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吧 关注:6,899贴子:155,844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在以往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新发现的近50种1870年以前记载有关中国科举的西方文献,指出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史料明确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制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原则是其被西方借鉴的根本原因。科举考试西传欧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考试制度 
作者刘海峰,1959年生,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一、问题的由来    
科举制是中国的特产,但它却对东亚和西方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东亚国家的影响表现在历史上日本曾一度仿行过科举,韩国(朝鲜)、越南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则表现在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东亚诸国仿行科举于史有征,不成问题;而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却是一个以往中国人了解较少的相当复杂的问题。 
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在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风雨飘摇,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也走到了穷途末路。为了推广新学、兴办学堂,清z府不得不于1905年废止了科举制。随后,八股科举被看做和y片、缠足等同类落后丑恶的东西,为人们所唾弃。 
因此,一些谈及科举考试史的人往往避免使用“科举”这一名词,而代之以“中国历史上的考试”的说法。在中国人多对科举加以批判的20年代,早年便出洋、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说出的话石破天惊:“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先生演说集》,民智书局1926年版,第35页。)后来一些版本最后一句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正是在孙中山这一说法的启导下,一些中国学者对科举西传问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1943年前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最为激烈、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两位中国学者不约而同在美国重要学术刊物上用英文发表了关于中国科举考试对英国和西方影响的论文,使当时正与中国一道抗击法西斯和日本侵略者的世界人民知道中国曾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这一贡献。这两篇论文其一是当时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任教的张沅长发表在1942年4月出版的《美国历史评论》上的《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一文(以下简称张沅长文)(Y.Z.Chang,“ChinaandEnglishCivilServiceReform”,AmericanHistoricalReview,Vol.XLVII,No3,April,1942,pp.539—544.),其二是旅居美国的邓嗣禹发表在1943年9月出版的《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的《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邓嗣禹文Ssu-yuTeng,“ChineseInfluenceontheWesternExaminationSystem”,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Vol.VII(1942—1943),pp.267—312.。)其中邓嗣禹文长达三万余字,旁征博引,论述详赅,长期以来在海外引起广泛的反响,被收入多种文集,在西方汉学界几乎无人不晓,至今还经常被引用。其后,还有几位外国学者在邓嗣禹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如莱茨(Lach)1965年出版的《16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一书,新发现了几条西方人对明末科举制度的记载,并认为欧洲人曾从中国科举中学到了笔试形式DonaldF.Lach,ChinaintheEyesofEurope,theSixteenthCentury,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5,pp.780—782;日本学者矢利彦也曾于1959年在《琦玉大学纪要》第6卷发表过《西洋文献中所见明代科举制度》一文。。顾立雅(Creel)1970年在《中国政术之起源》一书中,声称自己在详细研究考试制度史之后,发现中国确实是最早采用考试的国家,并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曾在12世纪影响过中东的医学考试,进而影响欧洲的学位考试,17世纪以后又影响了德国、英国考试制度的建立   (HerrleeG.Creel,TheOriginsofStatecraftinChina,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0,pp.15—27.。)但他对科举西传并未做系统全面的研究。其他一些涉及科举西传的外文论著多数只是一般介绍16—19世纪西方人所见到的中国科举,中国学者近年来的有关论著基本上是在邓嗣禹文的资料范围内做一些介绍论述。笔者《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的有关章节,虽曾利用过一些新资料,但未遑做深入的探究。 
由于研究科举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主要涉及19世纪中叶以前的西方文献,在中国基本上无处查阅,西方藏有此方面资料的各大图书馆也多将之列为善本书而很难借阅,加之邓嗣禹等人的研究成果已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难度极大,因此在张沅长和邓嗣禹文问世后半个多世纪,中国学者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未取得大的进展。笔者在研究“科举学”的过程中,借赴英国、日本访学研究机会,专门对“科举西传”这一难题,进行研究,本文是研究的初步成果。


