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架公路车吧 关注:10,353贴子:82,769

请允许我再水一帖,梅花钢架公路车装车记录,多图预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发过一帖,https://tieba.baidu.com/p/6322608786。帖子里拆下来的车架被我又装了一辆新车。发个帖记录下,也可以和车友们分享讨论。技术上或者搭配上有什么毛病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毕竟本吧土豪云集,大佬扎堆。文中图片和文字(斜体)有的引自网络,我已经加以说明。如果觉得不合适我可以删除。
先说说车架。我的车架是机缘巧合通过认识的一个国外朋友买的,给了一个很美好的py价格,但是只有架子没有前叉。Colnago master olympic,属于著名的Master系列。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公路车项目中意大利车手Fabio Casartelli夺冠. 那年他的坐骑是COLNAGO Master PIU. 隔年 COLNAGO 就推出Master Olympic/Master LIGHT来纪念这次胜利。Master Olympic/Master LIGHT其实是指同一款车架,只是因为OLYMPIC这个名称在美国已经是注册商标,Master Olympic无法进入美国,就改作Master LIGHT。这种情形就和Campagnolo Daytona改名Centaur一样. 另外提一下,Fabio Casartelli很不幸地在1995年效力美国Motorola车队参加环法时,在第15站Pyrenees附近,高速下坡发生车祸,头部受创,急救无效去世。Master PIU系列于1991/92年生产,跟之前的Master比起來,只在于前叉部份由'弯叉'改为'直叉'。1993年的初代Master Olympic则是將管材由原来的Cyclex基材(抗拉强度900 N/m2, Cyclex 系列中,属SLX最为出名)升级为Nivacrom(镍钒铬合金钢,抗拉强度 1200N/m2)为基材的Columbus GILCO,有着较粗大的下管,重量也更轻。不过在1994年Master Olympic令人意外地首度采用日本Tange公司的ultimate superlight管材,1995年之后又改回Columbus GILCO管材直到现在。应该说Master Olympic系列是现在存量比较大的架子了,国内也比较常见,也是Colnago最后使用有牙头管的Master了。涂装算中规中矩,个人觉得和Mapei涂装相比还是差点意思。总而言之,Master Olympic的车架并不罕见,成色好的国内存量也不少,算是Colnago钢架的入门吧。





车架保存的很好,只有零星漆坑。皇冠状金属色套管真的很好看。水平上管53cm,算是小架子。经常逛ebay我发现价格便宜,数量较多的架子都是给高人骑的56以上甚至60的架子。成色好价格美的54以下的小架子很不好找。当然许多人觉得54/55cm上管是水平钢架最优美的尺寸,但是作为一个矮子我驾驭不了,52/53cm对我来说刚刚好。前叉开档100mm,后叉开档130mm,兼容现代轮组。上管内走线,上楼扛车很方便。中轴是意规螺纹。虽然Gilco管材防锈性能一流,但是稳妥起见我还是用汉高内腔蜡做了防锈处理。想想这是将近三十年的车架了,不由佩服意大利人真会玩,把几根钢管变成了手工艺品。


IP属地:上海1楼2019-11-16 18:43回复





    IP属地:上海2楼2019-11-16 18:44
    收起回复
      2025-08-24 01:34: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叉后来我通过咸鱼收了一根长度合适的,战斗成色,虽然没生锈但是表层的镀铬都磨损的不像样,于是找人重新镀铬,再次银光闪闪。Master Olympic使用的直叉被称为Precisa,叉肩有镂刻的梅花Logo。注意套管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下图比较常见的三角形,一种是三叉戟形的。


      不同套管形状的前叉,图片来自网络。两辆车都是同款Master Olympic,不同颜色的涂装。第一张图的车主明显很会玩,搭配非常和谐,佩服又羡慕。


      IP属地:上海3楼2019-11-16 18:47
      回复
        然后开始装车。先从套件开始装,基本上是一整套Campagnolo C-Record。Campagnolo公司在1984年发布了第一代Delta夹器(蟹钳),1986年推出C-Record 套件,取代了SUPER RECORD的顶级套件地位(后来再次复产)。C-Record的保有量相比于SR要少一些,应该说还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一整套成色不错的C-Record在ebay上基本都是五位数上下,并且你不一定买得到。如果是全新(NOS)的那基本就是天价了。如果只是为了收藏观赏,第一代C-Record肯定是最有**和价值的,但是初代C-Record因为设计上的原因,某些组件故障率比较高,尤其是蟹钳和后拨,这些问题多少在后代得到了改进。

