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吧 关注:6,190贴子:89,667
  • 10回复贴,共1

【转载】明代传世《石灰吟》诗版本及其作者考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代传世《石灰吟》诗版本及其作者考证
转载自中国作家网,作者罗沧。
关于明代《石灰吟》诗作者一直存在着争议,世传作者说法不一,今人以于谦为作者成为主流。并且此诗如今所流传版本也有所不同,人们需得对其进行考证一番方可,然而至今也尚无定论。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姚广孝、于谦与刘信其人,先后都生活在明代不同的时期,有关三个人的生平事迹,则在清代张廷玉编撰《明史》中均有记述。

相传明代于谦在十二岁时就写了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采用象征手法,在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自己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而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加给人以启迪与激励。
〔一〕
相传于谦有一天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由此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一首《石灰吟》。
这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自己磊落的襟怀与崇高的人格,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与人格的真实写照。
相传于谦在十二岁时,见到石灰所感,从而写出了一首赞颂石灰的诗《石灰吟》,其全诗则如下写道: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
如今这首《石灰吟》诗,在古时各家文献资料中,一些字词句则各有不同,存在着大同小异之别。
(一)如在明代侯甸《西樵野记》中作“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焰光中走一番。粉骨碎身都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二)如在明代沈周《客座新闻》中作“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坑中炼尔颜。 粉骨碎身皆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三)如在明代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作“千槌万凿出名山,烈焰光中走一番。粉骨碎身都不怕,只留青白在人间”。
(四)如在明代姚广孝《逃虚类稿》中作“工夫打就出深山,烈火曾经焕一番。粉骨碎身都不问,要留明白在人间”。
(五)如在明代孙高亮《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中作“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六)如在清代剑野《御选明诗》中作“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丛中炼几番。粉骨碎身都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七)如在清代孔自来《江陵志余》中作“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光中走一还。粉骨碎身都不顾,独留清白在人间”。
(八)如在清代胡九皋《续修江陵县志》中作“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光中走一还。粉骨碎身都不顾,独留清白在人间”。
〔三〕
如今关于《石灰吟》的作者一直存在着争议,姚广孝与于谦等人都在争议之中,有待专家考证后方可定论。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有学者黄瑞云与阎崇年等人先后撰文就对此诗的作者进行质疑,指出此诗的作者是明代刘信或孙高亮。如要解决《石灰吟》的作者是谁问题,关键就是找到此诗最原始的出处方可。
这首《石灰吟》的最早出处,首次见于明初姚广孝所撰《逃虚类稿》中。后在明代沈周《客座新闻》、明代侯甸《西樵野记》、明代孙高亮《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与清代孔自来《江陵志余》等书中均有相关的记述,只不过文字大同小异而已。
