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壶吧 关注:60,096贴子:101,836

日本铁壶的堂口与流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本铁壶分为南部壶与京都壶两派,南部壶(南部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南部,而是指日本历史上被姓“南部”的氏族统管的地域),喜好茶道的寻常人家多用此类壶,特点是壶身与壶盖整体铸造、讲究朴拙。京都壶,本供殷实家庭使用的京都壶,基本特征是有铜质的壶盖,并有及其复杂工艺的装饰。属于收藏品的范畴,工艺精致,以龟文堂、龙文堂、金寿堂、光玉堂四大堂口以及一些著名的釜师为代表。
日本老铁壶的“堂号”就是相当于今天作坊或是公司,堂主相当于今天公司的董事长,堂口里的釜师,就是铁壶的制作者。铁瓶的产地最有名的是京都的龙文堂与龟文堂,金寿堂 ,光玉堂,其中龙文堂以它的铜盖而闻名,在日本甚至有人只买铜盖。
著名的“龙文堂”的创始人四方安之助(1780~1840年),是龙文堂创办人龙文的儿子。龙文于1770年来到了京都做铸物师,他的儿子四方安之助继承他的名字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坊,即初代龙文堂。龙文堂是日本铁壶史上第—家采用脱蜡法精铸铁壶的,名望影响日本及欧洲长达百余年。在龙文堂鼎盛时期,—年所造铁壶也不超过150把,其稀有性可见—斑。
四方安之助的两个得意门徒——日本铁壶史上大名鼎鼎的波多野正平和初代秦米藏(也称秦藏六或藏六),造化各有不同,波多野正平(1812~1892年)学艺大成后,尤以脱蜡制造而出名,满徒离开龙文堂后,他自立门户自许为龟文,创建了自己的堂号“龟文堂”。龟文堂曾因创新进取一度超越了龙文堂在日本铁壶界的声望。龟文堂系的主流作品,除著名釜师自成一格的壶风外,就是龟文堂波千鸟系列的以山水、鸟、虫、兽、舟、桥、花、草、木为题材的铁壶。但壶的提梁却一律都是采用了龟文堂特殊发明的“S”形可拆卸式的提梁。
秦藏六(1823~1890年)在掌握了腊铸法后对中国青铜器文化极感兴趣,以致在后来他所制作的铁壶等茶道用器中多次将中国西周时期许多青铜器上的图腾纹样铸在自己的壶身和器件上,形成独特风格。藏六釜师没有创建自己的铁壶堂号,后来所见到他造的壶体上一般有“藏六居造”、“藏六二世”、“三世”、“四世”、“藏六造”等章款。藏六的壶虽无堂号,但其壶身落款“藏六”也是一直代代相传,亦可等同于藏六堂也。
金寿堂的创办人雨宫宗兵和龙文堂的安之助不分伯仲,现在欧洲的亚洲民艺馆还收藏着金寿堂雨宫的作品,可看出金寿堂的历史地位。日本历史上能做金工的堂号很少,名师也就是那么几个,光玉堂是其中之一。此外,光宝堂、永宝堂、菊光堂、山玄堂也是金工大家。
以后会在本帖陆续增加介绍其他著名釜师,如宫崎寒稚,大西,高木,佐佐木,中三郎等等釜师。