1楼2009-07-29 10:26回复
    二、新的探索与发现    
    作为本问题的拓荒者之一,邓嗣禹在论文中经过详细考证,基本上理清了西方考试制度的发展脉络,表明1702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实行了书面考试,1802年才有学士学位考试。而正式的文官考试,法国是1791年开始实行,大革命后渐趋松弛,1840年后又重新考虑建立文官制度,至1875年法国文官系统基本形成。德国约于1800年左右实行文官考试   顾立雅、莱茨考证出德国于1693年便采用了笔试方式选拔法官,但也曾受到中国科举的影响。见(HerrleeG.Creel,TheOriginsofStatecraftinChina,“The Problem”,p.XII,Note93。)1806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学院,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选用文职人员实行公开考试,1855年,英国z府开始推行文官考试,并在1870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规化。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使其进一步完备。对此,本文不再详细追述。
    为了证明中国科举制曾影响西方考试制度这一论点,邓嗣禹文广泛查寻,细大不捐,力图将1870年以前出版的记载中国科举制的西方文献搜罗殆尽。其文末附有“纪载中国考试制度之西方论著目录”,收录了1570—1870年间的78本(期)多数是在伦敦出版的英文书刊。从此,海内外论及科举西传的学者都据此说1870年前谈及中国科举的西方文献有70余种之多。邓嗣禹文的确几乎已将常见的19世纪以前关于中国的西方书刊搜遍,但是,也并非此外再没有别的资料,张沅长文所引资料中已有10种是在邓文所列78种文献之外的,莱茨也找到一些16世纪的珍贵资料。只要扩大范围认真求索,还是能发现不少1870年以前论及科举的西方文献。经过艰难搜寻,笔者目前已新发现了1870年以前论及科举的西方论著近50种,其中多数也是用英文在伦敦出版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对科举考试的知晓和推崇程度。以下选取有代表性的史料分三个阶段加以介绍评述。


    3楼2009-07-29 10: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一)17世纪的记载17世纪以前,西方出版物并不太多,关于中国的书籍也有限,谈及科举的主要西文书籍邓嗣禹文已基本收录。但就是在其所列书目之外,笔者还是找到了数种弥足珍贵的文献。1669年,约翰·韦布(JohnWebb)在伦敦出版的《中H帝国古语历史文集》一书,论述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该书第133—134页谈到了科举使用笔试的情况,说中国人通过考试获得的头衔“就像我们大学中的博士学位,然而却需更勤奋和严格地用功,而且确实竞争更为激烈”;“他们若不能十分准确地写出好的文字,便得不到学位”,那么只好等三年后的下次科举再试。书中还引述了其他学者谈到的中国用同样的科举考试来认可生员身份的情况(JohnWebb,HistoricalEssayEndeavoringaProbabilityThattheLanguageoftheEmpireofChinaIsthePrimitiveLanguage,London,1669,pp.133—134.。)1671年,蒙塔努斯(Montanus)编辑出版了荷兰作者《第二、第三次出使大清或中华帝国记》的英文版,其中说到:“在中国社会中有几种荣誉学位,每个人要通过写优美的文章才能获得这些学位;一旦获得后,他们在朝廷中便能升迁到很高的职位。”书中还提到各地主持或参与管理科举考试者皆是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士 (ArnoldusMontanus(Collected),TheSecondandThirdEmbassytoEmpireofTaysingorChina,London,1671,p.403.。西班牙传教士门多卡(Meadoca)的西班牙文著作《满清征服中国史》也于1671年被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此书第8章谈到,清朝征服中国后,并不禁止汉人学习汉人学术。顺治皇帝认为中国人十分敬重而且很醉心于学术,于是在1647年初有300多位文士取得了博士学位,600多人得到了硕士学位,此外还有大量的人得到了学士学位,这说明并非只有欧洲才有众多的博士和学士(JuandePalafoxYMeadoca,TheHistoryoftheConquestChinabytheTartars,London,1671,pp.500—503.)葡萄牙来华传教士安文思(Magalhaes)的著作《中H帝国历史新编》于1689年被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书中谈到中国人获得科名非常荣耀,三种科名含义相当于西方的博士、硕士、学士,并说:“全国的硕士(中国人称之为举人,即有学问的名人)每三年一次集中在北京贡院,一起参加13天的考试。一个月后,在作文考试中显示出最富有创造性和独出心裁的366人被赐予博士学位。皇帝在年轻的博士中挑选最年轻和机灵者进入一个叫做翰林院的机构……这些翰林在院中成长有年,学习真切的统治艺术和优良举止的方法。”   (GabriedeMagalheas,ANewHistoryoftheEmpireofChina(NewlyDoneoutofFrench),London,1689,pp.147,218. )


