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31日漏签0天
芦台吧 关注:223,254贴子:5,873,56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7回复贴,共1页
<<返回芦台吧
>0< 加载中...

蓟运河的兴衰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陈氏比月
  • 初穿马甲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蓟运河的兴衰
蓟运河古称鲍丘水,元、明两朝称潮河,清代始称蓟运河。据史料载称,早在五代年间,蓟运河沿岸就出现了“万灶沿河而居,千帆顺水逐波”的盛况。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蓟运河为题撰文赋诗。“入望总弥漫,烟波互激湍。芦苇中人产,鱼虾上客餐。众流渲泻地,休做望洋观”,这首古诗,就是讴歌波涛激荡、丰饶富丽的蓟运河的代表作之一。
蓟运河干流河道始于蓟县九王庄,流经天津和河北的蓟县、宝坻、丰润、玉田、宁河、汉沽六个区县,经永定新河入海,全长144.54公里,。蓟运河下游南岸即为宁河县城芦台镇。
作为冀东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蓟运河曾经有过千百年的辉煌。
蓟运河蜿蜒曲折,河道宽阔,长达一百多公里。蓟运河水流湍急,流量很大,她不仅滋养、哺育着两岸的芸芸众生,也是京东和唐山地区重要的内河水运航道,她对推动国家与民族的经济建设,曾经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明代,为保证数十万戍边将士粮草所需,每年运粮船就有360多艘次,从江南各地经蓟州运到京城重地新仓(现宝坻)。清代修筑东陵所用的名贵木材、石料及其它原材料,大都是通过蓟运河运抵施工现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天津化工厂原材料和化工产品的运进运出;长芦盐场生产的大批量“长芦盐”,也多是通过蓟运河运往全国暨世界的各个地方。
我们老家的人亲切地称蓟运河为“大河(大字读上声)”。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蓟运河河深水阔,烟波浩渺,从来没见过枯水的时候。“河(单指蓟运河)没底、海没边”,半个世纪以前芦台老家流行的这句俗话,是千百年来对蓟运河水阔河深宏伟景观的口口相传。
在蓟运运河两岸,流传着很多神秘动人的故事。由于河道宽阔,水患不断,传说大河里有泥鳅精等许多巨大的鱼精在兴妖作怪。芦台、汉沽一带,是蓟运河的下游,这个河段深不见底,据老人们说,早年每到涨大潮的时候,曾经有不少人在河口见过成群的“江猪(大概是海豚、江豚一类的水生动物)”往来嬉戏游弋,这些见闻,更加丰富了蓟运河的生态传说。
蓟运河是连接内河外海的重要的水运航道,她曾经为整个流域带来千百年的福祉,正是蓟运河,孕育、成就并见证了古镇芦台的发展与繁荣。
唐山大地震之前,芦台有三条东西向的主要街道,其北街中段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叫“码头街”,俗称“爬街子(这里的爬字读儿化音)”。“爬街子”北头的蓟运河边,就是远近闻名的商埠码头。这个码头曾经是芦台人的骄傲,且至今令人称道。经由芦台的京奉铁路,将华北和东北紧紧连在一起。地处天津和唐山之间的芦台火车站,是冀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物资集散地,与之相呼应,蓟运河边的商埠码头,也就成了蓟运河水运航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民国初年起,芦台漕运、芦台车站——水旱两大码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着宁河商贸业的发展。
与蓟运河边商埠码头相交汇的“爬街子”,曾经是芦台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作为物资集散地的重要通道,这条不算长的“爬街子”,早年是一条用石板筑成的坚实路面,由北街通往摆渡口的这条道路逐渐增高。蓟运河的南岸,是一道凸起的防潮大堤。每当为船舶集输物资时,车夫、苦力和脚行们都要吃力地爬坡,久而久之,人们就将“码头街”形象地叫成了“爬街子”。
当年的“爬街子”是芦台唯一一条南北向的商业街,这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早年的“爬街子”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街面上布满了店铺、商铺、商号、饭店、烟馆和货栈。据考,芦台最大、最高档的饭庄——北竹林饭庄,就坐落在“爬街子”上。
