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都吧 关注:1,463贴子:40,713
  • 15回复贴,共1

东方金字塔群:西汉11座帝陵卫星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高祖刘邦长陵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千米的窑店镇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
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
1988年01月13日,长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所书”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是刘邦安寝的地宫,《汉旧仪》载:汉代皇陵地宫“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六车六马,皆藏之。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驽,设伏火。”入梓棺时,皆珠襦玉匣,连以金缕。长陵现未发掘,地宫内部结构不详。
现存长陵陵园南墙长225米,宽7米,西墙长200米,宽9米,北墙长600米,宽9米,经实测,陵园边长约为780米,周长312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汉的帝后合葬,是所谓“同茔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坟,而且绝大多数皇后是单独修筑陵园,只有长陵为帝后共用一个陵园。
陵园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西墙的正中发现了一座宽23米的城门遗址。西城墙的地面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600米、宽6米、高3米的夯土遗迹。陵冢位于陵园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50米左右。在陵园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沿南墙一带有六处大型的寝殿遗址。
在高祖陵北130米处、吕后陵北350米处,以及吕后陵正南、距南墙30米处,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许多遗物,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瓦片等,是当时寝殿、便殿一类的礼制建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5-26 10:55回复
    汉惠帝刘盈安陵
    位于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安陵规模较小,墓高只十多米。西汉第二位皇帝刘盈与张皇后合葬陵。陵区分为陵园、陵邑及陪葬区三部分。封土为夯筑覆斗形,底部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0米。顶部东西长65米,南北宽40米,高25米。
    汉惠帝安陵的考古工作于2009年6月底开始,截至目前,调查勘探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确定了安陵陵园的夯墙及东门遗址,探明建筑遗址18处,外藏坑90座。安陵陵园东西长967.6米,南北宽883.5米,园墙为夯筑,墙宽3.5~6.5米。东门遗址位于陵园东墙中部偏北位置,门址平面为以门道为中心对称分布的2组4座“凸”字形夯土台基,门道宽约2.7米。安陵的建筑遗址发现18处,均位于安陵封土正北方向,平面多呈长方形,长4.6米~72.7米,宽1.3米~8.2米,其中有夯土、散水、砖铺地等遗迹。外藏坑发现90座,竖穴土圹结构,平面为长方形、“甲”字形等,长71~5.1米,宽3米~10米,深约6.3~14米,坑底有骨屑、朽木、陶器残块等。
    张皇后奉吕后之命与刘盈系甥舅成婚。诸吕被翦灭时,因受株连,被迫“退处”北宫。卒后合葬安陵,但“不起坟”,现地面墓冢或为后代所建。封土为覆斗形,底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顶部边长20米,高12米。陵北900米处为安陵邑。陵东为陪葬墓区,尚存封土2座,曾发掘从葬俑坑一处。
    安陵居整个陵区中部,建于渭河北岸的塬地上,陵墓显得巍然高耸。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皆长方形。高25米,底部东西长为170米,南北宽140米;顶部东西长65米,南北宽40米。 《史记集解》引《皇览》曰:“山髙三十二丈,广袤百二十步。”汉陵封土中最高者为武帝陵,其高十四丈。故文中三十二丈当为十二丈之误,十二丈约合今27.6米。广袤百二十步则其底面当为正方形,今其南北宽度小于所记古尺度。皇甫谧曰:“去长陵十里,在长安北三十五里。”陵墓封土形态完好,四周垣墙及阙门情况不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5-26 10:59
    回复
      2025-08-30 08:02: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汉文帝刘恒霸陵
      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霸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当地人称为“凤凰嘴”。
      霸陵因“因山为陵,不复起坟”,即依山凿挖墓室,无封土可寻。并且史料文献对霸陵的记载也很少,所以,只能根据仅有的记载来推测霸陵的具体位置和内部结构。霸陵陵园史称“盛德园”,内建寝殿、便殿等。但也没有发现陵园的遗迹。
      据记载,霸陵在白鹿原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内部以石砌筑,并有排水系统,墓门、墓道、墓室以石片垒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计,后来排水系统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门后来被水冲开,墓室结构遭到破坏。霸陵最迟在西晋即遭盗掘,并在当时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5-26 11:29
      回复
        汉景帝刘启阳陵
        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
