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事重镇
寿春,地处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水陆交通发达,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人评价称之“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江东之屏蔽,中原之咽喉”“有重险之固,得之者安。”故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我国古代,凡南北对峙,无论是想防自保,还是想拓疆扩域一争雄长,“未尝不先事寿春。”分治于南北的统治者无不视寿春为生命攸关的军事重镇,竭尽全力,往来争夺,战事频繁,规模巨大,堪称当时江淮诸城之冠。较大的战争如:公元前223年秦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打寿春。当时楚国兵力约也有60-70万,秦兵异常凶狠,楚兵大败,楚王负刍被俘,楚灭。公元383年前秦符坚亲率步兵,骑兵、羽林军共九十万。攻占寿阳(寿春)。又派七万水师从巴蜀顺长江东下,企图一举扫平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在丞相谢安的建议下,派谢石,谢玄率训练有素的8万北府军迎敌,在寿阳淝水之畔大败秦兵,秦兵损失70万,苻坚只身逃脱,不久秦灭。五代十国末期后周和南唐为争夺统治权,后周皇帝柴荣亲率领大将赵匡胤与南唐军战于寿春,留赵围困寿春达六个月之久,终夺取寿春,为赵匡胤帝业打下基础。南宋时期,寿春又成宋、金争夺的要塞,保住寿春,南宋就得安宁,寿春丢失,南宋就有危险,一个强攻,一个死守,发生过多次拉锯式的争夺战。经统计,自秦至清末,寿春发生过五万人以上的战争三十余次,其中二十万人以上的战争达十几次之多。频繁的战争,使寿春城一次次被毁,规模一次次缩小。现存的寿县县城是北宋熙宁年间依唐时规模重建,南宋时为防金外贴砖石加固,明时大修。在频繁的战争中,寿春古城总算保存下来了。但有的城市由于战争,毁于兵,从此消失。例如寿春县南部芍陂塘畔的安丰县,自南北朝梁建立安丰县至元末已八百多年历史,做过安丰郡、安丰路和安丰军的治所,由于刘福通拥韩林儿建立政权,都安丰,招来张士诚派部将吕珍攻城,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朱未至,城陷,刘福通败亡。三年后,朱元璋尽取安丰路地,生擒吕珍,安丰县城毁于兵燹(xiǎn显,火),安丰县建制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