      4楼2009-07-29 10:35
      回复
        以上4种书籍有关中国科举制的描述还较为简略,而杰米里(Gemelli)博士《环球航行记》一书记载得更为详尽。此书1696年出版,后又收入丘吉尔(Churchill)1704年在伦敦出版的《航海与旅行著作集》中。此书第4部分描述了杰米里在中国看到的许多十分奇异的东西,其中第8章详细描述了考进士点翰林的情况、各省学政去主持考秀才的情况、乡试的内容和时间。“在15个省市中,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市可取中150名硕士,其他各省或多或少低于100名不等。”“每场考试从黎明到夜晚,在贡院中饭食是由公府提供的,饭食非常清淡易消化,以免考生的才思变迟钝。到晚上考生折好他们的作文试卷并交与指定收卷的人,每个人都要签名。这些试卷由抄书手誊录另本并与原本校对之后,分发到评卷官那里时,已无法知道试卷的作者,这样可以防止舞弊。”作者还对科举考试所用的《四书》、《五经》一一做了介绍,并赞叹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像中国一样有这么多的大学?中国肯定有10000名以上的硕士,其中6000人或7000人每三年聚集于北京一次,通过艰难的考试,有365人可获得博士学位。我相信没有任何国家的大学生数可与中国那样有如此多学士人数相比,中国大约有90000名学士;也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的文化知识这么普及,尤其是在中国的南方省份,不论是富人或穷人、市民或农民都能读书或写字。简言之,除了欧洲,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像中国出版了这么多的书籍。”   (JohnFrancisGemelliCareri,AVoyageRoundtheWord,Part4,1696,BookII,Chap.8,inChurchill,ACollectionofVoyagesandTravels,Vol.4,London,1704,pp.350—352,38—361.)杰米里博士对中国南方教育普及程度的估计可能过高了一些,而他对科举考试的观察和记载却相当详细。其描述或许受到17世纪初在欧洲广为流传的利玛窦和金尼阁有关中国科举的记载的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份了解清初科举制度的珍贵资料。


        5楼2009-07-29 11:28
        回复
          1774年,在伦敦出版的丘吉尔所编《航海旅行集》中收有多明哥(Domigo)《关于中HUA帝国的记述》,其中也说到中国的三种学位如同西方的学士、硕士、博士,这种学位非常古老,一个人如果获得学士,就不再隶属于行政官员而从属于大学,这有如西方的情况。但他在岁试之外,每三年还得参加一次考试,这促使学生终身要钻研读书(注释:DomigoFernandzNanarette,An Account of the Empire of China.inChurchill,A Collection of Voyages and Travels,Vol.1,London,1744.Book3,Chap1,pp.48—49. )
          托马斯(Thomas)于1747年在伦敦出版的《新航海旅行集》,其中第4卷所收的第一部书为《中国描述》,该书是在综合整理以往许多论述中国的著作的基础上而撰成的,其第3章第1节专门谈论介绍中国的绅士和官员。对中国没有世袭贵族,科举考试的层次和种类,贡院的布局和规制,童生试,秀才、举人、进士考试及其衣冠、朝考、贡生等均有详细而相当准确的描述,甚至还谈到立进士坊、受生员礼、糊名考试、防止舞弊等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说:所有称为文人绅士的人都是学者或学生,所有官员均为绅士,但并非所有绅士都是官员。(注释:Thomas Astley,A New General Collection of Voyages and Travels,London,1747,Vol.4,pp.111—119.)该书对科举制某些方面的描述虽非最详细,但却相当全面而简洁地概括出了科举制的主要程序。当时欧洲读者只要读此一节描述,便可把握以往所有西方人士描述的科举制的基本概貌。


          8楼2009-08-04 12:27
          回复
            弗朗西斯(Fransois)的法文著作《中国史》1763年被译为英文在伦敦出版。该书对中国人接受私塾教育后如何通过三级考试获得秀才、举人、进士学位也有描述。由于西方学者均将科名等同于西方学位,因此该书也分别描述了获得不同科名后穿戴颜色、款式不同的学位衣冠,并说进士放榜后每个进士的家乡都欢欣鼓舞,为进士举行庆祝活动(注释:Fransois Marrie de Marsy,The History of China,London,1763,pp.231—234.)与此类似,汤姆(Tome)1781年在巴黎出版的法文著作《书信集——关于中国的记忆》也对中国科举的三级考试及授予的相关学位做了不少描述(Tome Vingt Quatrieme,Lettres Edifiantes et Curieuses,Ecrites des Missions Etrangeres,Memoires de La Chine,Paris,1781,pp.123—135.)
            另一种译自法文的著作《哲学演讲集》于1795年在伦敦出版,该书作者科尼利厄斯(Cornelius)指出,西方作者中的一些人赞美说中国人在担任官职之前要参加奇妙的考试,其实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字非常难掌握,因此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并通过考试来鉴别(注释:Cornelius de Pauw,Philosophical Dissertations,London,1795,Vol.2,pp.313—314.)