IP属地:山东1楼2019-09-25 22:07回复
    宫崎寒稚家族简介
    寒雉家历史长达三百多年(1632年~平成),在1800年之后中间废绝了几十年,
    后来寒稚十代重兴(寒稚十代也就是四代木越的亲弟),保持了千家流派宗师千利休极其追求茶道清寂朴素的特征 。
    位在加贺藩的宫崎寒雉家,代代都称为彦九郎寒雉。宫崎家的寒雉是住在能登国,初代寒雉的爷爷是仁右卫门,父亲是彦九郎,有一个弟弟叫彦三郎义次。
    初代寒雉(1632-1712)
    初代寒雉名义一,号剃髮德翁,与正德二年二月逝世,享年八十馀岁。
    寒雉一开始被前田利常招来做兵器,后来利常以微妙院为法号,移居到金泽城时,寒雉就专门为裹千家流茶道中今日庵茶室的四代仙叟宗室的意见去製作的。
    六代尚友
    三代寒雉的外甥;殆与宽政十一年(1800)
    七代尚植
    殆与宽政十一年(1800)
    八代义光
    九代义尚
    原本的名字为彦兵卫
    十代尚幸
    据可靠资料显示,原本宫崎寒雉家废绝了一段时间;而让寒雉家再兴的就是十代尚幸,也就是四代木越三右卫门的亲弟弟。(应该是四代木越传授的铁壶制作技艺给十代寒稚,而且是木越的亲弟弟。)
    十一代寒雉
    安正四年(1858)继承了家业,活跃于日本美术协会;殆与大政四年(1916)
    十二代彦九郎
    十三代寒雉
    十四代寒雉
    昭和十五年(1940)出生于金泽市,十四岁时学习家业成为釜师,师事与第十二,十三代宫崎寒雉。平成六年(1994)继承为十四代。至今寒雉仍依仙叟的喜好来製作汤釜,视[简朴]为最重要的製作要素。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9-27 09:22
    收起回复
      2025-08-30 09:2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西清右卫门家族简介
      【大西清右卫门】千家十职御用釜师,清右卫门是通称,大西家自从日本室町时代(1338-1573)便开始制作茶釜,从初代的大西净林(1594-1682年)传承至今已有16代。大西家的作品有着典型的大西风格,只做传统器型,型至简,而韵极高。这也是大西家能入选千家十职御釜师重要的原因。
      大西家的祖先,是从山城国的南山城广濑村(现在的南山城村)来到京都,创建了大西家。当时,辻与次郎、名越净味、西村九兵卫等名匠都很活跃。第一代的净林在现在的居住地的京都三条釜座町创建了大西家,大西家一直持续到当代的第十六代的清右卫门。
      大西家源流:
      初代净林:天正十八年---宽文三年(1590—1663)。通称仁兵卫,隠居名净林。初代掌门的大西净林因为出生于广濑村,最初是姓广濑的姓,之后改为大西姓。是他确立了当时适合草庵风的作品风格,他大量地制作了有独自的装饰地纹和毛切的釜,还制作了各种形状的蕨形等的釜环。
      二代净清:文禄三年—天和二年(1594—1682)。通称五郎左卫门,名乘村长,隠居名净清,是第一代掌门净林的弟弟,古田织部·织田有乐斋的釜师,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第一名手,确立了初期大西家的作品风格,是大西家历代人物之中第一位被人们晓知的名手。
      三代净玄:宽永七年—享元年(1630—684),通称仁兵卫,隠居名净玄,第二代掌门净清的长子,继承了净林、 净清的作品风格,制作的是稍厚有光泽的书院风格的釜。
      四代净顿:正保二年—元禄十三年(1645—1700),通称清右卫门,隠居名净顿,第三代掌门的净玄的长子。
      五代净入:正保四年—正徳六年(1647—1716),通称新兵卫,隠居名净入。他制作的那个砂肌比净清的风格要有稍深的感觉,釜也比净清制作的釜要稍微厚一点,有地纹的作品和适合书院风大间的作品较多。
      六代净元:禄二年—宝历十二年(1689—1762),幼名清吉,通称清右卫门,名乘重义,隠居名净元。为了与第九代掌门的净元进行区别,这里称为「古净元」。净元成为千家的专职釜师,釜作自然也多,也确立了大西家的作品风格。
      七代净玄:享保五年—天明三年(1720—1783),幼名清吉,通称清右卫门,名乘末算,隠居名净玄。净玄的「玄」字,为了与其他的净元进行区别,被称之为「KURO玄」。第七代掌门的净玄是继第二代掌门的净清之后被大家认可的名手,是大西家崇拜的复兴之祖。
      八代净本:延享四年—天明五年(1747—1785),幼名清吉,通称清右卫门,名乘兼满,谥号净本。他的作品都是大西家的传统的作品风格,风格是雅致的打肌。
      九代净元:宽延二年—文化八年(1749—1811),幼名已之肋,通称佐兵卫,名乘保房,入道名了雪,隠居名净元。为了与古净元和净玄进行区别,被称为「佐兵卫净元」。作品风格与古净元一样是精作,也是一位名手。
      十代净雪:安永六年—嘉永五年(1777—1852),幼名清吉,随后改名为三右卫门,通称清右卫门,名乘长乔,隠居名净雪。有大西家传统的茶道风的小肌,美丽而典雅的作品较多,另外,编辑了“名物釜记”、“名物釜由绪闻信控”、“釜图(八卷)”等,调查、记录了三千家和诸流派的品味(喜爱)和名物釜的形态等,是大西家首屈一指的学者。
      十一代净寿:文化五年—明治八年(1808—1875),幼名清吉,随后改名为三右卫门,通称清右卫门,名乘道敬,隠居名净寿。他在近代的大西家的传统作风上,建立了独自的作品风格。
      十二代净典:天保十二年—明治二年(1841—1869),幼名清吉,通称三右卫门,谥号净典。作品风格是小肌,有看见过形状稍作变化的釜,釜耳有虾形的釜等,总体上不华丽,纤细的作品很少。
      十三代净长:庆应二年—昭和十八年(1866—1943),幼名清三郎,通称清右卫门,名乘孝信,隠居名净长。作品风格如他的性格一样忠厚老实,釜形也是规规矩矩的较多。
      十四代净中:明治二十一年—昭和三十五年(1888—1960),幼名清太郎,通称清右卫门,名乘高道,谥号净中。在继承京釜的大西风格传统的同时,还制作出许多变形的釜,特征是中斋宗匠的字和画铸入在釜中,成为华美的釜。
      十五代净心:大正十三年—平成十四年(1924—2002),
      幼名益三郎,通称清右卫门,名乘健生,隠居名净心,第十四代掌门的净中的次子。其作品风格是在荒肌上大胆地装饰图纹和文字。
      十六代清右卫门:昭和三十六年(1961—),幼名英生,名乘正晃。他着手研究芦屋釜的金属结构、成分、技法说明,成功地再现了被认为是秘法的「挽中子技法」。擅长制作纤细纹饰的釜。


