复
                    11-《海潮鸣乡》
                    Venus_Belenus:
                    直觉告诉我,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仅仅是自娱自乐,并且直到最后也没有超越这一初衷。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文章本身。可能其他评委会给出更好的建议。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C:
                    有种综漫感,很流畅,读起来轻松。
                    思路比较简单,但结构妥当,在自身的领域完成度很高。
                    如果要提升,就是整体水平的修炼了。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M:
                    你是来玩的对吧!对吧!
                    好吧,写文评要严肃一点。这篇文很明显地直接借用了“东方和舰队等不同圈子之间的矛盾和融合”这个现实中的现象,并且给出了作者童话般的美好希望。
                    但是,作为作者,仅仅停留在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是不够的。在现实中存在着的圈子相互间的对立与和谐——分析背后的成因,描绘爱好者的心理,这应当成为作者的任务。
                    而这篇的构思太过于注重于给出“简单的美好希望”,实则回避了复杂的情节,也回避了描绘尖锐冲突,这就让全文整体显得有些稚嫩。
                    将自己所见的题材运用于写作仍是值得鼓励的,但请稍稍多思考一些。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R:
                    作者进行了激进的尝试,以将文章的背景放在其他同人世界但是仍然采取东方人物作为主角。而为了使得文章的受众不至于过早失去耐心而引入了紫,紫与提督的交谈和讨论最后以一种meta-fiction的形式转化为现实世界网络社区之间关系的评论。以吹雪作为视点展开故事限制了文章的情节,所以没有办法带来精彩的情节。而最后文章也没有完整的交代背景,背景因而就像是作者为了说理而生造出来的人物处境而充满了工造的感受。作者主要以对话的形式推进情节,很少或者几乎不采用描写以及意象,所以文章带给读者想象力活动层面的作用也是被限制了。三个主要人物:紫简直是一个谜团,让人不可捉摸也不具有吸引力;橙就是个傻白甜;提督甚至算得上还有点形象的角色,其形象的张力在文章矛盾的巅峰也就是他自己捉住自己挥拳的手这里达到了巅峰,然而仍然还是欠缺刻画。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文章的内核相当简单,作者给文章定的目标也限死在这个内核里了,剧情也稍显俗套,文笔可以再干练一点,但是你的意思应该是完完整整的传达到了。老实说我没了解过舰c……吹雪是个嘛样子嘛?即刻百度。
                    @喂养节操兽的人


                    IP属地:湖南33楼2020-03-13 17:34
                    回复
                      12-《幺乐的复活》
                      Venus_Belenus:
                      类似于之前的《人形之歌》,这篇也是由许多文段拼接而成,并且更接近于“拼贴画”。每个文段不再具有完整性,而是体现出断章的特征,最后再连接成整体的故事。作者的想法是好的,可惜叙事略欠火候,语言运用显得不够自如。
                      另外要谈一个问题:作者通过不断切换叙事视角,让故事经由不同的人物之口叙述出来,达到“多人日记”的效果。然而叙事声音(热奈特语)却没有相应变化。简单来说,不同文段的“说话风格”与情感取向仍是单调的。梦美那段是一个例外,看得出来作者是在用一种独特的(幼稚化的?)方式进行叙述。总之,既然采取了多人日记的形式,作者就需要运用多种叙事声音使叙述更加真实、多元。这是文章的一大难点。
                      如果作者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有乐趣,不如了解一下列维-斯特劳斯所提出的“修补术”(bricolage)。见《野性的思维》第一章“具体性的科学”。许多后现代艺术与文学创作都借鉴了这种拼贴、并列、杂糅的形式。我也试过这么写,的确轻松愉快,但是要达到效果还是挺困难的。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C:
                      叙述方式初看比较有趣,但似乎为了切换视角而切换视角,虽然有在区分语气和性格,但消磨了新鲜感以后显得结构有些松散。
                      时间流逝感的感染力不太充足,结尾的主线回收得可以更好。