(一)明代姚广孝《逃虚类稿》云:“寺方甓,公以石灰为题,即成偈曰:‘工夫打就出深山,烈火曾经焕一番。粉骨碎身都不问,要留明白在人间。’”
(二)明代侯甸《西樵野记》云:“李都宪守三边,尝题石灰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焰光中走一番。粉骨碎身都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后以边境猖撅挺出,因裂其尸焉。令人仰节义,诚诗谶也。”
(三)明代沈周《客座新闻》云:“少保大司马,钱塘于愍肃公谦,景泰初,监修京城时,见石灰,因而口占一绝云:‘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坑中炼尔颜。 粉骨碎身皆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后公因主易,储惨致大祸,此诗预为之谶也。”
(四)明代孙高亮《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云:“公在馆中数月,一日闲步到烧石灰窑之处,观见烧灰,因有感于怀, 遂吟诗一首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清代孔自来《江陵志余》云:“刘憨节公诸生时,咏石灰诗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光中走一还。粉骨碎身都不顾, 独留清白在人间。’公身陷不屈,为蛮奴锯裂而死,烈士之概已见。诗载祠中旧碑,后被人讹作于忠肃句,亦忠烈之气相近耳。”
〔四〕
关于这首《石灰吟》的作者,在各中文献记述各有不同。最早在明代姚广孝《逃虚类稿》中记载是释信忠禅,明代沈周《客座新闻》与明代孙高亮《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中记载都是于谦。
又在明代侯甸《西樵野记》中记载《石灰吟》的作者是李都宪,因李都宪其人不详,史无记载,故而在明代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对《西樵野记》所言李都宪其人进行勘误,指出在明代本朝并没有此人,也无此人作《石灰吟》诗,完全就误传是了。
另在清代孔自来《江陵志余》中记载《石灰吟》的作者是刘信,后在清人胡九皋所编《续修江陵县志》中沿袭了孔自来《江陵志余》中的记述,在其书卷五十九“ 艺文”中著录《咏石灰》时,题为刘信作,并且还专门注明引自孔自来《江陵志余》书中之语。
如今我们依据以上五则文献资料综合考证得知,因为这些资料不是稗官小说,就是笔记杂著之类,所以谁作《石灰吟》的可信度都不十分可靠。并且在清代张廷玉编撰《明史》中也无只言片语关于于谦十二岁就作《石灰吟》的记载,因而可以说于谦所作《石灰吟》应该是以讹传讹了。
〔五〕
自从清代康熙直至近现代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认为这首《石灰吟》的作者为于谦几乎已成为定论。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有《石灰吟》出处的著作是明代姚广孝《逃虚类稿》一书,而首次在官方自拟题为《石灰吟》的著作是清代剑野编选《御选明诗》一书,并且作者也题为于谦,故而此前以“无题”形式流传的《石灰吟》就正式有了诗题,由此就被首次使用并流传至今了。
如在民间各种笔记、选本或专著中只要出现《石灰吟》诗,作者几乎题为于谦。然而明人在编辑于谦别集时对《石灰吟》为谁作则有不同,如在明天启《忠肃公集》附录《补遗诗》中收录有《石灰吟》诗。后在康熙时编《于忠肃公集》与嘉惠堂丁氏刻本《于肃憨公集》中均对《石灰吟》进行收录,并且也题为《石灰吟》,认定为于谦所作此诗了。
如今我们综观《石灰吟》诗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经历了从无题到有题的演变历程。而事实上《石灰吟》诗的最先原作,只不过是释信忠禅师所作一首偈语罢了。虽然说一些人不接受于谦是《石灰吟》诗的作者,但是大多数人们则接受他创作《石灰吟》诗的看法,故而至今人们几乎认为是于谦所作《石灰吟》了。
后在这首《石灰吟》诗的流传过程中,所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其中个别的字词句也略有不同。并且《石灰吟》诗的作者也出现了释信忠禅师、孙高亮、于谦与刘信等人,然而我们可知释信忠禅师生活在元末至明初之间,此时孙高亮、于谦与刘信等人都还没有出生,故而《石灰吟》最先原作应当为释信忠禅师是了。