      IP属地:山东3楼2019-09-27 10:06
      回复
        高木治良兵卫家族简介
        初代治良兵卫
          文政十一年至明治十八年(1828-1885),享年57岁。原名玉村氏,京都人,他和哥哥拜师于大西家十一代静雪,哥哥受大西家十二代静德及十三代静长的教导,并继承大西家一派;而弟弟则从大西家独立出来,于按政二年(1855)在三条釜座创业,取名为高木治良兵卫。
        二世治良兵卫
          文久元年至大正13年(1861-1924),享年63岁。与日本文人画家福冈铁斋私交甚好,并由铁斋翁提笔挥毫赠与“铁轩”之号二字,目前此铁匾仍挂于玄关门口处。二世治良兵卫、铁斋及幕府末期的歌人—大田莲月尼,三大名家当时一起合作制作了几件茶釜;茶釜上由铁斋作画,咏颂和歌并由治良兵卫烧制而成,引起收藏热潮。另外,明治改为大正元年时,建仁寺内默雷和尚的“无冷处”文字入的改元纪念釜师即为二世制作而成。
        三世治良兵卫
          昭和十年以后茶道的各流派所爱用的各种形制的风炉、茶釜等,也都传承先代的技术继续保持下去。代表作为山元春举画赞“布袋涂茶釜”、“松之圆釜”、“竹之圆釜”、“猿之圆釜”、大德寺内的数把铁壶、“平丸釜”、“铁五德”、等等众多
        四世治良兵卫
          明治四十四年至平成八年(1911-1996),享年85岁。四世治良兵卫将铁壶的表面技术进一步发展出另一种有如水墨画一般的地肌,衍生出新一代的京都釜制作工法。昭和六十年,接受京都府知事颁发的京都传统老铺表扬奖章。
        五世治良兵卫
          昭和十六年至昭和五十六年(1941-1983),享年42岁。四世的长男,攻读铸造学研究工法,朝向崭新的铸造法推进,但是不行英年早逝。
        六世治良兵卫
          昭和十六年至今(1943-)。本业为锤起师的三世美芳,是五世的义弟。在义兄急逝之后,他向四世学习釜的制作精进工艺,现为五世长男的教导者。目前在各地都常常有个展或二人展的展示,京都金属工艺研究会监事。平成十七年,阿弥陀堂釜及肩行风炉釜荣获京都迎宾馆收藏。六世治良兵卫表示,目前的作品系列将以银壶为其主要制作项目,铁壶方面将不会再有新品问世。


