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吧 关注:64,704贴子:831,719
  • 15回复贴,共1

探寻宁古塔48家老民(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探寻宁古塔48家老民(一)
尹庆新 厉云飞 杜山
据《宁安县志(1989年版)》载,1654年(顺治十一年),清政府移老民48家至宁古塔垦荒落户。这48家老民到底是哪些人?史载模糊,只是提到卢、陈、柳、林四姓几百人从浙东被发配到宁古塔。然而,除陈姓外,其他三姓又都否认了发配的事情。这样不确定的历史,反激发了我们探寻的兴趣。
我们的探寻从陈氏开始,同行的有宁安陈氏族长陈悦明、厉氏族长厉云飞和尹庆新老师。尹庆新老师身体患病不良于行,依然坚持坐着轮椅陪同,很让人感动。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
我们乘车赶赴位于宁安海浪镇劳动村的陈氏宗祠。这座被誉为东三省最大的家族宗祠,建成于2018年,无论从规模和设计来看,都颇具风度。进入宗祠园林,清幽整洁,花草繁茂。迎面是由吉林敦化陈氏族人捐赠的“陈氏祠堂”石刻。沿路前行,转过角门,便是宗祠的主建筑。进得大门,族长陈悦明特别介绍了正面的三棵柏树,这代表着来到宁古塔的陈氏三个分支,如今已发展有几千人。
陈氏宗祠的主建筑依山而建,拾阶而上,分为三个大殿,分别陈列着家族牌位、家训、家族事迹等。陈悦明收藏有两种陈氏族谱,分别是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5年)和九年(1942年)所抄修。两份族谱都明确记载“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桐(同)安县二甲七社之民”。并都保存有一份珍贵的文献,即清乾隆三年(1738年)陈氏子孙向宁古塔将军府当局,恳请恩准回籍福建同安的照文,记录了陈氏被流放于宁古塔的事情。
陈氏宗祠一角。摄影 杜山
因“反清复明”而流放
族谱中保存的申请回籍的照文内容如下:“具恳恩人陈钟浯年六十九岁,为恩准赏照以便回籍事,小的父德原籍福建省同安县民人,为与林银官等共九十二人飘洋遭风朝鲜角京,问罪发宁古塔当差。小的父陈德于康熙七年(1668年)到宁安县,至四十八年(1709年)亡故。前蒙皇恩诏赦,凡军流人犯有本犯亡故者,准其妻子抱骨还乡。小的具呈投天案,蒙恩赏文全。小的赍投军将衙门查案,以便赏照回籍。乾隆元年(1736年)六月初九日到查案有林银官等一案共九十二人,并无开书各人姓名,驳令天台查清给照。今将二载并未给照印。凡副都统大人恩准赏照以便回归施行。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 日 具恳恩人陈钟浯。计开弟陈钟功、陈钟浩、子陈士玉、侄陈士杰。”
