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齐970evo plus,SN750,M9PEG
做了个全面评测(包括最不好评价的温度)
结论就是:大家错怪SN750了:
1.970EVO PLUS 主控温度爆炸;
2.无辅助散热条件下SN750最热;
3.有辅助散热条件三者颗粒温度几乎一样;
4.佳翼冷雨燕配合SN750温度降低非常多;
5.简单的普通散热片即可大大改进温度表现;
6.温度降低的最主要条件是固态本身可以尽快把热量传导出去。而不是周围的风量。
7.固态颗粒发热集中在持续写入阶段。读取时间段温度和待机温度基本相当。日常使用无大容量写入任务时,不用担心颗粒温度问题。但是读取会影响主控温度,970EVO PLUS在读取阶段,主控温度较高(略低于写入阶段)。相信这对SN750和M9PE也同样适用。

做了个全面评测(包括最不好评价的温度)
结论就是:大家错怪SN750了:
1.970EVO PLUS 主控温度爆炸;
2.无辅助散热条件下SN750最热;
3.有辅助散热条件三者颗粒温度几乎一样;
4.佳翼冷雨燕配合SN750温度降低非常多;
5.简单的普通散热片即可大大改进温度表现;
6.温度降低的最主要条件是固态本身可以尽快把热量传导出去。而不是周围的风量。
7.固态颗粒发热集中在持续写入阶段。读取时间段温度和待机温度基本相当。日常使用无大容量写入任务时,不用担心颗粒温度问题。但是读取会影响主控温度,970EVO PLUS在读取阶段,主控温度较高(略低于写入阶段)。相信这对SN750和M9PE也同样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