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要是有人看到你是戴个头盔穿个骑行服,路人会说,哇!你是专业的吧!这里对于他们来说,专业的就是骑一个看起来复杂的自行车,穿着一套骑行服戴个头盔。然而什么事专业,可能这个定义在中国很难界定。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解释,只要注册在中国自行车协会下,就是专业运动员。方可参加中国自行车协会举行的比赛。所以只要你没有注册,在中国就只能算业余。

而在国外,主要以职业运动员来界定。也就是说,骑自行车属于你的职业,它可以为你带来收入,其中有全职和半职业。半职业也可以说是业余。在工作之外抽出时间训练比赛。
中国的自行车运动发展离不开业余自行车爱好者
之所以离不开,是因为专业的比赛大部分人接触不到。而业余自行车比赛更为大家所知,也能亲身参与。
那中国的业余自行车赛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很早以前,1984年10月的北京,第一届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业余自行车比赛的开端。
2008年开始,得益于网络的发展,论坛的助推。让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骑车的圈子。山神卢小勇在2010年获得了衡山山的冠军,半职业化就此井喷。而后正是自行车行业最巅峰的几年。
早些年的比赛,基本就是一个小圈子的熟人比赛。大家比赛的战术非常简单,就是几个熟人商量好一起突围,最后在来分胜负。那时候你只需要跟住这个突围集团,你就可以获得一个好的名次。
那时候,一周训练2-3天就够了,你只需要比其他人有好的器材和稍微规律的科学化训练,基本就前10水平。要知道2010年的上海联赛最后一站安亭站,C组参赛11人,匀速只有36。现在稳稳的42平均速度,可见提升有多快。
在巅峰时期,涌现出了不少职业车队。比如:卓比奥斯、闪电、TREK、魔讯、KUNG队、TRIACE、艾维-拉皮儿等。大车队能够提供器材和一定的路费报销,有一些也有不错工资。
那时候普通人只要遇到大车队,基本毫无还手之力。因为大集团基本无法抵御大车队发动的进攻,你根本不知道哪一波进攻是有效的。
普通车友想要去抗衡大车队,只有运气好混进突围集团这一个办法。不少车友想尽办法提升自己,但无奈找不到人指点和训练信息的缺失,很难得到有效提升。而还有的关键问题就是,保持竞技水平和战术有很大的差距。
业余比赛“套路”之多你根本想不到,专业队下来也经常莫不着头脑。比如不是同一车队的,最后却全力配合。你领完后对方突然偷跑等,让萌新们被按在地板上摩擦。
所以那个年代,你只需要有个车队和圈子,在加上经常比赛的战术经验与竞技状态,想赢不难。
随着功率计的兴起,网络上出现大量的训练方法,《自行车训练圣经》已经广为人知。又有像徐刚、潘震、559这样的推动者。现在的车友张口就可以来FTP和LSD训练话题。
2011年10月5日,中国迎来第一场世界巡回赛“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随后的环宇体育进入自行车比赛转播,在之后的乐视体育更是签下众多比赛。让普通爱好者能够听到中文的赛事解说,要知道最开始,这个圈子里的人还在QQ群里吵着闹着要SOP链接,听着叽里呱啦的西班牙语或不知什么地方的方言。虎扑自行车论坛如今依然是不少资深车迷学习探讨的地方,虎扑自行车论坛的幕后英雄版主功不可没。
业余玩家的训练效率经历了这些年有了很大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比赛的激烈竞争加剧。曾经的大车队想要用以前的战术赢得比赛变的不那么容易了。举个例子,现在四川的比赛,你以50的速度突围2公里,大集团也可以轻易把你抓回来。集团已经拥有了短时间高速度的能力。你可知道放在2011年左右,42的速度就可以突围到终点了。
那一般爱好者如何提升自己能力?和职业的车手比差在了哪?
我们对比下一般爱好者的日常就知道了:
一般爱好者骑车喜欢团骑,经常约在哪绕圈或者骑长途。而一旦团骑就避免不了热血澎湃的拉扯,经常让强度拉的很高。骑了一段时间就会由于各种原因不骑了,这导致了训练成果低下,参加比赛频率也不高,比赛经验和战术缺失严重。
而职业玩家的日常是什么呢?
