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独丘山王爷庙道观~文化信仰探索发现系列之三
平水明王又被民间,俗称杨泗将军、杨四将军、杨家四爷、斩龙杨泗将军,是起源源于民间的道教水神,目前广泛信仰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
杨泗信仰。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运动逐步将该信仰向周边传播,包括四川、云南、广东、甘肃和陕西南部地区,因其能斩除蛟龙,平定水患,而广泛信仰。经过历史的流逝,民间道教更将其作为除妖斩鬼的一位重要尊神。农历六月初六为杨泗将军圣诞。道教尊号为:九水天灵大元帅紫云统法真君水国镇龙安渊王灵源通济天尊。
来历传说
关于杨泗将军的来历,说法不同。一说杨泗将军是一个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将军的明朝人,一说杨泗将军是晋朝周处那样的敢于斩杀孽龙的勇士,一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
洞庭说——南宋英雄杨幺
两湖地区老百姓崇信杨泗将军的习俗相当的普遍,尤其是在洞庭湖周边,当渔民们开船启航都要拜祭杨泗将军。一般佛寺道观都有供奉。有学者认为,杨泗将军就是南宋时席卷荆湖地区七个州所属十九县的农民起义英雄杨幺,杨幺在起义军中排行老四,他在洞庭湖起义失败以后,老百姓立祠供奉,但为了避免统治者的禁止和降罪,故隐其名,只称杨四将军或者杨泗将军。
相传杨幺名太,湖南人。他出生于雇工家庭,幼读私塾,辍学后在商船上以做佣工糊口。南宋初年,钟相起事,杨幺响应,成为著名首领。钟相逝世后,杨幺率部利用洞庭湖宽阔水面,在河湖港汊里设立营寨,继续战斗,势力最大时,席卷洞庭湖区7州19县,拥众20万人。
南宋多次遣使招降,被杨幺严拒。南宋曾七次派大军“围剿”他,均无果。后从抗金前线调回岳飞,终于破了杨幺水军。杨幺拒不降宋,泅水突围,被岳家军名将牛皋所获,英勇就义。
他死后,事迹在洞庭湖区广为流传,变成众人敬奉的水神。洞庭湖流域有许多庙内主供杨泗,仅湖南湘阴县,就曾有30余家将军庙。《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洞庭湖区)各船户最信奉杨泗将军,公立庙,各船开到,例必至庙敬之。”
湖南作为杨泗信仰发源地,到明清时,随着江汉水上交通的发达与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出现,杨泗信仰随船工和移民上溯江汉,传到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沿江沿河口岸。到了晚清,湖南的这一信仰还南越五岭传到广州等地。
斩龙说——宋代长沙杨泗
杨泗乃宋代湖南长沙人氏,传说七岁成神。传说一条孽龙来到长沙县鼎功桥寻龙河里,兴风作浪。住在河边的杨泗决心除掉这条孽龙,遂赴南岳烟霞洞,拜师习武,师傅教会杨泗一套上天入水、隐身循迹的法术,还赐他一匹红鬃马和一把七星宝剑。后历尽周折,杨泗终于把孽龙除掉。孽龙除掉后,杨泗却远走高飞,再也没回来,百姓都说他成了神,于是立庙以祀。
每年春天在水口把关检查如果是兴云作雨的正龙,杨泗将军便放他过去;如果是害人的孽龙,便用宝剑将它斩为几段。正是因为他斩龙有功,被封为将军,能镇水。很多临水的地方都修有杨泗庙,流传有各种不同的斩龙传说和故事。
斩龙说——荆紫杨泗
杨泗乃荆紫人,丹江发源于秦岭南麓黑龙口,原来叫八百里黑河。河水常常暴涨,大浪滔天,航船被掀翻,渔民葬身江中。大家都说,这是水中黑龙王作的恶。