与“爬街子”北头商埠码头并列在河边的是摆渡口,即芦台通往蓟运河北岸的木船摆渡。为了便于两岸乡民客商的往来,在宁河境内的蓟运河河道上,设有许多摆渡口,“爬街子”摆渡口规模最大,摆渡量也最大。这里的摆渡工具,是一条吃水很深的平板大船,看上去很是宽大,一次可以摆渡好几辆载满货物的马车。客商和乡民登船后,几个专业船工熟练地操纵着满载乡民及其车马物资的大船,一天到晚地往来摆渡。我们这一代人还清楚地记得,河边准备登船过河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从运营时间上比较,摆渡口似乎比商埠码头更为久远,直到芦台蓟运河大桥建成之后,这个摆渡口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旧时宁河人常说:“金宝坻,银武清,不如芦台一五更”。“爬街子”——摆渡口,曾经是芦台古镇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水位高的季节,蓟运河河面千帆竟逐,百舸争流,河道上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运河岸边,漕运大船尽泊,栉次鳞比,不见首尾;码头上下,南北商贾云集,比肩接踵,川流不息。这个漕运码头为古镇芦台带来了不尽的商机。
雨季是蓟运河水位最高的时候。每到雨季,河面几乎与芦台的街面平行。到了行洪的高峰时段,汹涌澎湃的洪水自大河上游倾泻而下,奔腾入海,一时惊涛拍岸,水激浪高,行洪景象极为壮观。此时的蓟运河烟波浩淼,波澜壮阔,河面赫然宽展了许多,一如庄子《秋水》所云:“泾流之大,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一眼望去,连对面的村庄也朦胧起来。
五十多年前,作为我们的传统竞技项目,每到夏天水面最宽的时候,不少半大小子跑到大河里游泳。经过一番打赌戗火,我们几个胆壮而又爱逞能的孩子总是光着屁股先行下水,结伴游到蓟运河彼岸。
作为一条运河,蓟运河经两岸人民疏浚而成。在千百年的疏浚过程中,蓟运河的中上游形成了大片大片的滩涂和湿地,这里土地肥沃,盛产芦苇,其“二十四挂苇滩”远近闻名,每年都能出产大量高品位的芦苇。在蓟运河中、下游流域的宁河农村,编织苇席曾经是支撑农民生计的重要手工业。
蓟运河河道宽阔,水文活跃,沿途沼泽港岔水脉相连,星罗棋布,水产资源极为丰富。蓟运河九曲十八弯的河道及其流域的“四淀二十一沽”,鱼鳖虾蟹等水产品多达四十余种。宁河的“三种宝”银鱼、紫蟹、芦苇草,其主产区就在蓟运河流域。蓟运河的镇河之宝银鱼和紫蟹,曾经是明、清两代的贡品;蓟运河流域郁郁葱葱的芦苇,为宁河的编织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蓟运河的东岸百里盐田,盛产享誉世界的长芦盐;蓟运河西岸数万亩良田出产的小站稻,曾经驰名天下。
蓟运河的下游,是咸淡水交汇的河段。遥想当年,这里除了淡水鱼外,还盛产梭鱼、鲈炸儿(鲈鱼)、刀鱼等多种“两合水”的经济鱼类。
蓟运河的下游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在芦台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至今还保留着“南船子(一说暖船子)”在蓟运河捕鱼的历史画面。所谓“南船子”,就是那些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水上的渔民家庭。据考,“南船子”大都是从白洋淀等地过来的“专业”渔民,大概因为口音与本地不同,一些宁河人误将他们当作了南方渔船。这些渔民将妇挈雏,常年在大河捕捞鱼虾,甚至连生老病死都在渔船上,大概只在冬天“封河”后才回到岸上小住。
芦台东南不远处就是入海口。半个世纪以前,蓟运河位于芦台、汉沽的河段,每年春夏之交都能形成刀鱼鱼汛。
“南船子”捕捉刀鱼多用“粘网”。刀鱼鱼汛到来时,只见“南船子”在河里布下层层“粘网”,船上的渔民急切地敲击着破旧的脸盆、铜锣,力图将更多的刀鱼驱赶进他们的“粘网”里。
刀鱼学名凤尾鱼。每当刀鱼鱼汛到来的季节,芦台街面上刀鱼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芦台人喜食海鲜,其中最为垂涎的是“河刀(刀鱼)海快(快鱼)、港(港读“讲”音,即盐池)梭鱼”,在这三大优质鱼类中,刀鱼位居首位。新鲜刀鱼颀长白净,如同刚刚打磨过的尖刀,银光闪闪,光彩照人。应季的刀鱼单尾多有半斤以上,烹而食之,味道极为鲜美,是人们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据前两年报载,长江河口的刀鱼,卖到2000元一斤,最贵的竟炒到6000元一斤。同长江河口相比,那时蓟运河口的大个刀鱼,品位应该更高。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才入夏时,蓟运河刀鱼大量上市,且价格极为低廉,就连暂住在国庄子村东头的几个铁匠,也经常在铁匠炉上支起铁锅,炖上满锅的大刀鱼。
蓟运河水产以淡水鱼为主。除了鲫鱼、鲤鱼、黑鱼、鲶鱼和“噘嘴鲢子”,蓟运河还盛产“红眼儿”、黄钻等经济鱼类。
黄钻学名鱤鱼,身子呈流线型,背青腹白、脑袋尖尖,生性十分凶猛,它以捕食各种鱼类为生,生长非常迅速,个头最大的能长到一百多斤。常见的黄钻多是十来斤重,是蓟运河及其附近开阔水域最为强悍的大型经济鱼类。黄钻肉质鲜嫩,非常好吃,但游速极快,很难捕捉。特别是十斤以上的大黄钻,大人们都怕它把自己的网具冲破,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更难望其项背。
在老家,“红眼儿”也叫“红眼樽子”,因两眼赤红而得名。它与梭鱼的外观、习性相差无几,只是个头偏小,最大的“红眼儿”也只有半斤多一点。“红眼儿”大概属于蓟运河的特产,也是当年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如今,黄钻在宁河老家已经绝迹。作为一个稀有物种“红眼儿”似乎已经在我国灭绝。出门在外几十年,天南地北去过不少地方,我特别留意过各处鱼类市场,见过不少黄钻,但从未见过“红眼儿”这种鱼。
