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吧 关注:543,029贴子:4,216,941

《战争与后勤》书中的现代战争后勤比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度。发完前不要插楼。


IP属地:江苏1楼2019-10-27 19:20回复
    简而言之,《战争与后勤》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字、数据和论断】,
    告诉我们,1914年开始的现代战争中,给养(包括人的食物与马的饲料,也即”粮草“),只占整个军队后勤需求的很小一部分比例。
    甚至作者还把这个作为【全书的主要结论之一】写在了末尾。
    本帖也会从文字、数据、结论三方面引用该书(其中文字部分因为很长,会分章节)
    本帖所引为该书第四章~第八章,即该书后半部分


    IP属地:江苏2楼2019-10-27 19:24
    回复
      2025-08-22 10:32: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一部分,文字篇


      IP属地:江苏3楼2019-10-27 19:25
      回复
        第四章,讲施里芬计划
          为满足诸如此类的需要,在野战军队中服役的马匹不断增加,德军中马和人的比例1870年约为1:4,40年后增至1:3。但是,马的食量约10倍于人。所以,尽管士兵的消耗量可能没有显著变化,但就一个具体单位而言,每天的粮秣总需要量,增加了约50%。
          而且,此时军的实力已增长50%,从3.1万人增至4.6万人。


        IP属地:江苏4楼2019-10-27 19:31
        回复

            由于第一集团军在战局的最初几天就同其重型运输连失去了联系,很快即可看出,原来对部队给养保障所作的安排是非常不够的。一个很典型例子是,第3后备军布罗姆上尉的连队,在整个进军过程中连运输连的影子也没有见到过。幸亏德军所经过的地区物产丰富,当时的季节也很有利。同时,进军速度很高,使退却的比军常常来不及破坏或运走他们的物资储备。这样,上面提到的第3后备军,虽然除一些蔬菜和咖啡外未从其建制运输队得到任何其他补给品,但仍能设法对付过去。第9军在行军开始时同第3后备军共用一条道路,它非常走运,在列日找到了比利时人的大量面粉储备。第1集团军于8月20日进入布鲁塞尔后,迅速征集了大批食物,足以满足4个军一天的需要。此外,第4后备军在亚眠也找到了相当大量的给养。在列卡托会战之后,第3后备军靠英国战利品生活得很好。【所以,30年来从伟大的老毛奇到每一个军事家关于现代百万大军不能在战场自筹给养的可怕警告,终于证明是错误的。与此相反,施里芬关于依靠就地取给可在一定程度上填饱士兵肚子的大胆看法,却证明是正确的。】
            这里面当然也发生过问题。【每一个军都是一支小型的完整军队,每天要消耗约130吨食物和饲料。】为找到这样大量的给养,就必须派出筹粮队在广大地域内活动,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每天的行军距离。尽管有很多物品很容易弄到,但士兵口粮中唯一最重要的成分——面包,却总是供应不足,或因途中变质,或因不许野战移动炊事房在一地停留足够的时间以焙制面包。同样,原来安排就地采购畜群,随军驱赶,以保证鲜肉供应,结果也完全失败。为此而配备的车辆很快就移作他用。最后,减去骑兵部队的建制给养连以增大其机动性的作法也是不成功的。骑兵指挥官们不但不能愉快地“轻装行进”,反而成天为给养瞎忙,同步兵争先恐后地奔向村落,以便弄到可能会有的粮食和住房(当然,在这方面骑兵总是胜过步兵);同时由于他们强迫征用比利时农民的笨重大车,反而妨碍了自己的运动自由。
            总之,就人员而言,一般可以依靠就地取给生活,有时还生活得不错。只在个别情况下,特别是在马恩河会战临战阶段和实施过程中,才不得不动用士兵随身携带的应急备用口粮。【部队愈往前进,所到的乡村愈富,因此,可以相当肯定地说,即令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赢得了胜利而需要继续进军,部队除个别日子可能挨饿外,其给养保障也不会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
            【但是,这一点不适用于马匹的饲料保障。】德军在1914年的经验使人更加相信一个古老的常识:随军牲畜的饲料供应比人员的给养保障更加困难得多。战争开始前若干年就有人发出警告,大量骑兵所需的饲料绝不能依靠就地取给解决。但施里芬和小毛奇对此未于重视。事实上他们也别无良策。因为1914年德国的饲料需要量过于庞大(仅克鲁克就有84,000匹马,每天消耗近200万磅饲料,需924辆标准饲料大车载运),任何想靠兵站系统从后方前送饲料的企图,都将使整个战局完全无法进行。因此,德军是在对战场饲料保障毫无准备或极少准备的情况下进入战争的,但他们又一次走运,季节非常有利。部队常能在田地里找到业已收割好,码得整整齐齐的饲料,有时还能借助于当地的机械就地进行加工。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不用青苗喂马,以至造成马匹的虚弱和疾病,又因没有正规的野战兽医勤务,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由于马匹饲养供应的准备工作做得太差,战局刚一开始,甚至还在超过比利时边界之前,就有炮马挽马的死亡。骑兵指挥官们再三向最高总指挥部抱怨饲料短缺,上面总是温和地劝告他们就地取给,即便因此而降低前进速度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对马匹饲料供应问题重视不够,早在战局初期就产生不良影响。还在8月11日就有一个骑兵师因马匹挨饿和过劳而被迫退出战斗行列。两天后,不得不下令让所有在第1和第2集团军前面行军的骑兵部队都停止前进,休息四日。虽有这次休息,到8月19日,第2骑兵师(第1集团军)又因补给困难而停止前进。到德军进入法国时,所有依靠马力的部队都已精疲力尽,困苦不堪。至马恩河会战前夕,德军拥有明显质量优势的一个兵种——重炮兵(也靠马拉)已不能再坚持行进。骑兵则因马力太弱,无法使骑者迅速躲避危险而招致不必要的伤亡。也是在这时,至少有一个德国集团军感到骑兵的不良状况严重妨碍着整个作战行动。小毛奇自己也说,全军已无一匹马能勉强地继续前进。