                      IP属地:湖南35楼2020-03-13 17:36
                      回复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M:
                        这篇的缺点在于太过零碎了,感觉不出完整的情节。
                        碎片化的描写方式若是运用得当,确实可以制造出特别的观感。但倘若未能讲清楚具体的事件,那多少有些得不偿失。现在的感觉是,每一段的确能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但大多较为浮光掠影。
                        此外,除了“草莓笔记”一段之外,各个段落的语气有些雷同,感觉并没有很好地写出各个不同角色的个性,更像是同一个人写出的日记。如果这不是有意为之,那作者在写人上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练习。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R:
                        以一个留声机的行踪以及一张乐谱为线索写了一个幺乐团复活的故事,是少有的选择日集体条件而真正有在比较大的篇幅里以日记的口吻写作的文章之一。日记的形式给这篇文章带来了叙述者和时间上的跳跃,也使得文章的时间空间维度很大程度的拉长了。留声机和纸片的两条线索还是相互交错的出现的,而日记的出现也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总的来说叙事被割裂了,给读者并不良好的阅读体验。读者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最末尾之前并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是要说什么,连这篇文章的主题都不清楚,这个故事并不有趣。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虽然使用“乐谱”作为线索将各章节联系起来,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这样的写法使得文章非常散漫。使用多人日记的形式,但叙事口吻没有太多的起伏,使得人物的刻画比较单薄。作者构建的故事,读者大概只能“一瞥“吧。
                        @奇幻界o龙翼雨


                        IP属地:湖南36楼2020-03-13 17:38
                        回复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第一次写长评,咱阅历有限,也没读过马尔克斯,就单纯说一说读这篇文章的感受,作浅显的分析探讨……希望莳花不会嫌弃。
                          本文出色的意象运用,加之斑驳的色彩,构建起外来科技涌入幻想乡背景下的旧地狱。以此为舞台,魔理沙、早苗、恋、觉、玲梦五位,守旧者谈论“幸福”与追寻信仰和幻想(过去)的故事。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的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角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稍显不自然的台本式念词、隐去的背景细节,平淡的揭露结尾手法之外都令我满意。
                          就从我感触最大的情节谈起。古明地姐妹都喜爱着写作,恋有着出色的天赋,觉与妹妹不同,缺少天赋,却有着近乎病态的写作热情。这位姐姐偏执的写作着,往各处杂志社投稿,期望得到回复,刊登作品以此圆作家梦。实际还是因为技不如人四处碰壁,依靠有天赋的妹妹来修改作品。恋也沉湎于写作,文中了解到,恋曾因为创作《旧地狱纪实》,陷入偏执和痛苦中。经历了这样的痛楚,她为了不让自己的姐姐也继续承受这样的痛苦,决定救赎觉——也就是让觉认识自己不是写作的材料。她私自修改了姐姐文章的结尾,并且投稿,最终杂志社以古明地恋的名义刊登了这篇小说。觉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拙劣的地方都被妹妹的修改掩盖,是恋的才华让这篇文章脱胎换骨,进而停止写作。
                          这个情节引起了我非常大的震动,我的第一感受是恋在“蔑视”觉的痛苦,进而用天赋否定觉的努力。恋的行为,对觉来说到底是“拯救”还是“摧毁”呢?当然,我们明白恋的想法:“我宁愿去过生活,也不想书写生活。”作者在情感上是肯定让觉放下写作而面对生活的。但在现实里,我们烦恼而痛苦的事情有很多……拿同样的例子,因为创作到一半而没有新的灵感而烦恼,朋友对你说:“不写就不会烦恼了呀。”确实如此,写作乍看下来对我没有任何益处,但如果我就此搁笔,是不是就否决了我曾经的一切努力呢?这个想法可能有点多余,这是我引申到现实里的思考。
                          “怀念;当我们在怀念过去的时候,我们究竟在怀念什么?”
