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雨吧 关注:13,009贴子:59,764
  • 0回复贴,共1

纯外行对水月雨频响目标曲线的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人都说水月雨的声音是照着哈曼曲线调的,这点其实很不准确。在之前可能我们没办法进行查证,但随着水月雨在宣传中公布了自己的“Target Response”——目标响应曲线,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来找到水月雨的调音与“哈曼曲线”之间的异同,从而看一下水月雨作为耳机品牌,在频响研究上的努力与成果。
在看“水月雨曲线”之前,我们首先还是要来看一下大名鼎鼎的“哈曼曲线”。而在讲哈曼曲线之前,我们还是要说一下另一个可能没有那么耳熟的名字:扩散场曲线。
所谓扩散场曲线,简单说来,就是在一个纯混响环境中,由仿生人工头测得的人耳频响曲线。所谓的纯混响环境,意味着在曲线测量的过程中,传到人工耳的声音都是没有任何方向的,而不存在直达声和反射声的区别。由于耳机是扣在人的脑袋上的,在发声的过程中,这种没有直观的方向感的声音被认为能够更好地反映耳机声音在传入人耳之后的表现。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扩散场曲线”被很多人认为是耳机声音调整的重要参考。

然而这个情况之后被质疑了。发起人之一便是著名的声学专家Sean Olive博士。他认为,虽然扩散场曲线反映了在纯混响环境下声音在人耳内传递的频响数据,但这一数据还是太过理想,而对现实的指导性不足。Olive认为,我们戴上耳机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扩散场环境,所以直接套用扩散场下测得的数据并不一定理想。同时他指出,在音乐制作的过程中,录音室和混音的环境并非是一个完全的消音室,录音室的音箱所发出的声音必然会在录音室内产生某种反射声,而录音室本身的声学环境也一定会对监听音箱的声音产生影响。换言之,录音室的音箱所发出的声音,在传到人耳后其频响并不是一条平直的曲线,而是会在低音上有所增益,高音上略微衰减。而一个优秀的耳机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应该是对扩散场环境下音箱声音的模拟,而应该是对录音室环境下,监听音箱发出的声音在传到人耳之后的数据的模拟。
为此,在哈曼集团的资助下,Olive博士带领着他的团队进行了许多实验和调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所做的对耳机偏好声音的研究。具体过程由于较为复杂,我将不在这里进行叙述。不过最终的结果是,Olive的团队在对200多人的耳机听音偏好进行了分析整理之后,得出了一条耳机偏好的平均曲线,即我们常说的“哈曼曲线”。

(这张图上黑色的部分才是哈曼曲线,绿线不是。)
那么,这和之前说过的还原录音室声音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巨大!因为Olive和他的团队发现,尽管哈曼曲线理论上只是一个平均之后的声音偏好曲线,但这条曲线所调音的耳机,其声音与录音室监听音箱所发出的、传到人耳之后的声音十分类似!关于这一点小组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本来嘛,录音师和混音师在工作的时候,肯定会希望自己的成品被大多数人所喜欢咯。那么这种由音箱传到他们耳朵的声音,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舒服的声音,也是理所应当的嘛。
所以,很多人都说哈曼曲线是偏好曲线,没错!但它也可以被近似看作是一条还原曲线,只不过它试图还原的,不是扩散场环境下的声音,而是录音室音箱所发出的声音罢了。
那么事情发展到现在,这条曲线就是最终结果了吗?并不是!因为在2013年发表的曲线结果中,所有的被测人都是受过训练的专业听众,而他们的听音偏好不一定能代表大众平均水平的!也正是因为如此,Olive博士在之后也组织了有非专业人士参与的偏好实验,并得出了与2013年曲线不同的曲线结果。没错,哈曼曲线其实不止一条。

在2015年和2017年的数据中,Olive博士发现,相比于专业听众,一般大众对声音的反映还是有点差别的。总的来说,之后的哈曼曲线低音上比2013年的结果上调了大概2db,而3k处的峰值部分也稍稍有点下降。看来大家还是更喜欢低频多一点的声音的。
那么,这和水月雨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在这里:在2017年的结果中,Olive博士同时发布了一条“IE”曲线,也就是我们说的“入耳耳机”曲线。Olive博士发现,由于两种耳机的不同,把原本测得的“头戴式”AE/OE曲线直接套用到入耳式耳机上是有问题的,并不是一般人最喜欢的曲线结果。所以在对入耳耳机进行另外测量之后,Olive团队在2017年推出了自己的入耳曲线,也就是上图中的“IE 2017”。
我们可以看到,与OE曲线相比,入耳式哈曼曲线差距巨大:低频总体上比头戴式结果高了大概5到6个db,而3k到8k的部分,衰减也更为平缓。根据Olive博士的说法,由于入耳式耳机佩戴方式等情况的特殊性,往往需要比头戴式耳机更多的低频,才能达到和头戴式耳机一样的低频感受。这也是入耳式哈曼曲线低频看上去那么突出的原因。
然而相比于OE曲线,入耳式的IE曲线反馈却没有那么好。有人说这种曲线的声音太薄,或者在高频上有些刺耳,总之接受度并没有头戴式曲线那么高。为此,目前也有其他的入耳曲线结果,其中由Olive博士参与制定的一条曲线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被人戏称为“哈曼IE曲线2019版”。与2017年发布的曲线相比,这条曲线在中频上更加突出,高频部分的过渡也更加顺滑,不过整体上还是相当“哈曼”的一条线。

说完了哈曼曲线,我们就要来看一下水月雨发布的“Target Response”频响目标曲线了。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这 绝对 不是哈曼曲线。

和哈曼曲线的入耳数据相比,水月雨的目标曲线有非常大的不同。首先,水月雨曲线的低频增益为大约6db,远小于哈曼入耳曲线的低频结果。同时,水月雨曲线的3k以上部分也没有哈曼曲线那种较为平缓的衰减。总体上,相比于入耳曲线,水月雨发布的这条曲线在结果上更接近哈曼的头戴式耳机曲线:5到6db的低频增益,大约10到12db的3k凸起。所以水月雨绝对不可能是照着哈曼曲线亦步亦趋的调音,而必然有着自己的思考在里面。
如果我们套用Olive博士的调查结果,这种调音的入耳耳机在低频上可能会有点不足,而高音的表现也会和哈曼目标耳机很不一样。但我们也不要忘了,IE曲线目前仍在进步,而耳机的声音也不是全都能从曲线上反映出来的。具体其声音如何、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习惯,慎重挑选之后再下结论,而不是只看曲线、只认哈曼,这肯定就不是一个好的态度了。
总结:
1、水月雨曲线不是纯粹的哈曼曲线,而是融入了自己的调音理念和调查研究之后的综合结果。水月雨不是“哈曼”的跟班。
2、水月雨的曲线和耳机声音,在目前的耳机目标曲线下,为耳机声音的制定提供了一个另外的参考。对于之后入耳式耳机声音的调整,也可能会对后人带来自己的影响与启发。
全文完。


1楼2020-01-07 21: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