          IP属地:江苏5楼2019-10-27 19:35
          收起回复
            第五章,讲巴巴罗萨
              由于油料和弹药消耗量极不稳定,很难说这些汽车能保障军队在俄国境内前进多远,然后才需要停下来建立新的补给基地。但是,一般认为,如果俄国人是可以打败的,那么,在最初500公里(300英里)的距离内应能将他们打败。陆军总司令部的计划也的确是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的,即:从边境线到斯摩棱斯克的距离可在一次强有力的挺进中走完,然后部队即须停止前进,以便搭乘火车。设想汽车纵队能在6天内走完往返600英里的距离,装卸时间包括在内[注:此处系按汽车每天走10小时,每小时平均走12英里计算,但未顾及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时候都有20-35%的汽车待修。](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乐观的设想),那么,每天可给这支144个师的大军输送的物资数量为60,000÷6=10,000吨,【平均每师每天70吨,其中给养占去的比重可能大大超过三分之一。】我们再用另一种方式来计算。可以估计【33个“快速”师(加上其保障部队、领导机关等)的需要量为每师每天300吨,那就是说,在离出发点300英里的距离上,全军的重型运输队加在一起,也只能勉强用以保障这些快速兵团,其余的111个师则得不到任何供应。】当然,关于这一点并无具体证据,这些数字只是以我们自己所做的一些初步计算为依据。但是,由此的确可以看出,陆军总司令部过于乐观,在各个师进入俄国还远未达到300英里之时,这支军队就会遇到补给困难。
              在开始更细致地论述后勤与作战的关系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及,即缴获物资的利用问题。我们知道,苏联的燃料,无论液体燃料或固体燃料,都不同于德国的,至少要经过某种处理才可利用。当然,俄国的给养品完全可以利用,但红军撤退时是直接从列车上给部队的汽车分发给养,并不组建临时仓库,所以几乎没有给养仓库可夺。到德军更加深入俄国境内后,才有可能利用被征服地区的资源。【瓦格纳还曾估计,全部给养只需从国内前送50%。但是,给养——即使包括饲料——只占整个补给需要量的一小部分。利用俄国资源无论怎样有利于德国经济,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大大减轻铁路和“重型运输队”的负担。】
              在1941年6月22日进入俄国的3个集团军群中,冯·李勃的北方集团军群是最小的一个,因而从数量上说也是最容易补给的一个。这个集团军群作战的目标也最近,从其在东普鲁士的基地到列宁格勒只有500英里左右。同俄国其他部分比较而言,波罗的海诸国有良好的道路网和铁路网,特别是在沿海地区。但是,由此再往东北,森林就稠密起来,道路越来越少。该集团军群的军需工作队长是托普少校。为执行本身的任务,他辖有50个载重汽车队和10个摩托化补给连,包括面包房、屠宰场等单位在内(这些车队和补给连不属于瓦格纳直接掌握的“重型运输队”。托普还管辖设在梯尔锡特和贡宾根的两个补给基地,其中【存有27,803吨弹药、44,658吨给养和39,899吨油料】,以及若干轻型工兵器材、工程和通信设备。李勃的部队分成3个集团军:第16集团军、第1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被称为第4坦克集群),共26个师,其中快速师6个。【一个装甲师预计每天消耗300吨物资,其他师200吨】。此外,克勒的约有400架飞机的第1航空队亦待补给。