            9楼2009-08-04 12:35
            回复
              (三)19世纪的记载
              与18世纪推崇中国文明的时代背景不同,随着西方特别是英国与中国商业利益的矛盾加剧和不同系统文明的冲突,19世纪许多西方人士不再钦佩古老的中国文明。尤其是中英Y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已不再神秘,声望一落千丈,曾被英法等国打败的中国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男子留长辫、女子缠小脚、众人嗜Y片,一切都落后原始——但惟独科举制例外。在19世纪,科举制还像17、18世纪一样被一些西方人赞不绝口,而且欧美国家还纷纷仿效,借鉴科举建立了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从19世纪西方有关科举制的描述来看,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笔者新发现的1870年以前记述科举的19世纪英文书刊已有34种(条)之多,以下列举主要的15种(条)。
              1810年,《爱丁堡评论》杂志刊载介绍评论中国《大清律例》的文章,其中说到:“在经过行政官员的主考主持的考试之后,文科学位必定会授予那些将要走上公共官职的人,但那里看来没有与我们的大学相似的机构”,并提到斯当东所说乾隆皇帝特赐科名给满人之事 (注释:Cadell&Davies,“Penal Code of China”,The Edinburgh Review,Vol.16,No.31,Aug.1810,p.4911816年,汤姆斯(Thoms)编辑出版了一部《英译汉语对话与句子》,其中有大量例句是关于科举的,如对话三列举一位官员对其仆人说:“官儿,你到门上伺候,倘有各衙门拜贺,说我老爷连日科场辛苦,懒于接见,止留贴,容日答拜。”随后有一位叫皇甫吟的新进士求见被拒。对话九也有“科场在即,尊驾满腹经纶,今年一定恭喜”的例句。对话十八、十九、二十一中列举的都是秀才、监生或举人拜访人时常用的句子(注释:P.P.Thoms,Dialogues and Detached Sentence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with a Free and Verbal Translation in English,Macao,1816,pp.17—19,58,125,143,148—149,261)由于当时科举在中国社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广泛,因此一般的汉英词典和教学用书多会举一些与科举相关的例句。


              11楼2009-08-04 12:51
              回复
                • 221.231.124.*
                法国大学校制度就是取自中国科举制


                12楼2009-08-04 12:5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从1832年起至1851年止每月出版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库》(ChineseRepository)刊载了许多有关中国科举的文章和消息,邓嗣禹文所附的78条目录中有8条是出自该杂志,其中有重要的长篇大论,也有的条目仅是个别地方涉及科举。其实,在邓文所录8条之外,还能在《中国文库》中找到内容多少不一的18条涉及科举的资料,其中有许多是关于1835年至1851年间广东各科乡试的简短消息报道,包含录取的举人数额和参加乡试的人数,还有一些是关于武举、广州府岁科考试、对考试作弊者的处罚、贡院旁发生火灾等消息的报道,科举考试消息已成为该杂志经常性的很少遗漏的报道内容。也有一些资料是较详细地记载科举情况的,如《中国文库》第7卷第2号(1838年6月号)第112页记载了该年会试钦定四书义之题目;第20卷第7号(1851年7月)第390—391页记载了全国各直省武举秀才和举人定额,第508—509页记载广东乡试三场考试题目和广东省各府州举人分布数额,以及赌榜和跑报习俗;第18卷第11号(1849年11月)第609—611页记载了全国各省举人定额和广东各府州举人分布数额;第15卷第4号(1846年4月)第213—215页则记载了福州科名盛况及占全省秀才、举人、进士数的比例,等等。总之,从《中国文库》所载资料来看,科举是当时在华西方人经常关注且相当了解的事情。