黑河边住着母子俩,儿子叫杨四,父亲和三哥哥都被黑龙王吞噬了。这杨四在船上长大,满月会跑,五岁在河里钻上钻下,浪尖上耍,浪窝里睡,人人都叫他神童。母亲盼他长大能挡住洪水,除恶报仇,便给他起了个小名叫挡住儿。
你道这杨四是谁?他是黑龙王大太子。黑龙王宠爱美人鱼,荒淫无道,残害众生。杨四多次相劝,却被黑龙王赶出龙宫,杨四决定脱胎另生,与黑龙王斗争到底。
杨四七岁那年,有一天,他梦见鲤鱼丞相哭诉:“黑龙王定于明天六月初六午时三刻起蛟涨水,掀船翻舟,好和美人鱼观赏淹死人的惨象。我冒死把斩龙剑盗来,希望你能大义除暴。”
杨四醒来,果见胸前有把斩龙剑。第二天,他带上斩龙剑,又把砍缆绳的利斧别在腰里,直奔河边。午时三刻,洪水铺天盖地而来,杨四跳上浪尖,斩龙剑挥一挥,水头落一丈,再挥一挥,水头又落一丈,他奋力打败虾兵蟹将。黑龙王亲自出战,尾巴一扫,卷起漫天迷雾。杨四渐渐顶不住了,且战且退,洪水步步进逼。他忽听母亲喊“挡住儿、挡住儿”。杨四身上顿时长了力气,他用尽全力,用剑和利斧斩杀了黑龙王。他正在高兴之际,却被潜伏水底的美人鱼冷箭射死,鲜血染红黑河。
为纪念杨四,人们将黑河改名为丹江。渔民船夫还集资为杨四盖了平浪宫,塑了神像,像两侧对联为“造就七岁神童子,威镇九江平浪宫”。
抗金名将说——南宋抗金名将杨从义
杨泗将军为南宋抗金名将杨从义。该传说流传于湖北北部和陕西南部,是作为区域性神祇的杨泗将军信仰,在清代中期由两湖移民带人陕南地区之后,得到广泛传播,又整合了宋代以来陕南原有地方性神祇杨从义,不仅完成了其本土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得本为庇佑地方农业生产的水利神杨从义崇拜发生转型,成为区域性信仰的组成部分。多有清末民初县志加以说明,详情可以参阅《宋史·杨从仪传》。
杨泗出身的几种传说,“洞庭说”起源较早,较接近历史真实,更被专家推重认可。前一种“斩龙说”起源稍晚,更符合渔民的民间心理习惯,更被老百姓接受
抗金名将说——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
据光绪《叙州府志》卷十二寺观南溪:“紫云宫,即王爷庙,又名杨四将军庙,考珙县志,神姓杨名再兴,宋岳武穆王部将也。”知四川南溪有杨四将军庙,供奉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
民间形象
现今杨泗将军信仰基本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河南、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南部等地。无论是在道观还是佛寺,你都能找到善男信女们送去的杨泗将军。各地形象稍有不同,但普遍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盔,右手执一大钺斧,形貌是位少年神将,风神俊朗。但在历史的流逝和信仰的本土化过程中,甘肃南部出现了手执宝剑文书的文相杨泗将军,云南、四川等地少数民族更是融进了自己民族的传说,把他作为保护神之一,但是基本是金盔铠甲,手执神器。六月初六是杨四将军的忌日,各地纷纷会举行盛大的庙会。
综上所述,看来每个朝代每个地域有不同的平水王和杨四将军信仰。随着时光推移历史变迁,各地的平水明王信仰又是相互紧密相连的。此种信仰已经深深的札根于中华沃土传统文化民间信仰之中。甚至还影响传播到港澳台,世界东南亚部分地区。愿这种平水明王信仰,常住在人们心中,永远保佑祖国风调雨顺,繁荣富强昌盛。
本文作者系,东昆仑秦岭中南洞天福地~独丘山王爷庙道观~太空玄虚子☆韩高宓道长
轩辕黄帝纪元道历,4716年
