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至1996年左右,中考录取优先顺序批次》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很多事情是现在的九零后不可思议的。比如中考后:
1、分数最拔尖的,第一选择上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后面细说这部分最顶尖的尖子生)、省属四年制中专。(据说八十年代还有五年制中专,没错,五年读完还是中专)
2、第二选择才是副省级城市的中专(四年制也有,三年制也有)和各市重点高中;
3、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只能上三年后与大中专院校几乎无缘的普通高中(因为1999年大学扩招前招生少,尤其是直到九十年代初,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绝大多数上不了大中专院校,高考前还有省内预考,让他们大多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
4、第四其实不是选择:技校、职校之类。
分数差距最大的是第一选择与第二选择之间,高出大几十分,而不是几分、十几分。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后的现在完全是两码事,所以说那时上非重点的高中,三年后你与任何大中专院校几乎是无缘的!换做今日,九零后,是无法理解的。现在成绩差的可以上高职,那时没有高职,成绩差就是不再读书。
《为何优先选择中专?》
1、以前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大,省会城市家庭有国企或公家单位的领导家庭有好的前途机会的,若是尖子生,的确这一小部分中考生没必要上中专,但万事不是绝对,也有很多省会城市的有国家单位的领导家里的尖子生上也选中专。所以,在省会城市,那时也偶见成绩不是一流但也还不错的中考生上了中专,如果有人说见到不是成绩最顶尖的上中专啊,这不是什么反对声音,很正常!但此现象少到可忽略几乎不计了,因为即使在省会城市,普通老百姓仍是人口的绝大多数。
2、对于中小城镇的中考生来说,中专解决就业问题,这个就业指的是国家干部身份、“正式编制”的工作。中专的这个待遇,是不小的诱惑,但凡能上,就绝对不会费劲再上高中,原因请继续看后面。
3、 对农村来说,中专是跳出农门,是光耀祖宗八辈的重大意义,尤其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民就是一个难以翻身的受苦阶层,在家是面朝黄土的农民,九十年代赋税公粮重的几乎够抄家了;外出打工身份是农民工、暂住人员,工作和待遇仍是最底层,他们的苦难不必在这里展开。对他们来说,选择上中专是最快最现实的“农转非”途径!
《中专毕业生待遇》
中专的毕业生,那时不仅是有一份工作(尤其是九十年代席卷全国的国企关停并转的下岗潮下,中专毕业就业照样杠杠的!当然也有少数会遇到分配到单位就倒闭,但大多数是有了一份“正式”工作),而是国家编制内的正式身份,干部!转正定级(定干)后,副科、正科、副处。。。是可逐级提拔的!
八十年代,中专毕业几年后,是可以直接考研的,这里说的不是直接“读研”,而是有能力去参与竞争,去参加“考试”,那时的中专生水平可见一斑,所以存在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简历里学历写的学校,实际是中专。
《中专学校的教材》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教材(以笔者是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为例,其他中专暂并不清楚,因网上聊到教材的机会和信息来源极少)大多封面上端明确的写着“普通高等学校”!九十年代中期在四年级时接到部里或省里的通知临时补了一门课程“职业道德”,这是没有写“普通高等学校”的。
“大中专院校”这个名字多少能反映他们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从政策和实践上,大学和中专,差别极小,都是精英教育。但八十年代开始学欧美提倡职业教育,在少数政策文件可看出打算把中专算到职业教育,但实践上并没这么快,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前后,真正的中专大多改成学院和大学,而八九十年代的差生上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又改名中专。
就是说,1999年后的所谓“中专”、和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的职校技校一样,课程主要是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动手能力,而九十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中专,教材跟八九十年代的大学、1999年后的重点本科高校(985、211高校)重理论研究一样,注重学术性,是专业教育。简单的说,你让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中专生动手做啥技能,这是难为他们!