                  14楼2009-08-04 13:13
                  回复
                    1850年至1870年间,也可以在邓嗣禹文所列70余种英文资料以外找到不少记载中国科举的书刊。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一文中已引用了多种邓文之外的重要资料,如1864年12月17日出版的英文周刊《一年到头》(All the Year Round)刊载的《中国竞争考试》一文,便对科举进行了全面介绍和深刻的分析。笔者又新发现了一些资料,以下略举数例。


                    15楼2009-08-04 13:16
                    回复
                      《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学报》1866年12月出版的新3号刊载了克尔(Keer)的《广东贡院》一文,该文对全国各省划一的贡院的布局、规制、各部分建筑的功能等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并且认为这种专门而朴素的科举建筑完美地适用于科举考试。“中国的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持续了一千多年。长期以来,它得到每一个朝代每一位皇帝的认可和支持,得到人民普遍的赞同和接受。经验毫无疑问地证明,对处于半文明状态、崇拜偶像、民族尚文的独特的中国而言,科举是最好的事物。”(注释:J.G.Keer,“Description of the Great Examination Hall at Canton”,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New Series,No.3,Dec.1866,pp.63—69.)作为西方人,作者从欧洲的角度将中国人视为半开化民族带有其偏见,但他对贡院这种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好奇有加,对科举考试的独特性印象深刻,并得出了科举是十分适合中国古代国情的一种制度的结论。
                      《中国记录与传教士杂志》1869年3月出版的第1卷第11号,发表了长期在福州传教的夏查理(Hartwell)的《基督教徒与科举考试》一文,该文针对当时“是否应鼓励中国的基督教徒参加获得科名的科举考试竞争”这一当时摆在西方传教士面前的棘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篇曾在1869年2月福州传教士大会上宣读的论文认为,这是一个对当时在华传教士而言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因为在中国,当一个文士考虑要接受基督教时,很自然地会想到一个问题:“假使我成为基督教徒,我还能参加科举以获得科名吗?”作者在详细介绍中国的科举考试程序尤其是乡会试前后皆历时9天的情况之后,认为参加科举不仅从时间上会与做礼拜相冲突,而且还会成为信仰基督教真义的障碍,因此在当时阶段,不赞成中国的基督教徒参加科举考试(注释:C.Hartwell,“The Relation of Christians to the Examinations”,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Vol.1,No.11,March,1869,pp.217—220.)不过,在华传教士又深知中国的精英人士皆参加科举,要影响中国就不能不影响这些精英人士,因此,后来许多省份的传教士都采取在乡试出场时向应举者分发《圣经》等读物,以期在此关键场域对全省儒士产生广泛有效的影响。
                      以上列举的新史料只是笔者发现的主要部分,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总之,16世纪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记载有关中国科举考试的文献不是邓嗣禹文所列的70余种,而是至少在120种以上。通过这些书刊的介绍,中国科举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选才方法已为西方知识阶层所熟知,并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间接和直接的影响。


                      17楼2009-08-04 13:24
                      回复
                           三、确认受中国影响的说法    
                        由于各种有关中国的书刊的介绍和描述,以及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和好奇,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科举考试制度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已为知识界所熟知。曾经担任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翻译和领事的密迪乐(Meadows)在1847年于伦敦出版的《中国札记》一书中说:中国奉行由贤能之士组成Z府的原则,“对于以此原则为基础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存在,每一位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了如指掌”(注释:Thomas Taylor Meadows,Desultory Notes on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of China and on the Chinese Language,London,1847,p.124.)密迪乐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欧洲人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对这一处于另一文明系统的东方古国的一切皆感到新鲜,特别是在18世纪欧洲曾出现过“中国热”或“中国文化热”,而当时有关中国的书刊中又常有描述科举考试的章节,因此,一般欧洲知识分子多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后来出现的考试制度多少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便是顺理成章的了。欧洲国家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曾受到大学中竞争性考试的启示,但英国的大学笔试至18世纪才开始,而在当时中国采用竞争性的公开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已广为人知的情况下,牛津、剑桥等大学19世纪初建立的学位考试制度至少间接受到过中国科举制的影响。1993年3月,笔者作为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赴剑桥大学访问,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委托图书馆中文部主任艾超世(CharlesAylmer)先生负责接待。当谈起中国科举对西方考试制度之影响这一问题时,艾超世认为科举制对剑桥大学1800年以后实行的学位考试制度有影响,因为英国人在此之前已熟知科举考试的选才原则,故即使无直接材料证明,至少也可以说剑桥考试制度的建立间接受到中国的影响。


