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楼吧 关注:99贴子:24,141
  • 13回复贴,共1

七论《吴氏红楼》之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之前共发六论,分别从《吴氏红楼》的文笔,“癸酉腊月“,其诗”不合律“,及《光明日报》所刊,吴梅村年龄,和文本内容而论的。
今”七论“是单单从该书的最后一章,即:”第一百零八回“之内容而论。


IP属地:辽宁1楼2019-11-13 16:56回复
    早前,曾翻阅过《吴氏红楼》。因一看便知其”假“,故只是粗略一阅。今欲驳之,便重拾细读。至发此帖之时,只细读了第八十一回和第一百零八回两回。
    第一回的谬处虽有很多,但比之于第一百零八回,则是小巫见大巫了。本文只论”第一百零八回“的荒谬之说。


    IP属地:辽宁2楼2019-11-13 16:57
    收起回复
      1、先说考语。
      因前八十回,脂批中只提到:贾宝玉为”情不情“,林黛玉为”情情“。故本文只论此两条考语。
      (1)《吴氏红楼》对贾宝玉的考语是这样写的:”贾宝玉——痴情是他,无情也是他;自择无牵无挂,却是悔恨此生。故曰情不情。”
      上述所解,其意为:因贾宝玉既痴情,又无情。所以,才说他是“情不情”。
      显然,《吴氏红楼》对“情不情”三个字的真实含意,并没有理解。本人怀疑,此人也许对古文字的用法不甚了解。
      脂批中所说的“情不情”,前一“情”字是动词,可解为“动情”“有情”“产生情”等。后面的“不情”是名字,是指没有情感的那些事物。故而,“情不情”,是说贾宝玉对“无情的事物”,也会“动情”,也会“产生情”。
      比如,付家的婆子曾说他:“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记得,在贾宝玉大病初愈时,还对着刚刚结果的杏树,发了一番感慨。
      这些,所表现的就是“情不情”。即:对“不情之物”而“动情”。
      可《吴氏红楼》的作者,却把“情不情”,理解为:既有情,又无情。若该书的作者即是原书作者,他怎么会弄出如此之笑话呢?


      IP属地:辽宁3楼2019-11-13 16:58
      收起回复
        (2)黛玉的考语是这样写的:
        “林黛玉——既为情情,则痴情甚而托付此生。故有还泪之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下英雄豪杰齐来一哭。”
        此解的意思是:黛玉既然叫情情,那她就是“痴情”,甚至把一生托付于痴情之人。所以才有“还泪”之说。因她高于别人,所以才受摧残。此解更是荒。
        脂批黛玉为“情情”。其意是她只“情于“”被情“之人。前一”情“,是动词,与宝玉的”情不情“中的第一个”情“,其意相同。后一”情“字,是”情之所属“的意思。”情情“,即其情,只属于她所中情之人。简单说,黛玉对她所中情的人,无论对与错,好与坏,都是”中情“的。而非”中情“之人,则没有一点”情“。
        ”情“所”情“之人,故曰”情情“。


        IP属地:辽宁4楼2019-11-13 17:03
        收起回复
          若用现在的话说,贾宝玉是“博爱”,而林黛玉就是“专爱”了。
          试想,一个连”情不情“,”情情“都解不得的续书人,怎么可能是原书的作者?真是天大的笑话。


          IP属地:辽宁5楼2019-11-13 17:06
          回复
            2、再说“结尾诗”
            (1)《吴氏红楼》的结尾诗是这样的:(为方便分析,同时把该诗的平仄也附在后面)
            红楼梦已尽,朱门痴未完。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荒唐又辛酸,世人同悲幻。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2)我们再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开篇诗: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一看即知。前者不合律。一二两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该诗是平对平,仄对仄。根本就不叫律诗。三四句亦如此,不再细说。
            而后者,只有第四句中,一个“倩”字,用了仄音。但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故此诗是合律的。
            我们再看书结尾诗的另一首:
            (1)《吴氏红楼》是这样写的:
            豪华去后笙歌散,兴亡阅尽泪难干。
            妆台鸾镜事已空,碧草寒垄情似烟。
            君王一恕诸臣惊,忠良贤愚谁能辨?
            一朝结冤深难解,谁知天道有循环。
            我今忏悔性悟彻,照见本心仁与善。
            高堂大厦孰知苦,金屏绣褥啼恨连。
            云窗雾阁隐妒容,鬓云斜躲生埋怨。
            锦衣玉食常无味,红粉王孙恋嗔言。
            盛衰消长辨分明,子孙久享在人间。
            这根本就不是“结尾诗”,简直就是“读后感”;再者,就那字句,也叫诗?其意境在哪里?更不要说格律如何了。
            (2)前八十回的篇前诗: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上述两诗之比,本人不想再细说了。读者自看亦知。
            待续。


            IP属地:辽宁6楼2019-11-13 17:12
            收起回复
              谢谢吧主。


              IP属地:辽宁7楼2020-03-10 16: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