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佛教吧 关注:211贴子:3,661
  • 2回复贴,共1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0-16 17:42回复
    印度大乘佛教空宗一系的经典,经鸠摩罗什的译介,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稍后译介印度瑜伽行派(有宗)一系经典的,以真谛为主要的一家(南北朝时另有译介这一系经典的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等四家,楞伽宗的兴起就源于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楞伽经》,地论学派的兴起源于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地经论》)。
    真谛(499—569),梵音译波罗末陀,亦名亲依,梵音译波罗陀,是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他气度清肃爽拔,少年时就博访名师,学通内外,尤其能融通佛理,在国内很有名气。他又遍游诸国以弘道,后南下泛海到过扶南(今柬埔寨)。梁武帝大同年间(533—545),遣使送扶南国来使返国,并顺便在该国寻访高僧及大乘诸论、《杂华》等经,扶南国就请真谛来华。真谛携梵本经论二百四十夹,于梁中大同元年(546)八月到达南海(广州),时年近五十岁,然后又经过两年的跋涉,于太清二年(548)到达建康,受到梁武帝的热情接待,安排在宝云殿供养。真谛想在此译经,“欲传翻经教”(《拘那罗陀传》,《续高僧传》卷一)。但不久侯景之乱暴发,梁武帝被困死,真谛顿时失去了支持者,便浪迹各地,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先是东行,到过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富阳县令陆元哲还请他到私宅译过经,但不久就因乱而中止。侯景一度称帝,于大宝三年(552)请真谛回建康。侯景败后,真谛仍留建康,在正观寺翻译《金光明经》。承圣三年(554)二月起,真谛又到过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和新吴(江西省奉新县),后又进入广东,住在始兴(广东曲江县),依附太保萧勃。太平二年(557),萧勃曾起兵北上至南康(江西赣州)。萧勃兵败,真谛于永定二年(558)经豫章等地而转到晋安(今福建省福州市)。经过这一段颠簸,真谛译事难兴,本意不申,虽然也随方翻译,但终难遂意,于是有出海往楞伽修国之意,经道俗力劝,才未走成。但在晋安的二年中,真谛并未有新译推出,于是立意渡海回国,但行船被风刮回南海。在刺吏欧阳頠延父子的支持下,稍为稳定,译出了《摄大乘论》、《俱舍论》和《大乘唯识论》等,亦译亦讲。真谛之学才有所申张,但离理想仍然很远,他便产生厌世之意。陈光大二年(568),真谛往南海北山上想自杀,被助手慧恺发现,僧众和刺史都来劝阻,将他迎回寺内。慧恺等人准备将他请到建康,但建康方面不允许。陈太建元年(569),真谛讲《俱舍论》未完,于正月间病逝。
    真谛的译事,自梁武帝末年到陈宣帝初年,断断续续共二十三年,所译经论,《续高僧传》记为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历代三宝记》记为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开元释教录》记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现存二十六部,八十七卷。真谛主要翻译了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无著、世亲和陈那等人的作品,像《决定藏论》、《转识论》、《大乘唯识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中边分别论》、《佛性》、《三无性论》和《无想思尘论》等,其他还有《十八空论》、《俱舍论》、《律二十二明了论》、《婆薮盘豆传》(即《世亲传》)等,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摄大乘论》和《俱舍论》,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印度大小乘佛学的总结性论著。另有《遗教经论》和《大乘起信论》也标为真谛译,后人多认为是伪托。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0-16 17:42
    回复
      从译籍看,真谛译介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唯识无尘”论。