如果我们判定《石灰吟》的作者是于谦,那么作为名诗而在清代纪晓岚编订《御定四库全书》本《忠肃集》与今人林寒选注《于谦诗选》中均未见有收录,反而是在这两部书中都收录了于谦所作七律《咏煤炭》诗写道:“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存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如今我们对于于谦这首《咏煤炭》与《石灰吟》两首诗进行比较可知,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用煤炭与石灰来作为意象以自喻,用来抒怀言志。并且于谦《咏煤炭》诗中煤炭是在山里被人们挖出来燃烧以后,就将其蕴蓄的光与热奉献给人们,故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IP属地:天津1楼2020-01-28 16:41回复
    明代沈周《客座新闻》云:“少保大司马,钱塘于愍肃公谦,景泰初,监修京城时,见石灰,因而口占一绝云:‘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坑中炼尔颜。 粉骨碎身皆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后公因主易,储惨致大祸,此诗预为之谶也。”


    IP属地:天津2楼2020-01-28 16:46
    回复
      《石灰吟》的原作者探究(转贴) (2016-03-02 10:25:16)转载
      提要:《石灰吟》的最早版本, 应是宋末元初高僧释信忠禅师所作的一首僧渴。明清两代, 先后出现了于谦、李都宪和刘惰三位作者。于谦说最终成为共识,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 文如其人” 的要求。《石灰吟》也因被归为于谦的作品而终成千古名诗。
      作者:于谦 (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石灰吟》的作者, 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然自上世纪90年代起, 黄瑞云、阎崇年两位先生先后撰文, 对这一文学常识予以大胆的质疑, 两文详略有别, 却不约而同地以《石灰吟》在不同版本的于谦诗集中的收录情况为切人点, 结合自己的发现, 否定于谦的著作权, 并分别提出了新的作者—刘稿和孙高亮¹ 。虽然关键性材料的胭失导致两位先生的结论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 但这种有益的探索无疑为澄清事实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和起点。本文即拟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解决《石灰吟》的作者问题, 关键所在就是找到其最原始的出处。《石灰吟》的最早版本, 出现于元末明初的高僧姚广孝撰《双莲忠禅师传》。在这篇传记中, 姚广孝详细记述了传主—宋末元初高僧释信忠禅师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石灰吟》的具体过程。禅师讳信忠, 字直岩, 昆陵阳羡人也。生南宋宝佑癸丑。冠, 出俗行, 杜多行, 衣弊茹枯,习禅靡懈。始来姑青城西要途, 凿井构亭以休行旅, 暑则置汤茗济渴乏者, 辛勤精苦十余年。
      至元甲申, 虎丘孤岩启公为忠剃落, 受满分戒, 时年三十有二。忠颅方目纤, 貌寒狠, 不越常人, 而神异罕测, 得无师自然之智, 出语若茧抽泉决, 信其为再来人也。未几, 参云梦和尚,论无传授之道, ,忠投以渴日:
      了无一法与君传, 万丈岩前月正圆。
      半夜苦吟吟不就, 冷烟深锁钓渔船。
      云梦然之, 日: “ 子深得死生之旨者也。” 戊子, 出游五台, 晚至云州, 值一大涧, 水潺潺, 驶若飞矢。涧西有大石, 名百丈峰, 忠行倦就石, 坐定中, 忽闻人语日: “ 汝随我指来。” 省时, 天已明, 开目视身, 恍在涧东。忠乃惑, 入云州渴诸尊宿, 抵京礼潮音妙辩法师, 白以是事, 皆曰:“ 护法神应验也。” 后归吴, 结庵宴坐, 溥化四众持戒念佛, 期同生净土, 四方之信从者如归。
      忠具智通, 应用无方, 邑民雨肠痉扎, 祷之辄验。妇怀娠者, 求决女男, 临乳必如所言。庵居, 每谓使者日: “ 今日有檀施至, 可先修茗以接。” 至期, 果然。一日山行, 遇虎, 忠抚其背日: “ 汝饥, 我无肉济汝, 汝去! ” 虎即垂首叹息而往, 人甚骇之。于是化行邦国, 至于高丽、日本, 无不慕其道。
      安庆平章范公舍所居宅为寺, 请忠开山。遂往见。公日: “ 知师得自然之智, 可无语乎?’ 寺方甓, 公以石灰为题, 即成渴日:
      工夫打就出深山, 烈火曾经焕一番。
      粉骨碎身都不问, 要留明白在人间。
      范公深喜之, 而告日: “ 吾寺已成, 请安其额。” 忠日: “ 少焉有额。” 俄而寺前陆地出双莲一朵。公乃闻于朝阳, 赐日“ 永庆双莲禅寺” 。忠住后, 造七级宝塔, 晕晃崇侈, 为民福田。主之九年,乞退, 以渴辞公日:
      古人卧树多三宿, 我亦云何住九年?
