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吧 关注:81,616贴子:1,407,479
  • 31回复贴,共1

关于赵云谥号的若干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蜀汉立国四十三年,获得谥号的一共只有12人。刘备时代,法正助刘备夺取益州,获得谥号。刘禅时代,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担负重任、陈祗深受宠信、夏侯霸弃魏投蜀,都获得谥号。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刘禅同时追谥刘备时代去世的五位重臣: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追谥,是为已经死亡一段时间而没有谥号的官员颁给谥号,表彰忠节,告慰冥烈。
景耀四年(261年)三月,在赵云去世32年后,后主刘禅下诏单独追谥赵云,这在当时是份莫大的荣誉。赵云并没有在前一年与关羽等五人同时获得谥号,是因为关羽等五人都卒在刘备一朝,而赵云卒于刘禅一朝。
此时,距离长坂救主52年,距离截江夺斗49年,年过半百的刘禅为感谢两次救他的赵云,亲笔写了一份诏书。刘禅说:“赵云昔日追随先帝,功绩显著。我当时年幼,遭遇危难,全赖赵云的忠诚才脱离险境。谥号是用来表彰元勋的,请大家讨论一下该给赵云什么谥号(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谥号源于西周,先秦时期诸侯的谥号最初由周天子赐予,后来礼崩乐坏,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减弱,诸侯国君的谥号则由大臣议谥,而公卿大夫则由诸侯国君赐予。两汉时期谥法逐渐制度化,由大鸿胪负责百官的议谥,后来又演变为由太常寺,太常博士,礼部乃至内阁议谥。
谥号是对逝者一生功过是非的高度概括,诸葛亮谥号忠武侯、蒋琬谥号恭侯、费祎谥号敬侯、陈祗谥号忠侯、关羽谥号壮缪侯、张飞谥号桓侯、马超谥号威侯、庞统谥号靖侯、黄忠谥号刚侯。
大将军姜维等人商议后,认为“赵云昔日追随先帝,功绩显著。治理天下,遵纪守法,成果值得记载。当阳之战,义贯金石。他用忠诚保卫主上,君王常常想赏赐他,他用礼义厚待部下,大臣都忘记他已去世。死者泉下有知,足以永垂不朽;生者感念恩德,宁愿献出生命。按照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该追谥赵云为顺平侯(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谥号分一字谥和二字谥。二字谥拥有更多内涵,要优于一字谥。所谓“谥以表行,一字谥,一美也,二字谥,兼美也。”两汉官员获得谥号者共有582人,二字者仅有17人,其中就包括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等重臣。蜀汉获得谥号的大臣中,只有诸葛亮、关羽、赵云是二字谥。
“柔贤慈惠曰顺”,是说赵云为人善良忠厚。陈寿认为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而赵云既“忠以卫上”又“礼以厚下”。长坂救主,截江夺斗,舍生忘死,义贯金石,称得上“忠以卫上”。入主益州,劝谏刘备分田舍于百姓;箕谷退兵,建议诸葛亮赐金帛于士卒,称得上“礼以厚下”。
“执事有班曰平”,是说赵云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博望之战,赵云生擒发小夏侯兰,推荐他担任军正,不留己用;攻下桂阳,赵范欲以寡嫂许配赵云,赵云固辞不受。
“克定祸乱曰平”,是说赵云能征惯战。抢占荆南,赵云从平四郡,攻克桂阳;入川支援,赵云溯江西上,平定郡县;汉中之战,赵云空营退敌,大破曹军;青羌造反,赵云领兵驻防,成功平叛;诸葛亮北伐,赵云据守箕谷,疑兵诱敌。
赵云也是蜀汉最后一位获得谥号的大臣,刘禅追谥赵云两年后,蜀汉灭亡。


