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派,亦称阁皂宗、葛家道。由葛玄创立,是产生于东晋末年的一个道派,活跃于江南一带,本山为阁皂山,与上清派的出现时间大体相同。该派是以信奉和传承《灵宝经》系而形成的教派,也因主传与主修《灵宝经》系而得名。
灵宝派提倡修道者应该不仅仅只求个人成仙,而应包括要借此帮助别人行善得道,普度众生。至唐代,灵宝经法、修炼理论渐为上清茅山派所吸收。北宋金元时期阁皂山灵宝宗坛与江西龙虎山正一宗坛、江苏茅山上清宗坛为符箓三山。
道教经典中,“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为神灵宝贵之意。葛巢甫以《灵宝五符》为主要思想素材,造构《灵宝经》《灵宝经》30余卷,并胪列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系统。至南朝宋时,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
创派祖师
葛玄(164-244),字孝先,道教灵宝派祖师,尊称葛天师。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汉族,江苏句容人,古属丹阳郡,葛洪的从祖父。跟随左慈学道,得到《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吴嘉禾二年(233年),在閤皂山修道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喜好遨游山川,去过括苍山、南岳山、罗浮山。编撰《灵宝经诰》,精研上清、灵宝等道家真经,并嘱弟子世世箓传。
基本信仰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的“灵宝经”大量汲取佛教 教义,起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涅 灭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浓重的佛学色 彩。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云:“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 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身既不爱,便能一 切都无所爱,唯道是爱。”这是佛教“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的思想,与道教原来提倡的爱身养生的宗旨大异其趣。既不爱身,也就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即身成仙, 而只追求积功累德,死后升入仙堂,或来世成仙。因此不少“灵宝经”宣扬所谓“灭度” “轮回”的成仙步骤,即要经过几死几生、若干轮回之后才能成仙。
它坚持佛教只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个分支,灵宝经是高于佛教的,是宇宙中最高的道。早期灵宝派甚至试图将佛教徒纳入其经教的传授范围。而灵宝经的这种思想既与毗湿奴的第九化身有关。由于古灵宝经这些典型材料的绝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论战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统治者烧毁《道藏》即已被删改殆尽,致使早期灵宝派这一立场和思想长期隐晦不彰。灵宝派的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 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别重视斋醮科仪,疑为葛巢甫所撰的《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云:“夫学真仙白日飞升之道,皆以斋戒为立德之本矣。”东晋后期的灵宝经一面强调灵宝经高于佛教,一面表明佛教也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支,佛经和沙门亦须礼敬。在南北朝末期和初唐的佛道之争中,佛教中人断章取义地征引灵宝经,声称道经也教人归皈佛教,以攻击道教。自南北朝末期起,道士逐渐删改灵宝经中推崇僧人和佛教的文句,以免屈居人下。因此敦煌抄本中的灵宝经残篇,部分涉及佛教的文句与现存《正统道藏》中相应道经的段落有所不同。
陆修静也谓“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为道教撰写了大批斋醮科仪书,特别是灵宝斋仪。此外,受上清派的影响,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灵宝派提倡修道者应该不仅仅只求个人成仙,而应包括要借此帮助别人行善得道,普度众生。至唐代,灵宝经法、修炼理论渐为上清茅山派所吸收。北宋金元时期阁皂山灵宝宗坛与江西龙虎山正一宗坛、江苏茅山上清宗坛为符箓三山。
道教经典中,“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为神灵宝贵之意。葛巢甫以《灵宝五符》为主要思想素材,造构《灵宝经》《灵宝经》30余卷,并胪列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系统。至南朝宋时,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
创派祖师
葛玄(164-244),字孝先,道教灵宝派祖师,尊称葛天师。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汉族,江苏句容人,古属丹阳郡,葛洪的从祖父。跟随左慈学道,得到《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吴嘉禾二年(233年),在閤皂山修道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喜好遨游山川,去过括苍山、南岳山、罗浮山。编撰《灵宝经诰》,精研上清、灵宝等道家真经,并嘱弟子世世箓传。
基本信仰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的“灵宝经”大量汲取佛教 教义,起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涅 灭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浓重的佛学色 彩。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云:“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 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身既不爱,便能一 切都无所爱,唯道是爱。”这是佛教“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的思想,与道教原来提倡的爱身养生的宗旨大异其趣。既不爱身,也就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即身成仙, 而只追求积功累德,死后升入仙堂,或来世成仙。因此不少“灵宝经”宣扬所谓“灭度” “轮回”的成仙步骤,即要经过几死几生、若干轮回之后才能成仙。
它坚持佛教只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个分支,灵宝经是高于佛教的,是宇宙中最高的道。早期灵宝派甚至试图将佛教徒纳入其经教的传授范围。而灵宝经的这种思想既与毗湿奴的第九化身有关。由于古灵宝经这些典型材料的绝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论战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统治者烧毁《道藏》即已被删改殆尽,致使早期灵宝派这一立场和思想长期隐晦不彰。灵宝派的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 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别重视斋醮科仪,疑为葛巢甫所撰的《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云:“夫学真仙白日飞升之道,皆以斋戒为立德之本矣。”东晋后期的灵宝经一面强调灵宝经高于佛教,一面表明佛教也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支,佛经和沙门亦须礼敬。在南北朝末期和初唐的佛道之争中,佛教中人断章取义地征引灵宝经,声称道经也教人归皈佛教,以攻击道教。自南北朝末期起,道士逐渐删改灵宝经中推崇僧人和佛教的文句,以免屈居人下。因此敦煌抄本中的灵宝经残篇,部分涉及佛教的文句与现存《正统道藏》中相应道经的段落有所不同。
陆修静也谓“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为道教撰写了大批斋醮科仪书,特别是灵宝斋仪。此外,受上清派的影响,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