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兽吧 关注:9,871贴子:133,992

整理一下一些在史前就已经灭绝的蜥蜴种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19-11-02 13:09回复

    意大利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蜥蜴化石
    蜥蜴和蛇属于一种称为鳞类爬行动物的动物家族。现在世界上的沙漠、后院,森林和山脉周围有近10,000种不同的物种在滑行。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将这个家族的起源固定在一块可追溯到2.4亿年前的化石上,它们填补了早期进化历史中的长期空白。
    意大利北部著名的多洛米蒂山脉有着巨大的裸露岩石,其中一些是沙土和粘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4亿年前。在21世纪初,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保存完好的化石,其属于一种叫做Megachirella wachtleri的类似蜥蜴的爬行动物 。但他们无法确定它的起源,或者是否适合鳞类爬行动物家族。


    IP属地:辽宁3楼2019-11-02 13:16
    回复
      2025-08-26 10:33: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科学家小组已经破解了这些“代码”。他们首先组装了迄今为止创建的最大的爬行动物数据集,然后使用最新技术对化石进行微型CT扫描,并创建其解剖结构的高分辨率3D模型。


      IP属地:辽宁5楼2019-11-02 13:18
      回复
        这揭示了以前未知的物理特征,包括嵌入岩石中的动物下侧。这种Megachirella解剖学的新知识以及全面的新数据集使科学家们能够将化石准确地放入爬行动物家族中。而这一发现也使蜥蜴起源提前7500万年。


        IP属地:辽宁10楼2019-11-02 13:25
        回复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生Tiago Simões表示:“该标本比我们认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化石蜥蜴早7500万年,并为了解活体和灭绝性鳞状细胞的进化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IP属地:辽宁11楼2019-11-02 13:25
          回复
            该研究的合著者、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的Michael Caldwell博士称:“化石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唯一准确的窗口。我们对Megachirella的新认识只是古代的一个指向,但它告诉我们有关蜥蜴进化的一些事情,我们无法从今天存活的大约9000种蜥蜴和蛇类中学到任何东西。”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IP属地:辽宁12楼2019-11-02 13:26
            回复

              热河生物群驰龙科新标本赵氏小盗龙胃中发现蜥蜴新属种——王氏因陀罗蜥
              在一件白垩纪早期热河生物群的驰龙科新标本——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 zhaoianus)的胃中,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一个还未被消化的蜥蜴个体。 这是迄今报道的第四件胃中保存食物的小盗龙标本。
              经观察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这件蜥蜴标本代表一个新属种,将其命名为王氏因陀罗蜥(Indrasaurus wangi)。属名“因陀罗”来自古印度的吠陀传说,古神“因陀罗”在一场著名的战役中,被龙(这里暗指小盗龙)完整地吞入肚中;种名“王氏”则命名自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王原,旨在向他多年来在古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和古生物学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表达敬意。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王氏因陀罗蜥与白垩纪的蜥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现代蜥蜴的亲缘关系较远。值得提出的是 ,这种蜥蜴的牙齿不同于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内的其他蜥蜴,从而增加了热河生物群蜥蜴类的生物多样性,也暗示了这种蜥蜴的食性可能较其他蜥蜴有所不同。
              而本项研究所报道的赵氏小盗龙标本,是迄今被报道的第四件胃里保存食物的小盗龙化石。结合之前的研究可知,小盗龙是一种肉食性恐龙,食谱包含鸟,鱼,哺乳动物和蜥蜴,指示小盗龙是一种机会主义捕猎者。体内的蜥蜴被其从头到尾、整体吞入体内,这种进食方式与现在的食肉鸟类捕食蜥蜴的方式相似。
              即使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伤齿龙类——近鸟龙(Anchiornis)已经具备了与现代鸟类相似的消化特征(将难以消化的骨骼、毛发、昆虫硬壳等,以食团的形式吐出),但是小盗龙明显不具备这种消化方式。这表明在从恐龙到鸟的演化过程中,相近的类群存在平行演化,一些性状可能独立地演化了很多次。
              在过去20多年的热河生物群研究中,研究人员已经收集了20余件指示生物营养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主要指在物种的胃里发现食物),本项研究整合了现有研究成果,尝试性地重建了一个初步的热河生物群食物网,结果表明,鱼类是是第二级和第三级消费者最为重要的食物资源,这为进一步了解热河生物群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证据。


