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837,155贴子:12,664,974
  • 34回复贴,共1

【转】清华竹简的部分内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怎么是怎么知道历史真相的?有三大武器:典籍、考古发现和逻辑。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西方有自成体系的神话,但中国的神话常常与历史混杂。我们认为天上的神灵原先都是我们的先祖:轩辕、颛顼、高阳等等,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在建立功勋之后升天,变成了神灵。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典籍。关于先秦历史,我们知道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史记》而来。
但是我们要知道,《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代,书中所写的商周历史,距离司马迁也有几百上千年了,那么里面是不是都准确呢?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8-17 12:29回复
    在发现新的史料前,我们只能有所怀疑,但还是要以已有的记载为准。这就是看待历史的方法论:除非发现新证据,否则不能推翻老的结论。
    比如一个老故事:烽火戏诸侯。史记原文是这样讲的: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看完有几个问题。第一,周幽王时代有烽火台吗?
    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烽火台最早的文献记载,来自《墨子·号令》:
    出候无过十里,居高便所树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这段记载中,需要加以解释的是“候”。在古代,“候”是军中的侦察人员,有斥候和烽候两种,前者是游动哨,后者是固定的观察哨。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是烽火的两种形式,从视觉原理上来看,人们在白天很容易看见烟,而在夜晚则能够清晰地看见火。这就对烽火报警有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白天点“烟”,夜晚点“火”。要使白天的烟浓一些,那就得用特殊的材料做燃料,比如狼粪。烽火台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我们所看见的这个样子。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8-17 12:29
    回复
      2025-08-30 15:16: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而墨子,已经是春秋末期人了,距离周幽王时代不算短。
      如果要建一个从王京到各诸侯领地的烽火台链条,西周有没有这个人力物力和财力?
      后来在《吕氏春秋》里看到这一句,疑心更重了: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鼓在古代是个神圣的器物,基本是在国之大事中使用,也就是“祀与戎”呀!只有打仗和祭祀的时候,才能用鼓。所以用鼓很过分,但还能理解。
      要说为了妃子一笑去点烽烟那也太荒谬了,就算周幽王有烽火台,他愿意为了博褒姒一笑而让人去点,他的下属都未必肯执行这样的乱命。毕竟在西周时期,天子和臣民的关系,并不像后代皇权那样独大。否则也不会有“国人”驱逐周厉王的事件存在了。
      但是,依然只能是怀疑,不能确证,直到清华竹简的发现。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8-17 12:30
      回复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简称,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全部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书籍,关键内容还顶级。除了《尚书》和类似《系年》的编年体史书之外,近2500枚清华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国别体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与《周易》有关的书……都是两千多年来没人见过的。
        为啥没见过?因为秦始皇焚书啊,很多古籍被焚毁了,后人也只能依照自己价值观来编故事。但是总有漏网之鱼,比如藏起来没被秦廷发现的竹简,到现代被挖掘出来,那不就能解决好多疑难问题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8-17 12:30
        收起回复
          清华简原系盗掘出土,具体的出土时间和地点已经无从得知,但最后落到了清华大学手里,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经过研究,专家们向清华大学提交了一份《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鉴定意见》。《意见》指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鉴定组认为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那么清华竹简里的“烽火戏诸侯”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是这样的:
          周幽王娶了来自西申国的王后,生了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周幽王又娶了褒姒,生了伯盘。他宠爱褒姒,准备改立伯盘为太子,就想废了宜臼。
          宜臼一看大事不妙,出逃到了舅家西申国。周幽王对褒姒和伯盘是真爱,害怕废太子以后还要回来争夺王位,一不做二不休,和伯盘一起带兵杀向西申国。
          西申是个小国,无法和周王室抗衡,他有一个很好的盟友曾国(不是湖北曾侯乙的那个曾国),看到西申国身处险境,就想帮忙,可惜自己实力也不够,于是去找犬戎一起反击。周幽王没料到杀出犬戎军队,和伯盘一起被杀,西周灭亡。
          西周灭亡后,宜臼并没有顺利登上王位。朝廷没有王,但宜臼和朝廷是对立的,大臣们拥戴周幽王的弟弟为王。叔侄之间又展开了长达21年的战争,最终,在晋国国君的支持下,宜臼获胜,是为周平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8-17 12:30
          回复
            清华有竹简,那北大有竹简吗?不仅有,而且也很牛。北大这批竹简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在2009年获赠之初就轰动了学界,当时北大历史系教授、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用“稀世”两个字来形容它们的价值。北大简里面,也讲了一个冲击历史观的事,说秦始皇死的时候,确实传位给了胡亥,而不是传位扶苏,后由赵高李斯搞名堂,更换了遗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8-17 12:35
            回复
              上面是这样写的:
              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大(叹)息,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谋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杀其兄父骨(扶苏)、中尉恬、大赦罪人……
              这段文字北大简第三卷中的《赵正书》。书中明确记载了胡亥继位是在李斯等建议下,得到秦始皇认可的过程。这与我们传统由《史记》得到了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的认知明显不同。《赵正书》有竹简50枚总近1500字。书中大部分篇幅记录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李斯被害前的陈词以及子婴的谏言等。负责本卷整理的赵化成先生认为,其成书年代可能在西汉早期。而书中称“秦始皇”为“秦王赵正”、称秦二世为“秦王胡亥”,说明作者不奉秦朝为正统,有可能为六国贵族后裔所作。但我对这个竹简所记载的东西是有怀疑的。因为司马迁的时代距离秦灭亡并不远,各种记载非常多,以司马迁的精细和严谨,这段历史应该不会搞错。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8-17 12:36
              回复
                讲到这里,顺便说说司马迁是怎么写《史记》的。跟我们想象的不同,司马迁并不是枯坐在那里,在古籍堆里到处翻,而是一边看古籍,一边实地考察。
                比如殷墟,司马迁就去过很多次考察遗址,并询问当地老人各种流传的故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8-17 12:36
                回复
                  2025-08-30 15:10: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0楼2019-08-17 13:20
                  回复
                    不错,算是精品贴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8-19 10:51
                    回复
                      很不错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8-19 11:10
                      回复
                        这些西汉早期甚至先秦竹简多会儿整理出版上市啊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8-19 11:12
                        回复
                          果然是赵正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08-20 2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