        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时间长达28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
        1963年4月,阳陵被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阳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阳陵陵园东西长近6千米,南北宽1至3千米,面积约12平方千米。阳陵封土高约31米,陵底边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陵园为正方形,边长410米,四边中央各有一门,均距帝陵封土110米。
        封土上外围放射状态分布着从葬坑,帝陵81条。帝陵外藏坑是帝陵最重要陪葬部分,每条陪葬坑道都是东西方向的长方形坑穴,深度三米,宽度2.4米。葬坑都是木制坑体,六面都由俑木板隔开,最上层木板上还铺有芦席,芦席之上回填3.5米高夯打的填土。
        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帝陵东侧10个外藏坑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
        孝景王皇后陵位于帝陵东北,距帝陵450米处,与景帝陵遥相呼应。
        后陵“汉惠帝安陵”碑,为讹误。西汉时,帝、后合葬实行“同茔不同穴”的制度,即皇帝和皇后虽葬于同一茔域,但各起一座陵园。后陵与帝陵形制相同,高约25.5米,封土形制为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封土上外围放射状态分布着28条从葬坑,南侧立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惠帝安陵”碑石,为讹误。
        孝景皇后王娡(?—前125年),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槐里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父为槐里人王仲。有四女一子,为修成君金俗、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林虑公主)、汉武帝刘彻。王娡于汉武帝元朔四年去世(前125年),晚于汉景帝十六年,谥号“孝景皇后”,与景帝合葬在阳陵。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5-26 11:42
        回复
          汉武帝刘彻茂陵
          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1961年3月4日,茂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08月,包括茂陵在内的29座汉唐帝陵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茂陵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底边长:东边243米,西边238米,南边239米,北边234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步,惟茂陵高14丈,方140步。”
          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陪葬墓群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汉陵的陪葬墓的奇异之处在于都有“象征”的说法和意义,例如卫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
          霍去病墓
          “为冢象祁连山”。元狩六年(前117年),24岁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谥号景桓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玄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象“祁连山”,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0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体积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北面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向墓顶,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卫青墓
          “为冢象庐山(阴山)”。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为汉武时大司马大将军,七击匈奴,在阴山脚下驰骋,收复了河套地区,立下汗马功劳。卫青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他对士卒体恤较多,能与将士同甘苦。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去世,谥号烈侯,陪葬茂陵,紧邻外甥霍去病墓“为冢象庐山(阴山)”。
          卫青墓底部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高24.72米,占地面积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遥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中腰有平台。
          李夫人墓
          史称英陵。皇后卫子夫因巫蛊之祸无法入葬茂陵,汉昭帝之母钩弋也获罪下葬甘泉宫,汉武帝去世后,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霍光追封了李夫人为皇后。汉书载李夫人以皇后之礼下葬。
          墓冢高大,状如磨盘,上小下大,中间有一道环线,俗称磨子陵。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亦名“英陵”。
          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万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磨子陵的传说》是一个向善而动人的民间故事。李夫人美丽到“倾城倾国”,但她红颜薄命,早逝。汉武帝为其作长赋《伤悼李夫人赋》:“呜呼哀哉,想魂灵兮!”
