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62,521贴子:1,664,267
  • 18回复贴,共1

赵国兵器为何出现在辽宁、吉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96年2月,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到一枚极具神秘色彩的青铜戈,被专家认定为“蔺相如铜戈”。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与战国名相蔺相如相关的文物,是一件稀世珍宝。
这件铜戈,援部上扬,中部起脊前锋呈弧尖状,内有刃。铜戈一面有两行铭文,共16个字,刻划十分清晰。由于六国文字各异,故铜戈上的铭文目前仍有字未被准确辨识。吉林大学考古所的林沄、吴振武先生对铜器铭文进行了研究,确定铭文为:“*年丞 (蔺)相女(如),邦左囗鹿智,冶阳。”两行铭文中间的穿孔下有一“肖”(赵)字。从戈铭上看,“*年”为赵惠文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
文献记载,该年恰值蔺相如参与渑池之会迫秦王击缶而被拜为上卿之年。据了解,战国时期,青铜器属贵重器物,该器物是典型的王室用器,由赵惠文王亲赐给蔺相如的至宝。它并非普通兵器,而是一种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蔺相如铜戈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国内蔺相如相关文物迄今无传世的空白,而且对赵国当时的武器监造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资料,其意义十分重要。
专家认为,蔺相如铜戈很可能与蔺相如智战秦昭王“完璧归赵”的故事有关。从蔺相如铜戈铸造的年代、镌刻的文字内容分析,很可能是赵惠文王对蔺相如的奖赏之物。据长白县文化学者尹乐祝介绍,蔺相如铜戈并非一件祖传文物,它是在1981年6月,长白县八道沟镇葫芦套村农民车学信在村后山坡的石头缝中捡到。战国时期的赵国刻有铭文的珍贵兵器,如何流落到吉林边境长白县?这已经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团。