公历2019年12月2日上午
平水明王又被民间,俗称杨泗将军、杨四将军、杨家四爷、斩龙杨泗将军,是起源源于民间的道教水神,目前广泛信仰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
杨泗信仰。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运动逐步将该信仰向周边传播,包括四川、云南、广东、甘肃和陕西南部地区,因其能斩除蛟龙,平定水患,而广泛信仰。经过历史的流逝,民间道教更将其作为除妖斩鬼的一位重要尊神。农历六月初六为杨泗将军圣诞。道教尊号为:九水天灵大元帅紫云统法真君水国镇龙安渊王灵源通济天尊。
来历传说
关于杨泗将军的来历,说法不同。一说杨泗将军是一个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将军的明朝人,一说杨泗将军是晋朝周处那样的敢于斩杀孽龙的勇士,一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
洞庭说——南宋英雄杨幺
两湖地区老百姓崇信杨泗将军的习俗相当的普遍,尤其是在洞庭湖周边,当渔民们开船启航都要拜祭杨泗将军。一般佛寺道观都有供奉。有学者认为,杨泗将军就是南宋时席卷荆湖地区七个州所属十九县的农民起义英雄杨幺,杨幺在起义军中排行老四,他在洞庭湖起义失败以后,老百姓立祠供奉,但为了避免统治者的禁止和降罪,故隐其名,只称杨四将军或者杨泗将军。
相传杨幺名太,湖南人。他出生于雇工家庭,幼读私塾,辍学后在商船上以做佣工糊口。南宋初年,钟相起事,杨幺响应,成为著名首领。钟相逝世后,杨幺率部利用洞庭湖宽阔水面,在河湖港汊里设立营寨,继续战斗,势力最大时,席卷洞庭湖区7州19县,拥众20万人。
南宋多次遣使招降,被杨幺严拒。南宋曾七次派大军“围剿”他,均无果。后从抗金前线调回岳飞,终于破了杨幺水军。杨幺拒不降宋,泅水突围,被岳家军名将牛皋所获,英勇就义。
他死后,事迹在洞庭湖区广为流传,变成众人敬奉的水神。洞庭湖流域有许多庙内主供杨泗,仅湖南湘阴县,就曾有30余家将军庙。《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洞庭湖区)各船户最信奉杨泗将军,公立庙,各船开到,例必至庙敬之。”
湖南作为杨泗信仰发源地,到明清时,随着江汉水上交通的发达与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出现,杨泗信仰随船工和移民上溯江汉,传到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沿江沿河口岸。到了晚清,湖南的这一信仰还南越五岭传到广州等地。
斩龙说——宋代长沙杨泗
杨泗乃宋代湖南长沙人氏,传说七岁成神。传说一条孽龙来到长沙县鼎功桥寻龙河里,兴风作浪。住在河边的杨泗决心除掉这条孽龙,遂赴南岳烟霞洞,拜师习武,师傅教会杨泗一套上天入水、隐身循迹的法术,还赐他一匹红鬃马和一把七星宝剑。后历尽周折,杨泗终于把孽龙除掉。孽龙除掉后,杨泗却远走高飞,再也没回来,百姓都说他成了神,于是立庙以祀。
每年春天在水口把关检查如果是兴云作雨的正龙,杨泗将军便放他过去;如果是害人的孽龙,便用宝剑将它斩为几段。正是因为他斩龙有功,被封为将军,能镇水。很多临水的地方都修有杨泗庙,流传有各种不同的斩龙传说和故事。
斩龙说——荆紫杨泗
杨泗乃荆紫人,丹江发源于秦岭南麓黑龙口,原来叫八百里黑河。河水常常暴涨,大浪滔天,航船被掀翻,渔民葬身江中。大家都说,这是水中黑龙王作的恶。
黑河边住着母子俩,儿子叫杨四,父亲和三哥哥都被黑龙王吞噬了。这杨四在船上长大,满月会跑,五岁在河里钻上钻下,浪尖上耍,浪窝里睡,人人都叫他神童。母亲盼他长大能挡住洪水,除恶报仇,便给他起了个小名叫挡住儿。