      寄语大檀贤宰相, 不图名利只图闲。
      既而还吴旧业, 欲将老焉。时国家肇开海道, 缅艘输粮, 诏江南有道德神异之士, 悉请护送粮艘入京。一艘最巨, 容万解。同予诏者金日: “ 此艘甚危, 非忠神力不能保, 请守之。” 忠弗让, 即送风开航。至大洋, 鲸涛掀天, 须臾桔折艘倾, 舟师怖注。忠谈笑而起, 以手传饭, 掷艘左右, 若役鬼神行焉, 疾抵直沽, 比它艘程先十日。于是诣问, 见世祖。或谓忠日: “ 若仪容弗都, 何足以动人主? ” 日: “ 非汝辈所知也。” 翌日, 趋内庭, 世祖立殿陛, 但见其貌堂堂, 严饰甚丽。世祖异而叹日: “ 此真江南神僧也。” 赐号圆通普竟大师。大德四年庚子隐去, 人见其乘白骡行高丽, 不知所终。
      忠异迹甚著, 偈颂尤夥。至今吴人多绘其像奉于家, 以时享焉。俗姓张, 皆称日“ 张师父”云。
      赞日: 昔南安岩严尊者以渴起河源巨舟驱江南, 眠搓而肠。男女人有求, 获应如响。惠洪传而称之。今忠发双莲于永庆, 护粮艘于洋海。观其神异之迹, 亦尊者之流亚也。惜无惠洪之笔为书焉。虽然, 忠之道昭然天地, 向又何借乎颖札而不朽哉! 姚广孝( 1335 一141 8) , 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初为僧, 名道衍, 字斯道。洪武中以僧宗锄荐,选侍燕王朱棣。因靖难功, 赐名广孝, 爵至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封荣国公。所著有《逃虚子集》、《逃虚类稿》、《道余录》等。
      《逃虚类稿》是姚广孝的文集, 目前所能见到的版本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傅增湘跋旧抄本, 抄写时间不晚于康熙五十六年, 五卷, 单行本; 一种是清金星招文瑞楼抄本, 抄写年代当在康、雍之间,合抄本, 包括《逃虚子诗集》十卷, 《续集》一卷, 《逃虚类稿》五卷; 一种是丁丙跋清乾隆马氏家藏旧抄本, 抄写时间不晚于乾隆三十八年, 合抄本, 包括《逃虚子诗集》十卷, 《续集》一卷, 《逃虚类稿》五卷, 《补遗》一卷, (道余录》一卷。因第三种最为完整, 故续修四库全书和四库存目丛书均以其为底本影印。三种版本编排次序和方式基本一致, 仅篇目微有差异。而在这三种不同年代的抄本中, 均可见到《双莲忠禅师传》一文。
      《逃虚类稿》虽然只有清抄本传世, 但是著名藏书家傅增湘根据其特征, 断定它就是初刻的《独庵集》。 傅跋云: “然《提要》( 注: 《四库全书总目》) 云广孝所著初名《独庵稿》, 段后吴人合刻其诗文曰《逃虚子)。今卷首标明曰《逃虚类稿》, 次行题《独庵稿》, 首尾完毕, 即初刻之《独庵集》矣。” ¹
      因此, 《双莲忠禅师传》一文为姚广孝所作, 当可无疑。
      此传中的“ 安庆平章范公” , 似指南宋投降元朝的将领范文虎。释信忠禅师正是应其所请, 遂以石灰为题, 赋渴明志。这首僧渴的具体写作年份虽不可考, 但根据传文提供的线索, 大抵可以推断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戊子( 128 8) 至二十九年辛辰( 129 2) 之间。即以此下限计, 刘携、于谦与孙高亮三人都还未出生。
      与后世流传的各种《石灰吟》版本相比, 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 都已在此渴中基本定型。就思想内容而言, 此褐以石灰自喻, 借歌颂石灰坚贞不屈的精神, 以表达个人高洁的道德节操; 就艺术形式而言, 此渴采用了“平起式” 的七绝体, 主押上平声“ 十五删” 且首句合韵, “ 出深山” 、“ 烈火” 、“ 粉骨碎身” 、“ 在人间” 等关键性字眼都已出现。在《石灰吟》各版本中, 这些重要特征俱被继承沿用, 仅部分字句稍有变动。
      那么, 如果没有更早的资料现世, 我们基本可以确定, 这首僧渴就是《石灰吟》的最初版本, 而释信忠禅师就是此诗的原创者。
      《石灰吟》作者的演变
      明永乐以降, 《石灰吟》的原作者似已渐渐被人遗忘, 在各种不同的记载中先后出现了于谦、李都宪、刘信三位新的作者人选。


      IP属地:天津3楼2020-01-28 16:56
      回复
        阎崇年先生在《于谦<石灰吟> 指疑》一文中认为: “ 《石灰吟》为于谦所作, 现能见到其最早的出处是明人孙高亮的《于少保萃忠全传》。” º 据此, 他在一番论证后, 将孙高亮指为《石灰吟》的作者。遗憾的是, 这与事实并不相符。早在沈周的《客座新语》中, 就已经出现了于谦创作《石灰吟》的记载:
        少保大司马钱塘于肃憨公谦, 景泰初监修京师时, 见石灰, 因而口占一绝, 云: “ 千槌万凿出深山, 大火坑中炼尔颜。粉骨碎身全不顾, 自留辛苦在人间。” 后公因主易储, 惨致大祸, 此诗预为之谶也。»