          文物遗存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已金箱,一并埋入陵内。
          茂陵南边有石碑二通,标志一通。碑一,上题铭:中为“汉孝武帝茂陵”。上款为“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毕沅敬书”。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兴平县事顾声雷立石”。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5-26 11:57
          回复


            IP属地:陕西6楼2019-05-26 11:58
            回复
              汉昭帝刘弗陵平陵
              平陵,是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周长2700米,高29.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平陵,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6公里处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
              平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包括汉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势为咸阳二道塬一块稍微突出的平地上,两座封土东西相距700米,海拔约480多米。
              平陵在茂陵东边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
              位于东边的东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四面都有夯筑垣墙,这意味着东陵是一个四面有墙体的陵园。东陵封土底面边长160—170米,高约32米,封土外四面中间部分都发现有平面为梯形的墓道。陵园平面为四方形,垣墙约5米宽,东墙长404米,西墙长429米,南墙长416米,北墙长428米。
              垣墙的中部还分别有门阙建筑,其中东、南两处的门阙地面发现有高约两米的砖瓦残片堆积。各个门阙的长度在30—70米之间,宽度在12—40米之间,门道的宽度是6—8米,其中东门阙最宽大,代表着陵园的主方向是东方。
              平陵由茂陵东行6公里即今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东南的两个大冢,当为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因该陵地处汉代始平原边,故得名曰“平陵”。东为帝陵,西为后陵。
              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与赵婕妤之子,前86年即位时年仅8岁。主幼臣强,外戚霍光专权。时内有齐孝王及边邑反叛,外有匈奴入侵;朝中则是霍光与上官皇后始则勾结继而争权,天灾人祸不断。元平元年(前74)21岁时,刘弗陵不明不白地暴死于未央宫中,遂安葬于东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园西北大冢中。 位置结构西边陵园和封土的形制与东陵基本相同,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底面边长160米,高约30米。陵园的垣墙东边长380米,西边长386米,南边长370米,北边长381米,垣墙宽4—6米,垣墙四面中部都有门阙,以东门阙最为宽大。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15岁时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较孤独,于52岁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于霍光的位高势重,她的陵园比昭帝陵园规模还要大一些,陵园边长420米(昭帝陵园边长为370米),陵园四门距封土堆均为125米,封土高26.2米。
              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 《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镢、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5-26 12:17
              回复
                汉宣帝刘询杜陵
                杜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区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潏、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
                杜陵占地120多亩,四周环绕有夯土围墙,墙基宽9米。陵园以殿为大门,殿与配殿共长30多米,宽20多米,门道宽约6米。墓冢在陵园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铭清晰可辨。此外还有碑碣十余方。园内还有寝殿、便殿等遗迹,四周排水的沟渠仍清晰可见。
                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考古工作者对杜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周围的遗址进行了一些发掘,出土了很多文物。
                杜陵陵园平面呈方形,每边垣长430米、墙基宽8~10米,四面垣墙正中各辟一门,门址宽约85米。已发掘的东门遗址位于陵冢以东110米处,由门道、左塾、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
                封土居陵园正中,夯筑,呈覆斗状,底边长175米、顶边长50米、存高29米。其四面正中各有一条斜坡墓道,正对陵园垣墙的四门。四条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梯形。封土四周有边长400多米的方形陵墙,四面各开一门。
                封土陵园东南187米处建有祭祀活动的寝园,四面有围墙,寝园之内有寝殿和便殿两大建筑群。
                寝殿是一座大型宫殿,面阔13间,进深5间,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2米、南北宽29.6米;四周有廊,地面有方砖铺砌;廊外有卵石散水,散水外沿线以外又铺设一排方砖。遗址南、北各有三门,亦可称东阶、中阶和西阶;东、西各有一门,每门又分为左、右门道。