        C-record全家福。主要包括:前后拨链器、刹把、刹闸、梁变拨杆、碗组、中轴、座管、牙盘、前后花鼓和脚踏。有的list还包括了CP的水壶架和水壶,但应该不是C-Record系列的。图片来自网络。


        IP属地:上海4楼2019-11-16 18:54
        回复
          先装碗组。装的时候发现我的前叉长了点,装Record的原装碗组需要截掉3 mm左右,因为手头没有好用的截管工具,怕暴力搞坏前叉,所以最后还是用了原来的旧碗组。也不知道什么牌子,还挺润的。因为安装过程很简单,没有拍照。




          装好碗组顺便装鹅颈和弯把。鹅颈是9 cm的,弯把是deda的古典弯把,复古标配,淘宝有售。装碗组的时候建议使用专门的扳手,用活动扳手容易弄花镀铬层。

          就是这种扳手,安装碗组和中轴很好用。


          IP属地:上海5楼2019-11-16 19:10
          回复
            等更 楼主加油啊


            IP属地:北京6楼2019-11-16 22:07
            回复
              马一个先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11-17 02:06
              回复
                然后是非驱动侧。一样先管够苹果酱,然后轻轻手拧几圈到拧不到。这时候需要特别的小工具才能拧进去,当然CP官方是有专用工具的,价格吓死人,好几百。***几百块买个安装中轴的工具?果断淘宝,发现了下面这个神器,对,就是那个黑黑的东西,十块钱一个,好用极了。两个抓钉卡在轴盖的孔上,顺时针慢慢拧紧,很顺畅。拧的时候切记慢点,一旦觉得阻力很大就应该停下检查,不然牙纹坏了哭死你。


                拧到还差2-3mm左右,意识到差不多了,这时候动作幅度很小,仔细观察轴心转动情况,发现还有点松动,就继续拧紧一点点;发现已经有点转动生涩了,就往回拧松一点点。这样大致就能找到刚好的那个松紧度,当然我自己的感觉肯定没法和那些专业技师相比。不过也不要太紧张,这东西也是消耗品,滚珠是标准件,磨坏了换就是了,而且谁知道你能骑多久?
                最后把固定环拧紧,就大功告成了。




                IP属地:上海9楼2019-11-17 10:58
                回复
                  2025-08-24 01:28: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后面就好装了。先装前后拨链器,拧上就好了。前拨位置后面调变速的时候可能需要调整。

                  顺带聊一聊后变速器,我的这个应该是 C-Record 第二代后拨,支持6/7/8速,大致生产于1986年。第一代后拨有两个版本,第一版是著名的“铁面”,第二版为了减重镂空了导轮护板;两个版本都是蚀刻盾牌标。从第二代以后都是激光蚀刻字母标了。我的后拨拿到手有两个问题:后拨张力不足,以及导轮磨损严重。张力问题好解决,拆开张力弹簧固定螺丝,多扭一圈就可以了,顺带给后拨做了大保健,手动抛光了导轮护板,焕然一新。磨损的导轮开始我没当一回事,后来发现cp的导轮不光不和禧玛诺、苏联的兼容,并且自己8、9/10、11速的都彼此不兼容(因为厚度不同)。所以只能ebay走起,一对全新的轴承导轮花了200块,好贵。

                  初代“铁面”后拔,图片来自网络。蚀刻盾标,小短腿,真好看啊,还有更美的镀金版本,价格嘛,可以想象一下。注意尾部的定位螺丝,据称第一代的这个位置很容易断裂造成残废?图片来自网络。

                  原来有不少划痕的后拨,被我撸的光可鉴人。注意Campagnolo字母标,一代这里是蚀刻的盾标。


                  前拨很新,几乎没有划痕。我看不出来这是哪个版本,前拨不都长一个样吗??