IP属地:辽宁1楼2020-02-21 16:29回复
    如发现字词、史料、逻辑问题,请指正


    IP属地:辽宁4楼2020-02-21 17:00
    回复
      2025-08-28 17:59: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刘备时代,还有庞统有谥号。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2-21 18:12
      收起回复
        庞统谥曰靖侯,是先主时亦不止法正见谥也。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2-21 18:16
        回复
          关于“克定祸乱曰武”,
          我想说 “克定祸乱曰平”解释不符合《逸周书》谥法解,但是不符合谥法解的事例有很多的,例入:
          按照汲冢周书周公谥法解
          刚强直理曰武 (刚无欲强不扰直正无曲理必忠恕)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按左传杜注引作辟土有德。又引因事有功曰襄)
          圣文周达曰昭(圣文通治也。按左传杜注引有威仪恭明曰昭)
          强毅果敢曰刚(抱经堂卢氏校本注有强于仁义致果曰毅。今正义本脱此)
          执事有制曰平 (在位平意(音+匕)。三国蜀传注引作执事有班。又引克定祸乱曰平)
          睿圉克服曰庄 (通达使能服也。杜注引有胜敌克乱曰庄)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按左传杜注引作"善闻周达曰宣")
          凶年无谷曰糠(不务稼穑。按汉书师古注引有"好乐怠政曰糠")
          而按照明代通用释义,“平”有如下解
          治而无眚曰平
          执事有制曰平
          布纲治纪曰平
          克定祸乱曰平
          可见,“克定祸乱曰平”并无不妥。


          8楼2020-02-22 01:29
          收起回复
            回复6楼
            谨按谥法,追究这四个字是咬文嚼字了。可以对比其他人的谥号,很多都没有贴出谥法原文,写出”什么什么曰何”的句子。是不是也可以咬文嚼字说,这些人的谥号都没有原文,没有照抄逸周书谥法解就都有问题?这样咬文嚼字还看什么史书,你看一本逸周书就知道所有谥号了,凡是跟上面有出入的都不对。实际情况,各朝各代对谥法都有一些更新,因为追谥是对每个人的高度概括,又尽量不让谥者重字,而逸周书内容有限,不能满足所有需求,所以先秦之后对谥号和谥解都会有一些更新,以适应时代需求。楼里朋友就举例了不少。“谨按谥法”你也没法证明这个谥法只能是逸周书原文。它为什么不可以有季汉的更新内容呢?
            所以在赵云这里用到“克定祸乱曰平”,就好理解了。不是用错字,而是在平字原有的谥解增加了一条。这一点可能是季汉的更新,也可能是逸周书到季汉之前其他的来源,属于异号同解的例子,这种例子有很多。到了明朝,官方更是把平加了克定祸乱这条谥解,顺理成章。这一点,你说反了,不是赵云的谥号遵照后来的明朝,是明朝记录前朝的谥号。
            你说“克定祸乱解释以兵征,故能定,赵云没有一例事迹满足这个标准。”
            第一,我前面说过季汉谥法有更新,那么这句“克定祸乱曰平”还是不是原来兵征的意思呢?这一点是很难确认的,要知道上兵伐谋,克定祸乱不一定只能兵征。第二,就当是兵征,我们来讨论下你说的事迹。你咬文嚼字“从”,那么争战荆州,刘备之下何人不从?进取益州,“分遣”无视?汉水之战,你说是小战,影响小,又说孤证不立,这种言论在网上打打口水战还行,放到史学界是站不住脚的。
            明戴璟《新编汉唐通鉴品藻》:汉中即虎牢之险,地有所必据,城有所必守而不可弃者也。故张飞击张郃以败其锋,赵云击曹操以败其后兵。而汉中之地,还复为备所取矣。
            明李纪《标题详注史略补遗大成》:用赵云而取汉中,遣关羽而攻樊城。
            清牛运震《读史纠谬》:至据汉水、拒曹军,其功大矣。
            清魏裔介《兼济堂文集》:北山之战,非顺平则不能有汉中。
            这些史学大家不约而同总结了汉水之战的影响,结论与你的相反。汉水之战也解释了魏书曹操匆匆退军的隐晦。再说真实性,《资治通鉴》《续后汉书》《蜀鉴》等都有记载,史学界从来没有凭一句孤证不立就否定了汉水的真实。
            箕谷之战,争论较多,也是几个方面的,从战后处理方式看,赵云被贬,应该有其过失。从整个战役来看,赵云已经完成了任务。且败局不溃,兵资略无所失,也是名将之能了。若真是曹真击败赵云,为何曹真传没有提及?
            因此,我们也不认为赵云的军事成就没达到你所谓的标准。
            这位朋友在云吧多年,希望少些咬文嚼字的偏见。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2-23 15:33
            收起回复
              《云别传》内容与本传很好地契合,解释了本传的诸多疑问,你如果想要质疑《赵云别传》,那我觉得你首先要对别传类史料有着充分的了解,
              陈寿《三国志》中裴注引别传三十三种。(这里只说《三国志》)别传起于汉末,盛于魏晋,魏晋别传数量繁多,具有很大的史学、传记文学价值。如果对于别传类史料稍有了解,就知道别传有以下突出鲜明的特点:
              1、人物描写个性化 2、叙事感情化
              如《曹瞒传》
              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操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操在军(此三字据《世说新语注》补),常讨贼,赋(《三国志注》无此字,据《御览》卷八三0、八三七、《艺文》卷八五补)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御览》八三七与此同,卷八三0、《艺文》卷八五此句作以小斛量之)。"操曰:"善。"后军中言操欺众,操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压众(《御览》卷八三七死前有一字、君作汝,《世说新语注》众后有心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世说新语注》此句作背以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作者从曹操昼夜杀幸姬、借军粮官头两件事上明确表达了对曹操残酷狡诈的不满。“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孙资别传》《吴质别传》《潘岳别传》《卢谌别传》也都带着很浓的个人好恶。
              别传丰富了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形式,在史传之外,裴松之《三国志》注保存了大量的别传佚文,弥补了正传传主生平资料之不足。
              叙事感情化同时亦在《赵云别传》中体现,这里就不举具体事例了。
              裴注所引别传33种,
              其中直接以“别传”名篇的作品有22种:
              《郑玄别传》(2则)、《荀彧别传》(3则)、《荀勖别传》(1则)、《邴原别传》(1则)
              《程晓别传》(1则)、《孙资别传》(6则)、《曹志别传》(1则)、《嵇康别传》(1则)
              《吴质别传》(1则)、《潘尼别传》(1则)、《潘岳别传》(1则)、《刘廙别传》(4则)
              《卢谌别传》(1则)、《任嘏别传》(1则)、《华佗别传》(3则)、《管辂别传》(19则)
              《赵云别传》(5则)、《费祎别传》(5则)、《孙惠别传》(1则)、《虞翻别传》 (3则)
              《机云别传》(1则)、《诸葛恪别传》(1则)
              以“传”名篇的作品有11种:
              《曹瞒传》(19则)、《平原祢衡传》(1则)、《荀粲传》(1则)、《王弼传》(2则)
              《嵇康传》(1则)、《郭林宗传》(2则)、《乐广传》(1则)、《辛宪英传》(1则)
              《钟会母传》(2则)、《郑玄传》(1则)、《顾谭传》(1则)
              其中,篇名后括号内为佚文条数
              百家讲坛栏目里谈及赵云的教授都会引用《云别传》的内容
              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正说三国人物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品三国
              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三国名将
              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教授——说三国
              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国史通鉴 秦汉三国篇


