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冒氏宗谱》首修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据该谱诸让写的序文得知,首倡修编宗谱的是冒,他是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号东林)的五世孙,但他修谱未成,抱憾而终。三十年后,《冒氏宗谱》由冒之子冒鸾修成。当朝的南京吏部郎中诸让为之写的《诸序》说:“东林之玄孙,邑庠彦也,有志于谱而恐失之诬,故不究所以来,断以东林公为始。”
这是倡议人冒过世以后,当朝外姓官员记录冒修谱时的忧心,也是对冒姓历史提出“所以来”和“恐失之诬”的第一人。而最使人感兴趣的是“恐失之诬”四字,因为“恐失之诬”所以对姓氏的来源就“不究”了,使冒氏姓源充满神秘色彩。本来,民间修编宗谱,探究一下姓氏来源,是正常家族活动,正常修谱怎么能恐失之诬呢?冒有一些什么秘密不能公诸于世?为什么“断以东林公为始”?东林以上是谁?他是什么民族等等,这些问题从宗谱修成那一天开始,就摆在世人面前。
冒政为《冒氏宗谱》写的《有恒公序》中,向我们透露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当初冒倡议修谱时曾忧心忡忡地对他说:“然余生也晚,既不能详考夫受姓之所由,又不能悉记夫隐显之实迹,今断自所知东林公为始,因略就简,以序次列,子盍为我序之?”这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是开启冒姓之门的钥匙。首先,一个“受姓”二字就破解了诸多推测,就是说“冒姓”是“受来之姓”,既不是楚国棼冒的“冒”姓,也不是宋代大理寺丞冒敬臣的“冒”姓,因为那是无需“受姓”的。
冒政在另一篇文章《海陵冒氏族谱序》中写道:“冒氏贯海陵者也,在胜国时,值吴乱,失其谱,故世系无传焉。上世有昆季三人:一为两淮盐运司丞,张士诚兵起,挈往姑苏,封妥督丞相,拒不受。由孟渎渡江,北抵如皋东陈家焉,是为如皋始祖。其一居海陵如故,吾祖也。其一之天长,不知所终。”这里冒政露出一点破绽,等于在说:我们是有宗谱的(汉人才有宗谱),在元朝兵乱时丢失了,所以世系图没有了。人们不禁要问,宗谱丢失,难道姓氏也会丢失吗?宗谱丢失就要“受姓”?而冒氏后人很容易发现这个“破绽”,必然悟到冒氏先人是蒙古人,这是冒政过人之处。所谓宗谱丢失实在是故弄玄虚,害怕说出蒙古先人,而受到迫害才是实情。
明朝建国以后,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强大,边患不断,《冒氏宗谱》成谱于1483年,自不敢在宗谱中公然宣称冒姓先人是蒙古人。因此冒和冒政写宗谱序言,处于两难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有责任、义不容辞地向后代交待冒氏之源出于蒙古,另一方面又要确保子孙们的身家姓命,所以出现了隐诲的、矛盾的语言。
当时居于内地的蒙古人为了自身的安全,隐瞒自己祖上是蒙古人,是普遍现象,如南通的保姓也是如此。冒姓族人世居鱼米之乡的江淮已近百年,与汉族差别已消失,他们不愿被赶回蒙古大漠,也不愿意为此付出血的代价。所以冒、冒政如履薄冰,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