              打破苏联边防军的抵抗后,包克的部队在6月22日上午就迅猛推进,其两个坦克集群,特别是右翼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群,很快进入俄国的纵深地区。虽然这一地区适于坦克运动的程度比不上乌克兰,但比北路赫普纳所面对的地形要强得多。然而,道路稀少,行军纪律又很松弛,以致大量步兵堵塞了布格河上的桥梁。直到6月25日晚,负责保障古德里安的“重型运输队”还未能渡河,而古德里安早在6月23日就曾被迫申请空运油料。在第9集团军的地区也发生了类似的问题,步兵同霍特的第3坦克集群补给纵队争夺使用道路的优先权。【两个坦克集群的油料消耗都很大,但因弹药消耗较少,加之第2坦克集群在巴拉诺维奇附近及时发现了俄国一个大油库,所以油料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给养差不多完全没有前送,部队发现依靠就地取给足可维持军需。】6月26日,古德里安和霍特在明斯克封闭了他们的第一个包围圈。与此同时,后面的步兵正在比亚韦斯托克完成另一个较小的包围圈。7月16日,两个坦克集群再次会合,这回是在斯摩棱斯克。虽然这些作战行动所走的距离很远,以至于战争开始仅10天就有些坦克因缺少备件而被抛弃,但总的来说,在补给上看来没有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且,这时的合围是仓促实现的,步兵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星期才能赶上来。在此期间,装甲兵团被迫几乎完全停止运动,忙于对抗敌人的反冲击,因自己不能继续推进而焦急。由于此时的战斗带有防御性,因而油料消耗急剧减少,弹药消耗则异常增大,不只一次地形成危机。
            从7月中旬起。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形势,就象是日益严重的神经病的症状。瓦格纳和哈尔德一方面知道存在某种供应紧张情况,另一方面又确信能够在德涅泊河上建立起新的补给基地,依托这一基地,到月底即可发起新的作战行动。他们好象听不见各集团军请求支援的大声呼号。弹药消耗在此期间始终很高,要勉强满足其需要也只能依靠大大削减油料和给养的补给量。第9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附近作战,但靠得最近的铁路终点站还在波洛茨克。而且,这正是油料消耗量很大的时候:一个油料基数在正常情况下可跑65英里,此时只能跑25-30英里。【至8月中旬,第9和第2集团军的物资供应都是随到随耗,虽然要准备新的进攻,但弹药储备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继续减少。此外,油料补给很不充足,而且,因发动机破旧而增加的油耗还未计算在内。】陷在斯摩棱斯克包围圈中的俄军的持续抵抗,推迟了装甲兵团休整的时间。这次休整,原来古德里安以为只要三、四天,最后几乎用了一个月。尽管如此。休整补充还是不彻底的,因为希特勒拒绝削减汽车生产计划来提供新的坦克发动机。在此期间,虽然斯摩棱斯克被围苏军终于被消灭,但中央集团军群仍有很重的战斗任务。【整个8月,它都在抗击来自东方的敌人的反冲击,因而弹药消耗量大,只有依靠削减给养前送量才能保障。】为发起新的进攻进行物资储备是不可能的。
              中央集团军群的物资储备工作,因洪水中断8天后,于9月21日重新开始,至月底大体完成。【但这是靠了削减给养前送量才完成的,因而部队被迫依靠就地征粮生活。其他短缺物资包括:汽车润滑油(这是整个运输系统的薄弱环节)、车辆、发动机、坦克备件(根据希特勒的命令已完全停止生产),以及轮胎(每月每16辆汽车仅能补充一只)。燃油严重短缺,使整个作战行动有在11月中途停顿的危险。】产生这种情况,一则因为国内缺油,再则因为在离基地400英里的距离上,要供应包括约70个师的6个集团军简直是不可能的(6个集团军中有3个是装甲集团军——赫普纳的第4坦克集群此时已加入中央集团军群)。


