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安和崔东山本是闲聊。崔东山掌握大骊王朝的谍报系统,是第一手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陈平安问起嫁衣女鬼的近况,那是一个可怜、可恨、可憎的女人,很难用是非善恶来定义。
崔东山随后笑着问,“那么先生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有事乱如麻,于先生何干?”。
崔东山是知道很多内幕的,又不能一直跟在陈平安身边,他要借这次谈话,让陈平安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别人的是非对错,对于其他人来说有关系吗?陈平安没有给出答案,表示要再想想。
崔东山仍然不肯放弃这次机会,“上山修道有缘由,原来都是神仙种”。这是有歧义的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上山修道的都是有神仙种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人都有神仙种,只是有些人因为某些缘故需要上山修行”,那些喜欢怨天怨地的人,选择相信第二个意思,怪罪上天不公,没有给自己修道资质。崔东山是在解释“嫁衣女鬼”现象,不过是她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选择罢了。
陈平安不同意这个观点,他用脚画出两个同心圆,里面的圆有极小的缺口,说“必须有路可走,所有人才会有机会可选”。这时候的话题,已经从“嫁衣女鬼”转移到了对人性的理解上。
如果根本就无路可走,你非要说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你崔东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陈平安在感慨自己的经历,渡船陷落蛟龙沟的无助,老龙城面对杜懋的绝望,书简湖拯救顾璨的纠结,有太多绝境一般的境地。
这才是崔东山最想跟陈平安说的事情。如果陈平安以为能够绝境逢生是偶然,那就是太大的误会,将来就有可能误判很多事情。
崔东山接着引导陈平安,“除了第一次,先生此后人生,其实并未经历过真正的绝望”。你以为你经历的就是绝境了?其实第一次过后,你就从来没有陷入到绝境了。这就是话里有话了,崔东山的意图昭然若揭。
崔东山口中的第一次,推想应该是陈平安第一次的采药经历。一个六岁的儿童,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药篓,跋涉在阳光曝晒之下,远方的山是那么远,每挪动一步都是在和自己搏杀,等到从山上归来,天降暴雨,家里有生病卧床的母亲,前面有茫茫的河水拦路,即不能退又不能进,那次陈平安是真的绝望了吧。他选择纵身入水,不知道是要拼命游回家,还是想就此了结自己,杨老神君现身将他救起。
崔东山举了几个绝境的例子,刘羡阳的生死,顾璨的知错改错,裴钱面对曹晴朗的心路,这些或许都是陈平安想都不敢想的心结,他想让陈平安能够提前想想,但这些话也还都是掩饰,他最想说的是,“比如齐静春其实才是幕后主使,算计先生最深的那个人”。
崔东山虽然用了“比如”二字,还是激起了陈平安的强烈情绪,他有话不吐不快。先不管看陈平安怎么说,先想想崔东山为什么这样说?崔东山到底想要什么?
当年国师崔巉的事功学问走入瓶颈,便想着借观道陈平安突破,可陈平安本身又岌岌可危,也不知道能走多远,国师不愿把所有赌注都押上,所以神魂两分,其中一半来到骊珠洞天,和陈平安的大道绑在一起,后来文圣切断了崔巉神魂之间的关系,骊珠洞天这一半的神魂就成了崔东山。
崔东山在陈平安的影响下,已经不断在修正自己,但其原本的核心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私的,把希望寄托在人性上,注定都要失败”仍然没有彻底改变。在书简湖,陈平安分析人性之圆时,崔巉和崔东山有过一段对话,当时崔东山确实希望陈平安能赢,心里却更相信陈平安会输,最后更是直接就认输了,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以这样的世界观去看,齐静春确实是在算计陈平安。那些爱护、授道、解惑,甚至劝说剑灵认主,都可以当成保护棋子,以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齐静春之死也可以理解为赢下大道之争的代价,只要能证明自己才是真理,这些大佬是不怕牺牲的。
齐静春只是在利用陈平安,崔东山真的是这样想的吗?我看未必,但这肯定是崔巉的想法。
陈平安还没形成自己完整地大道体系,崔东山是跟随陈平安大道的,虽然原本的世界观得以改观,但也没有建立新的世界观,或者说崔东山现在就是矛盾的,即不由自主的用原来的世界观分析问题,又否定由此带来的结论。他想提醒陈平安,有没有可能齐静春只是在利用他?如果是真的,那就想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回过头来再看看陈平安的说法,同样的惊心动魄,“齐先生死后,却依旧在为我护道,因为在我身上,有一场齐先生有意为之的三教之争。我知道”。
