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吧 关注:278,266贴子:1,744,976

好像大家讨论颠簸(混合交叉)挺多的,说一些个人见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1楼2019-07-09 20:39回复
    首先,我觉得笼统的把这种技术称为颠簸并不太好,因为颠簸并不是一种技术流派,混合交叉才是技术流派,颠簸只是混合交叉的外在体现,如果仅用颠簸概括,难免会导致很多人本末倒置,弄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关键点。
    ——
    说回技术。。。。笼统的讲,混合交叉,就是两臂各采用一种交叉方式的技术。比如菲尔普斯左手前交叉 右手中交叉,宁泽涛左手中前交叉 右手后交叉,莱德基左手中交叉 右手中后交叉。。。由于划水的不对称和重心的周期变化,从侧面看,混合交叉呈现有节奏的一起一伏,这也是大家所说“颠簸”的由来。。。总说的话字可能有点多,为了方便,接下来还是选几个角度分条论述。
    ——
    1,频率和时效:宏观上讲,前交叉划水时效好,但频率慢,中(后)交叉划水频率快,但没有前交叉的效率。混合交叉介于二者之间,是一个折中的选择。这个非常好理解,一只手前交叉的频率,一只手中(后)交叉的频率,结合起来频率自然是在二者之间了。平常习惯前交叉的人,用混合交叉会感觉频率有一定的提升(比如我自己),平常习惯中(后)交叉的人,用混合交叉会感觉划次会有一定的减少。
    ——
    2,阻力:很明显混合交叉阻力最大,上下起伏的幅度,造成了更大的横截面和形状阻力。有些观点认为混合交叉可以减少头前的波浪阻力,也有观点说混合交叉露出水面的部分多,可以减少水造成的阻力,所以混合交叉阻力小。个人并不认同这两种观点,第一,虽然下沉的时候更深,一定程度减少了波浪阻力,但是破水那下比其他交叉猛的多,所以造成的波浪阻力也大的多,况且对于流体而言,加速度还会造成额外的惯性阻力,所以并不认为带来的收益会大于支出。第二,表面上来说空气的阻力小,所以露出水面多阻力越小,这没毛病,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因为你大部分身体还是在水下的,而且你是冲出水面的,而且片刻后你还要下沉的,所以你身体多露出水面减少的阻力并不足以平衡 大面积 快速 破水时产生的多余阻力。而就算这两者都能带来一定的减阻,但跟起伏带来的形状阻力和不平衡发力带来的惯性阻力相比,也是不足以抗衡的。所以综上,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混合交叉的阻力都是最大的。
    ——
    3,发力和节奏:这是混合交叉最大的优势。。理论上完美的自由泳技术应该是对称的,应该是最平稳的,最具流线型的。但自由泳是人在游,不是机器在游。每个人都有生理局限,每个人都有强弱侧,每个人的骨骼和肌肉都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最舒适的发力方式。光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称,就没有人能做到(从这点来讲,每个人都是混合交叉)。所以,并不存在所谓完美的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优势和劣势相互取舍的结果,好的教练不会去要求运动员去追求所谓完美的技术,而是针对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适合运动员个体的技术,把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发挥到极致,就是一个运动员个体能达到的顶峰(所以所有运动项目都是残酷的,说到底拼到最后都是拼天赋)。。。跑偏了,混合交叉的发力有两点优势,第一是借势,好的运动员可以利用上下起伏的这一下借势发力,更好的游进下一个起伏周期,就像骏马奔跑,虽然是不对称的,但能更好的腾空发力。第二个是放大强侧,强侧能够更充分发力,同时避免了换气时异侧划水造成的流线型破坏。。。。。然后说节奏(这段我复制吧,懒得打字),前交叉技术因为手掌插入水后有一个稍长的停顿,这个停顿手既能为换气时保持流线型提供一定的支撑,也可节约一部分的乳酸堆积,减少消耗。缺点是划水非常不连贯,无法做到其他交叉方式的持续动力输出。同样的,因手掌入水后停顿的关系,缺少了一部分移臂过程中向前的转动惯性(或角动量),所以同样的划水距离下前交叉要付出相对于其他交叉更大的力量。中(后)交叉优缺点逐渐相反。混合结合了前交叉与中(后)交叉的特点,同时发挥了(后)交叉的连贯性与前交叉停顿的优势,避免了换气异侧划水破坏流线型的同时,因双侧节奏的不同,留出的周期间隔也同时给两侧手臂都留出了休息的时间。理论上,混合交叉最适用于100米-400米的比赛,但近年来随着国际一流运动员们身体条件和训练手段的不断提升,几乎所有距离都有运动员比赛中采用这种技术。
    ——
    4,打腿和核心力量:混合交叉对打腿和核心的要求非常高,没错,是非常高,因为双侧节奏的不同,所以混合交叉很难像其他交叉那样获得一个稳定而持续的打腿。如果你的腿不够强,你冲刺的时候打出的水花都是间断的,一下高,一下低,打腿效果还不如其他交叉时持续的打腿。如果你的核心不够强,那你的颠簸就仅仅只是真的“颠簸”,无法很好的借势发力,还不如其他交叉身体姿态稳定的前进效果好。。。这并不是说游混合交叉的时候就要疯狂打腿了,两次腿照样可以混合交叉,一次腿照样可以混合交叉,拖腿照样可以混合交叉,核心是关键,我只是拿持续打腿时的情况举例子而已。总之,要游好混合交叉必须要有强大的打腿和硬核的核心,否则你的颠簸就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
    5,观点:
    ①混合交叉是一种好的技术,但并不是完美的技术,更不是普适性技术。虽然越来越多的顶尖运动员在采用混合交叉,但并不是每个运动员都能用混合交叉来提高成绩。所以并不要觉得用混合交叉的运动员就要牛逼些,不用的就要low一些,学项新技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根本不是难事,别人只是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技术而已。
    ②颠簸是混合交叉的外在体现,但不是混合交叉的原始目的。混合交叉练好了自然能颠起来,但是为了颠而颠,往往适得其反。