芦台北街的西端有一条南北向的横街,俗称西街头子。出北街口沿西街头子南行到南街的西口,再往西去就是皇姑庄。皇姑庄地处蓟运河边。据民间传说,隋唐争战时,李世民率军驻在这个村庄,李的妹妹亦随军管理军务。李世民变成“唐太宗”之后,其妹也就成了“皇姑”,这个小村因之成名,称为皇姑庄。另外一种说法是,宁河东部地势低洼,其村名多带“沽”字。皇姑庄本名是“黄沽庄”,后来演变为皇姑庄。应该说,这里的“黄沽庄”之说较为靠谱。
横街与皇姑庄相连的,是一座宽不满两丈、长约三丈的石桥,人们称之为“西大桥”。西大桥坐落在小河子下游,北去一两百米就是蓟运河。这座桥是镇西乡民进入芦台的唯一通道,桥下的小河子是芦台与其西部乡村的“分界线”。
作为一座古桥,西大桥是小河子上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记述芦台城镇变迁的一处历史见证。这座古桥的设计独具匠心,建筑工艺也极为精湛。西大桥为单孔桥,其基础和底座均由大块的石料构筑,桥面由长长的青条石铺就。大桥的两边,每一边都等距离分布着九根方形石柱,石柱之间镶嵌着浅色石板,由铁箍固定,以之组成大桥的护栏。在桥两边的十八根方形石柱上,每根石柱顶端都雕刻着雌雄相间的狮子狗,或是瞪眼张口,或是呲牙咧嘴,十八只狮子狗胡灵活现,栩栩如生,颇具观赏价值。饱经岁月磨蚀,在桥面长长的青条石上,被往来的铁瓦车碾磨出两道深深的沟痕。桥边石柱上十八只神态各异的狮子狗,将蓟运河及其北岸的风光尽收眼底;桥面上的两道深深沟痕,镌刻、书写着古镇芦台的千百年沧桑。
为了找点旧时的感觉,2002年春天回老家时,我常常沿着小河子故道,经由西大桥旧址,信步来到蓟运河边。正所谓岁月沧桑,逝者如斯,寻觅坐落在小河子故道上西大桥,早已不见踪迹。在西大桥旧址,如今只剩下后来附加上去的、残破班驳的两条水泥护台,桥面上被岁月打磨得锃光瓦亮的块块青条石,不知垫进了谁家的宅基地;大桥两边方形石柱上的十八只狮子狗,更不知流落到哪个不见天日的地方。
踏上蓟运河边,河面上“烟波浩淼,波澜壮阔,千帆竟逐,百舸争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均已无从寻觅,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萧屑凄迷的景象。
三十几前年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荡平了唐山市区,也几乎荡平了芦台古镇,使之变成一大片废墟。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由于城镇规划滞后和人口管理失控,芦台城镇人口急剧膨胀,城市管理和环卫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多年来,蓟运河河边垃圾堆积成山,排污泵站马达昼夜轰鸣,污水、污物尽倾河中,加之上游截水断流,河水不能实现良性循环,这条曾经给芦台带来千百年繁荣的大河,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勃勃生机。
漫步运河防洪堤极目远眺,但见下游数十里河道污水横流,冒出水面的甲烷夹杂着呛人的臭气弥漫升腾。大河上下,水族绝迹,鸥鸟悲鸣,眼前的蓟运河如同百孔千疮的作孽乌龙,横尸旷野、贻害城乡。昔时大河鱼肥水美、浪遏飞舟的诱人景观,如今已经了无踪迹。 笔者注:
这篇文章写于2004年,所述蓟运河的污染景况,系成文时的景致。这几年回老家,目睹蓟运河道及其两岸开始出现渔者和釣者,且颇有收获,可见河道环境已经有所改观,且趋于愈来愈好之势。由于上下游负面生态的变化难于逆转,蓟运河水质、水量不可能恢复到半个世纪以前的水平。尽管前景并不乐观,但作为家乡人、作为吃蓟运河水长大的人,我对这条大河还是有着更多、更好的期待与祝福。 2015年9月写于大港油田


  • 贴吧用户_05VeNRA
  • 无与伦比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又臭又长


2025-08-31 19:34: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沉默是金
  • 呼风唤雨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Hiko9999
  • 呼风唤雨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过去应该能连到北京通州


  • 南无法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dlx009
  • 无与伦比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写的不错啊


  • TomLan7
  • 吧民代表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好


  • 快乐生活喜相逢
  • 初穿马甲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楼主有芦台及周边的旧照片么?怀念以前的芦台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7回复贴,共1页
<<返回芦台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