        IP属地:山东4楼2019-09-27 10:14
        回复
          木越三右衞门家族简介
          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加贺藩金泽,有一位叫做三右卫门的釜师,远自820余年前的永久二年,始祖三郎正秀原本居住在关东,十一代之后住在加贺藩。每一代都以木越为姓。第三十代的木越三右衞门正之因为作为京都的千家御用的釜师而闻名,他在德川时代末期的弘化二年一月十三日辞世,他也是釜师木越三右卫门的始祖。
          二代木越三右衞门 正光 法号:释净三信士
          江户期嘉永5年10月22日辞世
          三代木越三右衞门 正仲 法号:释惠观信士
          江户期文久2年8 月22日辞世
          四代木越三右衞门 正次 法号:释玄涛信士
          明治期5年11月20日辞世
          四代木越三右衞门在加贺藩是以釜师中的权威而著名,并特别被称做手取釜的名家。他教育他的亲弟弟,复兴了已经废绝有一段时间的宫崎寒稚家。
          让宫崎寒稚家再兴的十代宫崎彦九郎,就是木越三右衞门的亲弟弟。
          六代木越三右衞门 正治 法号:素光镜月正道居士
          昭和期11年2月26日辞世
          六代木越三右衞门在晚年在东京中风,他将木越家传下来的木型、烧型、园面等一切东西,交给了成为他弟弟的水野家第九代的源六正美。然而继承了七代目的源六正美后来也卧病在床,昭和13年3月还没来得及决定后继时就去世了。


          IP属地:山东5楼2019-09-27 10:16
          回复
            加藤忠三郎家族简介
            紫金堂为京都铁壶釜师系高级作坊,直至现代仍有传承,为日本茶道界高端茶具供应作坊,因其制器清雅,器身规整轻薄,出水设计良好,广受茶人青睐,多数情况下壶身并没有落款,特别的铁质,特殊勾把的持手设计辨识度高,是日本茶器中的知名产品。
            加藤忠三郎家制作茶器铁壶从初代一直传承至今天的十二代


            IP属地:山东6楼2019-09-27 10:19
            回复
              近代人间国宝角谷一圭简介
              角谷一圭(1904~1999)——金工·铁壶名家。近代日本基于传统工艺的保存与支持,推动文化保护法,将其各领域的艺术创作佼佼者给予经费的补助与保护,被指定者名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俗称<人间国宝>,角谷和长野垤志、高橋敬典、第十三代鈴木盛久三位一起,是日本四位人間國寶。在铸造这个领域只有少数四人获得这个日本当地至高无上的荣誉头衔。出身于大阪的角谷一圭即为京都地区的铸物重要无形文化财保持者,其作品数量稀少,氣息最高。
              从童年开始即帮忙父亲铸器制作,21岁于大阪府工艺展中展出之铁壶获奖,正式地开始创作。之后,在日本传统工艺展获得高松宫总裁奖 ,朝日新闻社赏得奖,昭和51年蒙赐动四等瑞财奖,53年日本国认定为"人间国宝"。之后,昭和48年和平成5年两度制作伊势神宫式年迁宫御神宝镜。
              1、1904(明治37年) 大阪に生まれる (本名・辰治郎)
              2、1947(昭和22年)昭和天皇 大阪府行幸の際 献上の釜を謹作
              3、1958(昭和33年)第5回日本伝統工芸展 高松宮総裁賞「海老釜」 (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蔵)大阪府芸術賞
              4、1961(昭和36年)第8回日本伝統工芸展 朝日新聞社賞「独楽釜」(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蔵)
              5、1974(昭和49年)著書「釜師 茶の湯釜のできるまで」(ナニワ社)刊行
              6、1976(昭和51年)勲四等瑞宝章 受章
              7、1978(昭和53年)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茶の湯釜)に認定
              8、1984(昭和59年)文化庁工芸技術記録映画「茶の湯釜 角谷一圭のわざ」製作 「馬ノ図真形釜」(文化庁蔵)
              9、1999(平成11年) 去世


