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琴吧 关注:322贴子:1,071
  • 13回复贴,共1

当代古琴一线斫琴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维衡,李明忠,王鹏,裴金宝,倪诗韵,曾成伟,何明威(李怀真)
  北宋琴家朱长文认为,琴有四善:一是良质,二是善斫,三是妙指,四是正心。
  三千古琴曲如今能听不过百 大师30年仅复活20首
  如何让这些沉睡的琴曲复苏,让今人能再次聆听这太古之音,成为一些古琴演奏家的追求。往返于深港之间的青年古琴演奏家王悠荻就在尝试进行这项工作。习琴18年,频繁跨界,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更令她感受到复苏古琴谱意义之重大。
  古琴界有“小曲打三月,大曲打三年”的说法,工程浩大。“如何不让琴谱只是博物馆的文物,这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王悠荻说,“如果再过数十年回顾,对我来说,一生最有意义的事一定是将这些沉睡的曲谱尽可能复苏,得以流传。”
  比起西方古典音乐,中国古典音乐总给人名家名曲不多、未有西方发达之感。“这是一种错觉。”王悠荻告诉记者,“世界其他国家考古发掘的打击弹拨乐器只是昙花一现,唯有中国古琴流传数千年一直不败。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目前人们听到最多演奏的西方古典音乐多为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的创作,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但是在唐宋时古琴就已经是成熟的音乐艺术了。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对当代都市一族来说,虽然有关古琴的诗词、典故不绝于耳,却对琴乐依然有着“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几乎整个20世纪,古琴均处于式微和徘徊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恢复,今日略成复兴之态势。”
  而今,在一些城市,学琴、授琴、雅集、斫琴、卖琴声已不绝于耳。尽管从目前挖掘的古籍来看,历代琴家已存有3000多首曲子,但近三四代琴家所弹仅百来首。之所以绝大部分古琴曲均处于沉睡状态,这与无人“打谱”不无关系。从7世纪的唐代开始,古人就用减字谱来记录古琴演奏,这也是人类使用年代最久远的一种乐谱。其由文字谱发展而来,独特之处在于只通过文字方式确定了能够准确记录绝对音高和指法。“但是减字谱不记录每个音的长短和间隔,还有音的强弱,必须通过琴人的自身努力转化为可聆听的音乐。”这个过程就叫“打谱”。而复活“绝响”的唯一方法就是“打谱”。


IP属地:北京1楼2019-05-13 19:18回复
    裴金宝
    苏州吴门琴社社长、斫琴大家,在斫琴界素有“南裴北李”之称。一是斫琴最早,二是他所斫古琴、斫琴论著最受古琴界的欣赏。裴琴清、实、坚、精,余韵极润而美。裴琴的防古断纹,可称当今第一。裴金宝修复过诸多唐宋古琴,于琴制尤为留心。制琴极精而少,每有良琴出世,常被视为传世之作。
    李明忠
    著名古琴演奏家、西安古琴非遗传承人,当代斫琴师里的一座高峰。与裴金宝先生并称“南裴北李”。所斫之琴极其重视细节,以“纯和润泽”著称。其百衲琴天下闻名。因产量小,非常难得。他曾修复过多张唐宋名琴,其著作《斫琴随笔》是古琴制作工艺的宝贵资料。
    张玉新
    广陵派琴家、斫琴名家,著有《琴中无相》。早年为制漆国手,对古琴漆工艺最为精通,所制蕉叶琴多为当代名琴。与其师合制的琴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所斫古琴音色清劲古朴,造型绮丽细腻,被誉为“琴中官窑”。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所用古琴,出自他手。
    马维衡
    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现代广陵派琴家。少学昆曲,1986 年师广陵派胡兰、胡萌乾学琴,后从事老琴修复工作。所斫之琴造型古朴,音色松透圆润,有一种苍古之美。被誉为“马琴”。
    倪诗韵
    著名斫琴家、梅庵琴派第四代传人、江苏省古琴非遗传承人。自幼喜爱古琴,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古琴制作,拜梅庵派琴家王永昌先生为师,系统学习梅庵琴曲,斫琴亦得其指点。其斫琴艺术为琴界肯定。“倪琴”造型古朴秀气,音韵细致美妙。
    田双琨
    “虞田琴斋”主人、北京斫琴名家,人称“古琴田”。曾于北京民族乐器厂制作古琴等乐器。1958年,被派到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制作大师管平湖先生,是管平湖先生唯一斫琴弟子。所斫之琴浑厚圆润、纯淡韵长,为查阜西、邓修良等名家好评。
    王鹏
    钧天坊创始人、北京市古琴非遗传承人,著有《钧天斫琴录》。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制作专业。曾修复唐代名琴“九霄环佩”、宋琴“龙吟虎啸”等上百张名琴。所斫之琴造型优美,音色纯正绵长。奥运会开幕式上所演奏的古琴,即出自其手。
    张建华
    北京斫琴名家,曾师从孙庆堂先生斫制古琴。所斫之琴,受到国内外很多琴家及爱好者的好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古琴》一书曾有记载,影响甚大。
    何明威
    现代川派琴家、斫琴名家。曾师从川派名家喻绍泽。所斫之琴明亮松透、灵敏、韵味绵长,受到很多琴家的好评。
    曾成伟
    现代川派琴家、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四川古琴非遗传承人。师从喻绍泽,所斫之琴雄、宏、松、透,被琴界称为“曾琴”,一度有人将其与唐代蜀地的“雷琴”相提并论。


