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〇,空中H取样 (H试验空投)
原子dan实验空中取样飞行,可以肯定的认为,在当时防护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极大地影响飞行员的寿命。原子DAN实验空中取样飞行,也在我师多次施行。1966年末-1973年期间,24团就在南京地区,华北地区上空,以致14号基地上空,多次进行。检测设备安装在领航舱,显示辐射当量。当年参加H取样的37名飞行人员,至今已有21人因病去世,其中飞行6人,领航6人,通射9人。相当一部分人员,离世的年龄还不大,都是在五、六十岁,三分之一人员在六十岁前已病逝。
师史记录,有据可查:1970年至1980年10年间,空8师先后14次出动飞机52架次,出色完成H试验空中取样任务。核试验取样飞行。
1971.11.18—11.21,24团出动6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1.12.21-12.28,24团出动3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2.1.10—1.14,24团出动4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3.6.25—6.30,23团出动4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5.1.13--1.28,23团出动3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6.9.14--9.30,23团出动4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7.8.31—9.22,23团出动3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8.12.26—1979.1.26,23团出动3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24团在南京期间执行的涉H试验任务,均无全面记载)
原子dan取样飞行,从郑州一线,到沧州一带,收集西面飘来的高空颗粒。那时候,原子DAN取样飞行,没有多高的褒奖,只是每人发点纪念品,一支钢笔留个念。王广昶、申玉恒(血癌)、王柏源、马望胜、林开汉、钱宝利等飞行员的早逝,都与核取样飞行有一些关系,或者说有很大关系。(一是他们大都死于血. 肝. 肺癌,而且当时就有不少医生,就提到过是否沾染过放射物?他们的家属、子女有些至今生活都挺困难。24团大队长刘长杰参加过核取样,转业以后安排在大连造船厂。他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早逝,肝癌,也没有享受到“核试验取样飞行人员特种补贴”,连工伤都没给予考虑。
也有一些参加H试验取样飞行,没有检测出现后遗症,这可能和当时的飞行区域,风向,高度,时间,个体免疫功能,都有一定影响。
参加过H试验取样飞行,难免遭到辐射污染。为此,对于当年H试验取样飞行人员,申请领取特种补贴。但是这样的申请,还没有得到落实。为此相关的家属、子女,都向各个部门反映过。提别值得提出的是,老师长彭子明,老科长梁炳麟,密切联系,收集组织了不少文件资料,向各级反映,但是至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回应。(关键在于,原部队组 上,没有逐级上报,提出申请要求)。
追溯这些光辉历史:1965年4月4日,经总参谋部批准,空军独立第4团扩编为第36师。1965年5月14日,空36师李源一机组(右座飞行员刘景新,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讯射击员孙兴福、韩惠安),驾驶苏制杜-16型轰炸机,成功完成空投我国第1颗空爆原子dan的试验任务,揭开我国运载H武器历史的第一页。1967年6月17日,空36师108大队政委徐克江机组(副驾驶王庚殷,第一领航员孙福长、第二领航员杨志贤,通信员梁占河,射击员范程山),驾驶苏制杜-16型轰炸机21号,成功完成我国第1颗氢 DAN试验任务。
我再讲一讲第一颗原子dan空投经过:1965年5月14日凌晨3时20分,原子dan由伊尔-14 飞机空运到现场。4时整机组人员进入机场开始准备。7时45分张爱萍副总长下达起飞命令,8时13分李源一机组驾驶的50671轰炸机挟持风雷,扶摇凌霄,在爆点上空找准靶标。9时59分10秒,打开投弹开关、打开自动投DAN器、打开弹仓,原子DAN在500米高空炸响。用电闪雷鸣来形容太微不足道了。此时机下一片火海、浓烟翻滚。飞机以最大速度飞离现场,到离现场19公里时,冲击波赶上来,飞机严重颠簸约7秒钟。之后安全返航。据测定,落弹点距靶心仅40米,创造了奇迹。
李源一,是从空八师调动去的,当时是独四团的副团长,后任团长、副师长、师长、空11军任副参谋长。1988年5月初,因心肌梗死,在西安干休所去世,终年59岁,可惜了。(当年抗M援朝,我空军出动对海外轰炸,高月明大队里,和毕武斌一同编队的左僚机,就是当时的副大队长李源一。1960年4月,空军从前苏联进口的杜-16型轰炸机大队(飞机2架),是选派大队长李源一领队,从哈尔滨平房机场转至陕西武功,是由空八师划归独4团建制,编为该团第4大队。)
追溯当年历史,空36师、空10师就不单单是取样飞行,1973年6月27日,空10师马兴泉机组又驾驶轰--5飞机空投H弹成功。1974年6月17日,空10师独立大队李桂山机组又驾驶轰--5飞机空投H 弹成功。