从这篇申请回籍的照文以及《宁古塔陈氏家谱》,可以看出陈氏到宁古塔的原因及后来的大致经过。宁古塔陈氏的先祖陈德原籍浙江省泉州府桐安县二甲七社,康熙七年,因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被朝廷发配到宁古塔(现海林市旧街乡古城村)。同时被发配的包括林银官等共92人,陈德夫妇及三个儿子,从祖籍桐安县共同乘坐一艘船,沿台湾海峡,经东海、黄海,拟在登州府(现山东省蓬莱市)登陆,因遇台风漂泊到朝鲜半岛角京,后到宁古塔给满人贵族当奴隶,在官庄里服役。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陈德去世,享年65岁。当时的政策是军流人犯有亡故的,准妻子抱骨还乡。因除林银官外其余91人未列姓名,因而,也未能回祖籍桐安县。
后来,陈德的长子陈钟浯在陈家村落户(现宁安市宁安镇劳动村),次子陈钟功在腰龙村落户(现宁安市宁安镇茂盛村),三子陈钟浩在庙山村落户(现海林市石河乡孟家村),按长幼顺序分三支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至今。陈德及其三子的坟墓,至今还保存在宁安范家乡陈家村南山腰上,系1974年迁移至此。
关于妈祖的传说
据陈氏口口相传,当时陈氏与同船人在黄海遇台风时,曾经共同祈请妈祖救助,承诺登岸后立庙奉祀。到宁古塔后,经陈、柳、卢三姓共议,在宁古塔密江村修建妈祖庙,该村也因此改称庙山村。
当时妈祖庙又称娘娘庙,庙前曾有两棵巨大的榆树,旁边还有古井。宁古塔流传有一首民谣:“西阁庙,庙最全。观音阁,空中悬。河伯关帝娘娘庙,十殿阎君真好玩。晨钟暮鼓楼东西,门楼临江望渔船。四根旗斗竖庙前,楼台殿阁布悬崖。庙后石洞住神仙。”
有一则宁古塔陈氏祖训是这样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而追念先远之德,水源之根本也。”
这座妈祖庙1947年被拆毁,2002年,陈氏宗族赴厦门同安寻祖成功,筹资一千多万元建造了陈氏宗祠。2014年7月4日,陈德第三支第十二代后裔陈悅明携儿子陈启飞,通过海林市石河乡孟家村陈鸿悦、陈鸿林,寻到了妈祖庙遗址,并通过多种渠道,寻求重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俞建忠,曾在绥芬河福建商会会长吴金良的陪同下,按中国社科院提供的线索,到宁安寻找黑龙江省第一座妈祖庙遗址。
柳氏与腰龙村
据张万林、刘文泽、朱文光所著《古今宁安》介绍,“茂盛村,解放前的老名称‘腰龙’,满语腰龙汉译幼鹿之意,是幼鹿生息之地。腰龙在宁安的北部二十里处,牡丹江支流腰龙河上游,在腰龙河入牡丹江入口处有前腰龙口子村(现在宁安镇的新民屯),后腰龙口子现在的宁安镇新颜村。
一些记载中表述,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成功一直坚持抗清,当时受其牵连的朝中和地方官员都受到了惩处,其中有卢、陈、柳、林四姓几百人都从浙东被发配到宁古塔。腰龙就是柳姓居住地。就是现在腰龙也是姓柳姓较多。
尹庆新老师说他曾经走访过柳氏八十岁的老人和五十多岁的退休工人,并看到了族谱,得知他们原籍福建省宝州府同兰县(应为桐安县)二甲七社小云南,来宁古塔的柳氏先祖为柳幅君。但族谱中只有世袭表,并无序、序言等详细说明,所以无法得知柳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以及何时来宁古塔、怎么来宁古塔、因为什么原因来宁古塔等内容。八十岁的柳氏老者,也不得其详。
下期预告:林氏、卢氏在宁古塔的生活繁衍状况怎样,又有怎样的故事?敬请关注。