1:科学的训练课表,知道今天骑什么,明天骑什么。
2:每个月安排了适当的比赛,比赛后会思考不足之处。
3:器材的合理配置,优化姿势与踩踏
4:比赛的时候,身体处于竞技状态
5:一门心思想赢(站台子)的精神
你说一般车友怎么赢,现在不是10年前了。按照这种娱乐模式,已经很难站的了台子了。
如今的业余比赛,专业队锦标赛的下来,想要赢也绝非容易。记得几年前全运会冠军马海军就说过,如今的业余比赛和以前专业比赛的强度是差不多的。至于多少年前,我感觉也没几年。
这其中有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业余自行车比赛基本里程短,赛道也不够复杂。与动不动180公里,还带爬山的职业比赛相比。简单的多。业余选手不需要很强的有氧能力,也不需要高强度的间歇了。只需要跟住,再跟住,基本就是大集团到终点了。
如今的业余自行车比赛,水平之高,前所未有。我也相信,在过不久,业余与专业的鸿沟将要慢慢填平。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米九江在山地自行车联赛上与专业队一较高下,封宽杰更是在今年拿下了山地自行车联赛第一名。足以证明,业余自行车选手是可以朝上走的。之所以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愿意上去,更大的问题还是身份的原因。当你发现专业队的生活和自己目前的状态一对比,大部分在外面自由惯的业余运动员更不愿意进入这座围城了。
目前中国自行车协会正在大力推进业余自行车运动员朝上走的改革,中国自行车还是个学生,这些推动者都将是未来中国自行车站在更高领奖台的力量。

而在国外,主要以职业运动员来界定。也就是说,骑自行车属于你的职业,它可以为你带来收入,其中有全职和半职业。半职业也可以说是业余。在工作之外抽出时间训练比赛。
中国的自行车运动发展离不开业余自行车爱好者
之所以离不开,是因为专业的比赛大部分人接触不到。而业余自行车比赛更为大家所知,也能亲身参与。
那中国的业余自行车赛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很早以前,1984年10月的北京,第一届杨桂林家庭自行车赛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业余自行车比赛的开端。
2008年开始,得益于网络的发展,论坛的助推。让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骑车的圈子。山神卢小勇在2010年获得了衡山山的冠军,半职业化就此井喷。而后正是自行车行业最巅峰的几年。
早些年的比赛,基本就是一个小圈子的熟人比赛。大家比赛的战术非常简单,就是几个熟人商量好一起突围,最后在来分胜负。那时候你只需要跟住这个突围集团,你就可以获得一个好的名次。
那时候,一周训练2-3天就够了,你只需要比其他人有好的器材和稍微规律的科学化训练,基本就前10水平。要知道2010年的上海联赛最后一站安亭站,C组参赛11人,匀速只有36。现在稳稳的42平均速度,可见提升有多快。
在巅峰时期,涌现出了不少职业车队。比如:卓比奥斯、闪电、TREK、魔讯、KUNG队、TRIACE、艾维-拉皮儿等。大车队能够提供器材和一定的路费报销,有一些也有不错工资。
那时候普通人只要遇到大车队,基本毫无还手之力。因为大集团基本无法抵御大车队发动的进攻,你根本不知道哪一波进攻是有效的。
普通车友想要去抗衡大车队,只有运气好混进突围集团这一个办法。不少车友想尽办法提升自己,但无奈找不到人指点和训练信息的缺失,很难得到有效提升。而还有的关键问题就是,保持竞技水平和战术有很大的差距。
业余比赛“套路”之多你根本想不到,专业队下来也经常莫不着头脑。比如不是同一车队的,最后却全力配合。你领完后对方突然偷跑等,让萌新们被按在地板上摩擦。
所以那个年代,你只需要有个车队和圈子,在加上经常比赛的战术经验与竞技状态,想赢不难。
随着功率计的兴起,网络上出现大量的训练方法,《自行车训练圣经》已经广为人知。又有像徐刚、潘震、559这样的推动者。现在的车友张口就可以来FTP和LSD训练话题。
2011年10月5日,中国迎来第一场世界巡回赛“环北京职业公路自行车赛”随后的环宇体育进入自行车比赛转播,在之后的乐视体育更是签下众多比赛。让普通爱好者能够听到中文的赛事解说,要知道最开始,这个圈子里的人还在QQ群里吵着闹着要SOP链接,听着叽里呱啦的西班牙语或不知什么地方的方言。虎扑自行车论坛如今依然是不少资深车迷学习探讨的地方,虎扑自行车论坛的幕后英雄版主功不可没。
业余玩家的训练效率经历了这些年有了很大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比赛的激烈竞争加剧。曾经的大车队想要用以前的战术赢得比赛变的不那么容易了。举个例子,现在四川的比赛,你以50的速度突围2公里,大集团也可以轻易把你抓回来。集团已经拥有了短时间高速度的能力。你可知道放在2011年左右,42的速度就可以突围到终点了。
那一般爱好者如何提升自己能力?和职业的车手比差在了哪?
我们对比下一般爱好者的日常就知道了:
一般爱好者骑车喜欢团骑,经常约在哪绕圈或者骑长途。而一旦团骑就避免不了热血澎湃的拉扯,经常让强度拉的很高。骑了一段时间就会由于各种原因不骑了,这导致了训练成果低下,参加比赛频率也不高,比赛经验和战术缺失严重。
而职业玩家的日常是什么呢?
1:科学的训练课表,知道今天骑什么,明天骑什么。
2:每个月安排了适当的比赛,比赛后会思考不足之处。
3:器材的合理配置,优化姿势与踩踏
4:比赛的时候,身体处于竞技状态
5:一门心思想赢(站台子)的精神
你说一般车友怎么赢,现在不是10年前了。按照这种娱乐模式,已经很难站的了台子了。
如今的业余比赛,专业队锦标赛的下来,想要赢也绝非容易。记得几年前全运会冠军马海军就说过,如今的业余比赛和以前专业比赛的强度是差不多的。至于多少年前,我感觉也没几年。
这其中有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业余自行车比赛基本里程短,赛道也不够复杂。与动不动180公里,还带爬山的职业比赛相比。简单的多。业余选手不需要很强的有氧能力,也不需要高强度的间歇了。只需要跟住,再跟住,基本就是大集团到终点了。
如今的业余自行车比赛,水平之高,前所未有。我也相信,在过不久,业余与专业的鸿沟将要慢慢填平。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米九江在山地自行车联赛上与专业队一较高下,封宽杰更是在今年拿下了山地自行车联赛第一名。足以证明,业余自行车选手是可以朝上走的。之所以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愿意上去,更大的问题还是身份的原因。当你发现专业队的生活和自己目前的状态一对比,大部分在外面自由惯的业余运动员更不愿意进入这座围城了。
目前中国自行车协会正在大力推进业余自行车运动员朝上走的改革,中国自行车还是个学生,这些推动者都将是未来中国自行车站在更高领奖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