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白垩纪前期英国与伊比利半岛的重爪龙(Baryonyx),被分类于斑龙超科的棘龙科。
-
进入正题前,咱们先提提「斑龙」。
-
「斑龙」这个名词一说出来,很多男性同胞会露出尴尬的邪笑------这名字与明代医学家徐春甫先生所编药典《古今医统》里,所载入的滋补药方「斑龙丸」,恰恰撞名(掩面)。

↑确认方子里没有「彩龙骨」后,我们可以肯定斑龙丸跟斑龙没有什么关系。
-
在徐先生故去后的恰好第八十年,影响古生物研究史的大事件发生了。
-
1676年,万里之遥的英吉利,一个矿洞中掘出的巨大股骨化石引起生物学家的重视,这块化石属于生活在侏罗纪的大型肉食恐龙:斑龙(Megalosaurus)所有。

↑史上第一块被认真对待的恐龙化石,属于斑龙的股骨部位,后续恐龙研究的开端。因为充满恶趣味的造型,斑龙的学名差点被命名为Scrotum humanum...(好孩子不要查)。
-
这个各种意义上「早期的」------无论是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还是在学术上被记载的时点上-----大型兽脚类恐龙,是史上第一种被科学方式命名的恐龙,也从此开启了对「恐龙」这类神秘而巨大的古生物之研究热潮。
-
早期考古对恐龙完全没有概念,只能从现生生物上找参考,于是斑龙破碎的化石,在多添了一些其他物种的标本瞎拼兼瞎猜后,复原图变成这个模样:
-

↑Samuel Griswold Goodrich 书中绘制的斑龙旧复原图(1859年)。
「首如鳄鱼,四足伏地;背部高拱,生于水际」,单看文字叙述,会觉得这是什么恐龙呢?
-

↑如果说上图生物的骨骼长这样子,是不是挺有说服力的? 图为伦敦自然史博物馆藏,重爪龙正模标本复原模型。

↑新考可知斑龙如同其他兽脚亚目恐龙般,后足强健且前肢较小,跟旧复原截然不同,图出自《Dinosaurs - Living Monsters of the Past》。
-
现在我们知道,斑龙当然不是这副模样;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1.5亿年前的白垩纪初期,大前辈斑龙都已绝迹,斑龙超科却演化出了一批奇特的后裔- -----棘龙科(Spinosauridae)在此时粉墨登场。
-
鬼使神差一般,它们的「龙设」却开始走上返祖路线------无论是造型还是习性上,都跟过往人们对斑龙的猜想越来越像。

↑Cisiopurple所绘制的棘龙科尺寸比较图,可详加观察本科各物种所共有的特征。
-
它们的口鼻部变得更长,乍看起来神似鳄鱼;前肢变得相对巨大,有些种类甚至跟后肢不相上下;脊椎拱起神经棘,导致背后看起来仿佛有个帆或鼓包。
-
最重要的是,相较于努力往陆地上发展的祖辈,棘龙科们很「反骨」地往水边跑,开始重拾了捕鱼的老勾当,过着与史前巨鳄们抢鱼吃的渔猎生活。

↑激斗!棘龙科似鳄龙(Suchomimus)与巨大的帝鳄(Sarcosuchus)相互威吓,Raúl Martín绘。似鳄龙跟重爪龙长相十分雷同,关于两者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争论一直没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