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的“自我反省”与“奋发图强”。在80年代初期,航空工业部为了编纂行业史,在1984年6月举行了以中国航空史发动机分编委员会为主的主轴编史会,编委会在初步讨论和汇总航发工业相关厂所史料的基础上,酝酿和起草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回顾和主要经验教训》,指出了我国此前航发研制中重生产轻科研、重引进轻消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中国航发工业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展开了以研制新一代先进航空发动机为目标的预言项目。
这就是1980年开始实施的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项目,当时所谓的“高性能”,就是指推重比大于8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这其中又分为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和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两个大型号。大推力涡扇发展到后来就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太行”(涡扇10)发动机。而中推在预研之初,也选定了一款西方产品作为参考对象,这就是后来作为三代中推代表之一的美制F404发动机。
80年代我国在搞航发的时候,对于预研这种事儿既缺乏经验又不明所以,总觉得预研发动机又不真上马大干,重要性有限,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不值得多搞投入,导致80年代的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在内容和资金上砍了再砍,从全机预研,十大专业收缩到以三大高压部件设计技术验证及强度设计技术研究为主,后又把高压压气机从全台七级验证缩减为仅前四级的验证,同时取消了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短环形燃烧室以及全尺寸高压涡轮性能部件的研制,其它专业的研究目标和规划作了更多的调整和缩减,诸多研究项目被迫终止。资金也从上亿元减少了几个量级,没钱没资源,那这个预研自然也干不下去。
第二件事情,80年代初在研制涡喷-13的后继发动机型号问题时,606所提出的以涡喷-13为基础,借鉴包括涡扇-9在内其他发动机进行改进研制新涡喷的方案在1983年正式立项,并正式定名为涡喷-14发动机。1984年涡喷14验证机正式开始研制,并在1985年底组装出第一台验证机。
也差不多这个时候,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项目也在1983年按照计划进入了,以先进部件技术研究为主,重点围绕三大高压核心部件及其相应的强度和数字控制系统的先进技术进行综合试验研究的阶段(此前主要是以定向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单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方法、计算方法、试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换句话说,这个阶段要开始搞部件试制了,而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关于引进F404发动机的事情也被提上议程。
先进涡扇,性能和技术先进性都是显而易见的,这很快引起了涡喷-14研制团队的紧张。怕什么呢,就怕自己的项目发生波折或者干脆被砍掉。涡喷-14与涡扇中推功能重叠(与涡喷-13的后续改型就更加了),相比中推性能落后,加上捆绑涡喷-14的歼-8III项目要迟到1986年才正式提出,如果没有穿越者的肯定,当年的涡喷-14团队倒确实有充足的理由“瑟瑟发抖”一番。结果就是涡喷-14的团队反复通过各种渠道向航空工业部询问和要求保证,确认自己所在的项目不会被轻易砍掉。
表明在1983年前后这样一个微妙的时间点上,整个航空工业在大调整之中都受到了剧烈的影响。
从1980年到1989年,虽然一直以F404作为目标参考,但由于没有像CFM-56那样直接接触的样机作为参考,加上整个项目在观念、资金保障和项目管理上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一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在涡扇中推研制领域并没有取得特别显著的进展。
这就是1980年开始实施的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项目,当时所谓的“高性能”,就是指推重比大于8的新一代航空发动机。这其中又分为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和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两个大型号。大推力涡扇发展到后来就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太行”(涡扇10)发动机。而中推在预研之初,也选定了一款西方产品作为参考对象,这就是后来作为三代中推代表之一的美制F404发动机。
80年代我国在搞航发的时候,对于预研这种事儿既缺乏经验又不明所以,总觉得预研发动机又不真上马大干,重要性有限,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不值得多搞投入,导致80年代的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在内容和资金上砍了再砍,从全机预研,十大专业收缩到以三大高压部件设计技术验证及强度设计技术研究为主,后又把高压压气机从全台七级验证缩减为仅前四级的验证,同时取消了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短环形燃烧室以及全尺寸高压涡轮性能部件的研制,其它专业的研究目标和规划作了更多的调整和缩减,诸多研究项目被迫终止。资金也从上亿元减少了几个量级,没钱没资源,那这个预研自然也干不下去。
第二件事情,80年代初在研制涡喷-13的后继发动机型号问题时,606所提出的以涡喷-13为基础,借鉴包括涡扇-9在内其他发动机进行改进研制新涡喷的方案在1983年正式立项,并正式定名为涡喷-14发动机。1984年涡喷14验证机正式开始研制,并在1985年底组装出第一台验证机。
也差不多这个时候,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项目也在1983年按照计划进入了,以先进部件技术研究为主,重点围绕三大高压核心部件及其相应的强度和数字控制系统的先进技术进行综合试验研究的阶段(此前主要是以定向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单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方法、计算方法、试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换句话说,这个阶段要开始搞部件试制了,而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关于引进F404发动机的事情也被提上议程。
先进涡扇,性能和技术先进性都是显而易见的,这很快引起了涡喷-14研制团队的紧张。怕什么呢,就怕自己的项目发生波折或者干脆被砍掉。涡喷-14与涡扇中推功能重叠(与涡喷-13的后续改型就更加了),相比中推性能落后,加上捆绑涡喷-14的歼-8III项目要迟到1986年才正式提出,如果没有穿越者的肯定,当年的涡喷-14团队倒确实有充足的理由“瑟瑟发抖”一番。结果就是涡喷-14的团队反复通过各种渠道向航空工业部询问和要求保证,确认自己所在的项目不会被轻易砍掉。
表明在1983年前后这样一个微妙的时间点上,整个航空工业在大调整之中都受到了剧烈的影响。
从1980年到1989年,虽然一直以F404作为目标参考,但由于没有像CFM-56那样直接接触的样机作为参考,加上整个项目在观念、资金保障和项目管理上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一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在涡扇中推研制领域并没有取得特别显著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