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
□蒙祥吉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到“三顾茅庐”,说刘备在诸葛亮的茅草屋前见到一个童子,他向童子自我介绍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那孩子说:对不起,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这一串文字一口气说下来还真有点气短,不过这是他个人身份比较完整的表述。刘备如此器重诸葛亮,自我介绍当然应该正式一些。个人以为,读古书很头痛的一点就是对当时很多概念的不理解,比如说“大理寺”是个什么机构,“司隶校尉”是干什么的?刘备的这一个人简介,我觉得很有代表性,每一个词涉及了不同的方面,我尝试做了点功课,还很粗浅,故曰“浅说”。
第一个,“汉”。这是该朝的国号,刘邦所开,也算是刘备的“国籍”吧。不过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习惯上称汉朝而不是汉国呢?借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可能与古人特别是史官多关注朝廷而少关注国家有关。比如说朝廷里的一号人物皇帝,他的一言一行甚至晚上哪个妃子侍寝都会记录;而朝廷之外,最基本的国家疆域边界在哪都不明确,笼而统之称为天下。天下有多大?不知道。
第二个,“左将军”。将军,最初并不是职务名称,“将”作动词解,将军就是带兵的意思。后来随着战事的增多,“将军”行为也多了起来,将军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临时工”,有点像现在的某某指挥部指挥长一样。与左将军平齐的有前将军、右将军、后将军。《汉书》说,“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从这里可以大致了解这个官的地位、职责。至于刘备的“左将军”,其实也就是个“政治待遇”。首先,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却没给他一兵一卒;再者,后来刘备成了他的死对头,他会给刘备发工资吗?
第三个,“宜城亭侯”。刘备的宜城亭侯是在建安元年封的,也是曹操给他申请的。侯是爵位的一级,爵一般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在古代中国似乎还应有个“王”,比如曹操,开始他是魏公,后来又晋魏王了。常说的五等爵也不是每个朝代都封完,就汉代来说,对功臣主要封侯。侯又分为多个等级,包括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等,关内侯最小。我们知道,县、乡、亭侯的封地就是对应的县、乡、亭,那关内侯呢?某个关以内吗?不是,关内侯没有封地,《后汉书·百官志》说,“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民户租数”是指多少户人家给被封侯的人提供多少租税收益,书中常见某人封某侯多少户,指的就是这个。
第四个,“豫州牧”。如果说“左将军”是刘备得到的“政治待遇”,那么“豫州牧”则是曹操给他开的“空头支票”。州牧的来历,根据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介绍,大概是这样,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有太守。为了监督太守,先是皇帝给每郡派御史,后来皇帝不派改由丞相派,那些史就不能称御史,而称刺史。一个刺史监督的区域不一定是一个郡,可能是多个,于是把这一区域划为一个州。最初刺史官街也比太守低,有人提出,低级官员监督高级官员有很多的不便,于是改刺史为州牧。通常,同样是管一个州,声望高的人称州牧,声望低的人称刺史。比如刘表,他刚到荆州时是刺史,后来占稳了脚跟才升格为州牧。刘备早在曹操表他为豫州牧前,陶谦已先表他为豫州刺史。当时刘备得到刺史这个头衔完全是因为他对抗曹操,后来他投靠曹操了,曹操就向刘协申请让刘备升格为州牧。
第五个,“皇叔”。从字面上讲是没什么可说的了,而这个称谓怕是罗贯中给刘备封的,因为在《三国志·先主传》里没看到这样的说法,甚至看不到刘备与皇帝接触过的记录。有人按史料及小说的描述排辈分,刘备比刘协也就是当时的皇帝还小五辈,也就是说刘备应该管刘协叫高祖叔才对。这是罗贯中的失误吗?
最后一个,“刘备”。姓刘,名备,比较容易理解,这也是自我介绍最不能少的要素。
□蒙祥吉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到“三顾茅庐”,说刘备在诸葛亮的茅草屋前见到一个童子,他向童子自我介绍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那孩子说:对不起,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刘备这一串文字一口气说下来还真有点气短,不过这是他个人身份比较完整的表述。刘备如此器重诸葛亮,自我介绍当然应该正式一些。个人以为,读古书很头痛的一点就是对当时很多概念的不理解,比如说“大理寺”是个什么机构,“司隶校尉”是干什么的?刘备的这一个人简介,我觉得很有代表性,每一个词涉及了不同的方面,我尝试做了点功课,还很粗浅,故曰“浅说”。
第一个,“汉”。这是该朝的国号,刘邦所开,也算是刘备的“国籍”吧。不过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习惯上称汉朝而不是汉国呢?借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可能与古人特别是史官多关注朝廷而少关注国家有关。比如说朝廷里的一号人物皇帝,他的一言一行甚至晚上哪个妃子侍寝都会记录;而朝廷之外,最基本的国家疆域边界在哪都不明确,笼而统之称为天下。天下有多大?不知道。
第二个,“左将军”。将军,最初并不是职务名称,“将”作动词解,将军就是带兵的意思。后来随着战事的增多,“将军”行为也多了起来,将军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临时工”,有点像现在的某某指挥部指挥长一样。与左将军平齐的有前将军、右将军、后将军。《汉书》说,“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从这里可以大致了解这个官的地位、职责。至于刘备的“左将军”,其实也就是个“政治待遇”。首先,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却没给他一兵一卒;再者,后来刘备成了他的死对头,他会给刘备发工资吗?
第三个,“宜城亭侯”。刘备的宜城亭侯是在建安元年封的,也是曹操给他申请的。侯是爵位的一级,爵一般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在古代中国似乎还应有个“王”,比如曹操,开始他是魏公,后来又晋魏王了。常说的五等爵也不是每个朝代都封完,就汉代来说,对功臣主要封侯。侯又分为多个等级,包括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等,关内侯最小。我们知道,县、乡、亭侯的封地就是对应的县、乡、亭,那关内侯呢?某个关以内吗?不是,关内侯没有封地,《后汉书·百官志》说,“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民户租数”是指多少户人家给被封侯的人提供多少租税收益,书中常见某人封某侯多少户,指的就是这个。
第四个,“豫州牧”。如果说“左将军”是刘备得到的“政治待遇”,那么“豫州牧”则是曹操给他开的“空头支票”。州牧的来历,根据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介绍,大概是这样,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有太守。为了监督太守,先是皇帝给每郡派御史,后来皇帝不派改由丞相派,那些史就不能称御史,而称刺史。一个刺史监督的区域不一定是一个郡,可能是多个,于是把这一区域划为一个州。最初刺史官街也比太守低,有人提出,低级官员监督高级官员有很多的不便,于是改刺史为州牧。通常,同样是管一个州,声望高的人称州牧,声望低的人称刺史。比如刘表,他刚到荆州时是刺史,后来占稳了脚跟才升格为州牧。刘备早在曹操表他为豫州牧前,陶谦已先表他为豫州刺史。当时刘备得到刺史这个头衔完全是因为他对抗曹操,后来他投靠曹操了,曹操就向刘协申请让刘备升格为州牧。
第五个,“皇叔”。从字面上讲是没什么可说的了,而这个称谓怕是罗贯中给刘备封的,因为在《三国志·先主传》里没看到这样的说法,甚至看不到刘备与皇帝接触过的记录。有人按史料及小说的描述排辈分,刘备比刘协也就是当时的皇帝还小五辈,也就是说刘备应该管刘协叫高祖叔才对。这是罗贯中的失误吗?
最后一个,“刘备”。姓刘,名备,比较容易理解,这也是自我介绍最不能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