                          是在怀念没有科技干扰的生活方式,还是离开的某人某物?把文章所说“通感的体验”具体到角色上,对魔理沙来说,是使用着魔法驰骋幻想乡,平息异变,闲来和灵梦来一场弹幕对决。对早苗来讲,是在有诹访子和神奈子的守矢神社里,做一个守着信仰的风祝。这两位角色是文章中最典型的守旧者,强调着过去的美好。纵使如今的生活充满了便利,钢筋水泥的房子暖暖和和,幻想与信仰的渐逝让她们找不回过去的幸福。魔理沙在现代仍偏激地探究着魔法,穿着怪异的服饰,在学校里当另类。早苗虽然温和一点,但也固执的遵循守矢巫女传统,用白蛇头饰,以歌唱来收集信仰。朋克文化里常用奇装异服,服饰的异常彰显“反叛”。这两位遗老就以这样的方式表示对幻想与信仰缺失的“当下”的不满。
                          不肯融入文明社会的妖怪,在后地狱博丽神社地底稗田阿拾的酒吧召开宴会,举杯怀念过去的美好。文中出现的英文单词“Ephemeral”是否是对过去无法追回的暗示呢。文中少有对“当下”和“未来”的正面描写,我们所厌恶的“现代与进步”都是出自这几位守旧者的口中的,早苗和魔理沙还假惺惺的对恋描述科技带来的便利。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之所以怀念过去,不是因为过去太好,而是因为它不可追回;不是因为未来太差,而是因为它不可确定。
                          过去也真的完美无缺吗?当然不是,文中提及起妖怪不仅是幻想的代表,也是黑暗的聚集。旧地狱在过去也是包藏污垢的地方。
                          “芝加哥没有海,但牡蛎带来了海。”当新时代已经没有幻想,守旧的人仍然沉浸于幻想。主角的五人在最初制定了“把幻想乡拉回正轨”的计划,实际上这个计划是不堪“时代”一击的,加之我们主人公本身的局限,我甚至对她们是否有协同表示怀疑。玲梦做了“殉道者”,把自己的灵魂注入了幻想乡的“心脏”。魔理沙不停叨唠着要把玲梦找回来。早苗只想回到有诹访子和神奈子的家里。古明地恋为了从痛苦里解放姐姐,让觉停止了写作。《丸竹夷》这首童谣的主要内容是外界城市京都的地名和布局,文中的人类村落是参考京都建成的,孩子们唱《丸竹夷》来记忆地名,颇有些物是人非的感叹。主人公把自己幸福被夺的原因归咎于时代,和《水星》单纯的怀旧不同,本文的怀念是更多的具体表现在“人”上的,她们计划的无法进行也是因为她们珍视的“人”。古明地姐妹搁笔不用说,魔理沙无法进行下去是因为“玲梦”,早苗对献唱的厌恶,也可以说是源于诹访子和神奈子的。她们真的是在缅怀时代吗?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对猝然未来的担忧。在缺乏共同偕行的人的关怀下,裹足不前。
                          文中魔理沙说幻想乡处于冰河期,“人工智能取代绝大多数机械劳动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重新回到信仰和更多感性的东西上”。早苗却不以为然。实际上诚如剧中剧里所表述的,谁都在被“时代”控制着,我们书写的幻想也是,“时代”却也被控制着,既然谁都受到控制,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吧。
                          “正常生活”“顺其自然”说得倒是轻巧啊……相信她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吧。
                          以上有很多的自说自话,或许有许多的歪解,弄得不太像评价,请见谅。感谢莳花,写出这篇让我思绪万千的作品。


                          IP属地:湖南42楼2020-03-13 17:42
                          收起回复
                            15-《海国》
                            Venus_Belenus:
                            本文的语言相对流畅自然。作者通过刻画特定场景的镜头感来营造朦胧的氛围,给人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不过,在这种氛围之外,本文的内容就显得比较少了。
                            文章的有趣之处在于:妹红是被抛进这篇小说中的。世界“毁灭”于一场来由不明的洪水,这在小说中只用一句话的篇幅交代。这浮现出一种荒谬性。作为洪水的结局,只有作为蓬莱人的妹红存活了下来,并且寻找着已丧失的友情。妹红的“愤怒”与徒劳的现实形成张力,“用力的燃烧”、“窒息的痛苦”与深海的冷漠与寂寞形成张力。作者在不长的篇幅内就生动地传达了这种孤独感,我认为这值得肯定。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C:
