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殖蝈蝈
当经历出孵3天左右的幼蝈蝈安全度过最初几天的危险期后,就是进入到日常的正常饲养环节了。蝈蝈一生7次蜕皮大家是知道的(不算最初从土中爬出来),日常饲养从一龄到六龄我认为是一个阶段,这里要讲述的也是这一阶段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一至六龄的幼虫相对比较容易饲喂,在此阶段,幼虫体质较好,摄食活跃,少病且皮实,不易死亡,只要正常操作,幼虫都可以平安度过这一阶段。先说饲喂。每个爱好者都希望自己喂养的蝈蝈个头大,膀子好,我认为都要从两个环节入手。简单的说,幼蝈蝈的饲养有两个重点:温度和饲料,做好这两点,一切都OK。有人说是不是应该特别细化地研究一下更多的因素,其实这也是我最初实验的一个误区,份养蝈蝈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养到一定程度,简单就是真理。先说温度。什么样的温度最合适,实践告诉我,日常饲养中24-35度幼蝈蝈的个体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低于24度,你的蝈蝈食欲就会减弱,成虫以后大小也就是扎嘴那么大,你可以不信~但经过测试,24度的临界点是我一直遵循的操作基础。我24度分出来的蝈蝈,其体质大小与正常没有差别,但有一点就是你别奢望24度能养出大蝈蝈来。
反之,30度及以上,蝈蝈的食欲更好,摄食更积极,相对而言,成虫的个头也大一些。所有大一点的蝈蝈都是在28度以上温度养出来的。温度对于幼虫的影响还表现在成虫的时间和每一褪的间隔时间。一般来说,幼虫前两褪基本遵循6--7天一次的蜕皮,中间几褪都不到7天,如果温度够高,3-6褪可以出现5天一褪的状况,有没有四天一褪的,有,我没统计过,不敢十分确定。也就是说,如果是30度以上的温度,成虫需要45天左右,而不是所谓的七七四十九天。我没出过44天的虫子,但45天的虫子出过很多很多了。成虫的时间和温度有直接关系,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基本上温度越高,时间越短,所以,我不能明确的说具体是多少天,要看饲养温度定。虫子的大小和温度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温度高所以吃得多,所以个头大,就这么简单。关于温度还有一个讲究:据说需要变温饲养,白天的温度高一点,晚上的温度低一点,这样处理的成虫膀子比较好,比较长比较宽大。是否真实我一直在实验,至少最近年几我还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区别。
至于说定性为冷褪和热褪,和所谓热议的冷褪蝈蝈,我觉得太小的蝈蝈没人喜欢,我反正是喜欢大蝈蝈,我希望自己的虫子大大的胖胖的,所以,我没有你们所谓意义上的冷褪虫子,而且我敢说,这个市场上也没有。而热褪和冷褪体质的区别,我认为基本没有,反之,身大力不亏,我倒是觉得大虫子身体更好,小虫子太憋屈。要是虫友认为浓缩的都是精华,你可以把温度调到24度以下,等着自己的虫子十天一褪,出来一堆扎嘴大小的虫子慢慢欣赏。所以,只要饲料营养跟得上,冷热褪和底板没大关系,我出的蝈蝈就是巨无霸也能轻松地在竖立的玻璃板上攀爬,身体不是一般的好。但是,温度过高也是有副作用的,在幼虫低龄阶段,过高的温度会引起湿度和通风方面的不利影响,幼虫容易死亡,特别是超过30度,35度甚至更高,那么对不起,幼虫挂掉的概率还是非常非常大的,没有任何缘由的死亡,直接原因就是温度过高。所以,温度是一把双刃剑,他能让你的幼蝈蝈长得异常的壮硕,也能无缘无故地让你的幼虫死掉,建议采用合适的温度饲养。
该说饲料了。传统意义上的三合料,胡萝卜、大豆、羊肝,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祖宗的东西。我也分析一下。从营养的角度考虑,上述三味料的营养包含了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等等足以应付幼虫所需的营养,如果你比较懒,这个方子就可以了。我不建议大家用各种花样的配方来准备蝈蝈的饲料,我曾经尝试过加这个加那个,效果都差不多,我加过西洋参末,螺旋藻、蚂蚱粉、蚕蛹粉、王浆等等,都是早期的疯狂行为。我实验了我认为应该有效的各种饲料,基本没区别,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翠绿的螺旋藻版的饲料,往事不堪回首。介绍一下我的方子:胡萝卜、大豆,羊肝按照1:1:0.5的配方,煮熟打碎混合,加少许虾粉不用太复杂~
