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禅定时一定要睁着眼吗?闭眼感觉更容易静心。
高老师:闭眼禅定只能说是一种“入静”,而无法训练制心一处。入定是要制心一处,所以修习禅定一定要睁眼进行!
续问:为什么端坐的佛像都是闭眼的?而我们为什么要睁眼睛禅定?
同学回答:佛像的眼睛不是闭,而是大多佛像都是向下微睁的。如果佛像的眼睛向上睁大,就是在看着远方,就不会与你眼眼相照,心心相印了,如果这样就显得不慈悲了。
高老师:理解正确。塑造佛像是为了信仰塑造的。“艺术”不是对真实的描述,而是对人们想要感觉的准确把握。佛像艺术。为什么要睁眼禅定呢?先用个比喻说,为了产生一种韵律美,时装模特都是走“猫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刻意走猫步。同样,禅定进入到的是能够制心一处的清楚灵明境界。要想练习制心一处,必须要在十分清晰、十分清醒的状态下进行。一个人如果闭上眼睛,马上就会进入幽冥欲睡的状态,即便你认为自己没有昏昏欲睡,实际上你已经进入半睡半梦中了。所以,修习禅定必须睁眼进行。当然不需要刻意睁大眼睛,而是去找一种眼睛放松、舒服平视的感觉,或者略向下看着就可以了。
问:静坐时,眼前看到实物重影了,是不是应该清晰,不要有重影才对?
同学回答:我尝试着回答一下。禅定的时候眼前偶尔出现重影是正常的视觉现象,大家都会遇到。这个时候应该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和如何应对。第一、这种重影只是眼睛在似看非看时出现的正常视觉现象,调整一下视觉就没有了。这时要保持清清楚楚,清楚着一切,清楚着流过你意识中的任何体验感觉,当然也包括看到的重影。在不同的阶段,具体的操作有稍微的差别。在初级阶段,以比较高的频率“不断察觉”,会自动的清楚一下眼前所看,调整一下视觉,重影就没有了,即便存在也无所谓,这种重影只是一种视觉现象。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是,不断察觉不是要把眼前的东西看得有多清楚,而是“心”正在清楚着“所看”。在住看清楚阶段,“住妄想境、不加了之”,心意不会着在所看到的重影上,而是全力以赴的保持清清楚楚。所以具体怎么操作,还是根据老师给的那个主线“清清楚楚就是空,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自己实践,这是解决禅定中遇到问题的根本指南。
高老师:回答正确!不要去理会眼睛是否看到了重影,因为这种所谓重影现象是人人偶尔都会遇到的视觉现象。关键是要不断去体验“我看着我正在看着”。
注意:时时刻刻都要去发起一个“我看着我正在看着”,就是住看清楚。时时刻刻都要去发起一个“我清楚着我正在清楚着”就是住看清楚;时时刻刻都要去发起一个“我知道着我正在知道着”就是住看清楚。时时刻刻都要去发起一个“我观察着我正在观察着”就是住看清楚;时时刻刻都要去保持在一个“清清楚楚知道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影响”的状态就是住看清楚。
问:禅定的核心是制心一处,通常我们采用微睁双眼去修禅定。而“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六根之一,那么我们制心一处,是不是除了用“眼”,还可以闭上眼睛,而用其他五根练习制心一处?我初步体验是,用鼻或耳,也可以练习制心一处。比如用耳,去听外界的“无声”之声,用鼻去专注呼吸,也有制心一处的效果。我用鼻或耳,似乎更容易减少妄念。不知这样是否可以?
高老师:因为只有制心一处才叫禅定,所以凡是有助于练习制心一处的方法都是正确的。虽然你的这种尝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要明确的了解以下事实:
第一、修习禅定不是要微睁或微闭双眼,而是眼睛要放松地平视前方。这样有助于你时刻处在清楚、清醒中。否则,一旦闭上眼睛,你就进入了半睡眠状态。这样无助于你的精神集中,所以修习禅定要睁眼。
第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在清楚的意识感知之中。制心一处不是制在某一根上,而是制在清清楚楚的意识体验上。在这样的意识体验中,意识会时而落入对某一根的觉知体验中。例如手臂、腿部等的体表感觉、听觉、视觉等,其中以体验视觉为最好。为什么呢?所谓眼见为实,眼睛的体验是最清楚明朗的,所以在练习禅定时,将你的意识察觉在视觉中,是最好的。所以你的这种尝试(仅对于今天你所说的尝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无实际操作意义。
第三、不要想着如何除妄念,而要想着如何能够制心一处,这样你就不执着在哪个方法能够减少妄念上,也不再去想着如何“取巧”,而是要想“怎么做,才能制心一处”。
就是说,练习禅定要想着如何制心一处。凡是无助于制心一处的方法都要反观其有效性。同时,有各种尝试是正确的,同时也要反省一个事:生命太短暂,如果事事都要去通过摸索实践来证明是否是正确的话,那么生命就多浪费在无意义的疑虑和好奇之中。有智慧的人,总是借鉴和执行那些已经被绝大多数人证明为有效的经验。
高老师:闭眼禅定只能说是一种“入静”,而无法训练制心一处。入定是要制心一处,所以修习禅定一定要睁眼进行!
