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吧 关注:175,595贴子:6,254,918
  • 15回复贴,共1

银锭的蜂窝特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银锭的铸造工艺辨伪
古代银锭的铸造工艺有独特的内涵,是银锭真伪判断的重要依据。其中,蜂窝和丝纹是中国古代银锭通常具有的特征,从现代工业铸造银锭的角度看,这些都应算是铸造缺陷,是必须极力避免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蜂窝和丝纹被视为铸造银锭专有的特征,彰显了白银贵金属的特质;而银锭成色鉴定机构也常常把蜂窝和丝纹作为评定成色的重要依据。
银锭的鉴定:
依据银锭蜂窝特征辨伪:
银锭蜂窝是白银熔化过程中吸收的氧气在冷凝过程中逸出后留下的空间,是古代银锭铸造中经常出现的特征,这种铸造缺陷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银锭浇铸时,由于银液在冷却过程中迅速释放出来的氧气被挤压在银液底部和锭模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气泡,气泡撑出的空腔即是所谓的“蜂窝”。(密集恐惧症的噩梦)
蜂窝特征:
老银锭侧面或底部有自然蜂窝形状,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水倒入金属模具时,银水遇冷收缩产生气孔,自然形成的蜂窝典型特征——口小洞大、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珠光四溢、排列紧密,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一。
银锭的作伪:
錾凿作伪。即在假锭的底部用圆凿、圆锥等工具錾刻、戳凿出凹坑,以此仿冒“蜂窝”。此种作伪手段形成的凹坑,口大里小。


IP属地:浙江1楼2019-05-26 12:33回复
    楼主辛苦,学习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5-26 13:46
    收起回复
      2025-08-29 20:19: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蜂窝特征:
      老银锭侧面或底部有自然蜂窝形状,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水倒入金属模具时,银水遇冷收缩产生气孔,自然形成的蜂窝典型特征——口小洞大、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珠光四溢、排列紧密,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一。
      银锭的作伪:
      錾凿作伪。即在假锭的底部用圆凿、圆锥等工具錾刻、戳凿出凹坑,以此仿冒“蜂窝”。此种作伪手段形成的凹坑,口大里小。


      IP属地:浙江3楼2019-06-04 23:01
      回复
        假银锭人为做的蜂窝孔最典型的是洞口外面孔口大,里面洞小。
        真银锭是外面孔口小,而里面洞大。
        这是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特征。


        IP属地:浙江4楼2019-06-07 11:42
        收起回复
          钱币收藏家表示,清末民国钱币其铸造、历史、文字、风格等有特殊性,对收藏者极有吸引力。而且清末民国钱币年代较近,鉴定起来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大多数收藏者更倾向于清末民国钱币。
          又因清代以来经历了多场战争,珍稀古钱币损失严重,至今,数量已经极其有限。民国的银质纪念币的亮点除了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之外,还有的是它的制作材质,它是采用纯银制作而成的,纯银本身就是贵金属,容易保存,因此这个优点使它的收藏风险大大降低,收到藏家的喜爱。
          也许是因为这些缘故,导致如今一些清代、民国钱币价值连城,非常值得收藏。


          IP属地:浙江5楼2019-06-30 20:56
          收起回复
            藏家收藏的银元宝多数都是马蹄形元宝。马蹄形元宝相对较为常见,而方形的元宝则较为少见。几年前,青海的古玩市场见到过一枚方形银元宝,当时的价格在四万多元。现在,随着银元宝市场的火爆,方形元宝的价格能够翻一两番。
            面值越大,就越值钱,一般来说确实如此,面值越大越值钱。比如,一枚面值五十两的银元宝,现在的市场价在三万元左右;而一枚面值十两的银元宝,现在的市场价还不到1万元。“当然,面值并不是银元宝价格的决定因素。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元宝的价格,比如,年代、品种、品相以及是否有铭文等。面值只能决定元宝的基础价格,因为藏家收藏元宝,不仅将它视为商品,更将它视为一种艺术品。”
            银元宝上的铭文一般有三部分内容:时间、地点、银匠或银号的名称。从中可以提取一些信息,用来判断元宝的价格。清代有一类银元宝,上面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信息,这类银元宝属官锭类,价格较为昂贵。“铭文对银元宝的价值影响比较大。通常情况下,有铭文的银元宝要比没有铭文的银元宝贵几倍,名副其实的一字千金。