IP属地:辽宁1楼2019-09-08 17:58回复

    公元前241年制造的春平侯剑。剑身正面铭文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岳身。冶匋沥执齐。” 背面为:“大攻(通‘工’)尹肖(通‘赵’)闲。”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把春秋战国时期产自赵国的青铜短剑——春平侯剑。虽然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剑身无损,黑亮无锈,剑刃依然锋利,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七十年代,郭沫若考证此剑为战国时期赵国宰相监造的。那么,远在山西的春平侯剑是如何“跑”到辽南的呢?
      筑路工人挖出青铜剑,郭沫若确定为“春平侯”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春平侯剑长21.4厘米,宽3.12厘米,厚0.81厘米,中部隆起,刃部渐薄,呈扁棱形。剑临手柄处的正反两面均刻有细如发丝的精细篆书铭文,正面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岳身。冶匋沥执齐。”背面为:“大攻(通‘工’)尹肖(通‘赵’)闲。”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71年10月,庄河公路管理段工人在桂云花九炉屯北山头附近修公路时,在夹杂乱石的黑土层中挖出一条粘满黑土的棒状物。工人董春昌用双手抹去黑土,发现竟是一件还没有生锈的青铜兵器。木质剑柄已经烂掉,剑身却很完整,且黑亮无锈,剑刃看起来还很锋利。
      听说工地发现了一把剑,许多人都围拢过来观看。正在大家议论纷纷时,站在一旁的车夫坚持要摸摸。几个人拗不过他,就把剑递过去。车夫接过剑,大概是想试试这剑有多锋利,于是顺手向手中的铁锨砍了下去。不想这一砍却铸成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埋在地下2200多年的一把完好无损的古剑,剑尖折断。
      这柄青铜剑的出土震动了当时的中国考古界,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鉴定,该剑系战国时赵国“相邦”(即宰相)春平侯监造的合金青铜剑。据考证,剑身上的“四年”字样,指的是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也就是说,这柄深藏地下的青铜宝剑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按考古界的说法,这件兵器应称作“铍”(pí),是一种装在长木柄上的兵器,后人依据监造者的姓名将其命名为“春平侯剑”。春平侯剑出土后先藏于旅顺博物馆,后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被确认为珍稀的国家一级文物。
      考古专家郭大顺告诉记者:“这把剑并不大,但做工非常精细。虽然埋在地下已经2000多年,而且剑的手柄已经腐烂,但剑身仍然乌黑光亮,表面没有任何锈迹,剑刃还非常锋利,发出凛凛寒光。说明战国时期青铜冶铸技术已达到高峰。同时,也印证了古文献上‘强弓劲弩皆出于三晋’ 的说法。赵国当时属于地理上的三晋,能铸出这样的名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秦国攻打燕国的战争有关
      这把剑从公元前241年出炉成型,到1971年10月出土,春平侯剑在庄河地下已经沉寂了2212年。梳理这把青铜剑来源的历史脉络,透过古剑的幽幽寒光,我们可以解读出那时隔千年的历史信息。
      郭大顺介绍,战国时期,庄河归属于燕国。燕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00年),大将秦开东向击胡,率兵开疆拓界千余里,将燕国版图扩展到鸭绿江北岸,在东北建立辽东郡和辽西郡,庄河一带属辽东郡管辖。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为保燕国,密派荆轲赴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结果失败,秦王以此为借口大举讨伐燕国,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被迫匆忙逃离都城蓟,奔往辽东襄平(今辽阳市)避祸。不久太子丹自杀,燕王喜派人将太子丹首级交给了秦将李信。
      郭大顺指出,太子丹逃亡辽东,普遍认为可能会有两条路线,一是从北京出发,过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进入今辽宁的朝阳地区,再辗转到辽阳;另一条则直接进入辽西走廊,从兴城、绥中直奔辽阳,此路虽近,却时常受海潮侵袭,一片水乡泽国,史载“深不载舟楫,浅不通车马”。
      那么,太子丹是从哪条路线来到辽阳的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由辽宁地区流传的有关太子丹的传说和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来看,太子丹很可能是逃逃停停,在秦军布下的天罗地网里东躲西藏,而四面追杀、分进合击的秦国追捕大军也是四处打探,深入辽东地区。这把剑可以证明,秦军最远处到了黄海边的庄河地区。
      由此可见,秦军强大到可以纵横千万里,触角到处皆为秦地,为华夏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征战东北的有力见证
      那么,这柄战国时期监造于今天山西附近的赵国青铜剑,怎么会千里迢迢出现在辽南庄河?又是谁将此剑带到塞外辽东的呢?
      就在庄河发现赵国春平侯青铜短剑不久的1974年冬,普兰店市(今普兰店区)后元台村民在农田挖沙时,发现了几件青铜兵器,尤以正、背两面刻字的启封戈最为引人关注。专家鉴定,启封戈铸于魏国安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背面有秦篆“启封”二字;与此同时,考古人员在本溪的火连寨也曾发现过产自越国的青铜剑;在抚顺发现刻有秦国国相吕不韦名字的青铜矛矛头;在吉林的一些战国墓中,还发现过出自赵国的“蔺相如剑”……