            IP属地:江苏8楼2019-10-27 19:46
            回复
              第七章,讲诺曼底
              所以,1944年6-7月间作战行动进展的缓慢,确实在后勤方面引起了一些问题,但其最终结果却是造成登陆地域内部队和补给品的密集。在“眼镜蛇”行动(在阿弗朗什实施突破)的前夕,在1,570平方英里的地区内,【共集结了19个美国师和17个英国师,合计150万人。单是供应美国师的物资平均每天就有22,000吨。】
                失之保守通常比失之冒进要好些,这样说也许是对的。但我们这里说的情况是,预先的估计同实际的效能差距太大,因而有必要再加些说明。其实,只要看一看计划人员对他们掌握的人力物力所提的要求是如何之低,就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例如他们认为,汽车连进行前送,一天只能跑50英里(亦即24小时内行驶的距离不超过100英里),而汽车连的实际效能却至少要高出30% [ 注:有的材料说是高出50%。]。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制订计划时竟然设想法国的公路状况使得汽车从铁路终点站向部队实施补给的距离不得超过75英里。这一过低的估计至少被超过了2-3倍。【最后,一个盟军师一天的物资消耗量是按650吨计算的,而追击部队的实际需要量只及这个数字的一小部分,可能不超过300-350吨。】
                虽然采取了这些紧急措施,送到前线的补给品数量仍然日渐减少,直到9月2日第3集团军不得不停止前进。第1集团军勉强多走了几天,最后也停顿下来。8月的第二周,每天给这两个集团军各前送物资19,000吨;到8月底,后勤地带司令部就只能保证前送7,000吨,而且连这一数量是否真的送到了也值得怀疑 [ 注:第3集团军对收到的补给品未作任何登记,所以没有具体数字。 ] 。【前线部队的物资储备是减少到了危险的水平,例如8月5日第1集团军存有10.5日的油料储备,9月2日减少到0.3日,一周后已完全没有储备[注:不过,从8月23日至9月16日,霍奇斯还是收到了他所请领的油料的88%。]。在此期间,诺曼底的物资储备,因无法送往前方,数量却在增加。虽然弹药消耗自7月以来降低了30%-90%,但前送量远远不敷需要,以至于一个军(第20军)的申请量就超过了分配给整个它所属的第3集团军的全部弹药数量。由于无论建立什么样的弹药堆积所都很快被抛在后面,所以第1和第3集团军采取了建立移动仓库的办法。这些做,至少经常还能保证一定的补给量,但运力的浪费甚大。 】
                蒙哥马利提出的是一些含糊不清的说法,首先是进军柏林,然后又是什么向德国心脏实施“尖刀式突击”,这就更加妨碍了他的计划被人接受。虽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用18个师进攻鲁尔是有可能成功的,但要以这样小的兵力占领德国更大部分的领土就根本不可能。至于尖刀式突击,若在仅仅130英里的距离上实施,那是可能成功的,如果跑到400英里以外去寻找突击目标,而离得最近的基地又在300英里之外的后方,那就显然是一种冒险,甚至是蛮干一气了。此外,这样一次突击,即便只有18个师,从后勤角度而言也是无法保障的。当然,蒙哥马利的参谋部考虑的是仅仅使用12个师。【这些师的补给必须减少到每天400吨(有时300吨)。但就连这一数量也是蒙哥马利自己保障不了的。】艾森豪威尔说得对,这样一次行动,除了必取灭亡外,不会有其他结果。