            IP属地:浙江6楼2019-06-30 21:34
            回复
              民国初年的严格执行废两改元, 及其后因银价不断高涨, 诱发外国纷纷抢购改铸成银圆银条而大量流失. 现今存世的古代银锭, 非常稀少. 益使收藏鉴赏银锭成为一个极为有趣的课题.
              中国银锭的价值毫无疑问, 中国银锭是很有价值的收藏品. 然而, 银锭的价值并不是单单在于它值多少钱. 它的价值应分为两个层次: 它的文化价值, 及它的商业价值. 银锭的文化价值并不一定会增加其商业价值, 虽然这是资深收藏家经常考虑的因素.
              文化价值艺术银锭是由人手用纯银铸造的. 白银是有延展性和韧性的金属. 因此, 白银不但有广泛的工业用途, 也是极理想的工艺品或首饰的原料. 它有极高的可塑性, 能做出难度极高的形状, 甚至极精致的微细部份. 而且白银所发出的宝光, 是独一无二的, 非其它金属可比美的. 惟一例外的, 便是黄金, 所以黄金在古时也会被用来铸宝. 总而言之, 每一件银锭都是美丽的艺术品, 均可反映每个朝代的不同特色, 及当时工匠巧夺天工的手艺. 历史银锭是中国古时的货币.
              所以银锭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份, 见证了各时期的许多方面, 包括货币制度, 税课制度, 商业活动与民间生活等等. 银锭上的铭文不但充份地提供了以上的历史资料, 而且把不同朝代, 不同地域的书法, 词汇与文法等都活现眼前. 考古古代的中国习俗, 多以钱币, 衣服, 陶瓷和各式各样的工艺品等陪葬. 而贵族富豪等也常以银锭作陪葬品. 在这些陪葬品当中, 出土银锭上的铭文, 亦能为考古学家对被挖掘古墓的断代工作上, 提供有用的引证. 地理银锭通常都会打戳铸造地名称, 有时还会加上帝号或日期. 仔细研究, 便能够对中国古代各地名和其演变有着深入的认识, 如有些州县, 城市, 甚或省份, 祇在某一段历史中存在过, 又或是在某一个朝代改了名等等. 银锭也是研究中国各朝代人民地理的好材料, 如各省份的贫与富, 各地区的特色与人民之喜好, 甚至古人的姓氏名字和官府与官员的名称等等.
              2. 商业价值基本价值白银数千年来一直是贵价金属. 在古代, 白银的相对价值, 要比现在高出至少百倍. 在今天, 白银的购买力虽然已大不如前, 但却是在交易所炒卖的商品, 价格随着市场需求而波动. 值得一提, 在1970年代和80年代, 白银的价格刷新纪录, 攀升至每两五十美元的高位, 暴涨十数倍. 非常可惜, 于这段期间, 许多银锭都被当作白银卖出去溶掉, 换取暴利. 无论如何, 每件银锭都有其基本价值, 由银的含量与银价决定. 例如, 今天的银价大约是每两六美元, 一件五十两的银锭, 不管品相如何, 至少都值三百美元. 古董价值没有人会愚蠢到把银锭以基本价值卖出. 中国铸造银锭有很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银锭, 可追溯至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最晚的银锭是1942年, 虽然国民政府在1930年代已严禁银两流通, 并回收市面银锭改铸为银圆. 因此, 现今存世的银锭都是七十年以上到超过二千年的古董了. 事实上,
              在以前, 传世或出土的古代银锭, 在当时已经被视为古董, 高价购藏的例子, 比比皆是. 银锭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的差额, 便是银锭的古董价值. 每件银锭的古董价值都要视乎其品相, 罕见程度与年代. 从我的观察中, 一件普通的清代银锭, 品相一般, 它的古董价值, 至少也是它的基本价值的两三倍.还有, 白银能够抵抗浸蚀, 并不像陶瓷, 玉器, 邮票或钞票般要极度小心处理与保存. 银锭即使已上千百年, 仍然完好, 无需特别的护理. 意外地把一件罕见而贵重的银锭弄破, 机会是等于零.附加价值除了上述的两大因素外, 其实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 可增加一件银锭的商业价值的. 这些因素, 统称为附加价值.
              体积一般而言, 一件小银锭的每两市价会比一件较大的银锭为高. 这是因为小银锭的总值, 相对地较大银锭的低很多. 因此当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的时候, 每每有较大的空间, 将小银锭的每两平均成交价, 推至远比大银锭的每两平均成交价为高. 反正小银锭所需款项较少. 铭文一件有铭文的银锭, 其价值要比一件没有铭文的银锭超出好几倍. 收藏家通常都会愿意付出较多钱, 去购买一件有较多铭文和印记的银锭, 不管那些铭文印记是否重要. 不过, 一件有齐帝号(或日期), 地名和匠名的银锭的价值, 确实是要比祇有一两个铭文的银锭高出几倍. 而铸明用途的银锭, 如税课或库银等, 也至少把其商业价值增加一两倍. 罕见的, 或有历史意义的印记, 更要增加数倍. 形状通常这是指某一种形状的罕有程度而言.
              例如, 一件清代广东省的圆碗锭, 其商业价值, 要比砝码锭高出很多, 因为砝码锭是广东省常见的形状, 而圆碗锭在广东省则很少见. 而贵州的花形锭, 或江西的方锭, 市价也蛮高, 却是因为极受收藏家欢迎. 至于湖南的龟宝, 虽非十分罕有, 却较湖南的其它马蹄锭贵三四倍, 也是这个原因.