《中专学校的师资不比当时一些学院差》
在历史上,有不少学校在国家各个时期不同的政策潮流下,中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大学变学院,学院改中专,建校历史较久的学校相当多的都曾有过改来改去的经历。
八九十年代及之前,很多历史悠久的中专、重点中专、示范中专的师资力量很不一般,比如是有不少教授的,所以在1999年左右大学扩招时,有些学院为了升级为大学,教授不足,据说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些学院通过合并比他更知名、更有实力的中专,获取中专学校的教授、师资,达到升级大学标准。
《中专的生源质量优秀》
在1982年前,中专的确是高考的末端,处于本科、专科录取顺序之后,但因为大中专院校招生数量都很小(高等教育录取率在15%以下标准是精英教育),那时高考录取率是远远低于此标准的,而且,即使上了高中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加高考,各省省内先组织一次预考,学习可以的一部分高中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所以,即使在1982年前,高考录取的中专生,也比现在的二三本(或绝对的说“三本”)的学习功底强!
1982年起,尤其是1986年至1996年,这才是一个神奇的招生时代,很多县市的中专如师范、卫生、农林等从1982年招收中考生(为啥?那时百废待兴,真缺人才啊,中专毕业生已用事实证明了的确很能发挥人才作用),回顾前面说的《为何优先选择中专?》,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中考尖子生会优先选择中专了。也许这些人选择高中上一本或985、双一流,也许是二本,但范围差不了多远。
神奇的十年里还有更神奇的一批人,中专还分为市县属中专、省级属中专、中央部属中专,所以在尖子生群体里,还再分三个批次。
很多说专业如师范、卫生、农林、财税,一听专业名称就知道是地方中专,一个市县一年招一百人左右,已经觉得很少、入学很不容易。
那么有一个很少人提起的最神奇的群体,中央部属中专,名称如:铁道、民航等(一看名字就知道国家央企!国企中的尖子),一个地级市地区才一两个招生指标(放到今日是什么样的大学的录取率呢?)。所以对省属中专生来说,入学三年后比他学习成绩略差或差不多的,大多考上了985高校或重本,但尤其是中央部属中专来说,双一流“丝毫”不在话下!三年后和他学力相当的同学们上的大学多是国家名校,就是如今的双一流!
《为啥不选择高中?在当时还有其他制度和环境原因》
第一个,学费原因,以前没学生贷款制度,国家补助是有,从毛 时代到八十年代中,还是很管用,但八十年代末物价涨的快,那点补贴的发挥的作用不大,存在着已很常见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没法去报到的现象,所以不如早上在当时看来“毕业后结果都一样的”的、还能早挣工资、早算“工龄”的中专!
所以第二个原因就是“工龄”制度,其实也是尖子生们更青睐中专的原因之一。每多一年工龄,每个月工资都是多一些的,跟工资晋级也会挂钩。退休的待遇也不一样!这都是很现实的原因啊!
《中专的结束、中专时代的结束及“中专”污名化》
1999年(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谓的中专,其实本质上只是职校,因为真正的中专这时候绝大多数已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
而职校和技校呢?在八九十年代的录取分数线本来就在普通高中之下,成绩不行的才去上,一直没变!现在变的是什么呢?历来是差生上的职校、技校生,也爱自称中专,职校技校名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似的被地方政府发文改称中专。其实跟当年的中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生源质量、学习氛围、教学学制、办学单位、主管部门、学习内容、课程性质、毕业分配等,统统截然不同!
《需要厘清的问题》
问:“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不如中专生?”
答:不能这么说。准确的说,经过高考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比不上当时的本科生和大专生;1982年到1996年左右,经过中考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至少比大专生强,大多数相当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这部分中专生的学习功底要比非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要强。
问:“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真的比当时的重点高中的学生优秀吗?”
答:基本上对,但不能绝对的说。在1982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高出很多,能上中专的,肯定比大多数重点高中学生优秀,但是:重点高中里仍有高分生也是很优秀的,因为中专招生指标实在很少,很多高分生上不成中专,用当时的话说:“哎,走不成,上高中算了”。
问:八九十年代的每一位中专生都是那么优秀吗?
