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83,757贴子:3,436,928
  • 0回复贴,共1

嬴政,功盖三皇五帝,故称皇帝;项羽,功盖三王五霸,故称霸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嬴政,自认为自己,功盖三皇,德高五帝,故自称“皇帝”;项羽,自认为自己,功盖三王,德高五霸,故自称“霸王”。
古语常言,皇帝之道指的就是“三皇五帝之道”,霸王之道指的就是“三王五霸之道”。皇帝之道,就是“三皇治世,五帝定伦”的治国思想;霸王之道,就是“王道治国”、“霸道治国”的结合,王道治国是“依礼治国”,霸道治国就是“依法治国”,依礼治国就是三王之道,依法治国就是五霸之道,“三王执礼,五霸立法”这就是霸王之道。后来,秦始皇自封皇帝,世人为了避讳皇帝一词,皇帝之道就转变为“帝王之道(五帝三王之道)”,项羽自封霸王,世人为了避免霸王之道与项羽混淆,霸王之道就转变为今天的王霸之道。
三皇五帝,先秦时期是指:“伏羲女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伏羲、神农又被并称为泰古二皇;三王五霸,先秦时期一般是指:“夏禹(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文王)、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夏禹(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文王)是“夏朝、商朝、周朝”的开国之君,昆吾氏是“夏朝”的最强霸主,大彭氏、豕韦氏是“商朝”的最强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是“周朝”的最强霸主,所谓“五霸者,三王之罪人”就是说“五霸”分别担任过“夏朝、商朝、周朝”三代的霸主,这与“春秋五霸”都是“周朝”的霸主就大相径庭了,所以说,先秦时期的五霸之道指的就是“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在三代时期的治世之德,他们因为对不起三代时期(夏、商、周)的开国君王【夏禹(夏启)、商汤、周武王(周文王)】,故被称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
秦始皇自封皇帝,有两种考量,第一种就是:七国都自封王,再称王,已经无意义;第二种就是:皇帝之道是“老子李耳”的道家学说,老子李耳病逝于秦国,商鞅变法之时就想用“皇帝之道”来治国,皇帝之道就是“三皇五帝之道”的简称,道家认为三皇五帝乃“万物起始”之道。所以,秦始皇便自封始皇帝,再向天下宣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天下万物将再次起始于他嬴政。
项羽自封霸王,有两种考量,第一种就是:楚怀王熊心还在,项羽只能自封诸侯;第二种就是:熊心即为“义帝”,那么项羽自封霸王,就相当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攘夷”的天下霸主,霸王之道是“三王五霸之道”的简称,诸子百家认为三王五霸乃“定法万物”之道,项羽自称霸王可以行使特权类于天子。所以,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就等于向天下宣示自己是居住在“西楚”的天下盟主,这样就等于架空了“楚义帝”的君权。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认为,三皇五帝起于始,三王五霸定于法,当时百家争鸣之时,道家诸多学派坚持“万物起于始”的皇帝之道(三皇五帝之道),诸子百家的其他学派则坚持“万物定于法”的霸王之道(三王五霸之道),所以说,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起初就是两个政治学说体系,并不是古人留给后世子孙“追根溯源”的历史考证依据,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其实就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世子孙的两个治国路线,诸子百家就是因为“三皇五帝之道(皇帝之道)、三王五霸之道(霸王之道)”的不断争论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总的来说,秦始皇自封“始皇帝”,就是为了宣传“万物起于始”的三皇五帝之道(皇帝之道);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就是学习“万物定于法”的三王五霸之道(霸王之道)。我们可以这么说,秦始皇自封皇帝,并不是自大,项羽自封霸王,并不是谬误,嬴政、项羽都是在宣传三皇五帝之道(皇帝之道)、三王五霸之道(霸王之道),并不是当代人所认为的这是嬴政和项羽的错误政治路线。


IP属地:江苏1楼2019-07-26 17: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