                        18楼2009-08-04 13:38
                        回复
                          以往邓嗣禹等人的研究虽举出了大量资料说明英、法、美等国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曾受中国科举的影响,但因为没有举出直接证明的资料,因而一些人认为此说尚不能确立。笔者认为,由于东西方文化和国情之间的差异,18、19世纪的欧美国家不可能像10、11世纪的高丽、越南等东亚国家那样照搬中国的科举制,朝鲜科举有进士和状元,越南科举连贡院和八股文也学过去,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对西方国家,关键是看其是否吸取了考试选才的本质精神——公开竞争、平等择优,至于考试的内容和具体方法不可能一样,因此,在已证明西方考试制度是将科举考试的平等原则借鉴过去的情况下,如果能够找出英美等国实行文官考试之后的明确的定性说法,科举西传说便可以确立。
                              英国于1855年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美国于1883年开始仿行之后,有一些资料明确指出科举制曾对欧美国家产生过影响。1884年3—4月出版的《中国记录与传教士杂志》第15卷第1号,刊载了一篇评论卫廉士(SamuelWellsWilliams)《中央王国》一书第18章《中国制度恒久的原因》的书评。该文在对《礼记》所载先秦考试办法,以及密迪乐《关于中国Z府与人民之散记》一书中称赞科举制的观点做了介绍之后,特别指出:“这一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Z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 (注释:  “A Review,William Middle Kingdom,Chapter XVIII,Cause of the Perpetuity of Chinese Institutions”,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Vol.15,No.1,MarchApril,1884,pp.130—133. )这是在英国于1855年试行并于1870年全面推行文官考试,以及美国于1883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后做出的评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9楼2009-08-04 13:46
                          回复
                            丁韪良在京师同文馆任内曾多次返回美国,1868年10月还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东方学会上做专题论文报告,介绍和赞扬中国的科举考试。作为力主美国Z府仿行考试选官的在华美国人,他相当关注美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由他明确指出英美等国曾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是很有说服力的。到20世纪的开端,美国文官考试制度已有相当大的发展。1901年,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丁韪良又在爱丁堡和伦敦出版了《中国的学问,或中国知识界》一书,在该书中,他又对科举考试制度做了不少述评,并说:“它不可能适宜我们自己共和国制度中某些类似的特性以被移植吗?它更适应于我们自由Z府的精神,在这个国家中可以比在中国结出更好的果实。在英属印度它运转得极好,在英国本土亦然,其外交和领事人员的选任已经置于竞争基础之上。假如我们希望我们对外国的影响与我们本国的强大与繁荣相称,我们自己的外交人员也必须采用考试选拔办法。”丁韪良还提到来自罗德岛的詹克(Jenck)在美国众议院最早提出建立文官考选制度法案可视为美国文官考试的肇端,并一再陈述采用竞争考试的理由。他同时指出:“自从文官改革以来,它在公众头脑中的印象是如此牢固,以至于没有哪个政党敢于拒绝这一制度。虽然它运用的规模还相当有限,但在1896年其运用范围已大为扩展。有理由可以预期竞争考试最终会像在中国已经历的那样成为我们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释:W.A.P.Martin,The Lore of Cathay or the Intellect of China,Edinburgh and London,1901,pp.326—327.)丁韪良是主张美国借鉴中国科举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的人中最为积极且最典型的一个,因此1905年9月中国发布废科举诏后,1906年出版的《美国东方学会学报》第27卷在迅速刊载该诏令英文本的同时,还谈及丁韪良以往一再主张美国仿行竞争考试之事。


                            25楼2009-08-04 15:0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由此可见,丁韪良十分清楚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系模仿中国科举制度而来。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包括丁韪良在内的一些人士不断明确指出欧美文官考试制度系从中国借鉴而来的情况下,当时欧美国家没有任何人否认过这一点或声称文官考试制度是其自身发明创立的,说明一般皆认可这一事实。如果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当时必然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因此,笔者认为,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立(注释: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以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在中国本土已逐渐走向穷途末路,但却正在此时被西方国家所借鉴而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 
                              为什么科举制会受到西方人的推崇进而效仿呢?
                              原因在于,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WF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Z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但其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却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


                              26楼2009-08-04 15: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