              IP属地:江苏10楼2019-10-27 19:56
              收起回复
                第八章,结论部分
                  从我们对近一个半世纪后勤体制的详细研究来看,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似乎都不确切。把十八世纪战争描绘成由仓库供养,说军队的运动受其自身补给机构的束缚,这是很错误的。拿破仑决没有倒退到更原始的方法去,事实上是在更大的规模上沿用了前人的通常做法,最后建立起了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补给系统。对不起毛奇和那些天才将领们!铁路和兵站制度的出现并未在运动战的补给工作中引起革命性的变化,以至于迟至1914年德军还是预计要靠就地取给维持部队供应,实际上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从华伦斯坦到施里芬的战争史,整个说来特点是很分明的,那就是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有组织的抢劫。其主要特点首先在于,军队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维持给养供应。】一旦停止运动,如1692年的蒙斯包围战或1870年的梅斯攻城战,他们就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并不得不求助于其他的“人为”办法来克服这些困难。直到1914年,情况仍然如此,这是包围安特卫普的德军在吃了苦头之后才得到的教训。
                  【如果说这种掠夺终于在1914年中止,那并非因为战争突然有了什么人道主义的性质,而是因为随着弹药及其他战争必需品(包括初次出现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的巨大增长,军队再也不能依靠就地取给来解决大部分物质需要了。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时,弹药在全部补给品中仍然只占微不足道的极小部分,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几个月中,弹药同其他补给品之间的比例就颠倒过来了,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给养已只占全部补给品的百分之八至十二。新的需要只能依靠源源不断的后方供应来满足。因此,这时的军队在驻止期间较易保障,而军队一旦快速运
                动时,要对它进行保障几乎就不可能了。】理解这种同以往截然相反的情况需要一定的时间,那是不足为奇的。