              IP属地:山东7楼2019-09-27 10:24
              回复
                五郎三郎简介
                金家五良三郎是江户前期的铸金工,丰臣家家臣安藤氏后代,初期以铸造铁釜为主,通称[五郎三郎],法号[道圆]。宽永年间初代五良三郎创业于京都,以独特的着色技法【五郎三色】闻名于世。初代「金家」传至九代改「金谷」袭名金工名家至今。
                1.始祖(1581-1668)是丰臣家的武人安藤氏的孩子,对于鉄开发了独自的着色方法,被称作五郎三色,供世人赏玩。
                2.第3代因为茶器和书院的各种道具而被人所知。
                3.第5代有创新的才能。
                4.第7代,由工房进行了工业化的生产。
                5.第9代从金家更改为金谷。金谷五良三郎是金谷家中的名匠,对铸型雕镂铜色有者相当精细的技巧.明治廿二年(1889年)九月二日逝世,终年五十四岁。
                6.第12代,发明了緋色銅,以后这种发明成为了秘传。
                7.第14代金谷五良三郎,昭和七年(1932)出生于京都,师事于父亲也就是第十三代金谷五良三郎,昭和六十四年(1989)继承为第十四代金谷五良三郎,目前任京都金属工艺监事.


                IP属地:山东8楼2019-09-27 11:57
                回复
                  2025-08-30 09:15: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龙文堂堂主安之介历代简介
                  初代四方龙文
                  享保20年~宽政10年 (1735~1798)
                  丹波龟山藩士,制铜精艺,明合元年(1764)京都东洞院,发明用蜡型铸造的方式来制作铁壶
                  二代四方安之助龙文堂
                  安永9年~天保12年 (1780~1841)
                  初代的嫡子,文化2年(1805)中京区富,小路通四上大文字町住
                  四方龙文,名波雄、字鼎介,通称安之助,号龙文堂。作文房具、香炉等中国风的东西,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赏识。
                  三代四方安之助
                  宽政8年~嘉永3年 (1796~1850)
                  新泻医者良斋之子,文政10年(1827) 继承为龙文堂三代。
                  四代四方安之助
                  (又名龟次郎)
                  文化13年~明治17年(1816~1884)
                  釜师松下安兵卫的次子,龙文堂三代长女的女婿。
                  明治6年,维也纳博览会
                  明治9年,费城万国博览会
                  明治10年,第一回国内博览会 凤纹赏
                  五代四方安之助
                  (又名喜一郎)
                  天保14年~明治19年(1843~1886)
                  四代的长子,明治16年继承为龙文堂五代
                  六代龙文堂安之介
                  (又名沟口喜兵卫)
                  天保11年~大正10年(1840~1921)
                  五代的妹婿,钫师沟口喜兵卫家业
                  明治23年,京都美术博览会安之介获奖
                  明治25年,3等铜牌 宝珠型铁瓶
                  明治26年,芝加哥.哥伦布博览会
                  明治38年,第10回新古美术展览会2等赏青铜捲耳花瓶
                  明治44年,第16回新古美术展览会3等奖
                  七代龙文堂安之介
                  (又名沟口荣次郎)
                  明治6年~昭和7年(1873~1932)
                  5代次女的女婿 (第6代健在),大正10年继承为龙文堂七代
                  八代龙文堂安之介
                  (又名沟口安太郎)
                  明治33年~昭和(1900~1968)
                  七代的长子,大正13年东京美术学校铸造本科毕业