答:1982年前即使经高考在本科、大专后再录取的中专生,因为那时是精英教育,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是经过筛选而来,所以这部分的中专生一样很优秀。1982年起,尤其是1986年中央部属中专开始录取中考生时期,到1996年大中专毕业分配制度转轨市场化自谋职业,大致在这时期,中专生的学习功底是极强的,是最优秀的。
但九十年代中期有一种出现并逐年增多的现象,中专所属部委及下属厅局处科的干部子女,分数不高也统招进了中专,也有分数要求不高的学生进了中专学校内设的大专班、技工班(这部分不属中专生了)。当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分数不高也许不是学习能力不行,而是更好的家庭条件提供了前途保障所致。那时中专极强的吸引力也开始招收统招但非国家任务的自费生,这些有多数是学习成绩一般的,但也有因没得到指标仍要选中专的高分生。
问:1999年后本质变成职校的中专分数线很低,甚至想上就能上,还是优秀生吗?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数是能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的,但更多是环境和学习条件所致。在美国有这样例子,人们和教育部门公认的很差的高中,从来没考上过常春藤甚至普通大学的,因一位名为“罗恩•克拉克”教师的执著、对学生的耐心,改变了学生的信念、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把400个流氓送进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罗恩•克拉克,美国超级明星教师。 2001年(28岁)当选“美国年度教师”,成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三次邀其做客白宫,脱口秀女王奥普拉赞誉他为“最了不起的人”。
另外,中国的高考工厂现象恰好说明了:不能绝对的说每一个人都适用“分数是能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的”,考试分数高,大多需要外因直接激励、引导、带动,或外因转化为内因后的激励。
只不过,这些激励和引导,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是恰好在他们中考和高考时的那几年。1999年后的职教性质的中专生,在他们毕业后,有少数还真能改变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继续攻读大专、本科,实实在在的学知识,成功考取研究生、成为硕士、博士的案例或有些人取得其他卓越成绩,案例新闻已不少了。他们,一样优秀!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很多事情是现在的九零后不可思议的。比如中考后:
1、分数最拔尖的,第一选择上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后面细说这部分最顶尖的尖子生)、省属四年制中专。(据说八十年代还有五年制中专,没错,五年读完还是中专)
2、第二选择才是副省级城市的中专(四年制也有,三年制也有)和各市重点高中;
3、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只能上三年后与大中专院校几乎无缘的普通高中(因为1999年大学扩招前招生少,尤其是直到九十年代初,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绝大多数上不了大中专院校,高考前还有省内预考,让他们大多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
4、第四其实不是选择:技校、职校之类。
分数差距最大的是第一选择与第二选择之间,高出大几十分,而不是几分、十几分。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后的现在完全是两码事,所以说那时上非重点的高中,三年后你与任何大中专院校几乎是无缘的!换做今日,九零后,是无法理解的。现在成绩差的可以上高职,那时没有高职,成绩差就是不再读书。
《为何优先选择中专?》
1、以前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大,省会城市家庭有国企或公家单位的领导家庭有好的前途机会的,若是尖子生,的确这一小部分中考生没必要上中专,但万事不是绝对,也有很多省会城市的有国家单位的领导家里的尖子生上也选中专。所以,在省会城市,那时也偶见成绩不是一流但也还不错的中考生上了中专,如果有人说见到不是成绩最顶尖的上中专啊,这不是什么反对声音,很正常!但此现象少到可忽略几乎不计了,因为即使在省会城市,普通老百姓仍是人口的绝大多数。
2、对于中小城镇的中考生来说,中专解决就业问题,这个就业指的是国家干部身份、“正式编制”的工作。中专的这个待遇,是不小的诱惑,但凡能上,就绝对不会费劲再上高中,原因请继续看后面。
3、 对农村来说,中专是跳出农门,是光耀祖宗八辈的重大意义,尤其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民就是一个难以翻身的受苦阶层,在家是面朝黄土的农民,九十年代赋税公粮重的几乎够抄家了;外出打工身份是农民工、暂住人员,工作和待遇仍是最底层,他们的苦难不必在这里展开。对他们来说,选择上中专是最快最现实的“农转非”途径!