                便殿位于寝殿东侧,由殿堂、众多的房屋和庭院、用于储藏的小房子和窖穴组成,并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设施,如地漏和长方形、五角形排水管道等。
                王皇后陵
                位于宣帝陵冢东南575米处。汉宣帝王皇后,卒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合葬杜陵,史称“东园”。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330~335米,墙基宽3.4~3.7米,四面各开一门。各门形制与宣帝陵园相同,只是稍小而已。封土呈覆斗形,底边长145~150米、顶边长45米、现高24米。陵园西南亦有寝殿、便殿建筑遗址,形制与宣帝陵园寝、便殿大同小异。
                许皇后陵
                史称“小陵”,俗称“少陵”。位于杜陵南七八公里处长安县大兆乡司马村。因规模小于杜陵,故后人称之为少陵,少陵原之名应当与此有关。少陵墓封土规模略小于王皇后陵,亦呈覆斗形,存封土呈三层台,象征着仙人居住的昆仑山。通高22米,底部东西长134米、南北长139米。许皇后,宣帝第一个皇后,卒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5-26 12:25
                回复
                  2025-08-30 07:56: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汉元帝刘奭渭陵
                  汉渭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刘奭陵墓。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前40)。陵园近方形,南北410米,东西400米,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垣墙。陵冢位于陵园之中,呈覆斗形,底边长约120米,顶边长50米,高29米。今陵冢顶部已塌陷。在陵北300米,发现一建筑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建筑墙基、平铺方砖居住面和路面遗迹犹存,并出土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
                  汉元帝刘奭,字盛,宣帝与孝宣许皇后所生,27岁即位。竟宁元年(前33)五月崩于未央宫。葬渭陵,终年43岁。陵园东北约350米处,是孝元傅皇后陵。现存陵冢低矮,显系削残。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
                  王皇后陵园建筑与元帝陵园、垣墙同为夯土筑成,垣墙正中各有阙门,至今仍存遗迹。渭陵东北500米左右是陪葬墓群,排列有序,东西四行,每行七座,当地群众称为“二十八宿墓”。
                  现存墓冢12座。据文献记载,王凤、王莽妻、冯奉世等陪葬渭陵,但今名位难考。 《汉书·元帝纪》载,永光四年(前40)下诏,罢置陵邑。今在渭陵周围未发现陵邑遗迹,与文献记载相符。
                  1956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陵园近方形,南北四百一十米,东西四百米,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垣墙,垣墙正中各置阙门,与陵冢底边正中相对。陵园四门距陵园正中的封土堆约为110米左右。陵冢位于陵园之中,呈覆斗形,冢底边长约115米,冢顶边长50米,高25米。今陵冢顶部已塌陷,面积约400平方米,深约2米。
                  在渭陵北300米处,发现一建筑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遗址地面土层清晰,汉代残砖碎瓦比比皆是。建筑墙基、平铺方砖的居住面和路面遗迹犹存,并出土了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建筑布局和出土文物推测,此遗址可能是渭陵寝殿或者是原庙建筑。
                  渭陵西北380米处,有一座高13.5米的墓冢,四周有墙垣,每墙均于中央辟门,门外有双阙。从其位置和规格来看,应当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陵园。王皇后名政君,成帝母,元帝为太子时选入宫,元帝即位立为皇后。就是她的侄子王莽建立了新朝。王政君养尊处优,一直活到84岁才去世,整整比元帝多活了40年。
                  陵园东北约350米处,有孝元傅皇后合葬陵。傅皇后原为上官太后才人,元帝即位立为捷好,不久更立为昭仪。因其为人有才略,深得元帝宠爱。元帝死后,随子定陶王归国。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崩,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今傅皇后陵,当地群众称为”塌塌家”,底边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00米,残高2米。 渭陵东北500米左右,是陪葬墓群。陪葬墓排列有序,东西4行,每行7座,当地群众称为“二十八宿墓”, 《咸阳县志》称为“七妃墓”,现存墓冢12座。据文献记载,王凤、王莽妻、冯奉世等陪葬渭陵,但今名位难考。
                  《汉书·元帝纪》载: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诏,罢置陵邑。今在渭陵周围未发现陵邑遗迹,与文献记载相符。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5-26 12:36
                  回复
                    汉成帝刘骜延陵
                    汉延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汉成帝刘骜墓。成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31年)初春,开始在长安城西北的渭城延陵亭部修陵,因此取名延陵。延陵陪葬墓有东北约600米处,有汉成帝班婕妤墓、许皇后墓、赵飞燕墓,当地群众称为“愁女坟”或“愁娘娘坟”。
                    成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3l年)初春,开始在长安城西北的渭城延陵亭部修陵,因此取名“延陵”。