                  IP属地:上海10楼2019-11-17 11:29
                  回复
                    继续更。装好前后拨,接着梁变杆安装上去。梁变杆虽然小,但是零件好几个,很容易弄混。可以看到右变速器里面的棘轮机构,浅浅抹上一层苹果酱,减少摩擦,但是不要太厚,不然影响变速手感,啪啪啪还是很重要的。





                    IP属地:上海11楼2019-11-20 23:35
                    回复
                      梁变和手变相比基本没啥优势,如果非要说优点,可能更容易维护和调试,以及稍微轻量化那么一点。最大的缺点是不方便,变速需要伸手掏档,高速行驶、摇车或者爬坡时很危险,所以90年代中后期慢慢被手变代替了,Campagnolo的梁变最高支持到8速。我的这个是7速的,从棘轮齿数可以看出来。



                      IP属地:上海12楼2019-11-20 23:39
                      回复
                        然后把牙盘装上去。 C-Record二代牙盘, 53-42T. 第一代的牙盘是蚀刻盾牌标,四爪(实际是五爪,第五爪隐藏在曲柄后面),最有收藏价值。但是ebay逛了一圈,适合矮子的170mm 曲柄牙盘不多,大概老外都是人高马大,身高180+。所以我收了一对二代的,除了是激光镭射盾标,和一代外观上基本一样。激光标的最大问题是不好撸(抛光),撸完了logo就没了,需要再次激光雕刻。



                        撸过的牙盘,亮。
                        顺便把前后夹器和刹把也装车架上去。安装都很简单,六角螺丝刀拧一下的事。位置我都没固定死,后面还要调一调的。





                        IP属地:上海13楼2019-11-20 23:47
                        回复
                          刹把成色非常新,固定环前主人做过抛光,固定座看颜色应该是铸铁的?分量略沉。白色橡胶护套用猪鬃刷和洗洁精刷一刷,非常干净。这里给大家安利一下猪鬃刷子,就是那种小卖部几块钱一个的,清洁手变套和轮胎非常好用,猪鬃有弹性且柔软,不会损伤橡胶。



                          细心点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是第二代C-Record刹把。第一代的刹把没有快速释放机构,考虑到蟹钳也没有快速释放机构,因此在第二代加入了这个改进。这是区分第一、二代刹把的一个特点。刹把可以支持贴把隐藏走线或者蟑螂须走线。


                          IP属地:上海14楼2019-11-20 23:52
                          回复
                            蟹钳夹器大概是第五代五轴版本,C-Record套件最有特色的部位。我想这可能也是Campagnolo史上最经典的设计之一,具有空气动力学特征的倒三角外形,形似大写的希腊字母“Δ”。采用的是吊刹的原理,通过贯穿刹车正中的刹车线拉动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机构闭合蟹钳。当初设计时认为这样的机制可以获得更线性的刹车手感,但实际上由于结构过于精细(第一代三轴蟹钳包含多达76个零件),使得夹器的调试、保养和维护都很复杂,堪称技师杀手。再好的设计,如果不能很好地安装调试,也很难得到好的刹车效果。复杂的结构也造成了高的故障率,尤其是第一版的三轴夹器,一度被大量召回。

                            三轴Delta的拆解图。图中这个应该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可以从上部的线管固定环看出来。对于一个夹器而言结构很复杂了,很容易拆了后装不回去,或者装好了多出来几个零件。我原本想拆了大保健一下的,但是没敢动手,最后只局部拆卸做了清洁和润滑。至于重量,那肯定轻不到哪去,不过你都组钢架上螃蟹了还在意重量干啥,骚就完事了。
                            后来Campagnolo公司陆续对夹器进行了不少改进,从1984年上市到退市,一共出现过五个版本。第四版和第五版改用五轴设计,(号称)具有更好的刹车手感,更可靠,也更贵些,翻一翻ebay就能发现差不多成色的五轴夹器基本会比三轴的贵(也可能因为产量少?)。

                            一只躺尸的蟹蟹。三轴版本Delta,内部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关节构造。顺便一提,Delta用的是Kool-stop的刹车皮,ebay上还有很多全新件,价格居然很亲民,一对一百出头。刹车片有黑色和鲑鱼色两种,后者据官方称在潮湿条件下具有更好的制动效果。不过你确定会有人在雨天把钢架抗出去骑?