IP属地:黑龙江1楼2019-07-08 20:16回复
    坐等更新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7-20 20:18
    回复
      2025-08-14 12:38: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腰龙 小时候 父母总说腰龙 我们都叫茂盛,原来 我的家还有这么美的名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7-21 05:45
      回复
        好帖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7-21 11:44
        回复
          探寻宁古塔48家老民(二) 2019-07-15 08:58

          宁古塔石碑
          上期回顾:宁古塔陈氏的先祖陈德原籍浙江省泉州府桐安县二甲七社,康熙七年,因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被朝廷发配到宁古塔(现海林市旧街乡古城村)。同时被发配的包括林银官等共92人。
          宁古塔“第一流人”的疑问
          清初,清军在占领江南各省之后,民族矛盾激化。清廷对明朝残余势力、江南的汉族地主及有反清复明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其中有的被处以死刑,大部分被流放到东北。当时的宁古塔就是流放的主要戍所。
          林君登(廷玠,林氏第三十五代后裔),原籍福建兴华府莆田县渭消河一甲丰登社,其在明朝任职及清初情况,宁安林氏家谱是这样记载的:“明朝拣选称臣,恩赐户部后军督抚(明代总督级别较巡抚高,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因明世荒旱,我始祖(指林君登)高雅名士,辞官不做,经圣上恩准带领长子林树源、三子林树盛,于顺治三年(1646年)来至塔界为民。”
          林君登成为宁古塔林氏家族的先祖。有一些资料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著名文人,吏部给事中陈嘉猷因收广西巡抚王一品贿赂,替别人斡旋官职,遭人告密,被朝廷流放宁古塔。他与妻子携一女三子及三个仆人长途跋涉,于顺治十二年流宁古塔,此地尚无汉人。由此可见,他是有记载的第一个流放到宁古塔的汉人。”但按林家家谱所记的时间,林君登1646年被流放到宁古塔,要比陈嘉猷的1654年早九年。所以一些史家认为林君登才是流放宁古塔第一人。但,从林氏家谱记载看,林君登是主动选择到宁古塔居住,所以其后代并不认可“流人”这个身份。
          作为宁古塔林氏家族的第一代先祖为什么要“辞官不做”并“经圣上恩准——来至塔界为民”?而且,宁安史志上对林君登被“流放”到宁古塔并无记载。
          尹庆新老师曾经采访过宁古塔林氏家族48代后人林义桐,并与他做了探讨,得出一些推论(林义桐与族人表示无疑义):
          第一种猜测是林君登因反清流放宁古塔,出自种种原因,不愿意把“因罪流放”的事告诉后人,特嘱后人不要将流放一事记于谱中以免后患;其二林氏家谱大约在清朝末期或民国初期才着手,一些资料也是根据口口相传而编撰,后几次修谱时更是以前谱为据,无法修补增添新的内容。
          至于林君登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其他流人笔记作品中,或因其可能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对外不闻不问,“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是有可能的。
          杨锡春、李兴盛合著的《宁古塔历史文化》一书说:“清军入关之后,明朝地方官员顽强地进行抗清斗争。1659年(顺治十六年)东南沿海的抗清运动在郑成功的领导下,大举进攻长江流域,破镇江、围江宁(今南京市),攻占4府、3州、24个县。当郑成功大举进攻长江流域之时,沿江各地企图反清复明的绅士,纷纷与郑成功联系,表示支持和欢迎,有的还出资相助。当郑成功兵败退回海上之后,清廷大兴‘通海’之狱,其中最主要的有‘金坛通海案’和‘浙东通海案’。‘金坛通海案’被斩首六十四人,有一百多人被流放尚阳堡,‘浙东通海案’的首要分子魏耕、钱缵曾、钱瞻伯、潘廷聪等十余人被斩首,祁班孙、杨越、李兼汝等一百余人被长流宁古塔。”
          林君登就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又在流人共同的遭遇中苟延残喘地生活着,哪还有心思将自己的境况留给后人。
          在宁古塔的古墓中年代较早的应为“林氏祖坟”。按林氏家谱载,此墓地南北东西各20米呈正方形,下部为红砖砌成,上部为空心砖砌成,高约3米,主坟圆径约6米。其先祖莹墓历经300余年的风蚀雨注,年久失修、墓碑字迹剥落,原墓碑已毁损。后原碑座找到,暂存放在陈家村某处,碑身碑头几经查询尚无下落。直到1994年,族人在林君登48代后裔林义桐的带领下得以重修成现在模样。
          卢氏
          据《宁古塔卢氏谱书序》载:卢氏先祖卢文魁于“顺治三年(1646年)奉官命迁徙荒寒之宁古塔,此后子孙繁衍,瓜跌绵绵,世代相沿,迄今已由三百五十年前之一户,逐渐发展成为2000人之多,由此可见客籍人氏对于开发边疆所起的巨大作用。”