        沈周, 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 1427) , 卒于明武宗正德四年( 1509 ) , 字启南, 号石田, 长洲( 今江苏苏州) 人, 明中期著名画家。明英宗正统十四年( 145 0 ) ,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 从此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是年, 沈周二十四岁, 以时人而记时事, 材料的真实性自然较有保证。侯甸《西樵野记》, 共十卷, 成书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该书对于《石灰吟》也有著录, 但所指作者却并非于谦, 而是另有其人:
        李都宪守三边, 尝题石灰诗云: “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焰光中走一番。粉骨碎身都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 后以边境猖撅, 挺出, 因裂其尸焉。令人仰节义, 诚诗谶也。
        李都宪, 其名不详。《西樵野记》内容多涉幽怪之事, 《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小说家类” , 其材料自然缺乏可信度。有趣的是, 王世贞竟在《彝山堂别集史乘考误》中专门对此予以辩驳, 并重新将《石灰吟》归至于谦名下:
        《西樵野记》言: “ 李都宪守三边, 尝题石灰诗云:‘千糙万凿出名山, 烈焰光中走一番。粉骨碎身都不怕, 只留青白在人间。’ 后以边境猖撅, 挺出, 因裂其尸焉。今人仰其节义, 诚诗谶也。” 按: 他小说载其诗, 语类于于肃憋, 特小异耳。国朝无守边李都宪出战而死于虏者, 惟正德中才襄憋公宽以轻敌死虏, 然不闻有诗。此必因肃憨而误传者也。
        《弇山堂别集》初刻于明神宗万历十八年, 由南京翁良瑜雨金堂刊行。其卷二十至三十为《史乘考误》, 前八卷考国史、野史之误, 后三卷考家乘之误。这一部分史料考辨相当精辟, 集中反映了王世贞的史学成就。王世贞十分敬佩于谦, 先后撰写过《议处于肃憨公溢号修葺祠墓稿》、《于谦传》及《于谦像赞》诸文。以他在明中期文坛领袖的地位和影响而言, 他的论断无疑会影响社会主流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从而对确立于谦是《石灰吟》的作者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孙高亮《于少保萃忠全传》是一部以于谦为传主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经孙一珍、苗怀明两位先生考证, 它的问世时间绝不早于万历二十一年。于谦创作( 石灰吟》的故事, 被安排在第五回( 于廷益大比登科, 高孟升坚辞会试》中, 成为小说塑造于谦形象的重要情节:
        诸友复来请公看书。公亦因科举在明年, 遂不远去, 乃从众友之请, 同到富阳山中读书, 与众深相砒砺, 甚为有益。公在馆中数月, 一日闲步到烧石灰窑之处, 观见烧灰, 因有感于怀, 遂吟诗一首, 云: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间。
        后人观此诗, 谓云: 文章发自肝胆, 诗赋关乎性情。观公咏桑咏灰, 足见其忧国忧民, 自甘廉洁, 全忠全节之印证也。
        明末清初, 遗民孔自来在专著《江陵志余》中解释三节祠的来历时, 又推出了《石灰吟》的第三位作者—刘携。
        在庚楼前, 初日“ 双节” , 祀日南死事忠臣刘公惰、何公忠也。后以钱公嫩配享之, 乃称“ 三节” 云⋯ ⋯
        附记: 刘憨节( 注: 原文如此, 误, 当为“ 节愍” ) 公诸生时咏石灰诗云:“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光中走一还。
        粉骨碎身都不顾, 独留清白在人间。”公身陷不屈, 为蛮奴锯裂而死, 烈士之概已见。诗载祠中旧碑, 后被人讹作于忠肃句, 亦忠烈之气相近耳。孔自来此说最为晚出, 但他所谈及的作者刘俏却比于谦还早。刘携生平事迹, 详见于《明史》列传:
        刘信, 字子士, 江陵人。洪武十八年进士。除兵部主事. 历郎中。遇事善剖决, 为帝所器。二十八年耀右侍郎。建文时, 为侍中。成祖即位, 进尚书。永乐四年大征安南, 以信参赞军务。惰为人填密勤敏, 在军佐画筹策有功, 还受厚妾。未几, 简定复叛, 憔再出参赞沐晨军务。六年冬, 晨与简定战生厥江, 败绩。信行至大安海口, 咫风作, 扬沙昼晦, 且战且行, 为贼所围, 自经死。洪熙元年三月, 帝以憔陷贼不屈, 有司不言, 未加褒恤, 敦责礼官。乃赐祭, 赠太子少傅, 溢“ 节愍” 。官其子奎给事中。在后世的史料中, 只有清人所编的《江陵县志》大约出于荣耀乡邦的考虑, 采纳了孔自来的观点。即便如此, 县志的编撰者仍保留了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如《(光绪) 江陵县志》虽在卷五十九“ 艺文” 中著录此诗, 题为《咏石灰》, 刘携作, 但专门注明引自孔自来《江陵志余》¹ 。此说存在着许多疑点, 因限于文章重点并不在于纠谬, 故不多述。