      对于世界之本质的看法,译籍首先强调了一个“空”。为讲此空,真谛专门译有《十八空论》。鸠摩罗什也介绍过十八空,但所持的是中观论的看法,与真谛介绍的有很大差异。十八空指作为“空体”的六空,作为“空用”的八空,作为“体相”的三空和最后的空果。所谓空体指空作为一种本体而存在,一切皆空,而这个空本身不空。空之相用,是修行者在认识空体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这种空。空果是最终达到的境界。这三种施设,称为境、行、果,乃是罗什译籍中没有的,而为瑜伽行派所独有。空体六空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真实空。空用八空是无为空,有为空、毕竟空、无前后空、不舍离空、佛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空之体相含指的三空,有法空、无法空、无法有法空,本质上也可以归入“空体”的范围内。最后的空果是“不可得空”。
      在论空的基础上,又立七种真实,即真实不空之体,其中第三是识真实。这个识,在此指阿黎耶识和“阿摩罗清净心”。从对世界本质的分析而言,唯有识存,外境空无,这叫唯识。对这个唯识再行观照,就可以显露出其中包括的清净心阿摩罗识,此识为最高的空体。所以,一切皆空,而空体不空,这是与中观派的不同之处。
      译籍进一步讨论唯识的理论,提出唯识无尘的观点,“无尘”是指无内外尘,即否认内外部事法的存在。外尘具体是指六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这些尘境都是空,都不是实体。有人认为“邻虚”(极微,印度哲学中认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存在的,由这些邻虚所组合起来的事物(邻虚聚)因而也是存在的,进而,一切事物都是实有其相的,译籍指出,所谓邻虚,本身就是虚空(《大乘唯识论》),由邻虚所组织而成的事物,也只是非实体的,是假合,整个世界的万物也都是一些假有,所谓外尘,都是众生内尘的一种影像,而内尘也是识心的虚妄分别所致,也是空。内外尘皆是空,只有识心是终极的本体(《无相思尘论》)。
      译籍从唯识无尘出发,又讨论了佛性问题,所谓佛性,被规定为在人法皆空基础上而显现的真如,因此,空就是佛性。一切众生,不论凡圣,都以空为其体,所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论》)。
      译籍中还讨论了瑜伽行派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提出了以证量为中心的“量论”。“量”是尺度,标准,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译籍认为万法只有以“识”作为判别的标准,以识而量,万法都没有自性实体。在这个唯识无尘的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讨论“量论”。一般来讲,量都分为三种,现量、比量和至教量,现量(译籍中称证量)是感觉器官感知某一具体对象而得的感性知识,是局部性的感性知识,如观察瓶时,眼“唯见一色,不证于瓶”(《佛性论·破执品》)。只看到瓶的色泽,而不能对瓶有个综合性的知识。比量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识,以现量的知识为基础,推出新的认识,比如从现量中已经证得有火必起烟,那么只要再见到烟必能推出有火的结论。至教量则是公理性的知识。译籍认为,三量之中,现量(证量)是主要的,“一切量中,证量最胜”。(《大乘唯识论》)又以证量进一步证明境空,因为证量所知,只是片面的知识,仅此不能判定对象是真实的存在,实际上证量所见,都是“幻事”。
      在诸多译籍中,真谛独重《俱舍论》和《摄大乘论》。《俱舍论》是世亲还未转学大乘之前,学习小乘一切有部时所写的,是对小乘佛教的一个总结。真谛多次开讲《俱舍论》,在生命的后期,也在讲此论,直到因病而讲不动为止。无著所写的《摄大乘论》则是对大乘佛教的一个总结,以唯识无尘论来解释整个佛教体系,真谛把世亲对此论的注释《摄大乘论释》也一同译出了。关于唯识之“识”,此论分为三类八种,即第八识之阿黎耶识,第七识之阿陀那识和传统所讲的六识。八识中,以阿黎耶识为根本。阿黎耶识由于熏习(分为言说熏习即以语言概念熏习,我见熏习即执著于我和我所,有分熏习即不同行为的熏习)的作用,形成阿黎耶识的种子,这些熏习而成的种子含摄在阿黎耶识之中,成熟之后而引起果报,就生起万法。所以阿黎耶识是万法的根本。对这种唯识说,又可以用三性来加以说明。三性指依他性、分别性和真实性。依他性是讲一切法都是由因缘生起的,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这种依他,表明万法之空。依他性又可理解为无生性。分别性讲凡夫分别执著依他之法为实有,不知诸法之空。这也叫无相性。真实性是讲看到万法因依他而不再分别,就能理解事物的真实性体。这也称无真性。三性之中,以依他性为最重要,依他性中就能包含分别性和真实性。在修行方面,该论强调修唯识观,在此基础上得无分别智,再行转依,十地圆满而至涅盘。
      真谛在中国佛教史上首次系统地组织瑜伽行派的思想,他的传译,在当时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经过弟子们的传播,研习者遍布全国,使摄论之学和宗《十地经论》的地论学一样流传于世。由于真谛对译事的贡献,他被誉为四大译经家之一。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0-16 17: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