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张吹迷经常到底吹嘘吹神唱片销量全球第二,亚洲第一,华人第一。感觉已经吹成了事实。
而对于销量数据,基本有三个代表性的版本,一个是1.2亿,一个是6000万,一个是2500万。
先说1.2亿,这个不容置疑早被证实是假的,这个数据的来源是在2006年时网上出现的一个所谓的IFPI排行榜单,原榜单23名的1.2亿的韦唯,后来被吹迷改成吹神。吹来吹去又吹越广,甚至被一些地方电视台都引用了,这下不得了,居然被吹成了“事实”,感叹吹迷的力量真是恐怖。
再说6000万,这个是环球官网的数据,很多人认为很官方,张吹神是2003年加入环球的,在最辉煌的时期是子宝丽金度过的,所以作为二东家环球官网里对歌手介绍的唱片数据并不能认为是官方。
最后说说这个2500万,这个数据也与环球有关,就是2003年5月份张吹神加入环球时,环球总裁奖了个金话筒,在宣传时称张累计60张唱片,累计销量2500万张。当时香港东方日报做了报道。
你们认为哪个数据最真实或者说最接近真实呢?
我们大概分析一下:
先说香港,香港唱片的辉煌期其实是80年代中后期后90年代初期。市场容量很小。一张唱片年度销量达到5万张就叫白金唱片,2.5万张就叫金唱片。十多万张就可以角逐冠军。根据网传张学友是16白金+2金的可观的数据,意味着有超过42张年度销量不足2.5万张。我们估算即便张学友在香港累计销量很难超过200万张。四大之间的总销量差距估计在50万以内。至于有吹迷提IFPI香港数据,说一下这个网页是2002年建立的,里面数据错误百出并且遗漏年份很多。仅看看就可以了。
再说最大的国语市场台湾,张有三张唱片销量过百万,确实很不错,但是大概只有十张唱片达到10万张,有很多粤语专辑和拼凑的专辑不足1万。因此个别销量高的专辑往往给人错觉以为总销量也很厉害一样。
至于内地,没有唱片数据,新马的销量都可以忽略。
特别严重补充一点:有人说列的销量只是一年的总销量,但是唱片可以年年卖。这种说法好像是正确。但是别忘了唱片跟电影一样时效性很强。唱片的主要销量还是在前几周或者说前一个月。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港台机构都是按周来统计的原因了。经过一些周数后,周冠的唱片慢慢开始掉队直至掉出榜单。而歌手们为了保持人气热度和唱片销量,就必须不断的推出唱片,所以一些顶级歌手一年可以推出六七张唱片。所以一张唱片的主要销量就是前一两个月,年度销量基本就确定了唱片的总销量,后面虽然理论上还有卖,但是都可以忽略了。
张学友的《吻别》在台湾卖了136万张,全球卖了400万张。我们可以大概做个参照,对于这种代表性很强的唱片这是1:3的比例,张学友在台湾总共卖了约800万张唱片,那么按照这种比例全球就接近2500万张。当然这个仅供参考。
综上,个人认为张学友截止2003年唱片销量2500万张是最为靠谱的。至于2003年以后推出了几张唱片,但是销量惨不忍睹,加上唱片市场萧条都可以忽略掉。
坚决打击张吹迷,还原事实真相。
而对于销量数据,基本有三个代表性的版本,一个是1.2亿,一个是6000万,一个是2500万。
先说1.2亿,这个不容置疑早被证实是假的,这个数据的来源是在2006年时网上出现的一个所谓的IFPI排行榜单,原榜单23名的1.2亿的韦唯,后来被吹迷改成吹神。吹来吹去又吹越广,甚至被一些地方电视台都引用了,这下不得了,居然被吹成了“事实”,感叹吹迷的力量真是恐怖。
再说6000万,这个是环球官网的数据,很多人认为很官方,张吹神是2003年加入环球的,在最辉煌的时期是子宝丽金度过的,所以作为二东家环球官网里对歌手介绍的唱片数据并不能认为是官方。
最后说说这个2500万,这个数据也与环球有关,就是2003年5月份张吹神加入环球时,环球总裁奖了个金话筒,在宣传时称张累计60张唱片,累计销量2500万张。当时香港东方日报做了报道。
你们认为哪个数据最真实或者说最接近真实呢?
我们大概分析一下:
先说香港,香港唱片的辉煌期其实是80年代中后期后90年代初期。市场容量很小。一张唱片年度销量达到5万张就叫白金唱片,2.5万张就叫金唱片。十多万张就可以角逐冠军。根据网传张学友是16白金+2金的可观的数据,意味着有超过42张年度销量不足2.5万张。我们估算即便张学友在香港累计销量很难超过200万张。四大之间的总销量差距估计在50万以内。至于有吹迷提IFPI香港数据,说一下这个网页是2002年建立的,里面数据错误百出并且遗漏年份很多。仅看看就可以了。
再说最大的国语市场台湾,张有三张唱片销量过百万,确实很不错,但是大概只有十张唱片达到10万张,有很多粤语专辑和拼凑的专辑不足1万。因此个别销量高的专辑往往给人错觉以为总销量也很厉害一样。
至于内地,没有唱片数据,新马的销量都可以忽略。
特别严重补充一点:有人说列的销量只是一年的总销量,但是唱片可以年年卖。这种说法好像是正确。但是别忘了唱片跟电影一样时效性很强。唱片的主要销量还是在前几周或者说前一个月。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港台机构都是按周来统计的原因了。经过一些周数后,周冠的唱片慢慢开始掉队直至掉出榜单。而歌手们为了保持人气热度和唱片销量,就必须不断的推出唱片,所以一些顶级歌手一年可以推出六七张唱片。所以一张唱片的主要销量就是前一两个月,年度销量基本就确定了唱片的总销量,后面虽然理论上还有卖,但是都可以忽略了。
张学友的《吻别》在台湾卖了136万张,全球卖了400万张。我们可以大概做个参照,对于这种代表性很强的唱片这是1:3的比例,张学友在台湾总共卖了约800万张唱片,那么按照这种比例全球就接近2500万张。当然这个仅供参考。
综上,个人认为张学友截止2003年唱片销量2500万张是最为靠谱的。至于2003年以后推出了几张唱片,但是销量惨不忍睹,加上唱片市场萧条都可以忽略掉。
坚决打击张吹迷,还原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