                            海国的意象很有童话感,是一抹亮色。
                            不愿透露姓名的评委M:
                            这篇的主要问题在于空洞。换句话说,主角的情感描述得不够具体。主角是因为什么而悲痛?陷入了怎样的困境?在这些过于充沛却难以把握的感情描写中,很难梳理出清晰的逻辑脉络。最后,读来的感觉还是始终在原地打转。
                            作者的确有较为出色的文笔,但充斥全文的却是似是而非的悲痛,不明所以的情感。这多少有堆砌文字之嫌。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又是一篇注重氛围和意境营造的作品,感觉本届里好好讲故事的占少数了。抛开稍显单薄的内容来讲,文章的孤寂感非常到位。未有详细交代的末日洪水,“幸存”的蓬莱人妹红在漫无边际的海上漂流,越是用力的发声越显得孤独,这种写法充满张力。
                            @彗星的长尾巴


                            IP属地:湖南44楼2020-03-13 17:44
                            回复
                              2025-08-20 07:17: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6-《识文解意的爱书人》
                              Venus_Belenus:
                              虽然本文遗憾未能入围,不过我觉得它绝对值得一读。作者在本文中体现出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更合理的情节安排,更流畅的叙述,更丰富的人物形象,更熟练的氛围渲染。这些已经超越了本届相当一部分以情节为重的文章。缺点主要在于,小铃的形象缺乏刻画,师傅这个人物的塑造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以及矛盾冲突还不够鲜明。不过,毕竟瑕不掩瑜。
                              作者先前的小说时常给我一种在说理性方面用力过度的感觉,仿佛人物与故事都是为了说理而服务;某种“隐形的框架”赋予了人物以存在的意义,但也限制住了人物自主行动的空间,给读者以生涩之感。
                              这篇文章中,这个旧问题被扎实的叙事所掩盖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存在。我认为,小铃应当被视作这种“框架”仍在运作的“征候”。并不是由于她的形象不够丰满,导致了故事看起来不太自然。相反,正是因为故事本身是以一种把她当作“工具人”的思路设计出来的,它的别扭性才会在这个人物的身上集中体现。
                              因此,我认为作者的提升空间主要并不是在人物塑造,而是在情节设计。不过,再说下去就是对作者的苛求了。非常期待作者日后的作品。
                              愿透露姓名的耿直评委:
                              先说个无关紧要的个人意见:不要玩影响阅读的字体把戏,因为我看见这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全选黑体加粗。
                              先说些缺点,本文在塑造角色方面似乎完全倾心在“师傅”上了,阿拾是叙事工具人,小铃是背景板工具人。但对“师傅”的展现也并非立体,仅是一面的展示。(当时还打趣说换个腔调就是《俗世奇人》了)还有一点就是揭晓的手段没什么力道,虽然我明白作者的重心可能是放在“知识,文字和翻译的意义”,但这样的揭晓把我往“凡人的努力也能优于天才”的方向拉。再说一个有些挑刺的,日记体的作用不太明显,如果把每段的日期去掉,就和普通的叙事无异,也可能怪我黑体加粗了……
                              总体来讲瑕不掩瑜,流畅易读的故事,明晰深刻的道理。“翻译即反义”,文字本身就是对“真实”的一种片面的记叙,翻译就是在文字的基础上再次扭曲。翻译者便是在这些文字里寻找“真实”,即是“知识”。
                              @任意


                              IP属地:湖南45楼2020-03-13 1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