《中专毕业生待遇》
中专的毕业生,那时不仅是有一份工作(尤其是九十年代席卷全国的国企关停并转的下岗潮下,中专毕业就业照样杠杠的!当然也有少数会遇到分配到单位就倒闭,但大多数是有了一份“正式”工作),而是国家编制内的正式身份,干部!转正定级(定干)后,副科、正科、副处。。。是可逐级提拔的!
八十年代,中专毕业几年后,是可以直接考研的,这里说的不是直接“读研”,而是有能力去参与竞争,去参加“考试”,那时的中专生水平可见一斑,所以存在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简历里学历写的学校,实际是中专。
《中专学校的教材》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教材(以笔者是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为例,其他中专暂并不清楚,因网上聊到教材的机会和信息来源极少)大多封面上端明确的写着“普通高等学校”!九十年代中期在四年级时接到部里或省里的通知临时补了一门课程“职业道德”,这是没有写“普通高等学校”的。
“大中专院校”这个名字多少能反映他们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从政策和实践上,大学和中专,差别极小,都是精英教育。但八十年代开始学欧美提倡职业教育,在少数政策文件可看出打算把中专算到职业教育,但实践上并没这么快,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前后,真正的中专大多改成学院和大学,而八九十年代的差生上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又改名中专。
就是说,1999年后的所谓“中专”、和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的职校技校一样,课程主要是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动手能力,而九十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中专,教材跟八九十年代的大学、1999年后的重点本科高校(985、211高校)重理论研究一样,注重学术性,是专业教育。简单的说,你让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中专生动手做啥技能,这是难为他们!
《中专学校的师资不比当时一些学院差》
在历史上,有不少学校在国家各个时期不同的政策潮流下,中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大学变学院,学院改中专,建校历史较久的学校相当多的都曾有过改来改去的经历。
八九十年代及之前,很多历史悠久的中专、重点中专、示范中专的师资力量很不一般,比如是有不少教授的,所以在1999年左右大学扩招时,有些学院为了升级为大学,教授不足,据说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些学院通过合并比他更知名、更有实力的中专,获取中专学校的教授、师资,达到升级大学标准。
《中专的生源质量优秀》
在1982年前,中专的确是高考的末端,处于本科、专科录取顺序之后,但因为大中专院校招生数量都很小(高等教育录取率在15%以下标准是精英教育),那时高考录取率是远远低于此标准的,而且,即使上了高中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加高考,各省省内先组织一次预考,学习可以的一部分高中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所以,即使在1982年前,高考录取的中专生,也比现在的二三本(或绝对的说“三本”)的学习功底强!
1982年起,尤其是1986年至1996年,这才是一个神奇的招生时代,很多县市的中专如师范、卫生、农林等从1982年招收中考生(为啥?那时百废待兴,真缺人才啊,中专毕业生已用事实证明了的确很能发挥人才作用),回顾前面说的《为何优先选择中专?》,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中考尖子生会优先选择中专了。也许这些人选择高中上一本或985、双一流,也许是二本,但范围差不了多远。
神奇的十年里还有更神奇的一批人,中专还分为市县属中专、省级属中专、中央部属中专,所以在尖子生群体里,还再分三个批次。
很多说专业如师范、卫生、农林、财税,一听专业名称就知道是地方中专,一个市县一年招一百人左右,已经觉得很少、入学很不容易。
那么有一个很少人提起的最神奇的群体,中央部属中专,名称如:铁道、民航等(一看名字就知道国家央企!国企中的尖子),一个地级市地区才一两个招生指标(放到今日是什么样的大学的录取率呢?)。所以对省属中专生来说,入学三年后比他学习成绩略差或差不多的,大多考上了985高校或重本,但尤其是中央部属中专来说,双一流“丝毫”不在话下!三年后和他学力相当的同学们上的大学多是国家名校,就是如今的双一流!