原子dan实验空中取样飞行,可以肯定的认为,在当时防护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极大地影响飞行员的寿命。原子DAN实验空中取样飞行,也在我师多次施行。1966年末-1973年期间,24团就在南京地区,华北地区上空,以致14号基地上空,多次进行。检测设备安装在领航舱,显示辐射当量。当年参加H取样的37名飞行人员,至今已有21人因病去世,其中飞行6人,领航6人,通射9人。相当一部分人员,离世的年龄还不大,都是在五、六十岁,三分之一人员在六十岁前已病逝。
师史记录,有据可查:1970年至1980年10年间,空8师先后14次出动飞机52架次,出色完成H试验空中取样任务。核试验取样飞行。
1971.11.18—11.21,24团出动6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1.12.21-12.28,24团出动3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2.1.10—1.14,24团出动4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3.6.25—6.30,23团出动4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5.1.13--1.28,23团出动3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6.9.14--9.30,23团出动4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7.8.31—9.22,23团出动3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1978.12.26—1979.1.26,23团出动3架次H试验取样飞行。(24团在南京期间执行的涉H试验任务,均无全面记载)
原子dan取样飞行,从郑州一线,到沧州一带,收集西面飘来的高空颗粒。那时候,原子DAN取样飞行,没有多高的褒奖,只是每人发点纪念品,一支钢笔留个念。王广昶、申玉恒(血癌)、王柏源、马望胜、林开汉、钱宝利等飞行员的早逝,都与核取样飞行有一些关系,或者说有很大关系。(一是他们大都死于血. 肝. 肺癌,而且当时就有不少医生,就提到过是否沾染过放射物?他们的家属、子女有些至今生活都挺困难。24团大队长刘长杰参加过核取样,转业以后安排在大连造船厂。他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早逝,肝癌,也没有享受到“核试验取样飞行人员特种补贴”,连工伤都没给予考虑。
也有一些参加H试验取样飞行,没有检测出现后遗症,这可能和当时的飞行区域,风向,高度,时间,个体免疫功能,都有一定影响。
参加过H试验取样飞行,难免遭到辐射污染。为此,对于当年H试验取样飞行人员,申请领取特种补贴。但是这样的申请,还没有得到落实。为此相关的家属、子女,都向各个部门反映过。提别值得提出的是,老师长彭子明,老科长梁炳麟,密切联系,收集组织了不少文件资料,向各级反映,但是至今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回应。(关键在于,原部队组 上,没有逐级上报,提出申请要求)。
追溯这些光辉历史:1965年4月4日,经总参谋部批准,空军独立第4团扩编为第36师。1965年5月14日,空36师李源一机组(右座飞行员刘景新,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讯射击员孙兴福、韩惠安),驾驶苏制杜-16型轰炸机,成功完成空投我国第1颗空爆原子dan的试验任务,揭开我国运载H武器历史的第一页。1967年6月17日,空36师108大队政委徐克江机组(副驾驶王庚殷,第一领航员孙福长、第二领航员杨志贤,通信员梁占河,射击员范程山),驾驶苏制杜-16型轰炸机21号,成功完成我国第1颗氢 DAN试验任务。
我再讲一讲第一颗原子dan空投经过:1965年5月14日凌晨3时20分,原子dan由伊尔-14 飞机空运到现场。4时整机组人员进入机场开始准备。7时45分张爱萍副总长下达起飞命令,8时13分李源一机组驾驶的50671轰炸机挟持风雷,扶摇凌霄,在爆点上空找准靶标。9时59分10秒,打开投弹开关、打开自动投DAN器、打开弹仓,原子DAN在500米高空炸响。用电闪雷鸣来形容太微不足道了。此时机下一片火海、浓烟翻滚。飞机以最大速度飞离现场,到离现场19公里时,冲击波赶上来,飞机严重颠簸约7秒钟。之后安全返航。据测定,落弹点距靶心仅40米,创造了奇迹。
李源一,是从空八师调动去的,当时是独四团的副团长,后任团长、副师长、师长、空11军任副参谋长。1988年5月初,因心肌梗死,在西安干休所去世,终年59岁,可惜了。(当年抗M援朝,我空军出动对海外轰炸,高月明大队里,和毕武斌一同编队的左僚机,就是当时的副大队长李源一。1960年4月,空军从前苏联进口的杜-16型轰炸机大队(飞机2架),是选派大队长李源一领队,从哈尔滨平房机场转至陕西武功,是由空八师划归独4团建制,编为该团第4大队。)
追溯当年历史,空36师、空10师就不单单是取样飞行,1973年6月27日,空10师马兴泉机组又驾驶轰--5飞机空投H弹成功。1974年6月17日,空10师独立大队李桂山机组又驾驶轰--5飞机空投H 弹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