          在海拉尔铁路公安处工作的(此人曾主笔《海拉尔铁路公安志》)卢永伟,经多年收集、考证,提出了《宁安县志》中“1654年(顺治十一年)清政府移省内老民48家至宁古塔垦荒落户”并不能称为流人的观点。
          他认为宁古塔将军于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今宁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以原吉林副都统移驻宁古塔,战略地位逐渐消失,成为罪犯流放专属地。“1654年(顺治十一年)清政府移省内老民48家至宁古塔垦荒落户。”,与流人和发配毫不相干。
          卢永伟还表示“清政府移省内老民48家至宁古塔垦荒落户”确实包括陈、卢、柳、林四姓,但说的是垦荒而不是发配。“垦”字解释为:“翻土:开垦。如,开荒、垦地”。而“发配”则有充军流放之意。
          十个黄泉
          在顺治年间,宁古塔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清人称宁古塔:“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从这句话来看,今天东三省大多数地区都是宁古塔的范围。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宁古塔气候恶劣至极。因科举舞弊案被流放宁古塔的方拱干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官至吏科给事中的陈嘉猷(字敬尹),因罪入狱,后判流徙宁古塔。次年与妻子、儿女、仆人流徙宁古塔,他曾对杨宾说“我于顺治十二年流宁古塔,尚无汉人。”(杨宾《柳边纪略》)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等,因称颂睿亲王多尔衮的功劳而获罪,数十人均被流徙宁古塔。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由于郑成功坚持抗清,其父南明隆武朝平国公郑芝龙,及其亲属曾被流放宁古塔。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因丁酉科场案,又称南闱科场案的牵累,江南名士、已在朝为官的方拱乾及其子方孝标,还有举子方章钺、姚其章、吴立友(途中病死于盛京)、吴兆骞、钱威、伍成礼、张明荐、庄元堡等数人及其亲属均于次年流放宁古塔,其人数达数百人之多。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因“七子哭庙案”,朝廷以“震惊先帝之云,罪大恶极”的罪名,将金圣叹(文学评论家)、丁澜等人斩首,他们的妻子和儿女数十人流放至宁古塔。
          从上面所列从顺治十一年开始清朝把陈嘉猷流徙宁古塔,成为流放宁古塔第一流人的情况来看,林、陈、柳、卢氏等四十八户先祖并不在“1654年(顺治十一年)清政府乙省内老民48家至宁古塔垦荒落户”内,并且宁古塔陈氏先祖是陈德而不是陈嘉猷,询问宁古塔陈氏后人,不知陈嘉猷这个人。
          其实清代的将近300年的时间里,宁古塔一直都是关外流放所。18世纪左右,因流放人数众多,宁古塔改造有了成果,成了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而东北各族也以此作为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宁古塔竟一时与盛京齐名。


          IP属地:黑龙江5楼2019-07-23 20:46
          收起回复
            好文。建议宁安人都看看,多了解了解家乡的前世今生!


            IP属地:吉林6楼2019-07-24 15:59
            回复
              值得一读!


              IP属地:吉林7楼2019-07-25 16:13
              回复
                二甲七社小云南是哪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30 23:46
                收起回复
                  2025-08-14 12:32: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谢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1-05 16:13
                  回复
                    您好,我是江西省的,今年我们陈氏家族修谱,因为在族谱上找到有两位族人带着家眷在康熙年间被流放到宁古塔,族谱当中记载,他们两兄弟在宁古塔,一共生了5个儿子,。。后来就鸟无音讯,族谱就没有记载了,。。。天下陈氏都是来自颍川淮阳,都是一家人,请问能不能加个V“:15179680577,详细聊一聊


                    10楼2020-12-01 16:24
                    回复
                      我姓林 之前一直知道自己的祖籍是牡丹江,前几天从爷爷的退休证明上看到祖籍为宁安县,百度了一下发现祖上有可能是清朝移民过来的林氏,这里有宁安姓林的吗?可以交流一下吗?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21-04-28 09: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