        清康熙直至近现代,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 于谦创作《石灰吟》似已成为主流性的看法。就官方而言, 清圣祖《御选明诗》收录了该诗, 冠题为《咏石灰》, 作者于谦。至此, 以无题形式流传数百年的《石灰吟》第一次有了正式的诗题:
        千糙万凿出深山, 烈火丛中炼几番。
        粉骨碎身都不顾, 只留清白在人间。
        就民间而言,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各种笔记、选本、专著中只要出现《石灰吟》, 其作者几乎必注为于谦; 另一方面, 清人在编辑于谦别集时, 对《石灰吟》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阎崇年先生考证, 明清两代于谦诗文集共有八种重要的版本。明代梓行的五种版本中, 只有
        《(天启) 忠肃公集》附录《补遗·诗》中收有《石灰吟》, 而附录部分尚有清人补刻的嫌疑。清代则只有三种重要的版本, 除四库本《忠肃集》外, 于继先编《(康熙) 于忠肃公集》与钱塘嘉惠堂丁氏刻《(光绪) 于肃憨公集》均对《石灰吟》予以收录, 而《石灰吟》这一诗题也是在前集中首次使用并流传至今» 。
        纵观《石灰吟》作者的流变过程, 在原创者释信忠禅师湮没无闻之后, 于谦说逐渐在竞争中占据了上风, 最终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从僧偈到名诗
        《石灰吟》在数百年的流传中, 经过了从无题到有题, 从粗率到精致的历程。这种演变固然提高了其艺术性, 可并不足以使其从一首借物寓志的僧渴飞跃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作为思想性远高于艺术性的诗歌作品, 《石灰吟》对于谦的依附才是它得以享有盛名的根源。二者的结缘并非偶然, 它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吴承学师曾在其文《人品与文品》中说道: “一篇作品假如出自不同作者之手, 读者往往会读出不同的意义来。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假如出于无名氏, 读者大概只能读出其伤春感怀之意, 是不可能体会其由于抗金恢复之志无法实现的深刻痛苦和悲愤的。” 此语主要是针对部分西方批评家将了解作者和了解作品强分两途, 不讲究知人论文的感言, 同时也揭示了不同的作者必然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这一客观真理。《石灰吟》从诞生之日起, 就已经具有了以石灰喻节操的深刻内涵, 而这种崇高的境界逐渐为最广大的人们所深刻体悟和普遍接受, 则始自于谦被认定为其诗作者之后。
        《石灰吟》的最初版本, 只是释信忠禅师所作的一首僧渴。如果这一真相没有被历史忘却而得以流传至今, 对于《石灰吟》而言或许更是一种不幸。因为, 释信忠禅师固然是一个法力强深并多有善举的有道高僧, 但其生平事迹却很难让鉴赏者产生与其诗直接相关的联想。如此一来, 以石灰喻节操便单纯地成为了一种巧妙的设喻, 能够令人赞赏, 却不足以激发人们心灵深处极其强烈的震撼。
        释信忠禅师之后, 《石灰吟》又先后有了三位作者—于谦、李都宪和刘偶。与释信忠禅师相比,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特征: 他们都有能与《石灰吟》寓意暗合的显赫事迹, 都是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李都宪抵御蒙古人的人侵, 惨遭分尸之难; 刘德平定安南叛乱, 遭遇敌围, 杀身成仁。两人的事迹已是可歌可泣, 可是与于谦相比, 似又稍逊一筹。于谦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 人们对他的事迹可谓耳熟能详。而对他的评价, 当以《明史·于谦传·赞》最为全面和公允:
        赞日: 于谦为巡抚时, 声绩表著, 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道艰虞, 缮兵固围。景帝既推心置腹, 谦亦忧国忘家, 身系安危, 志存宗社, 厥功伟矣。变起夺门, 祸机碎发, 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 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 皆不旋踵, 而谦忠心义烈, 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 信夫。¹