陈平安能够想到他是三教之争的延续,这并不是很奇怪的事,因为三教出手算不得如何隐蔽,而且三教之争落在他身上,也的确是齐静春的特意的安排。


崔东山随后笑着问,“那么先生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有事乱如麻,于先生何干?”。
崔东山是知道很多内幕的,又不能一直跟在陈平安身边,他要借这次谈话,让陈平安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别人的是非对错,对于其他人来说有关系吗?陈平安没有给出答案,表示要再想想。
崔东山仍然不肯放弃这次机会,“上山修道有缘由,原来都是神仙种”。这是有歧义的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上山修道的都是有神仙种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人都有神仙种,只是有些人因为某些缘故需要上山修行”,那些喜欢怨天怨地的人,选择相信第二个意思,怪罪上天不公,没有给自己修道资质。崔东山是在解释“嫁衣女鬼”现象,不过是她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选择罢了。
陈平安不同意这个观点,他用脚画出两个同心圆,里面的圆有极小的缺口,说“必须有路可走,所有人才会有机会可选”。这时候的话题,已经从“嫁衣女鬼”转移到了对人性的理解上。
如果根本就无路可走,你非要说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你崔东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陈平安在感慨自己的经历,渡船陷落蛟龙沟的无助,老龙城面对杜懋的绝望,书简湖拯救顾璨的纠结,有太多绝境一般的境地。
这才是崔东山最想跟陈平安说的事情。如果陈平安以为能够绝境逢生是偶然,那就是太大的误会,将来就有可能误判很多事情。
崔东山接着引导陈平安,“除了第一次,先生此后人生,其实并未经历过真正的绝望”。你以为你经历的就是绝境了?其实第一次过后,你就从来没有陷入到绝境了。这就是话里有话了,崔东山的意图昭然若揭。
崔东山口中的第一次,推想应该是陈平安第一次的采药经历。一个六岁的儿童,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药篓,跋涉在阳光曝晒之下,远方的山是那么远,每挪动一步都是在和自己搏杀,等到从山上归来,天降暴雨,家里有生病卧床的母亲,前面有茫茫的河水拦路,即不能退又不能进,那次陈平安是真的绝望了吧。他选择纵身入水,不知道是要拼命游回家,还是想就此了结自己,杨老神君现身将他救起。
崔东山举了几个绝境的例子,刘羡阳的生死,顾璨的知错改错,裴钱面对曹晴朗的心路,这些或许都是陈平安想都不敢想的心结,他想让陈平安能够提前想想,但这些话也还都是掩饰,他最想说的是,“比如齐静春其实才是幕后主使,算计先生最深的那个人”。
崔东山虽然用了“比如”二字,还是激起了陈平安的强烈情绪,他有话不吐不快。先不管看陈平安怎么说,先想想崔东山为什么这样说?崔东山到底想要什么?
当年国师崔巉的事功学问走入瓶颈,便想着借观道陈平安突破,可陈平安本身又岌岌可危,也不知道能走多远,国师不愿把所有赌注都押上,所以神魂两分,其中一半来到骊珠洞天,和陈平安的大道绑在一起,后来文圣切断了崔巉神魂之间的关系,骊珠洞天这一半的神魂就成了崔东山。
崔东山在陈平安的影响下,已经不断在修正自己,但其原本的核心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私的,把希望寄托在人性上,注定都要失败”仍然没有彻底改变。在书简湖,陈平安分析人性之圆时,崔巉和崔东山有过一段对话,当时崔东山确实希望陈平安能赢,心里却更相信陈平安会输,最后更是直接就认输了,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以这样的世界观去看,齐静春确实是在算计陈平安。那些爱护、授道、解惑,甚至劝说剑灵认主,都可以当成保护棋子,以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齐静春之死也可以理解为赢下大道之争的代价,只要能证明自己才是真理,这些大佬是不怕牺牲的。
齐静春只是在利用陈平安,崔东山真的是这样想的吗?我看未必,但这肯定是崔巉的想法。
陈平安还没形成自己完整地大道体系,崔东山是跟随陈平安大道的,虽然原本的世界观得以改观,但也没有建立新的世界观,或者说崔东山现在就是矛盾的,即不由自主的用原来的世界观分析问题,又否定由此带来的结论。他想提醒陈平安,有没有可能齐静春只是在利用他?如果是真的,那就想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回过头来再看看陈平安的说法,同样的惊心动魄,“齐先生死后,却依旧在为我护道,因为在我身上,有一场齐先生有意为之的三教之争。我知道”。
陈平安能够想到他是三教之争的延续,这并不是很奇怪的事,因为三教出手算不得如何隐蔽,而且三教之争落在他身上,也的确是齐静春的特意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