    IP属地:辽宁2楼2019-09-08 17:59
    回复
      2025-08-12 13:49: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也或许赵亡后,蔺相如后世子孙北上避乱隐居吉林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9-08 19:03
      收起回复
        代地初攻陷后逃往辽东的贵族或士卒?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9-10 01:02
        回复
          1977年,吉林省集安市阳岔乡高台村小学老师郭明君的父亲郭洪云在挖菜窖时,挖出1把青铜短剑。1980年1月,郭明君将这把青铜短剑送到集安市博物馆。博物馆张雪岩、孙仁杰同志立即到实地调查,得知出土地点在高台村七队大湖附近。这里群山环抱,集安至通化的公路经此通过。短剑就出在公路边约10米远的郭家院内。据发现人郭洪云介绍,短剑出土时,距地面深约1.5米,剑锋朝北、柄朝南。同时,还挖出大拇指般大小的铜钱,很薄,一捏就碎了。在距此处6米外的田地里和山坡上,还发现过陶片和铁箭头。此事,集安县文物保管所写成《吉林集安县发现赵国青铜短剑》一文,曾在《考古》杂志发表①。
          该青铜短剑呈墨绿色,剑刃锋利。剑身通长30.2厘米,其中剑身长23厘米,宽2-3.1厘米不等。剑身中部起一平脊,宽1厘米,厚0.8厘米。近刃部渐薄,断面呈扁六棱形。剑柄长7.2厘米,根部较宽,尾部较窄,只有2.5-1.4厘米不等。
          这把赵国阳安君青铜短剑,有铭文:“十(七)年相邦阳安君邦右库工师吏 朝冶吏疱 剂”20个字②。背面有5个字:“大攻尹□□”③。
          集安出土的这把青铜短剑,黄盛璋先生曾为其写过一篇跋文,题为《跋集安新出土阳安君剑》,亦刊发在《考古》杂志上。④
          曹定云先生在《东北出土的赵国兵器铭刻考释及相关问题》⑤一文中,重新考释了阳安君剑的铭文,并就一些相关问题提出重要见解。
          对于这把青铜短剑的一般问题,上述3篇文章已经基本搞清楚。但对阳安君其人,这3篇文章均称阳安君不载于史籍。《吉林集安县发现赵国青铜短剑》一文中写道:“古籍赵国无‘阳安君’的记载。”《跋集安新出土阳安君剑》一文中写道:“阳安君不见记载。”《东北出土的赵国兵器铭刻考释及相关问题》中写道:“阳安君,以往史籍未载。”
          由于这把青铜短剑出土地点重要,阳安君究竟是谁,古籍中有无记载,就应当弄清楚。于是,笔者作过一番考证,终于在《新唐书》中找到赵国阳安君的下落,可以说,古籍中对阳安君是有明确记载的。就此,已撰短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加以补充后,又在《燕赵文化》2006年第1期上刊发6。拙文发表后,陆续收到一些反应,除赞许者外,也有某些疑问。现就与赵国阳安君剑有关的诸如李氏族系、铭文识读及与春平侯剑、蔺相如戈的出土地点等相关问题,再作较细探讨。
          一、阳安君为李跻
          为考李氏族系,2004年11月12日,陇西挚友李枝葱先生寄来《唐书·李氏通族世袭一览》。摘要如下:
          始祖:理征。商纣时为大理官,不容于纣,处死。
          一世:李利貞。始祖理征之子。理征故后,为避纣乱,理征妻契和氏携子利貞避于陈地苦县,居李树下,因改姓李,乃李姓始祖。
          ......(略)
          十三世:李耳,字伯阳,又老聃、老子,周太史大夫。
          十四世:李宗,周封为干木大夫。
          十五世:李同,赵国宰相。
          十六世:李兑,赵国宰相。
          十七世:李跻,赵国阳安君。
          十八世:李恪,赵国大夫。
          ......(略)
          五十世:李昞,隋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公。
          五十一世:李渊,唐高宗。
          五十二世:李世民,唐太宗。
          此李氏族谱一至排到第八十世,及宋代。第五十三世以后,本文从略。