    ③没有强大的核心和打腿,颠簸毫无意义。光从这点来讲,颠簸就并不适合大多数业余泳者,玩玩可以,但是想用来提升成绩,估计大多数业余爱好者都很难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与其执着于“颠簸”,不如老老实实打腿。
    ④不只是混合交叉,其他所有技术都是一样,都学学集思广益挺好的,但不必对某种技术过于执着,认为学会了就无敌,哪有的事,最适合自己的技术才是最无敌的,练好最基础的招式才是最无敌的。与其陷入追求某个高大尚技术的怪圈,不如“回头看”,想想怎么抱水,想想怎么打腿,好好改改最基本的东西,说不定就茅塞顿开了呢。
    ⑤好像还要说什么,但想不起来了,想到了再补充把。
    ⑥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交流指导,不妥或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IP属地:四川2楼2019-07-09 20:40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7-09 20:41
      收起回复
        嗯,这个分析的很牛逼啊!我觉得混合交叉游起来颠簸,是不是借助这个颠簸有点蝶泳的意思!??既然这种技术不能避免颠簸,那就运用成身体波动产生动力!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7-09 21:54
        收起回复
          分析太透彻了,原来颠簸是左右手划水方式不同表现出来的在外形式,并不是刻意去追求让身体起伏,真的是学到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7-09 22:00
          收起回复
            严重同意!混合交叉是个体在长期训练中总结出来的,是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动作。换句话说,就是发力最大化,效能最大化的动作。不遗余力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7-09 22:17
            回复
              技术普及贴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7-09 22:24
              回复
                下去破水用身体自重冲力,混合交叉也是小幅度的,并不像之前校赛那个上下幅度那么大夸张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7-09 22:55
                回复
                  分析太透彻了,原来颠簸是左右手划水方式不同表现出来的在外形式,并不是刻意去追求让身体起伏,真的是学到了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7-09 23:55
                  收起回复
                    侧泳算不算混合交叉?狗爬有没有混合交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7-10 01:06
                    收起回复
                      1. 先求同:借势
                      你在 “发力和节奏” 中说:利用上下起伏,借势发力。
                      我的解释是:和蛙泳的 “拉高前冲” 一样,利用了重力。
                      只不过竞速自由泳节奏更快,所以不能拉得太高,要尽量向前冲。
                      也就是说:要 “向前颠簸” ,而不是 “向上颠簸”。
                      你的健将朋友,演示的其实是 “向上颠簸”,而不是你说的 “瞎扑腾”。
                      2. 后存异:阻力大
                      你的解释是: 上下起伏的幅度,造成了更大的横截面和形状阻力。
                      我的解释是:
                      非对称转体,使得一侧 “短时间不充分转体”,另一侧 “长时间充分转体”。
                      “充分转体” 能达到 70度 或 80度,就大幅度增大了 “长宽比”,也就是说减小了阻力。
                      船舶工业最先提出的 “长宽比”,数值越大,阻力越小。
                      我觉得 “改变长宽比” 应该是 “颠簸” 的实质,“利用重力” 应该是对 “颠簸” 的优化。
                      3. 举手投降: 其它的我真的没考虑过,所以完全同意你的观点,算是举手投降吧。


                      IP属地:北京11楼2019-07-10 01:07
                      收起回复
                        4. 补充一下(不写睡不好觉):
                        50自应该永远也不会用 “颠簸”,原因是频率上不来。
                        毕竟 “几乎不转体的一口闷” 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IP属地:北京12楼2019-07-10 02:11
                        收起回复
                          卧槽,你这是毕业论文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7-10 04:59
                          回复
                            受教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7-10 06:34
                            回复
                              技术贴,前排占位


                              IP属地:浙江15楼2019-07-10 0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