              IP属地:浙江7楼2019-06-30 21:47
              回复
                有的论坛上的管理员竟然把明显是人为手凿的蜂窝口大,里面孔小的,甚至没有孔只是坑的所谓蜂窝银锭说是真银锭。


                IP属地:浙江8楼2019-07-13 16:54
                回复
                  2025-08-29 20:13: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银锭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
                  是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形制而言,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也就是元宝,所以习惯上将它们统称为‘银元宝’。
                  银锭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活中不可少的东西,赏赐、赋税、买卖等都缺不了它。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IP属地:浙江9楼2019-08-10 21:44
                  回复
                    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不过,早在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旋读为“开通元宝”的。而元代呼金银钱为“元宝”,则是元朝之宝的意思,黄金叫作:金元宝,银锭叫作银元宝,既有政治含义,也是对金银货币约定俗成的通称.
                    收藏市场的风靡,让鉴宝节目也跟着火了一把。人们喜欢看鉴宝节目,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节目中可以见到很多平时很难见到的宝贝。而鉴宝节目的初衷也是想要让大家更多的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瑰宝,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
                    银锭自登上历史舞台,即有吉语银锭以贺节、进奉等面目出现。随着时代播迁,社会经济的发展,银锭包括各类吉语银锭,便逐渐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
                    上至天子贵胄,下至普罗大众,处处可见其身影。及至明清,各种重量,各种质地,各种形状,各种铭文的吉语银锭(银锭形)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场合。


                    IP属地:浙江10楼2019-08-11 07:55
                    回复
                      古玩行业的几大特点:
                      1、假货多。2、假鉴定专家多。3、假拍卖多。4、假故事多。


                      IP属地:浙江11楼2019-08-17 21:37
                      回复
                        鉴定银锭注意的重要特征:清末以前的假银锭人为做的蜂窝孔最典型的是蜂窝洞口外面孔口大,里面洞小。而真银锭的蜂窝是外面孔口小,而里面洞大。这是判断清末以前银锭真伪的重要特征,只要是有蜂窝,就应该按照上述特征鉴别。
                        很多老银锭底部及表面水波纹,纹理清晰、层层有感、凹处泛光。如银锭表面中心微凹,代表纯度越高。纹路越多证明纯度越高!


                        IP属地:浙江12楼2019-10-04 18:36
                        回复
                          蜂窝是铸造银锭子时在顶部形成的,不是底部,因为铸造的时候是反过来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2-02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