          IP属地:辽宁8楼2019-09-20 16:00
          收起回复
            再校以《新唐书·宗室世系上》可知:“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邑于苦县。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7”这就是说,老子李耳,是李氏得姓之祖李利贞的第13世孙。关于李利贞与李耳的世袭辈数,《新唐书》与《大唐玉牒》等李氏源流的有关资料说法不尽一致,但对于李耳与李跻的世袭辈数,是一致的。即李跻是李利贞的第17世孙。
            李耳“其后有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8”《新唐书》中这段史料的“赵阳安君”四字,一字千金。
            为了确认这段史料的真实性,有必要考察一番赵国史。李跻之父李兑,长期专权赵国,史不乏载。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为了致力于军事,把王位传给10岁上下的小王子何,任肥义为相国辅政,自称主父。3年后,赵武灵王把东安阳(今河北阳原东南)封给长子公子章,称为代安阳君,任田不礼为相。公子章不服其弟为王,于公元前295年趁主父、惠文王出游沙丘(今河北巨麓东南)的机会,发动叛乱,杀掉肥义。这时,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来,“起四邑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9”从此,公子成为相,封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封号奉阳君。公子章失败时,逃进主父所住的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便派兵包围沙丘宫,公子章死后,还围住主父不放,围了100多天,把主父活活饿死。由于当时惠文王年少,公子成和李兑专权。后来,李兑为相,长期专权国政10。
            公元前288年左右,在秦、齐、赵三强鼎立争夺宋国的情况下,宋国与韩国一样,失去大片土地。这时,魏昭王通过李兑牵线,入赵朝见赵惠文王,把葛孽(今河北肥乡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做为养邑,又把河阳(即河雍,今河南孟县西)、姑密(当在河阳附近)两地献给奉阳君,作为奉阳君儿子李跻的封地11。此事,零星见于多种史书。但由于司马迁作《史记》时出现一些错误,把与苏秦同时并有密切关系的李兑错记为赵肃侯时人,并与肃侯之弟公子成误为一人,使一些史实变得扑朔迷离12。由于《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蒙在苏秦身上的迷雾被学者揭开,李兑的身世变得明朗起来。《战国纵横家书》中称李兑为“税”或“脱”,其主要活动的年代不在肃侯时期,而是武灵王末年与惠文王初年。13《战国纵横家书》载:“谓齐王曰:薛公……以齐封奉阳君,使梁韩皆效地,欲以取勺(赵),勺(赵)是(氏)不得。身率梁王与成阳君,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而勺(赵)氏不得。”《战国策·魏策三》载:“叶(奉)阳君约魏,魏王将封其子,谓魏王曰:王尝身济漳,朝邯郸,抱葛孽、阴成以为赵养邑,而赵无为王有也。王能又封其子河阳、姑密乎?臣为王不取也14”。《战国策·赵策四》载:“谓齐王曰:臣为足下谓魏王曰:……王之事赵也何得矣?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负葛孽,以为赵蔽,而赵无为王行也。今又以河阳、密姑封其子,……15”。《史记·赵世家》谓赵惠文王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当即指魏王以河阳、密姑封奉阳君之子李跻之事16。时在公元前288年。
            以上所引诸多史料,绝非孤证,力可互证。赵国确有阳安君。阳安君李跻,是专权赵国多年的国相李兑之子。魏国送地给李兑之子李跻,地称河阳、密姑,此“河阳”,当是“阳安君”之“阳”之所本。
            据此可信,赵阳安君,姓李名跻。李跻,既是李氏得姓之祖李利贞的第十七世孙、老子李耳的第五世孙,又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十五世祖,亦即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十六世祖。这一辈一辈都是有名有事可稽的。这与《史记·老子传》、《李氏源流考》等到书的记载是一致的,与《大唐玉牒》的记载虽略有不同,但基本也是一致的。应该说,李跻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确有记载的人物。
            二、阳安君剑的铭文
            关于集安出土这把赵国青铜短剑的铭文,《考古》杂志1982年第6期发表时,将图二左右剑身铭文的图放倒了,给阅读和研究带来不便。
            对于铭文文字,原稿已基本考定:“十(七)年相邦阳安君邦右库工师吏 朝冶吏疱 剂”对于其中个别字,黄盛璋先生在《跋集安新出阳安君剑》一文中,作了辨析,指出,“十年”很可能是“七年”。同时,对年代、地名和关于铸造职官制度等,均作了考订,已大致清楚。但我觉得,铭文中的个别字,似须斟酌。从实物和放大的照片看,还应当是“十年”,而不是“七年”。从金文字典看,一般而言,“十”字,横与竖基本等长或横短竖长;“七”字,横长而竖短。
            曹定云先生在其文章中重新考释了该剑的铭文应为:“七年,相邦阳安君,邦右库工师吏 胡,冶吏 ,执剂”。背面铭刻为:“大攻 韩啻。”曹先生考证功夫深遂,所释铭文工稳。曹先生关于金文中“七”字横长、“十”字横短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可能是先生囿于未见实物,仅凭不甚清晰的图片将此字判断为“七”字,这是需要讨论的。因为这个字很关键,涉及到是“七年”还是“十年”,关乎阳安君为相时,是赵国哪一位王在位的问题,也关系到这把剑的具体年代问题。