        于谦忠心体国, 功勋昭著, 却又遭受莫须有之冤, 含恨九泉。他的事迹与南宋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十
        分相似, 后人往往把两人相提并论, 如明程敏政诗《追挽少保于公梦中作》:
        太息如公不可追, 曾因多难拯邦危。
        斗间忠义精难泯, 地下权奸骨已萎。
        公议到头闻恤典, 世情翻手似围棋。
        不知谁撰新祠记, 可比当年岳庙碑。º
        正如《满江红》之于岳飞, ( 石灰吟》之于于谦也是一种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关系。《石灰吟》令于谦的崇高得以更为感性地呈现; 于谦则使《石灰吟》本已具有的高度思想性得以接近极限地发挥。诗中的喻体与本体, 即石灰与于谦的高尚志节, 合二为一, 浑然天成。在真相不明的前提下, 面对《石灰吟》的真实作者释信忠禅师与理想作者于谦两个答案, 绝大多数读者无论是出自理智抑或感情, 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IP属地:天津4楼2020-01-28 16:56
        回复
          于谦成为《石灰吟》的作者,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就是于谦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李都宪固不待言, 连完整的名字都未能留存, 逞论作品; 而刘携事迹虽得以载人史册, 却并无诗文传世。于谦生平以江山社樱为重, 写诗只是余事, 但他的诗直抒胸臆, 质朴刚劲, 与当时居于垄断地位的台阁体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特别是那些抒写自己坚贞节操的诗篇, 更是奠定了他在明代诗坛的地位, 如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嚼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首诗借吟咏煤炭表达作者愿为天下苍生而不惜自我牺牲的高尚情怀, 也是一首广为人们传诵的咏物抒怀的佳作。不难发现, 其艺术构思与《石灰吟》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于谦可以写出与《石灰吟》主题接近的名篇, 人们接受于谦是《石灰吟》的作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于谦本不是《石灰吟》的作者, 绝大多数的人们却愿意相信并接受他创作《石灰吟》的观点, 乃至如今这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常识。这种现象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学占统治地位时所形成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 即对作家“ 文如其人” , 或者说文品与人品和谐统一的深切期许和希冀。
          “ 文如其人” 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经典命题, 赞成者有之, 反对者亦有之, 至今仍争论不休。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存在着不少“文不如其人” 的实例, 但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主张文品与人品完全统一的观念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四库全书总目》对于谦的评判, 正是这一观念在现实中的体现:
          谦遭逢厄运, 独抱孤忠, 忧国忘家, 计安宗社。其大节炳垂竹帛, 本不借文字以传。然集所载奏疏, 明白洞达, 切中事机, 较史传首尾完整, 尤足规其经世之略。至其诗风格遒上, 兴象深远。虽志存开济, 未尝于吟咏求工, 而品格乃转出文士上, 亦足见其才之无施不可矣。 这一观念不仅为大多数批评家所认可, 更是无数普通民众的共同信仰。或许限于学识等因素, 普通人无法像批评家那样系统化、明确化地传达自己的理念, 但无妨于他们以鲜明的爱僧来表现立场。中国从不乏单纯的文学家, 但要在人民大众心目中享有无比崇高的地位和声誉, 却必须像屈原、杜甫、范仲淹、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那样, 具备德、文双馨的典型特征。这种选择自己敬仰对象的标准,无疑突出地体现了民众对于“ 文如其人” 的要求和渴望。
