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文化吧 关注:74贴子:494
  • 1回复贴,共1

东蒙秦氏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蒙秦氏传
山东蒙阴东蒙秦氏字辈
始迁祖:秦能
祖籍:兖州府单县黄堆集
旧谱三十字 :
敦克允淑广
贞元承立昌
法相炳培镇
洪本炤坊铭
治桂焕均锡
济校煜增镛
新谱十字 :
忠良显德圣
守宗永世兴
东蒙秦氏始祖秦能,祖籍兖州府单县黄堆店(今单县张集镇黄堆集)洪武十八年雷州知府,黄堆秦氏四世祖考秦时中(字景庸)的曾孙,五世祖考秦惠(字淑民,医药济世,名扬乡里……)之孙,六世祖考秦英的长子。明朝时期秦能兄弟三人由兖州府单县迁出,兄长秦能迁到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北楼村安家。二弟秦旺迁到山东省日照定居。三弟秦迪(字宗奇)先迁江南,后至江西,今后裔多居贵州。清雍正已酉年,蒙阴秦氏自修家谱,尊秦能为东蒙秦氏之始祖。自此,东蒙秦氏成为秦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立分支。
东蒙秦氏忠厚立世,勤俭传家。至二世秦敬,家况已日渐宽裕。时值称颂的是,原居祖籍单县的堂叔秦纮(1426-1505),字世英,谥“襄毅”。于景泰二年举进士后,累官至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赠太子少保,加封宫保,成为明代中期名臣。
至三世秦复安(字处士),家境日益富裕。到四世秦纪(字珠谷),已是富冠东蒙。时秦纪见县内龙泉寺颓坏,与秦复安商量后,于嘉靖三年(1524)二月至嘉靖五年(1526)八月,历时两年零六个月,耗银五百两重修龙泉寺。建成山门、佛殿、观音殿、伽蓝殿及塑像,寺院一时“宏深壮丽,金碧辉煌”。嘉靖六年(1527),时任南京工部尚书的崔文奎亲撰《重修龙泉院》记之(原文载《蒙阴县志》康熙十一年版),高度赞誉秦复安、秦纪功德善行。
至五世秦弘(字嶅南、庠生、候选主簿),家境更加富庶,此时,家族人丁兴旺、田产剧增。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阴连年重灾,饥民易子相食。秦弘出粟万石救助贫穷,当场焚烧借券,不求偿还,并将余粮悉数拿出煮粥赈灾,活万余人。明世宗朱厚熜闻知此事,亲下诏书彰其义行(载《蒙阴县志》康熙十一年版)。秦弘一生屡受诰命,累赠至资政大夫,兵部尚书。配陈氏,诰封夫人。
至六世秦希夏(字思嶅),开始请博士教授弟子,习举子业。时县衙丁、地两税加剧,家境渐衰。秦希夏遂出游京师。时皇陵正在施工,民工逾万人,人多杂居,疫疠暴发。秦希夏至孝,因照顾老人故,潜心钻研黄歧之术,经冯琦(字琢庵,山东临朐人,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推荐,在工地设肆施药,得救治者以数千人计。三年后,皇陵竣工,秦希夏因功晋太医院御医俸吏目。不久,告老还乡,在蒙阴县城置业定居。嘉靖四十一年(1562),邹、滕两县流民倡乱,县中大姓皆弃城而逃,独秦希夏倡以大义,坚守城池,余州县多被抢掠,蒙阴却毫发未损。秦希夏一生屡受诰命,累赠至资政大夫、兵部尚书。配公氏(翰林院编修、赠礼部右侍郎公家臣之妹,翰林院侍读学士、赠礼部尚书公鼐之姑),诰封夫人。常路镇其墓前建有“崇诰坊”。
秦士文乃东蒙秦氏第七世。隆庆三年(1569)二月初十出生于蒙阴县西乡(今新泰市汶南镇)杨庄。生而颖异,五岁即能读孝经,习幼仪,举动潇洒儒雅。少年随父亲秦希夏游京师,与王霁宇(字象乾,河北新城人,官至兵部尚书)之子王舆梓、葛龙池(山东桓台人,官至工部侍郎)之子葛少池同读,二公常以秦士文为榜样教育二子。万历十三年(1585),归试故里,举第一,补庠生。万历十九年(1591)试居超等,补廪生。犹善策论,督学李化龙器重之。万历二十一年(1593),选拔贡入国子监读书。万历二十二年(1594)顺天府乡试中举人,其才华受到萧良有(字以占,湖北汉阳人,官至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赏识。万历二十三年(1595)京都会试,因文章过奇未取,遂讲学燕京。平时喜读历代史及典礼兵形、钱粮律历和盐铁之道,喜爱太公八卦阴阳之术,然只详其意而从不为之。别人不解,他说:“天之所以与我必用我,岂能以雕虫小技求生活与诗酒间也”(《秦士文事略》)。万历三十二年(1604),参加京都会试中进士。其弟秦士桢,字木成,号贞予。刚毅果敢,文名冠世。天启二年(1622)举进士。据文献记载:中进士时,殿试拟元,因卷上礼部印章有污渍,主考官惧上责怪未敢上荐,屈居二甲第一名(《蒙阴县志》康熙十一年版)。此后,乡人在蒙阴县西关建 “兄弟进士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1-21 12:10回复
    东蒙秦氏,常路镇西北楼村楼主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1-08-28 1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