            从实物看,此剑中的“十”字,竖长横短。将其定为“十”,比定为“七”,更为安稳一些。
            此“十年”,比照《史记》有确切记载的赵惠文王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17,当即指魏王以河阳、密姑封奉阳君之子李跻之事,时在公元前288年。
            此事,在《战国策》中亦有记载:“今又以河阳、密姑封其子”18。由此可知,这个“十年”,当为赵惠文王十年(公元前289年)。这就意味着,大攻尹的上限,可能不止于孝成王。这一点,与黄盛璋先生的分析有所不同,尚需深入研究。
            三、阳安君剑的器物称谓问题
            集安出土这把青铜短剑,与其相似的还有旅顺博物馆藏的春平侯青铜短剑。1970年秋,在大连庄河市桂云花公社岭西大队九如小队北山头东侧山下,出土1件青铜短剑,长28.4厘米,叶宽3.12厘米,厚0.81厘米,通体乌黑光亮,两面刻有细如发丝的蝇头小字,正面2行19字:“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军工师岳身,冶匋沥执齐”;背面1行5字:“大攻(工) (尹)肖(赵)閒”19。此剑铭文中的“军”,当为“库”字,乃“邦左库”。春平侯见于《战国策》,今见于著录的刻有“春平侯”文字的兵器已有数十件。“四年”即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此剑,近年已将其定名为“春平侯铍”。经曹定云先生考证,此剑铭文应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长身、冶匋 执齐”;背面1行5字:“大工尹赵閒”20。由此可知,此剑是由春平侯监造,长身主造、冶匋完成铸造的。
            就器物而言,阳安君剑与春平侯铍,当属同类。名称不一,有认识的差异问题。这是有待进一步搞清加以规范和统一的。铍是古代著名长兵器之一,它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过去出土的一些青铜铍曾被误作青铜短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作:“铍者,剑刀装也”。铍的外形极似短剑,其锋与短剑相同,平脊两刃,断面亦为六边形,长约30~35厘米,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在长柄上。后装长约3~3.5米的积竹柄或木柄,是一种极其锐利的刺杀兵器。但从集安及旅顺所藏两件青铜兵器看,茎的近端处均无圆孔。因此,似乎难以定为铍,仍当属剑。
            四、阳安君剑、春平侯剑、蔺相如戈的出土地点问题
            阳安君剑和在吉林省长白县葫芦套村出土的蔺相如戈一样,是迄今发现的与阳安君和蔺相如有关的唯一的文物,填补空白,意义重大。
            对于这几件赵国兵器,有论文判断其为出土于石棺葬等墓葬之中。为使难以到现场的研究人员了解阳安君剑、春平侯剑、蔺相如戈出土地点的有关情况,兹加以简要介绍。
            阳安君剑出土于集安高台子郭明君家的院子里,经与集安市博物馆孙仁杰、迟勇再度到现场调查,可以确认不是出土于高句丽古墓中。
            春平侯青铜剑,据发现者董春昌介绍,其出土地点是庄河市桂云花岭西九如北山头东侧第一道“淌石流”的山根下面,也不是墓葬。
            蔺相如戈,是1981年6月吉林省长白县八道沟镇葫芦套村农民在村北山坡起石建学校时,由车学信在石堆中发现的。21铜戈援稍上扬,中起脊,前锋稍尖,胡狭长,周缘均有刃,近阑部三穿,内有刃,一长穿。通长25.3、援长15.8、内长9.5厘米。戈上一面两处刻有铭文,共16字。一处在援本近阑处,刻一行2字:“相邦”。另一处在内部穿至端处,三行14字:“廿年丞蔺相如,邦左  智,冶阳。”两行中间穿孔下另有一“赵”字。据考,此廿年当为赵惠文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据曹定云先生考证,此戈铭文应是:“廿年,丞蔺相如,邦左 赵智 ,冶阳”。援部铭刻为:“相邦”22。
            蔺相如戈,出土于长白县葫芦套村山坡上的石堆中,经笔者与白山市文管办张殿甲和孙仁杰、迟勇两次到现场调查,明确此地是一道较长的“淌石流”,当初虽有些石堆,但因取石已被严重扰动而看不清原貌。现在,发现这批器物的石堆已不存在,仅存的几个小石堆,很难断定是古墓。
            在集安、长白县境内,现均未发现石棺墓。
            关于赵国的兵器流传到东北特别是长白山下、鸭绿江中上游地区的原因等问题,限于篇幅,于兹不赘。


            IP属地:辽宁9楼2019-09-20 16:00
            回复
              北宋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20-07-02 16:50
              回复
                也许当年赵国和现在的辽宁、吉林 有些关联


                IP属地:上海18楼2020-07-07 12:50
                回复
                  2025-08-12 13:43: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怀疑这类东西 可能是燕国在燕王喜初期与赵国征战缴获的兵器 后来被辽东远征军带到了长白山 或有可能是后来卫满那伙人带过去的。


                  IP属地:墨西哥19楼2021-10-21 09:28
                  回复
                    赵国联合夹击燕国。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1-10-21 10:37
                    回复
                      当年有人带过去的


                      IP属地:上海21楼2021-10-21 1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