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第一集团军在战局的最初几天就同其重型运输连失去了联系,很快即可看出,原来对部队给养保障所作的安排是非常不够的。一个很典型例子是,第3后备军布罗姆上尉的连队,在整个进军过程中连运输连的影子也没有见到过。幸亏德军所经过的地区物产丰富,当时的季节也很有利。同时,进军速度很高,使退却的比军常常来不及破坏或运走他们的物资储备。这样,上面提到的第3后备军,虽然除一些蔬菜和咖啡外未从其建制运输队得到任何其他补给品,但仍能设法对付过去。第9军在行军开始时同第3后备军共用一条道路,它非常走运,在列日找到了比利时人的大量面粉储备。第1集团军于8月20日进入布鲁塞尔后,迅速征集了大批食物,足以满足4个军一天的需要。此外,第4后备军在亚眠也找到了相当大量的给养。在列卡托会战之后,第3后备军靠英国战利品生活得很好。【所以,30年来从伟大的老毛奇到每一个军事家关于现代百万大军不能在战场自筹给养的可怕警告,终于证明是错误的。与此相反,施里芬关于依靠就地取给可在一定程度上填饱士兵肚子的大胆看法,却证明是正确的。】
这里面当然也发生过问题。【每一个军都是一支小型的完整军队,每天要消耗约130吨食物和饲料。】为找到这样大量的给养,就必须派出筹粮队在广大地域内活动,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每天的行军距离。尽管有很多物品很容易弄到,但士兵口粮中唯一最重要的成分——面包,却总是供应不足,或因途中变质,或因不许野战移动炊事房在一地停留足够的时间以焙制面包。同样,原来安排就地采购畜群,随军驱赶,以保证鲜肉供应,结果也完全失败。为此而配备的车辆很快就移作他用。最后,减去骑兵部队的建制给养连以增大其机动性的作法也是不成功的。骑兵指挥官们不但不能愉快地“轻装行进”,反而成天为给养瞎忙,同步兵争先恐后地奔向村落,以便弄到可能会有的粮食和住房(当然,在这方面骑兵总是胜过步兵);同时由于他们强迫征用比利时农民的笨重大车,反而妨碍了自己的运动自由。
总之,就人员而言,一般可以依靠就地取给生活,有时还生活得不错。只在个别情况下,特别是在马恩河会战临战阶段和实施过程中,才不得不动用士兵随身携带的应急备用口粮。【部队愈往前进,所到的乡村愈富,因此,可以相当肯定地说,即令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赢得了胜利而需要继续进军,部队除个别日子可能挨饿外,其给养保障也不会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
【但是,这一点不适用于马匹的饲料保障。】德军在1914年的经验使人更加相信一个古老的常识:随军牲畜的饲料供应比人员的给养保障更加困难得多。战争开始前若干年就有人发出警告,大量骑兵所需的饲料绝不能依靠就地取给解决。但施里芬和小毛奇对此未于重视。事实上他们也别无良策。因为1914年德国的饲料需要量过于庞大(仅克鲁克就有84,000匹马,每天消耗近200万磅饲料,需924辆标准饲料大车载运),任何想靠兵站系统从后方前送饲料的企图,都将使整个战局完全无法进行。因此,德军是在对战场饲料保障毫无准备或极少准备的情况下进入战争的,但他们又一次走运,季节非常有利。部队常能在田地里找到业已收割好,码得整整齐齐的饲料,有时还能借助于当地的机械就地进行加工。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得不用青苗喂马,以至造成马匹的虚弱和疾病,又因没有正规的野战兽医勤务,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由于马匹饲养供应的准备工作做得太差,战局刚一开始,甚至还在超过比利时边界之前,就有炮马挽马的死亡。骑兵指挥官们再三向最高总指挥部抱怨饲料短缺,上面总是温和地劝告他们就地取给,即便因此而降低前进速度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对马匹饲料供应问题重视不够,早在战局初期就产生不良影响。还在8月11日就有一个骑兵师因马匹挨饿和过劳而被迫退出战斗行列。两天后,不得不下令让所有在第1和第2集团军前面行军的骑兵部队都停止前进,休息四日。虽有这次休息,到8月19日,第2骑兵师(第1集团军)又因补给困难而停止前进。到德军进入法国时,所有依靠马力的部队都已精疲力尽,困苦不堪。至马恩河会战前夕,德军拥有明显质量优势的一个兵种——重炮兵(也靠马拉)已不能再坚持行进。骑兵则因马力太弱,无法使骑者迅速躲避危险而招致不必要的伤亡。也是在这时,至少有一个德国集团军感到骑兵的不良状况严重妨碍着整个作战行动。小毛奇自己也说,全军已无一匹马能勉强地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