    IP属地:北京2楼2019-05-13 19:18
    回复
      2025-05-16 15:40:30
      广告
      差不多把当今古琴界的名人都说一遍了


      3楼2019-05-28 22:03
      回复
        还是扬州斫琴的多,广陵琴派的刘扬、曹华、唐乃扬以及朱正海、张厚明、郑孟鑫等,所斫琴都很有特色。斫琴技艺高,还要真材实料,否则也不过是虚名浮利罢了。


        4楼2019-05-28 22:19
        回复
          历代琴人录(一)缘起
          琴,是人类文明的奇葩,是华夏民族的瑰宝。
          琴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史。
          在历史长河中,琴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之中。琴棋书画,谓之四艺,亦称四道,琴居其首。琴文化可谓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如果说琴文化是浩如烟海的星空,那么历代琴人们,就是星海中的名宿。
          在现代,关于琴人的资料已较少。既使有,也较为零散。鉴于此,才有了作《历代琴人录》的想法。
          《历代琴人录》不求详尽,但求提纲携领。把历代琴人,编辑成谱,留予后世,是作此文的目的。
          当然,由于资料数量上的局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在此,恭请琴友们给予斧正。
          本文的资料,有很多是借鉴于许健先生的《琴史初编》,另外,从谢孝苹、成公亮、谢导秀、秋鸿等先生的文章中,也获取了很多资料,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上古商周
          (一)伏羲
          伏羲(公元前三四千年旧石器时代),又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演出八卦,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教人民结网,用于捕渔打猎。
          古琴文化的历史,即从伏羲而始。“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这是有关古琴最早的传说。
          而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伏羲式”是典型的古老琴形。
          (二)黄帝
          黄帝(公元前二三千年),复姓公孙,亦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华夏民族之祖。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战胜了炎帝;后又与蚩尤战于涿鹿,并擒杀之;以后又平定了刑天和夸父部落的反抗,成为华夏各部落的首领。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由于其功甚伟,故被称为华夏之祖。
          黄帝亦善于琴,曾作琴曲《华胥引》。《华胥引》所记述的是黄帝梦游华胥国故事。黄帝梦游华胥国,见“其国自然,民无嗜欲,而不夭殇,不知乐生,不知恶死,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醒来,怡然自得,通于圣道,决心以此为治国目标。于是,黄帝作《华胥引》,以明其志。在黄帝的治理下,天下也几乎如华胥之国一般了。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亦有“黄帝式”琴形。
          (三)唐尧
          唐尧(公元前2200年左右)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史称唐尧。尧有圣德,深受人们的爱戴。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地时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民时,谘询四岳,用鲧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实行上述措施,使得万邦和睦共处,友好交往,共同组成了中原部落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形。
          传说“尧使无勾作琴五弦”(《太平御览》引《通礼篡》),并曾自作琴曲《神人畅》,写意尧帝启天减免水痪的情景。《神人畅》实际上就是传说中尧与神的对话。
          (四)许由
          许由(公元前2200年左右),尧舜时代的贤人,许姓的始祖,品德高尚,才智过人,很受部族崇敬。尧帝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而他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严词拒绝了尧帝,并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再也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尧帝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许由善能于琴,隐于箕山时,作琴曲《遁世操》,以明其淡泊之志。
          (五)虞舜
          虞舜(公元前2200年左右),上古华夏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明确责任,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他重新修订历法,又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并规定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政绩,明定赏罚,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由于虞舜的治国功绩,华夏地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故世称“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据《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这是关于古琴的明确记录。在琴曲方面,虞舜有作品《南风歌》与《思亲操》。
          《南风歌》表达的是舜广开视听,求贤若渴,恭己无为,乐化天下之心。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思亲操》表达的则是舜怀念父母之心。所谓“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渴力以事父母”,“后践尧祚而有天下,亲已不存”……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亦有“虞舜式”琴形。


