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长陵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千米的窑店镇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
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
1988年01月13日,长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所书”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是刘邦安寝的地宫,《汉旧仪》载:汉代皇陵地宫“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六车六马,皆藏之。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驽,设伏火。”入梓棺时,皆珠襦玉匣,连以金缕。长陵现未发掘,地宫内部结构不详。
现存长陵陵园南墙长225米,宽7米,西墙长200米,宽9米,北墙长600米,宽9米,经实测,陵园边长约为780米,周长312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汉的帝后合葬,是所谓“同茔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坟,而且绝大多数皇后是单独修筑陵园,只有长陵为帝后共用一个陵园。
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
在高祖陵北130米处、吕后陵北350米处,以及吕后陵正南、距南墙30米处,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许多遗物,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瓦片等,是当时寝殿、便殿一类的礼制建筑。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千米的窑店镇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
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
1988年01月13日,长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所书”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是刘邦安寝的地宫,《汉旧仪》载:汉代皇陵地宫“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六车六马,皆藏之。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驽,设伏火。”入梓棺时,皆珠襦玉匣,连以金缕。长陵现未发掘,地宫内部结构不详。
现存长陵陵园南墙长225米,宽7米,西墙长200米,宽9米,北墙长600米,宽9米,经实测,陵园边长约为780米,周长312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汉的帝后合葬,是所谓“同茔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坟,而且绝大多数皇后是单独修筑陵园,只有长陵为帝后共用一个陵园。
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
在高祖陵北130米处、吕后陵北350米处,以及吕后陵正南、距南墙30米处,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许多遗物,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瓦片等,是当时寝殿、便殿一类的礼制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