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时人评及谢灵运山水诗往往以其“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为憾,似已成为公论。本文旨在挖掘谢灵运山水诗之丰富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在与同时期文坛山水诗创作的比照中,论证谢灵运山水诗之玄理与山水之景在诗人生命情感的统摄中交融统一,而非牵强累赘之物
【关键词】 玄言尾巴/玄理/心灵/解脱/融合
谢灵运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之鼻祖,但通常我们在肯定谢诗的文学史地位时,却不无遗憾地认为其“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①,即他的山水诗尚未摆脱魏晋玄风影响,从而表现出理与山水的分离。虽然时下一些学者已对此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此论尚未引起学术界及读者的充分重视,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依然为学术界共识。就笔者对谢诗的考察而言,所谓谢诗的“玄言尾巴”不能简单地从诗歌发展的逻辑顺序上否定它,这个问题比目前所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本文拟作一探讨。
一
在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一书中,可称得上是山水诗的共三十七首,其中以理结尾的有二十一首,在这二十一首诗作中,可称是玄理的有十三首,玄理多来源于《庄子》与《周易》,玄理之内容正指向庄学之核心: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淡泊名利。这些玄理仅是玄言尾巴,还是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可以先看几条前人关于谢灵运诗的论述。黄子云说:“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旨,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1](P862) 方回云:“灵运诗之所以可观者,不在于言景,而在于言情。‘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如此用工,同时诸人比不能违也。”[2](P1857) 方东树评《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时说:“‘感往’(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与‘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皆一类见道语,庄子、屈子、贾生多有之,杜公、韩公亦多有此,皆根柢性识中所发,非袭而取之,可冒有也。”[3](P152) 不难看出,在这些精审简要的论述中,论者都看到了谢灵运山水诗玄理中所蕴涵的个体生命的苦痛情韵,多从理与情的统一中肯定谢诗玄理的存在价值。白居易也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需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协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木。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4](P247) 的确,谢灵运以其高世之才,在政治上频频受挫,满腔愤懑,无处抒发,遂登山临水,寻幽入仄,借山水解放困顿挫折的生命,止泊矛盾骄躁的灵魂。因此,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染有诗人浓重的自我情绪体验,玄理也因此带有了强烈的情感特征,成为诗人自我抒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过白岸亭》,诗人拂衣缓步,容与春山,而黄鸟鹿鸣之声却扰乱了诗人欲寻清静之心,唤起诗人欲事功而不得的失意情怀。诗人欲归于自然,寻求心灵之安顿、止息而不能,“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则是对自己的安慰,诗人认识到正确的人生态度应是“长疏散”、“恒抱朴”,淡泊名利荣辱,悠然终老。这里,玄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尾巴,而是诗人情感的发展归宿。写景、抒情、述理看似截然分离,却连环前进,浑不可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时人评及谢灵运山水诗往往以其“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为憾,似已成为公论。本文旨在挖掘谢灵运山水诗之丰富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在与同时期文坛山水诗创作的比照中,论证谢灵运山水诗之玄理与山水之景在诗人生命情感的统摄中交融统一,而非牵强累赘之物
【关键词】 玄言尾巴/玄理/心灵/解脱/融合
谢灵运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之鼻祖,但通常我们在肯定谢诗的文学史地位时,却不无遗憾地认为其“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尾巴”①,即他的山水诗尚未摆脱魏晋玄风影响,从而表现出理与山水的分离。虽然时下一些学者已对此问题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此论尚未引起学术界及读者的充分重视,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依然为学术界共识。就笔者对谢诗的考察而言,所谓谢诗的“玄言尾巴”不能简单地从诗歌发展的逻辑顺序上否定它,这个问题比目前所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本文拟作一探讨。
一
在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一书中,可称得上是山水诗的共三十七首,其中以理结尾的有二十一首,在这二十一首诗作中,可称是玄理的有十三首,玄理多来源于《庄子》与《周易》,玄理之内容正指向庄学之核心: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淡泊名利。这些玄理仅是玄言尾巴,还是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可以先看几条前人关于谢灵运诗的论述。黄子云说:“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旨,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1](P862) 方回云:“灵运诗之所以可观者,不在于言景,而在于言情。‘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如此用工,同时诸人比不能违也。”[2](P1857) 方东树评《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时说:“‘感往’(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与‘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皆一类见道语,庄子、屈子、贾生多有之,杜公、韩公亦多有此,皆根柢性识中所发,非袭而取之,可冒有也。”[3](P152) 不难看出,在这些精审简要的论述中,论者都看到了谢灵运山水诗玄理中所蕴涵的个体生命的苦痛情韵,多从理与情的统一中肯定谢诗玄理的存在价值。白居易也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需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协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木。岂惟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因知康乐作,不独在章句。”[4](P247) 的确,谢灵运以其高世之才,在政治上频频受挫,满腔愤懑,无处抒发,遂登山临水,寻幽入仄,借山水解放困顿挫折的生命,止泊矛盾骄躁的灵魂。因此,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染有诗人浓重的自我情绪体验,玄理也因此带有了强烈的情感特征,成为诗人自我抒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过白岸亭》,诗人拂衣缓步,容与春山,而黄鸟鹿鸣之声却扰乱了诗人欲寻清静之心,唤起诗人欲事功而不得的失意情怀。诗人欲归于自然,寻求心灵之安顿、止息而不能,“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则是对自己的安慰,诗人认识到正确的人生态度应是“长疏散”、“恒抱朴”,淡泊名利荣辱,悠然终老。这里,玄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尾巴,而是诗人情感的发展归宿。写景、抒情、述理看似截然分离,却连环前进,浑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