                IP属地:江苏11楼2019-10-27 19:58
                回复
                  2025-08-22 10:26: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部分,数据篇。
                  从文中几个数字管中窥豹,现代战争中给养占总补给品的大概多少。


                  IP属地:江苏12楼2019-10-27 19:59
                  回复
                    首先,是对1万人的食品消耗量的估算。
                    按照菲林的数据,古代每人每天是1.2kg,但这个数字对现代战争而言其实是偏大的——因为现代技术好。
                    计算如下:
                    【马料日份在不同季节有很大差别,但其重量一般约为士兵口粮的10倍】
                    为满足诸如此类的需要,在野战军队中服役的马匹不断增加,德军中马和人的比例1870年约为1:4,【40年后增至1:3。但是,马的食量约10倍于人。】所以,尽管士兵的消耗量可能没有显著变化,但就一个具体单位而言,每天的粮秣总需要量,增加了约50%。
                    而且,此时【军的实力已增长50%,从3.1万人增至4.6万人】。
                    【每一个军都是一支小型的完整军队,每天要消耗约130吨食物和饲料。】
                    OK,我们知道1910年马与人的比例为1:3,而马的食量10倍于人,也就是1个人1/3个马,实际上是13/3个人
                    一个军4.6万人,换算成食量,是4.6*13/3万人的食量,每天消耗130吨食量。
                    于是一个人一天食量为:0.65kg
                    然后,下面就是这个问题:1万人的军队,一天饮食要消耗多少吨的后勤?
                    我把它分为3类:
                    (A)类:如无说明,都是这类军队。军中人-马比例参考1910年德军比例(实际上,这个往往也偏大,不过不计较了)
                    那么实际上这个很好算。130/4.6=28.3吨。
                    (B)类:二战美军。基本机械化了。
                    这个计算的话:1*10^4*0.65/10^3=6.5吨。
                    (C)类:二战隆美尔德军。这个运输也大部分机械化了,少数用骆驼——但是骆驼比马效用高多了。为了简单计,这里干脆只算人。
                    但是还有一项,即人的饮水,人每天2000ml的水,也就是2kg,一般来说水是自取的,但是二战北非。。。就假设所有水都是后勤保障的好了。
                    这样:1*10^4*(0.65+2)/10^3=26.5吨。
                    这样结论是:
                    (A)类军队,1万人一天消耗给养28.3吨。
                    (B)类军队,1万人一天消耗给养6.5吨。
                    (C)类军队,1万人一天消耗给养26.5吨。
                    这些数据以后要用。


                    IP属地:江苏13楼2019-10-27 20:15
                    回复
                      (下面开始不引全文了,全文都在上面,可以直接用Ctrl+F查找)
                      1.第五章的部分比例:
                      【平均每师每天70吨,其中给养占去的比重可能大大超过三分之一。】
                      【33个“快速”师(加上其保障部队、领导机关等)的需要量为每师每天300吨】
                      ——德军每个师按照1.7万人算。
                      以1.7万人算,28.3吨*1.7=48.11吨,确实是大大超过70吨的三分之一(23.33吨)
                      给养比例:16%
                      【一个装甲师预计每天消耗300吨物资,其他师200吨】。
                      这里说法又不同。300吨的不用算了。200吨的,直接乘以1.5
                      给养比例:24%
                      2.第六章的部分比例:
                      【德军最初派往利比亚的是一个师的摩托化部队,这样一支兵力每天需要350吨补给品,其中包括水。】
                      26.5*1.7/350
                      给养比例:12.8%
                      【第一,每月10万吨的需要量是过分夸大了,这是10个满员德国师的需要,而隆美尔指挥的兵力实际上要小得多 [ 注:隆美尔后来承认,事实上只要有60,000吨物资就能满足他的需要(《隆美尔文件集》英文版第192页)。但是,这个数字显然没有包括空军的补给品。]。】
                      我们就按照10个德国满员师来算,即使实际上小得多。这样就是17万人。
                      每个月6万吨物资,即每天2000吨物资。
                      26.5*17/2000
                      给养比例:22.5%
                      3.第七章的部分比例:
                      【共集结了19个美国师和17个英国师,合计150万人。】
                      师的人数,英国师人数远多于美国师,按理来说美国师只有1.5万人。。不过这里姑且平均一下(因为下文反正也没说是英国师还是美国师,统称为盟军师)
                      则盟军36个师共150万人,每个师:4.17万人
                      【最后,一个盟军师一天的物资消耗量是按650吨计算的,而追击部队的实际需要量只及这个数字的一小部分,可能不超过300-350吨。】
                      【这些师的补给必须减少到每天400吨(有时300吨)。但就连这一数量也是蒙哥马利自己保障不了的。】
                      按650吨算,6.5*4.17/650
                      给养比例:4.17%
                      按300吨算,给养比例:9%
                      按350吨算:7.71%
                      按400吨算:6.78%