              IP属地:辽宁13楼2019-11-02 13:31
              回复

                侏罗纪蜥蜴研究新发现——独特的谢氏红山蜥
                白垩纪时期的蜥蜴有着十分丰富多样的化石记录,如早白垩世时期热河生物群中的矢部龙(Yabeinosaurus)、大凌河蜥(Dalinghosaurus)、柳树蜥(Liushusaurus)以及翔龙(Xianglong),甘肃的拟贝氏蜥(Mimobecklesisaurus),山东的厚颌蜥(Pachygenys);晚白垩世时期内蒙古、河南、江西等地有着丰富的蜥蜴化石和多样的化石属种(共15个属种)。相对来言,侏罗纪蜥蜴的化石记录则十分稀少。目前仅有两个区域产出:一为燕辽生物群中两件未命名的幼年蜥蜴标本;二为新疆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少量破碎蜥蜴材料,以及盆地中部多件三维立体保存的蜥蜴骨架,但还未详细报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王原等在国际期刊Geodiversitas,以杂志封面文章报道了一件保存十分精美的侏罗纪蜥蜴标本,并将其命名为谢氏红山蜥(Hongshanxi xiei)。该标本来自辽宁省建平县棺材山化石点。棺材山化石点被认为与道虎沟层时代相当(165Ma)或略年轻(157Ma),该地点及其周边相当地层中产出大量的蝾螈标本,其中包括了多件发生了多指多肢畸形现象的天义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标本,是中生代有尾类中的首次发现,王原等曾做过报道。
                通过传统古生物学手段和高精度平板CT扫描技术,研究人员详细地与世界上其他侏罗世—白垩世的蜥蜴属种进行对比,红山蜥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组合,如其左右愈合的额骨明显较长,后缘三叉,两侧的后突长且从外侧卡住顶骨;顶骨短;头骨上仅眼周和下颞处具有膜质骨板(osteoderms),前肢和后肢长。唯一具有与红山蜥类似的额骨和顶骨形态的是西班牙早白垩世Las hoyas地点的Hoyalcerta sanzi,但Hoyalcerta的下颌十分纤细,齿骨齿要远多于红山蜥。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设置得到了不同的红山蜥的系统位置——位于有鳞类的基干位置,或位于传统的“硬舌亚目”的基干位置,这说明早期有鳞类属种的系统位置受到有鳞类各个大类群之间系统关系的影响。


                IP属地:辽宁14楼2019-11-02 13:36
                回复
                  2025-08-26 10:27: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凌河蜥

                  矢部龙

                  翔龙


                  IP属地:辽宁15楼2019-11-02 13:39
                  收起回复

                    古萨瓦尼蜥【 Palaeosaniwa】
                    北美洲白垩纪晚期灭绝的食肉蜥蜴,古萨瓦尼蜥是一种体型相当大的巨蜥,中生代已知最大的陆生蜥蜴之一,长3米-3.5米,古萨瓦尼蜥和现代的巨蜥(特别是科莫多巨蜥)有很多相似之处,拥有非常锋利的锯齿状牙齿可以捕杀或切割大型动物。成年的古萨瓦尼蜥足够大,可以可以捕食当时已知的任何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小型非鸟类恐龙以及大型恐龙的卵和幼体。
                    古萨瓦尼蜥被认为是巨蜥科的成员,也被解释过是毒蜥科的一个近亲。


                    IP属地:辽宁16楼2019-11-02 14:06
                    回复

                      5000万年前的蜥蜴Saniwa ensidens拥有4只眼睛
                      根据耶鲁大学科学家的一份新报告,一只生活在近5000万年前的古代蜥蜴总共拥有4只眼睛。这篇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描述了这种叫做Saniwa ensidens的四眼生物,其另外两只眼睛位于头顶。
                      这项发现更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其不是源于一种新发现的化石,而是源自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化石碎片的分析。科学家利用CT扫描发现了额外的眼睛,并且了解了它们如何形成的大量信息。这只蜥蜴的第三只眼睛和第四只眼睛是位于其头顶,可能用于检测光线的变化等。
                      研究作者Krister Smith 解释称:“通过发现一只四眼蜥蜴(其中松果腺和其旁边的器官在头顶形成了一只眼睛),我们可以证明这种蜥蜴的第三只眼睛确实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第三只眼睛不同。它们可以感知光线并在内分泌系统中发挥作用。然而,松果腺赋予的一些能力确实非常奇特。例如,一些较低级的脊椎动物可以用第三只眼检测光线的偏振,并用它来在地理上定位自己。”