          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 一个人所写的东西的伟大倚赖于他所写的其它东西和他所做的其它事情。” º于谦勋著天壤, 忠塞宇宙, 在明代中期就已经声名远播, “ 今勿论海内学士大夫, 瞻斗构而仰河岳, 即田夫墅雯, 粉黛笋神, 三尺童竖, 语公事业, 则颜开; 谈公怨愤, 则色变⋯ ⋯ ” 正是与于谦这位不朽的民族英雄的完美结合, 思想性明显高于艺术性的《石灰吟》才最终成就了千古声名。
          《石灰吟》并非于谦所作, 真相或许有些令人失落。毕竟, 作为爱国主义文学的经典名篇, 《石灰吟》与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诗篇, 千百年来一直温暖并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孜孜以求于还原真相, 便未免显得有几分不识趣了。幸好, 这个并不怎么美丽的真相仍丝毫无损于谦的光辉形象。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 他仍将如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世世代代中国人景仰的目光中亘古长存。


          IP属地:天津5楼2020-01-28 16:56
          回复
            据此, 他(阎崇年)在一番论证后, 将孙高亮指为《石灰吟》的作者。遗憾的是, 这与事实并不相符。早在沈周的《客座新语》中, 就已经出现了于谦创作《石灰吟》的记载:
            少保大司马钱塘于肃憨公谦, 景泰初监修京师时, 见石灰, 因而口占一绝, 云: “ 千槌万凿出深山, 大火坑中炼尔颜。粉骨碎身全不顾, 自留辛苦在人间。” 后公因主易储, 惨致大祸, 此诗预为之谶也。
            沈周, 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 1427) , 卒于明武宗正德四年( 1509 ) , 字启南, 号石田, 长洲( 今江苏苏州) 人, 明中期著名画家。明英宗正统十四年( 145 0 ) ,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 从此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是年, 沈周二十四岁, 以时人而记时事, 材料的真实性自然较有保证。


            IP属地:天津6楼2020-01-28 17:01
            回复
              无论石灰吟的第一位作者是不是于谦,于大人是口诵过《石灰吟》 的。


              IP属地:天津7楼2020-01-28 17:03
              回复
                李贤和于大人对过诗:
                和于少保书懐
                王事闗心夜不眠,孤忠应得圣君怜。
                忧勤肯负平生志,清白还教后世传。
                莫厌锦袍悬玉带,曽扶红日上青天。
                一身四海安危系,未许烟波理钓船。
                (李贤《古穰集·卷22》,四库本)
                “清白还教后世传”。我觉得于大人作过石灰诗。


                IP属地:天津9楼2020-01-28 17:28
                回复
                  于谦是石灰吟的三位作者之一,然而只有他才是让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人。@民生与经济


                  IP属地:天津10楼2020-03-19 21:53
                  回复
                    跟《满江红》一样,信了好几十年。
                    这才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没有书,又怎么能够知道事实真相??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3-27 11:53
                    回复
                      能做石灰吟的,一定看过开采石灰矿石,烧石灰的场景,单纯看见一样就不会写出前两句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3-27 1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