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41年制造的春平侯剑。剑身正面铭文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岳身。冶匋沥执齐。” 背面为:“大攻(通‘工’)尹肖(通‘赵’)闲。”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把春秋战国时期产自赵国的青铜短剑——春平侯剑。虽然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剑身无损,黑亮无锈,剑刃依然锋利,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七十年代,郭沫若考证此剑为战国时期赵国宰相监造的。那么,远在山西的春平侯剑是如何“跑”到辽南的呢?
筑路工人挖出青铜剑,郭沫若确定为“春平侯”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春平侯剑长21.4厘米,宽3.12厘米,厚0.81厘米,中部隆起,刃部渐薄,呈扁棱形。剑临手柄处的正反两面均刻有细如发丝的精细篆书铭文,正面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岳身。冶匋沥执齐。”背面为:“大攻(通‘工’)尹肖(通‘赵’)闲。”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71年10月,庄河公路管理段工人在桂云花九炉屯北山头附近修公路时,在夹杂乱石的黑土层中挖出一条粘满黑土的棒状物。工人董春昌用双手抹去黑土,发现竟是一件还没有生锈的青铜兵器。木质剑柄已经烂掉,剑身却很完整,且黑亮无锈,剑刃看起来还很锋利。
听说工地发现了一把剑,许多人都围拢过来观看。正在大家议论纷纷时,站在一旁的车夫坚持要摸摸。几个人拗不过他,就把剑递过去。车夫接过剑,大概是想试试这剑有多锋利,于是顺手向手中的铁锨砍了下去。不想这一砍却铸成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埋在地下2200多年的一把完好无损的古剑,剑尖折断。
这柄青铜剑的出土震动了当时的中国考古界,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鉴定,该剑系战国时赵国“相邦”(即宰相)春平侯监造的合金青铜剑。据考证,剑身上的“四年”字样,指的是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也就是说,这柄深藏地下的青铜宝剑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按考古界的说法,这件兵器应称作“铍”(pí),是一种装在长木柄上的兵器,后人依据监造者的姓名将其命名为“春平侯剑”。春平侯剑出土后先藏于旅顺博物馆,后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被确认为珍稀的国家一级文物。
考古专家郭大顺告诉记者:“这把剑并不大,但做工非常精细。虽然埋在地下已经2000多年,而且剑的手柄已经腐烂,但剑身仍然乌黑光亮,表面没有任何锈迹,剑刃还非常锋利,发出凛凛寒光。说明战国时期青铜冶铸技术已达到高峰。同时,也印证了古文献上‘强弓劲弩皆出于三晋’ 的说法。赵国当时属于地理上的三晋,能铸出这样的名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秦国攻打燕国的战争有关
这把剑从公元前241年出炉成型,到1971年10月出土,春平侯剑在庄河地下已经沉寂了2212年。梳理这把青铜剑来源的历史脉络,透过古剑的幽幽寒光,我们可以解读出那时隔千年的历史信息。
郭大顺介绍,战国时期,庄河归属于燕国。燕昭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00年),大将秦开东向击胡,率兵开疆拓界千余里,将燕国版图扩展到鸭绿江北岸,在东北建立辽东郡和辽西郡,庄河一带属辽东郡管辖。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为保燕国,密派荆轲赴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结果失败,秦王以此为借口大举讨伐燕国,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被迫匆忙逃离都城蓟,奔往辽东襄平(今辽阳市)避祸。不久太子丹自杀,燕王喜派人将太子丹首级交给了秦将李信。
郭大顺指出,太子丹逃亡辽东,普遍认为可能会有两条路线,一是从北京出发,过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进入今辽宁的朝阳地区,再辗转到辽阳;另一条则直接进入辽西走廊,从兴城、绥中直奔辽阳,此路虽近,却时常受海潮侵袭,一片水乡泽国,史载“深不载舟楫,浅不通车马”。
那么,太子丹是从哪条路线来到辽阳的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由辽宁地区流传的有关太子丹的传说和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来看,太子丹很可能是逃逃停停,在秦军布下的天罗地网里东躲西藏,而四面追杀、分进合击的秦国追捕大军也是四处打探,深入辽东地区。这把剑可以证明,秦军最远处到了黄海边的庄河地区。
由此可见,秦军强大到可以纵横千万里,触角到处皆为秦地,为华夏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征战东北的有力见证
那么,这柄战国时期监造于今天山西附近的赵国青铜剑,怎么会千里迢迢出现在辽南庄河?又是谁将此剑带到塞外辽东的呢?
就在庄河发现赵国春平侯青铜短剑不久的1974年冬,普兰店市(今普兰店区)后元台村民在农田挖沙时,发现了几件青铜兵器,尤以正、背两面刻字的启封戈最为引人关注。专家鉴定,启封戈铸于魏国安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背面有秦篆“启封”二字;与此同时,考古人员在本溪的火连寨也曾发现过产自越国的青铜剑;在抚顺发现刻有秦国国相吕不韦名字的青铜矛矛头;在吉林的一些战国墓中,还发现过出自赵国的“蔺相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