当经历出孵3天左右的幼蝈蝈安全度过最初几天的危险期后,就是进入到日常的正常饲养环节了。蝈蝈一生7次蜕皮大家是知道的(不算最初从土中爬出来),日常饲养从一龄到六龄我认为是一个阶段,这里要讲述的也是这一阶段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一至六龄的幼虫相对比较容易饲喂,在此阶段,幼虫体质较好,摄食活跃,少病且皮实,不易死亡,只要正常操作,幼虫都可以平安度过这一阶段。先说饲喂。每个爱好者都希望自己喂养的蝈蝈个头大,膀子好,我认为都要从两个环节入手。简单的说,幼蝈蝈的饲养有两个重点:温度和饲料,做好这两点,一切都OK。有人说是不是应该特别细化地研究一下更多的因素,其实这也是我最初实验的一个误区,份养蝈蝈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养到一定程度,简单就是真理。先说温度。什么样的温度最合适,实践告诉我,日常饲养中24-35度幼蝈蝈的个体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低于24度,你的蝈蝈食欲就会减弱,成虫以后大小也就是扎嘴那么大,你可以不信~但经过测试,24度的临界点是我一直遵循的操作基础。我24度分出来的蝈蝈,其体质大小与正常没有差别,但有一点就是你别奢望24度能养出大蝈蝈来。
反之,30度及以上,蝈蝈的食欲更好,摄食更积极,相对而言,成虫的个头也大一些。所有大一点的蝈蝈都是在28度以上温度养出来的。温度对于幼虫的影响还表现在成虫的时间和每一褪的间隔时间。一般来说,幼虫前两褪基本遵循6--7天一次的蜕皮,中间几褪都不到7天,如果温度够高,3-6褪可以出现5天一褪的状况,有没有四天一褪的,有,我没统计过,不敢十分确定。也就是说,如果是30度以上的温度,成虫需要45天左右,而不是所谓的七七四十九天。我没出过44天的虫子,但45天的虫子出过很多很多了。成虫的时间和温度有直接关系,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基本上温度越高,时间越短,所以,我不能明确的说具体是多少天,要看饲养温度定。虫子的大小和温度也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温度高所以吃得多,所以个头大,就这么简单。关于温度还有一个讲究:据说需要变温饲养,白天的温度高一点,晚上的温度低一点,这样处理的成虫膀子比较好,比较长比较宽大。是否真实我一直在实验,至少最近年几我还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区别。
至于说定性为冷褪和热褪,和所谓热议的冷褪蝈蝈,我觉得太小的蝈蝈没人喜欢,我反正是喜欢大蝈蝈,我希望自己的虫子大大的胖胖的,所以,我没有你们所谓意义上的冷褪虫子,而且我敢说,这个市场上也没有。而热褪和冷褪体质的区别,我认为基本没有,反之,身大力不亏,我倒是觉得大虫子身体更好,小虫子太憋屈。要是虫友认为浓缩的都是精华,你可以把温度调到24度以下,等着自己的虫子十天一褪,出来一堆扎嘴大小的虫子慢慢欣赏。所以,只要饲料营养跟得上,冷热褪和底板没大关系,我出的蝈蝈就是巨无霸也能轻松地在竖立的玻璃板上攀爬,身体不是一般的好。但是,温度过高也是有副作用的,在幼虫低龄阶段,过高的温度会引起湿度和通风方面的不利影响,幼虫容易死亡,特别是超过30度,35度甚至更高,那么对不起,幼虫挂掉的概率还是非常非常大的,没有任何缘由的死亡,直接原因就是温度过高。所以,温度是一把双刃剑,他能让你的幼蝈蝈长得异常的壮硕,也能无缘无故地让你的幼虫死掉,建议采用合适的温度饲养。
该说饲料了。传统意义上的三合料,胡萝卜、大豆、羊肝,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祖宗的东西。我也分析一下。从营养的角度考虑,上述三味料的营养包含了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等等足以应付幼虫所需的营养,如果你比较懒,这个方子就可以了。我不建议大家用各种花样的配方来准备蝈蝈的饲料,我曾经尝试过加这个加那个,效果都差不多,我加过西洋参末,螺旋藻、蚂蚱粉、蚕蛹粉、王浆等等,都是早期的疯狂行为。我实验了我认为应该有效的各种饲料,基本没区别,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翠绿的螺旋藻版的饲料,往事不堪回首。介绍一下我的方子:胡萝卜、大豆,羊肝按照1:1:0.5的配方,煮熟打碎混合,加少许虾粉不用太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