                      IP属地:江苏14楼2019-10-27 20:49
                      回复
                        从14楼中可以看出,第五~第七章(第四章是施里芬计划,而原书中说的后勤比例变化结点就是1914年),的例子中,给养比例最大的也不过是24%,最小的只有4.17%
                        而且实际上我是忽略了相当多的对给养比例更加不利的因素,如果算上的话,那么数字会更小。
                        ——比如,我是将二战期间德军人-马比例按照一战时候的3:1来算的
                        如果不那么算如何呢?
                        以巴巴罗萨为例,巴巴罗萨300万人,50万匹骡马。人马比例6:1
                        这样1个人(加上对应的马)的食量,为:1+10/6=8/3
                        而我们用的(A)类军队的数据,是13/3(见13楼)
                        于是,如果换算成真实比例的话,
                        那么14楼中给养比例最大的就不是24%,而是:24%*8/13=14.77%
                        一口气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其他情况与之类似,我忽略了相当多不利因素
                        那么实际比例如何呢?
                        【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给养已只占全部补给品的百分之八至十二】——这个结论,我认为是恰当的
                        对于机械化军队如美军,这个比例更加低(参考14楼算出来的低的吓死人的比例)


                        IP属地:江苏15楼2019-10-27 20:58
                        回复
                          第三部分,结论篇。


                          IP属地:江苏16楼2019-10-27 20:59
                          回复
                              从我们对近一个半世纪后勤体制的详细研究来看,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似乎都不确切。把十八世纪战争描绘成由仓库供养,说军队的运动受其自身补给机构的束缚,这是很错误的。拿破仑决没有倒退到更原始的方法去,事实上是在更大的规模上沿用了前人的通常做法,最后建立起了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补给系统。对不起毛奇和那些天才将领们!铁路和兵站制度的出现并未在运动战的补给工作中引起革命性的变化,以至于迟至1914年德军还是预计要靠就地取给维持部队供应,实际上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从华伦斯坦到施里芬的战争史,整个说来特点是很分明的,那就是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有组织的抢劫。其主要特点首先在于,军队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维持给养供应。】一旦停止运动,如1692年的蒙斯包围战或1870年的梅斯攻城战,他们就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并不得不求助于其他的“人为”办法来克服这些困难。直到1914年,情况仍然如此,这是包围安特卫普的德军在吃了苦头之后才得到的教训。
                              【如果说这种掠夺终于在1914年中止,那并非因为战争突然有了什么人道主义的性质,而是因为随着弹药及其他战争必需品(包括初次出现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的巨大增长,军队再也不能依靠就地取给来解决大部分物质需要了。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时,弹药在全部补给品中仍然只占微不足道的极小部分,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几个月中,弹药同其他补给品之间的比例就颠倒过来了,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给养已只占全部补给品的百分之八至十二。新的需要只能依靠源源不断的后方供应来满足。因此,这时的军队在驻止期间较易保障,而军队一旦快速运动时,要对它进行保障几乎就不可能了。】理解这种同以往截然相反的情况需要一定的时间,那是不足为奇的。
                            ——————
                            首先直接引用上面的文字,我认为肯定比我写得好。
                            其次,上面其实说了两个方面:
                            1、给养部分实际上可以用当地筹集,而且必须有相当大的比例用当地筹集(如果不是主要的话)
                            2、1914年后的战争,给养占整个后勤物资比例逐渐下降,到二战末期只占8%~12%
                            因为给养可以当地筹集而油料、弹药等大部分不能,
                            所以1914年以前的战争最好的后勤保障是”游走式“的,其后勤大部分取决于当地资源;
                            而1914年以后的战争最好的后勤保障是”固定式“的,其后勤大部分取决于从后方到前线的运输能力
                            因此,我认为拿现代战争类比古代战争的后勤保障,根本是【毫无意义】的
                            ——这两互相推结论,实际上和抛硬币决定答案结果没什么两样。
                            因为无论后勤手段、后勤比例、后勤性质,都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End——


                            IP属地:江苏17楼2019-10-27 21:06
                            回复
                              2025-08-22 10:20: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芙罗迪娅


                              IP属地:江苏18楼2019-10-27 21: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