              13楼2020-02-25 20:41
              回复
                关羽 壮缪侯 恶谥


                15楼2020-02-28 12:14
                收起回复
                  2025-08-28 17:53: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字比两字好吧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2-28 17:39
                  收起回复
                    云别传貌似也没说赵云有攻克桂阳吧,从平四郡倒是真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04-10 15:26
                    回复
                      明代王圻编撰的《谥法通考》第一卷中记载的“明通用谥法释义”原文如下截图,明确写着克定祸乱曰武,根本没有“克定祸乱曰平”语句,某人说所谓的“明代通用释义”中有“克定祸乱曰平”纯属信口开河。@434547z:







                      IP属地:安徽19楼2020-04-14 14:50
                      回复
                        整个首页都是武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1-10-15 20:20
                        收起回复
                          既说“谨按谥法”,那一定是很严格慎重的,也许姜维那时候见到的谥法和我们现在读到的谥法有差异,这也不难理解,手抄本时代书稿的文本是不固定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1-10-22 00:12
                          回复
                            △《谥法》·四卷(内府藏本)
                            宋苏洵撰。洵字明允,眉山人。官秘书省校书郎,以霸州文安县主簿修《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事迹具《宋史》本传。自《周公谥法》以后,历代言谥者有刘熙、来奥、沈约、贺琛、王彦威、苏冕、扈蒙之书,然皆杂糅附益,不为典要。至洵奉诏编定六家谥法,乃取《周公春秋广谥》及诸家之本删订考证,以成是书。凡所取一百六十八谥,三百十一条。新改者二十三条,新补者十七条,别有七去、八类,於旧文所有者刊削甚多。其间如尧、舜、禹、汤、桀、纣乃古帝王之名,并非谥号。而沿袭前讹,概行载入,亦不免疏失。然较之诸家义例,要为严整。后郑樵《通志·谥略》,大都因此书而增补之,且称其“断然有所去取,善恶有一定之论,实前人所不及”。盖其斟酌损益,审定字义,皆确有根据,故为礼家所宗。虽其中间收僻字,今或不能尽见诸施行,而历代相传之旧典,犹可以备参考焉。曾巩作洵墓志,载此书作三卷。而此本实四卷,殆后人所分析欤?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10-22 1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