《为啥不选择高中?在当时还有其他制度和环境原因》
第一个,学费原因,以前没学生贷款制度,国家补助是有,从毛 时代到八十年代中,还是很管用,但八十年代末物价涨的快,那点补贴的发挥的作用不大,存在着已很常见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没法去报到的现象,所以不如早上在当时看来“毕业后结果都一样的”的、还能早挣工资、早算“工龄”的中专!
所以第二个原因就是“工龄”制度,其实也是尖子生们更青睐中专的原因之一。每多一年工龄,每个月工资都是多一些的,跟工资晋级也会挂钩。退休的待遇也不一样!这都是很现实的原因啊!
《中专的结束、中专时代的结束及“中专”污名化》
1999年(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谓的中专,其实本质上只是职校,因为真正的中专这时候绝大多数已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
而职校和技校呢?在八九十年代的录取分数线本来就在普通高中之下,成绩不行的才去上,一直没变!现在变的是什么呢?历来是差生上的职校、技校生,也爱自称中专,职校技校名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似的被地方政府发文改称中专。其实跟当年的中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生源质量、学习氛围、教学学制、办学单位、主管部门、学习内容、课程性质、毕业分配等,统统截然不同!
《需要厘清的问题》
问:“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不如中专生?”
答:不能这么说。准确的说,经过高考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比不上当时的本科生和大专生;1982年到1996年左右,经过中考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至少比大专生强,大多数相当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这部分中专生的学习功底要比非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要强。
问:“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真的比当时的重点高中的学生优秀吗?”
答:基本上对,但不能绝对的说。在1982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高出很多,能上中专的,肯定比大多数重点高中学生优秀,但是:重点高中里仍有高分生也是很优秀的,因为中专招生指标实在很少,很多高分生上不成中专,用当时的话说:“哎,走不成,上高中算了”。
问:八九十年代的每一位中专生都是那么优秀吗?
答:1982年前即使经高考在本科、大专后再录取的中专生,因为那时是精英教育,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是经过筛选而来,所以这部分的中专生一样很优秀。1982年起,尤其是1986年中央部属中专开始录取中考生时期,到1996年大中专毕业分配制度转轨市场化自谋职业,大致在这时期,中专生的学习功底是极强的,是最优秀的。
但九十年代中期有一种出现并逐年增多的现象,中专所属部委及下属厅局处科的干部子女,分数不高也统招进了中专,也有分数要求不高的学生进了中专学校内设的大专班、技工班(这部分不属中专生了)。当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分数不高也许不是学习能力不行,而是更好的家庭条件提供了前途保障所致。那时中专极强的吸引力也开始招收统招但非国家任务的自费生,这些有多数是学习成绩一般的,但也有因没得到指标仍要选中专的高分生。
问:1999年后本质变成职校的中专分数线很低,甚至想上就能上,还是优秀生吗?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数是能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的,但更多是环境和学习条件所致。在美国有这样例子,人们和教育部门公认的很差的高中,从来没考上过常春藤甚至普通大学的,因一位名为“罗恩•克拉克”教师的执著、对学生的耐心,改变了学生的信念、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把400个流氓送进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罗恩•克拉克,美国超级明星教师。 2001年(28岁)当选“美国年度教师”,成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三次邀其做客白宫,脱口秀女王奥普拉赞誉他为“最了不起的人”。
另外,中国的高考工厂现象恰好说明了:不能绝对的说每一个人都适用“分数是能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的”,考试分数高,大多需要外因直接激励、引导、带动,或外因转化为内因后的激励。
只不过,这些激励和引导,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是恰好在他们中考和高考时的那几年。1999年后的职教性质的中专生,在他们毕业后,有少数还真能改变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继续攻读大专、本科,实实在在的学知识,成功考取研究生、成为硕士、博士的案例或有些人取得其他卓越成绩,案例新闻已不少了。他们,一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