                            五轴版本,比我年纪都大。其实还是觉得三轴的更好看,光看着关节运动都能玩半天。在我看来Delta是自行车历史上最漂亮的夹器,尽管它可能没那么好用。我想实际上他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脆弱难用,毕竟在它被生产那几年里,大量环法选手和职业车手都采用了它。只是他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技巧去调试维护,车手有专业的技师,但普通用户就很难保证有良好的体验了。

                            自己撸过的蟹钳。后夹器需要重新光刻logo。


                            IP属地:上海15楼2019-11-21 00:02
                            回复
                              2025-08-24 01:22: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把这些附件都装好,接着就要上轮组,调变速和刹车。但是搞轮组的时候出了问题,听我慢慢讲:我的梁变是7速的(尽管后拨可以支持8速),需要配相应的7速飞轮。但是我很快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Campagnolo的7速飞轮存量很少,eBay上仅有寥寥几件,都残缺不全,少垫圈什么的,且价格奇高。倒是兼容CP规格的第三方飞轮组有一些。后来和一个英国车友聊了聊,他告诉我说Campagnolo公司在1985到1993/4期间自己不生产(或者仅仅少量生产)飞轮组,大多是由Sachs,Regina等代工提供的兼容规格。另一个坑爹的地方在于,CP家的7速飞轮组都是已经快淘汰的旋式飞轮(freewheel),需要配合旋式花鼓使用,所以除了买飞轮还得买花鼓。并且,旋飞花鼓的螺纹还有英规、意规和法规的区别,一点不能弄错;另外选花鼓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公路车的后叉开档,90年代后的开档一般是130mm,但是旋飞花鼓这种6/7速时代的古董(Campagnolo在1988年推出7速套件,1990年推出8速套件,直到1997年才有9速)一般都是126mm甚至更小的,130mm的后期才出现。老鸡儿麻烦了,所以整个十一假期都花在了折腾这件事情上了,最后终于搞定了130mm的英规后花鼓和7速旋飞,成色还不错。到时候配合Mavic Open Pro轮圈和DT Swiss等径条编一对低框爬坡轮组,这下连轮组的问题都解决了,美滋滋。果然老车的乐趣来自于折腾啊。开始也有车友建议说可以用正常的8速卡飞配合垫片来解决飞轮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样一是麻烦,得反复调试齿片间距;二是不够原味,我有点强迫症,总是希望东西保留它原本应该的样子。

                              费老半天力气淘到的花鼓。这对花鼓其实挺有意思的,属于很少见的C-Record Century系列。仔细看看颜色并不是银色,而是有点发灰。(下面斜体文字引自网络)在90年代早期,Campagnolo公司小批量制作了一些名为“Record Century”的套件,包括三角闸、前后花鼓、牙盘、腕组、手变,特点是金属表面略微发黑褐色,呈现淡淡的钴蓝色,表面抛光的如同镜面一般。这种套件(不是成套的)只生产了两年(1991-1992)便停产了,估计是价格高昂买的人太少造成的。于是到今天这个套件已经变成了传说,价格之高昂让人侧目。一套包含了所有Record Century部件的全新带盒record大套件在ebay拍出过7500美元的惊人高价。
                              因为是90年代初期的,因此可以支持130/126mm的后叉开档。我入手的这对来自一个英国车友,成色非常新,据称是NOS,原本装在展示车上的,没骑过。英国老哥很敞亮,聊着聊着就送了我七速飞轮组(所以飞轮我不用买了,嘻嘻),还给py了20磅,真开心。

                              白嫖来的飞轮。左边飞轮齿比 13-14-15-16-17-18-19,右边 12-13-14-15-17-19-21,想了想自己的菜腿,用了右边的,两个飞轮状态都很好,没怎么磨损。自己拆开,对塔基进行了保养,很润。
                              然后我把花鼓送去找人编轮了,大约要半个月以后才能继续更新。See you soon。


                              IP属地:上海16楼2019-11-21 0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