                    建造五年之后,已花费巨万,天下匮竭,而陵墓的主体工程—地下墓室和陵园司马门还未完工。成帝震怒,问罪于负责陵墓营作的将作大臣解万年,因他当初曾保证昌陵三年可成。早就对昌陵营作不满的大臣们乘机纷纷上奏,说昌陵是借土它处,“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成帝的灵魂将来也不得安宁。而原来的延陵“据真土,处势高敞”,应还复旧陵,停止徙民。成帝无奈,只得下诏罢昌陵之作。 延陵的再度营作,仍极尽豪华。延陵陵园略呈方形,垣墙边长约四百米,四面垣墙正中均建筑门阙,今除南门东阙已毁外,北、东、西门阙遗迹犹存,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基边长约172米,高31米。今日延陵(咸阳市周陵乡严家窖村),封土堆高31米,陵顶中央陷下一个3米深的大坑,可能是墓室被盗导致的陵顶塌落。陵冢正南有清毕沅所书“汉成帝延陵”石碑一通。
                    延陵东北约600米处,有汉成帝班婕妤墓,当地群众称为“愁女坟”或“愁娘娘坟”。班婕妤是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姑母,她博通经史,为人端庄大方,常作赋抒发伤感之情。留传今日的还有《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成帝死后,她以婕妤的身份守园陵,死后陪葬于延陵附近。陵高14米,呈复斗形,陵基周围曾出土云纹瓦当和其他汉代砖瓦残块。
                    延陵之西还有一大冢,疑为许皇后陵。许皇后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候嘉女,成帝为太子时入宫为妃,即帝位时立为皇后。《汉书·外戚传》载:“后聪慧,善诗书”,得宠于成帝。赵飞燕入宫后,为了夺得皇后的宝座,便向成帝谮告许皇后,结果被册收皇后玺,废居昭台宫。缓和元年(公元前8年),“赐药自杀,葬延陵交道厩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5-26 12:50
                    回复
                      汉哀帝刘欣义陵
                      义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哀帝刘欣的陵墓。位于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刘欣(前25~前1)为汉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因汉成帝无子,立为太子。20岁即位,时值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烽火燃至长安,饥民持火上屋,击鼓呼号。刘欣在位6年病死,葬于义陵。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900米,高30.41米。陵东封土为傅皇后陵。有陪葬墓15座。
                      义陵在今咸阳市东北周陵公社南贺村有一大冢。此处遍地尽是汉代遗物,并无隋唐文化堆积层,附近又旁无大冢,无疑应是汉哀帝义陵。刘欣,子喜,生于公元前35年,元帝庶孙,定陶共王之子,母为丁姬。3岁嗣立为王,爱好文辞律法,绥和元年(前9)立为皇太子,第二年即帝位。 《汉书.哀帝纪》 :“元寿二年,六月戊午,帝崩于未央宫。秋,九月壬寅,葬义陵。”卒年26年,在位6年,谥号“哀帝”。
                      义陵封土覆斗形,底部和顶部平面方形。底边长东西175.50、南北171米,顶边东西58.50、南北55.80米。封土高30.41米。陵园平面方形,边长420米,四面墙垣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置双阙,现仅北垣墙正中保留有残高1米、宽约1.5米的阙址。陵园内有西汉时期的砖瓦残片及“长乐未央”、“长生无极”文字瓦当。
                      傅皇后陵傅皇后系傅宴之女,刘欣即位后立为皇后,公元前1年自杀,称号孝哀皇后。墓在义陵东约600米处,封土覆斗形。底部长东西110、南北85米;顶部东西30米、南北19米。封土高15米。陪葬墓现存15座,分布在义陵东3座,南5座,西4座。另有3座分布在义陵东、北和西南面。在义陵北司家庄多次出土有“高安万世”瓦当。司家庄村北尚有一残冢,故此处可能是董贤的冢茔或他的妹妹的宅第。1981年在义陵北,南贺村东土壕发现左半部“鲁王虎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5-26 12:57
                      回复
                        汉平帝刘衎康陵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汉平帝刘衎墓。刘衎(前9~5)为汉中山孝王刘兴之子,9岁即位,在位5年。时大司马王莽辅政,嫁女为帝后。不久用药酒毒死平帝,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改国号为新。康陵东西横距216米,南北纵距209.7米,高30.6米。王皇后在平帝死后不肯改嫁,投火而死,葬于康陵东南500米处。
                        汉平帝康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大寨村之西。西汉平帝刘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
                        陵园略呈正方形,东西423米,南北413米,四面垣墙之中建有阙门,今遗迹无存。陵冢形如覆斗,近冢顶内收成台,台面距冢顶5.5米。陵冢通高30.6米,陵基边长约210米。孝平王皇后陵在陵园东南距帝陵570米处,封土为覆斗形,底边长86米,顶边长33米,高10米,周围出土大量汉代砖瓦。
                        汉平帝康陵:西汉皇室以包含有“安宁、安康”之意的“康”字来为短命的汉平帝葬身之地定名,实在是一种美好愿望的体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5-26 12:59
                        回复
                          西汉十一帝陵卫星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5-26 13:0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5-26 13:01
                            回复
                              2025-08-30 07:50: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05-29 20: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