                  IP属地:山东9楼2019-09-27 11:59
                  回复
                    龟文堂堂主波多野正平简介(转载自小关说)
                    龟文堂波多野正平是1813年出生 -1892年去世,少年时候的他就进入龙文堂和四方安平 也就是二代安之介学习铸造,就是1828年进入龙文堂,在龙文堂学习。本名 秦 正平(秦姓 日本姓氏书籍里 记载 非常有可能是 ,中国秦代移民后裔,徐福东渡 童男 童女 后代,当然这只是一种yy)。弟弟 秦臧六(上文已做详细介绍)也是大名鼎鼎。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也看到一件器物底部,有 秦正平 的印章。不过为什么改姓波多野就不得而知了。
                    龟文堂极有可能在安之助去世几年后,从龙文堂独立出来创立龟文堂,这部分没有详细史料可以佐证。但可以确定的是,查阅平安人物志770页 天保九年(1838)中尚未记载龟文堂的资料,到了嘉永五年版(1852),就已经记载关于龟文堂的资料,因此保守估计龟文堂最早可能是1852年创立,初代波多野正平39岁左右,正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时候。当然龟文堂在一些其他文献中也可也找到踪迹。
                    这个时期的 龟文堂 初创阶段。每个产品都是原创,大多是用 正平之印 龟文之印 也有少部分 用琵琶湖东的 印章。
                    由于 龟文堂 在龙文堂学习过,有传言说:龟字的写法 很像龙字,其实龟文堂的叫法 是 正平 得到一片甲骨文 上面有” 龟文 “二字,至于写法 ,我个人认为更像 董其昌,董其昌的 菩萨藏经后序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就有龟文的字样。
                    日本书里 一般称 龟文堂为,能登川龟文堂正平,这个名字的由来。应该是龟文堂设立于今日的日本滋贺县近江市・能登川町附近,因此冠上能登川。龟文堂铁壶 上面经常有山水,灵感也应该来至 琵琶湖。
                    龟文堂 波多野正平的铁壶和文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深受赖山阳(赖襄)的喜爱,所以早期作品中经常有赖山阳的诗句(图)作为图案。 也因为赖山阳的三子 赖山树三郎的牵连 他也在安政大狱的事件 被关一年半之久 按照资料 安政大狱是1858-1859年 也就是龟文堂成立不久后 的事情 之后一段日子都是颠沛流离的 看来他的人生也是跌宕起伏。 也曾得到了大文人 大书法家 巌谷一六 的帮助 巌谷一六 号一六居士。所以 龟文堂 波多野 正平的壶,受到文人的影响。也得到了文人的喜爱。
                    至于龟文堂 到底有几代的问题,博物馆给出的答案是,继承龟文堂 衣钵的是三代正平 二代正平确切的资料是在战争中死去,按照日本当时征兵的 年龄应该在16到20岁,至于16-20岁 或者15岁 ,二代正平有没有做过壶,我觉得争论的意义不大。至今没有见过实物,就当作悬案吧。龟文堂现在的继承人还在世,但是过着避世隐居的生活,不希望被打扰。


                    IP属地:山东11楼2019-09-27 12:21
                    回复
                      近代人间国宝长野垤志简介
                      明治卅三年(1900)出生于名古屋,日本松藏,父亲为长野未松。长野垤志原学习电机相关,并在东京的变电所工作,后因为对艺术有兴趣,大正十三年(1924年)受雕金信田洋、漆艺家伊藤隆光影响而研究铸金,并师事于铸物师古美术与铸金技术的相关指导;昭和六年(1931年)结识名古屋釜师伊藤一正,开始投入茶釜的研究;昭和八年(1933年)作品「青铜放盘」在第十四回帝展中获为特选。遂辞去变电所的工作,自立门户专注于金工之职。
                      长野垤志的代表作品為「海空壶」,著有《茶之汤釜全集》、《天明釜》等书目,这些着作可谓是日本茶道界的巨着。昭和卅八年(1963年)长野垤志被认定為日本「人间国宝」。昭和五十二年(1977年)歿,享年77岁。长野垤志的次男,本名裕,继承為二代长野垤志,1941年生,担任日本工艺会正会员、日本传统工艺展监查委员。