你道这杨四是谁?他是黑龙王大太子。黑龙王宠爱美人鱼,荒淫无道,残害众生。杨四多次相劝,却被黑龙王赶出龙宫,杨四决定脱胎另生,与黑龙王斗争到底。
杨四七岁那年,有一天,他梦见鲤鱼丞相哭诉:“黑龙王定于明天六月初六午时三刻起蛟涨水,掀船翻舟,好和美人鱼观赏淹死人的惨象。我冒死把斩龙剑盗来,希望你能大义除暴。”
杨四醒来,果见胸前有把斩龙剑。第二天,他带上斩龙剑,又把砍缆绳的利斧别在腰里,直奔河边。午时三刻,洪水铺天盖地而来,杨四跳上浪尖,斩龙剑挥一挥,水头落一丈,再挥一挥,水头又落一丈,他奋力打败虾兵蟹将。黑龙王亲自出战,尾巴一扫,卷起漫天迷雾。杨四渐渐顶不住了,且战且退,洪水步步进逼。他忽听母亲喊“挡住儿、挡住儿”。杨四身上顿时长了力气,他用尽全力,用剑和利斧斩杀了黑龙王。他正在高兴之际,却被潜伏水底的美人鱼冷箭射死,鲜血染红黑河。
为纪念杨四,人们将黑河改名为丹江。渔民船夫还集资为杨四盖了平浪宫,塑了神像,像两侧对联为“造就七岁神童子,威镇九江平浪宫”。
抗金名将说——南宋抗金名将杨从义
杨泗将军为南宋抗金名将杨从义。该传说流传于湖北北部和陕西南部,是作为区域性神祇的杨泗将军信仰,在清代中期由两湖移民带人陕南地区之后,得到广泛传播,又整合了宋代以来陕南原有地方性神祇杨从义,不仅完成了其本土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得本为庇佑地方农业生产的水利神杨从义崇拜发生转型,成为区域性信仰的组成部分。多有清末民初县志加以说明,详情可以参阅《宋史·杨从仪传》。
杨泗出身的几种传说,“洞庭说”起源较早,较接近历史真实,更被专家推重认可。前一种“斩龙说”起源稍晚,更符合渔民的民间心理习惯,更被老百姓接受
抗金名将说——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
据光绪《叙州府志》卷十二寺观南溪:“紫云宫,即王爷庙,又名杨四将军庙,考珙县志,神姓杨名再兴,宋岳武穆王部将也。”知四川南溪有杨四将军庙,供奉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
民间形象
现今杨泗将军信仰基本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河南、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南部等地。无论是在道观还是佛寺,你都能找到善男信女们送去的杨泗将军。各地形象稍有不同,但普遍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盔,右手执一大钺斧,形貌是位少年神将,风神俊朗。但在历史的流逝和信仰的本土化过程中,甘肃南部出现了手执宝剑文书的文相杨泗将军,云南、四川等地少数民族更是融进了自己民族的传说,把他作为保护神之一,但是基本是金盔铠甲,手执神器。六月初六是杨四将军的忌日,各地纷纷会举行盛大的庙会。
综上所述,看来每个朝代每个地域有不同的平水王和杨四将军信仰。随着时光推移历史变迁,各地的平水明王信仰又是相互紧密相连的。此种信仰已经深深的札根于中华沃土传统文化民间信仰之中。甚至还影响传播到港澳台,世界东南亚部分地区。愿这种平水明王信仰,常住在人们心中,永远保佑祖国风调雨顺,繁荣富强昌盛。
本文作者系,东昆仑秦岭中南洞天福地~独丘山王爷庙道观~太空玄虚子☆韩高宓道长
轩辕黄帝纪元道历,4716年
公历2019年12月2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