续问:为什么端坐的佛像都是闭眼的?而我们为什么要睁眼睛禅定?
同学回答:佛像的眼睛不是闭,而是大多佛像都是向下微睁的。如果佛像的眼睛向上睁大,就是在看着远方,就不会与你眼眼相照,心心相印了,如果这样就显得不慈悲了。
高老师:理解正确。塑造佛像是为了信仰塑造的。“艺术”不是对真实的描述,而是对人们想要感觉的准确把握。佛像艺术。为什么要睁眼禅定呢?先用个比喻说,为了产生一种韵律美,时装模特都是走“猫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刻意走猫步。同样,禅定进入到的是能够制心一处的清楚灵明境界。要想练习制心一处,必须要在十分清晰、十分清醒的状态下进行。一个人如果闭上眼睛,马上就会进入幽冥欲睡的状态,即便你认为自己没有昏昏欲睡,实际上你已经进入半睡半梦中了。所以,修习禅定必须睁眼进行。当然不需要刻意睁大眼睛,而是去找一种眼睛放松、舒服平视的感觉,或者略向下看着就可以了。
问:静坐时,眼前看到实物重影了,是不是应该清晰,不要有重影才对?
同学回答:我尝试着回答一下。禅定的时候眼前偶尔出现重影是正常的视觉现象,大家都会遇到。这个时候应该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和如何应对。第一、这种重影只是眼睛在似看非看时出现的正常视觉现象,调整一下视觉就没有了。这时要保持清清楚楚,清楚着一切,清楚着流过你意识中的任何体验感觉,当然也包括看到的重影。在不同的阶段,具体的操作有稍微的差别。在初级阶段,以比较高的频率“不断察觉”,会自动的清楚一下眼前所看,调整一下视觉,重影就没有了,即便存在也无所谓,这种重影只是一种视觉现象。这里有个关键问题是,不断察觉不是要把眼前的东西看得有多清楚,而是“心”正在清楚着“所看”。在住看清楚阶段,“住妄想境、不加了之”,心意不会着在所看到的重影上,而是全力以赴的保持清清楚楚。所以具体怎么操作,还是根据老师给的那个主线“清清楚楚就是空,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自己实践,这是解决禅定中遇到问题的根本指南。
高老师:回答正确!不要去理会眼睛是否看到了重影,因为这种所谓重影现象是人人偶尔都会遇到的视觉现象。关键是要不断去体验“我看着我正在看着”。
注意:时时刻刻都要去发起一个“我看着我正在看着”,就是住看清楚。时时刻刻都要去发起一个“我清楚着我正在清楚着”就是住看清楚;时时刻刻都要去发起一个“我知道着我正在知道着”就是住看清楚。时时刻刻都要去发起一个“我观察着我正在观察着”就是住看清楚;时时刻刻都要去保持在一个“清清楚楚知道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影响”的状态就是住看清楚。
问:禅定的核心是制心一处,通常我们采用微睁双眼去修禅定。而“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六根之一,那么我们制心一处,是不是除了用“眼”,还可以闭上眼睛,而用其他五根练习制心一处?我初步体验是,用鼻或耳,也可以练习制心一处。比如用耳,去听外界的“无声”之声,用鼻去专注呼吸,也有制心一处的效果。我用鼻或耳,似乎更容易减少妄念。不知这样是否可以?
高老师:因为只有制心一处才叫禅定,所以凡是有助于练习制心一处的方法都是正确的。虽然你的这种尝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要明确的了解以下事实:
第一、修习禅定不是要微睁或微闭双眼,而是眼睛要放松地平视前方。这样有助于你时刻处在清楚、清醒中。否则,一旦闭上眼睛,你就进入了半睡眠状态。这样无助于你的精神集中,所以修习禅定要睁眼。
第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在清楚的意识感知之中。制心一处不是制在某一根上,而是制在清清楚楚的意识体验上。在这样的意识体验中,意识会时而落入对某一根的觉知体验中。例如手臂、腿部等的体表感觉、听觉、视觉等,其中以体验视觉为最好。为什么呢?所谓眼见为实,眼睛的体验是最清楚明朗的,所以在练习禅定时,将你的意识察觉在视觉中,是最好的。所以你的这种尝试(仅对于今天你所说的尝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无实际操作意义。
第三、不要想着如何除妄念,而要想着如何能够制心一处,这样你就不执着在哪个方法能够减少妄念上,也不再去想着如何“取巧”,而是要想“怎么做,才能制心一处”。
就是说,练习禅定要想着如何制心一处。凡是无助于制心一处的方法都要反观其有效性。同时,有各种尝试是正确的,同时也要反省一个事:生命太短暂,如果事事都要去通过摸索实践来证明是否是正确的话,那么生命就多浪费在无意义的疑虑和好奇之中。有智慧的人,总是借鉴和执行那些已经被绝大多数人证明为有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