                      IP属地:山东13楼2019-09-27 12:30
                      回复
                        惺惺堂 紹美榮佑简介
                        (1839~1900)
                        绍美荣佑为金工世家金谷五郎三郎家养子,是堪比日本金工世家中川净益家族的金工师。绍美十八岁时到金谷家开始学习金工,并在午休时间到其他的金工作坊学习了很多的金工技术和技巧。后因故离开金谷家独自立业,并且聘请了两个弟子,在资本上得到了北重先生的支持。当时用的名字仍沿用在金谷家的文次郎,但是并不受好评。后改用学习茶道时宗匠给的名字“绍美”。 绍美在三十岁的时候成家,并且严守事业,作品开始卖到大坂、东京、名古屋等城市。
                        在此过程绍美也不断的改良研发出新的各种金属发色法,不仅接获宫内厅“日本处理天皇等事物之部门”赋予的制造美术金属品的命令,也在明治十一(1879)到巴黎博物馆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展出使用新发色技术而制造的作品,后来也到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等博物馆的展出。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9-09-27 12:45
                        回复
                          大国寿郎 简介
                          大国寿朗(1856年---1934年) 日本明治时期人,是一位长寿的铁壶创作艺术家。大国寿郎早年服务于龙文堂系统,而后自立门户,雅号梅翁、春霞堂、铁仙等。春霞堂为大国寿朗创作颠峰期使用之斋号,所见属款春霞堂之大国壶均非泛泛之作。
                          日本铁壶发展至明治时期是尤为尊崇匠师的时代,名家与名作更是倍受追捧。京都名家初代大国寿朗以擅长工艺繁复的图文作品闻名,其作铸工精湛,擅于镶刻,表现力丰富,使其即使与同时代名家相较也有独树一帜之傲。大国寿朗生逢其时,铁壶需求十分畅旺,时代养成一代名师的创作之路。寿朗一生作壶多,生涯颠峰得到日本皇室的肯定与定制。大国寿郎作品以繁复的装饰技法见长,可说是铁壶花货第一家。寿郎此种在砂模上精细刻划出反模成就的铸物工艺,目前工艺师已难以追越。
                          日本铁壶在明治时期达到鼎盛,作壶名人对中国文化极其崇拜,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壶上出现岁寒三友、四君子、汉唐诗文、竹林七贤及中国青铜器造型,可见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程度。大国寿朗,几乎就像中国艺术家,专精于汉诗题材,字体优美、笔意流畅,所有作都具有汉文化特征。作品常塑有梅兰荷菊并以诗词附之!不仅梅、兰、荷、菊造型生动,更以楷书、行楷、行书、草书四种不同的字体风格来展现诗词。可以这样定义:大国寿朗不仅是铁壶名家,还是一名集雕塑、字画、诗词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家!


                          IP属地:山东15楼2019-09-27 12:51
                          回复
                            龙文堂,上田照房简介
                            上田照房,活跃于江户末至明治时期(1868~1912)。
                            作者以其精美绝伦的阴刻阳雕技法为当初知名品牌商家邀请订制作品,同时形成了其众多个人“上田照房”、“上田造”、“照房”、“照房造”的章款、字样、留款位置及排列造型。与后来大部分一个名人对应一家铭文不同的是,上田照房给多家知名堂号做过铁壶,至今常见的有龙文堂、金龙堂、光龙堂和晴寿堂等


                            IP属地:山东16楼2019-09-27 12:54
                            回复
                              2025-08-30 09:09: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川浄益 简介
                              【中川凈益】是日本金銀銅器茶具制作世家,是千家十職之一。千家十職是專門為千家(千利休家族)生產茶道用具的十個家族,他們以世襲的稱號作為家元(家主)的名稱。
                              在日本的金工界,中川凈益,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代稱。
                              1、初代中川紹益 紹高 (1559-1622)最早和祖先一樣制作武器、鎧甲,但因一個機緣受到千利休指導,而開始制作茶具成為現在家傳的行業。
                              2、二代中川凈益 重高(1593-1670)寬永年間成為千家十職之一。和富商佐野(灰屋)紹益的名字易混淆,因此改名為凈益,日後世代延續凈益之名。
                              3、三代中川凈益 重房(1646-1718)發現制作困難的砂張(銅,錫,鉛的合金)制作技術,留下許多傳承名品。
                              4、四代中川凈益 重忠(1658-1761)
                              5、五代中川凈益 賴重(1724-1791)被表千家八代重用。晚年遭遇大火,所有家產一夕蒸發。
                              6、六代中川凈益 賴方(1766-1833)傷害了表千家八代,所以被禁止和表千家來往,此後只負責茶道里千家流派的事情。是歷代第一位愛好茶道的人,有著‘宗清’的茶名。
                              7、七代中川凈益 賴實(1796-1859) 自大火後中興中川家業的靈魂人物。
                              8、八代中川凈益 幾三郎(1830-1877)設立‘凈益社’,並且致力推廣日本美術到世界各地,但經營不善公司倒閉,郁郁而終。
                              9、九代中川凈益 益之助、紹芳(1849-1911) 在日本茶道衰退時期繼承家業,但振興家業不順利,晚年因而染上酒癮。
                              10、十代中川凈益 淳三郎、紹心(1880-1940)從小就外出修行,父親過世後的繼承人。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軍需還清負債,重新再建中川家的基礎地位。
                              11、十一代中川凈益 紹真(1920- )


                              IP属地:山东17楼2019-09-27 1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