                      IP属地:辽宁17楼2019-11-02 14:09
                      回复

                        缅甸发现巨型蜥蜴化石一个新属新种——莫氏长须王蜥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的Jason J. Head等人在6月7日的《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东南亚古近纪温室环境中巨型蜥蜴占据植食性哺乳动物的生态空间(Giant lizards occupied herbivorous mammalian ecospace during the Paleogene greenhouse in Southeast Asia)》,这篇研究报告描述了在缅甸发现的巨型蜥蜴化石一个新属新种。
                        Jason J. Head等人将这个新属新种的巨型蜥蜴化石命名为莫氏长须王蜥(Barbaturex morrisoni),莫氏长须王蜥的属名Barbaturex来自拉丁文Barbatus和rex,意思分别是“胡须”和“国王”。Jason J. Head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莫氏长须王蜥的下颌腹侧具有一条嵴(ridges),并且莫氏长须王蜥在所有的蜥蜴中也属于非常巨型的一个种类。
                        莫氏长须王蜥的种名morrisoni献给美国摇滚乐队“大门”乐队(The Doors)的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他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并且号称“蜥蜴王”(The Lizard King)。
                        莫氏长须王蜥的正型标本为部分右齿骨化石,目前收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古生物学博物馆,编号UCMP 142227,此外还有很多的其他头骨和下颌骨化石。
                        莫氏长须王蜥的化石标本发现在缅甸实皆地区(Sagaing District)上始新统的邦唐组(Pondaung Formation)地层中,这套地层大约形成于距今三千七百二十万年前(误差为正负一百三十万年)。
                        Jason J. Head等人认为莫氏长须王蜥属于有鳞目(Squamata)鬣蜥亚目(Iguania)端生齿蜥类(Acrodonta),根据牙齿形态推测莫氏长须王蜥可能是植食性爬行动物。
                        Jason J. Head等人推测莫氏长须王蜥从口鼻部前部到泄殖腔开口的长度为981毫米(误差为正负107毫米),平均可达体重26.7公斤(范围为36.9公斤到18.9公斤)。
                        虽然体型最大的蜥蜴,沧龙科(Mosasauridae)的体长可以达到十米,但是沧龙科生活在海洋中。莫氏长须王蜥在陆地蜥蜴中的体型只小于现存的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以及已灭绝的古巨蜥(Varanus priscus)和南康江西蜥(Chianghsia nankangensis)。
                        莫氏长须王蜥的体型为最大的现存的鬣蜥科(Agamidae)的两倍,因此莫氏长须王蜥的体型超过所有的现存的和灭绝的植食性蜥蜴。
                        现存的哺乳动物主宰陆地植食性动物的生态系统,因此现存的植食性爬行动物多样性与体型的大小是有限的。
                        Jason J. Head等人发现在缅甸的邦唐组的脊椎动物群中莫氏长须王蜥占据了一个体型较大的植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并且莫氏长须王蜥的体型比邦唐组的大多数肉食性哺乳动物更大。这些证据表明,哺乳动物的竞争性排斥和捕食并没有限制植食性有鳞目爬行动物体型大小的演化。
                        Jason J. Head等人认为古近纪晚古新世的地球气候比较温暖,极地还没有冰盖,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水平也非常高,因此邦唐组的古地温估计高于现代大约二摄氏度到五摄氏度。
                        Jason J. Head等人认为相对于现代气候,在古近纪的温室环境中可能通过提高变温代谢率和植物的增加导致巨型植食性爬行动物的演化。


                        IP属地:辽宁18楼2019-11-02 14:11
                        回复
                          另外听说过南康江西蜥属于毒蜥科,生活在白垩纪末期,头骨长18厘米。就只有这些了。


                          IP属地:辽宁19楼2019-11-02 14:17
                          回复

                            古巨蜥【 Varanus Poesty】
                            古巨蜥是至今为止已知的史上最大的陆生蜥蜴,也是最大的陆生有毒动物,长7米,重620千克。生活在更新世的澳洲,以大型哺乳类、鸟类为食。有科学家认为古巨蜥的灭绝是因为气候变迁,有的科学家认为古巨蜥的灭绝是人类的活动,实际上应该是两者的共同作用,但因为缺少化石证据,古巨蜥的灭绝依旧是个迷。古巨蜥现代的近亲是科莫多巨蜥,甚至有观点认为古巨蜥是科莫多巨蜥的祖先,很久以前一些古巨蜥迁徙出了澳洲,飘落到一些荒岛开始侏儒化然后就成了科莫多巨蜥。


                            IP属地:辽宁20楼2019-11-02 14:31
                            回复
                              2025-08-26 10:21: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以上大多数内容转载化石网,也有些借鉴了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上的资料


                              IP属地:辽宁21楼2019-11-02 14: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