          5楼2019-05-30 19:37
          回复
            (六)夔
            夔(公元前2179年左右),虞舜帝之乐官。夔生活在荒僻边缘的地方,但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故为舜帝所重。传说曾被孔子赞叹为尽善尽美的《韶》乐,即为夔所作。据《礼记.乐记》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这也是有关古琴早期的明确记载。
            (七)姜子牙
            姜子牙(公元前十一世纪),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又称姜尚、吕尚,人称姜太公。姜子牙为商末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他是周文王倾商,周武王克殷的首席谋士、最高军事统帅与周朝的开国元勋。
            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到齐国为诸侯。故姜子牙亦为古代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由于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卓越,在历代典籍中,都对他的历史地位加以公认。由于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姜子牙为本家人物,故其被尊为“百家宗师”。
            另外,姜子牙也是一位琴家,并有琴曲作品《渭滨吟》存世。《渭滨吟》是写姜子牙年八十而垂钓于渭滨,以待天下之清。后文王夜梦飞熊,躬自田猎,于渭滨得见姜子牙。这就是“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文王、武王皆依姜尚之谋,方得开创天下。
            (八)周文王
            周文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昌。商末时,文王为西伯,是西方诸侯之长,而周人后谥其为周文王。他在位50年,以岐山为根据地,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并倚仗姜子牙的治国方略,为灭商兴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文王本人亦为琴家,上古之琴,本为五弦,而至周时,文王、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并且,文王还作有琴曲作品《古风操》、《思舜操》、《拘幽操》、《文王操》。
            《古风操》是文王追太古淳风所作之曲,所谓“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焉”。
            《思舜操》是文王于歧山,思念虞舜之德,好问好察,任贤使能,于是付之于琴音,作此琴曲。
            《拘幽操》是文王被纣王囚于羑里时所作,表达其忧愁悲叹之心。
            《文王操》是文王所作名曲。是时纣王无道,天下皆服于文王。文王以为乱极则将治,思贤以图王化,故作此曲。
            (九)周武王
            周武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发,为周文王次子,周朝之开国天子。文王在世之时,已做好了灭商的准备。文王逝世时,已是“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武王继位后,继承文王遗志,联合各路诸侯,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定都于镐。
            武王灭商后,为安抚殷商遗民,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继续治理殷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放出被囚的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又散发供纣王淫乐奢侈之用的财物、粮食,赈济饥民和贫弱的百姓。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商地很快稳定下来。另外,武王接受了箕子的治国方略,按照王室宗亲和功臣的功绩,封邦建国,巩固和加强了全国统治,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
            武王本人亦为琴家,上古之琴,本为五弦,而至周时,文王、武王复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另外,武王也有琴曲作品,即《克商操》。
            《克商操》是武王伐纣之曲。武王伐纣时,欲上告苍天,下昭民众,故作此曲。
            (十)周公旦
            周公旦(公元前十一世纪)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第四子。他的采邑在周,故称为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学者、音乐家,被尊为“元圣”。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故由周公旦摄政当国。他曾平定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所成的“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洛邑,制礼作乐,制定典章制度,最后还政成王,对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周公旦被后世尊为儒学的奠基人。他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
            周公旦本人亦为琴家,曾作琴曲《越裳操》。周公旦辅成王,天下太平,南方越裳国使者来朝,献白雉,赞曰:“吾君在外国也。顷无迅风暴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故遣臣来。”周公旦于是仰天慨叹,称此为文王之德,非旦之功,乃援琴鼓之,成《越裳操》。
            (十一)伯奇
            伯奇(公元前八九世纪),周上卿尹吉甫之长子,善于琴。吉甫之次子伯封,为吉甫继室之子。其继室欲立伯封为嫡,诬伯奇对其有欲心。吉甫信以为真,于是把伯奇逐出家门。伯奇离家而至野外,编水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清晨履霜,悲叹自己无罪而被逐,于是援琴而弹,作成琴曲《履霜操》。所谓:“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催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后周宣王出游,听到伯奇弹琴作歌,曰:“此孝子之辞也。”随宣王出游的吉甫亦听罢感悟,于是杀死了他的继室。伯奇之冤得雪。而《履霜操》亦成名曲。


            6楼2019-05-30 19:40
            回复
              二、春秋战国
              (一)宁戚
              宁戚(约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时期卫国人,胸怀才学而不得志,闻齐恒公礼贤下仕,于是到了齐国。他到了齐国,以帮人喂牛为生,尝于山脚下扣牛角而歌:“浩浩白水,绦馅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其歌被出游的管仲听到。经过交谈,管仲认宁戚为大才,于是将宁戚举荐给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宁戚被任命为齐国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掌管农业与水利,并助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宁戚曾著有《相牛经》一卷,是中国最早的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宁戚亦能于琴,曾作琴曲《扣角歌》,感叹贤士有才而生不逢时,同时也记述了他扣角而歌,被管仲、齐桓公起用的故事。
              (二)樊姬
              樊姬(约公元前七世纪)为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妃。她是一个非常贤德之人,见楚庄王沉迷于打猎,就自己断绝肉食以劝阻楚庄王,使楚庄王深受感动而专心于国事。她担心楚庄王只偏爱于自己,而疏远其他嫔妃,有专宠误国之嫌,于是四处寻找品貌俱佳的美女来服侍楚庄王。另外她在用人上也给了楚庄王重要的建议,对楚庄王强国称霸起到了一定作用。
              樊姬多才而能琴,曾作琴曲《列女引》。明代《西麓堂琴统》记载此曲:“樊姬擅宠于楚王,谓王曰:‘妾备后宫十年,列女不御,使王有偏失之过,专爱绝国,妾不敢当,愿令众妾更进。’王从之。樊姬幸其得志,遂作是引,可以继小星江沱之贤也。”
              (三)成连
              成连(约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楚国琴人,是大琴家伯牙的老师。昔伯牙从成连学琴,三年不成。成连观其未能情志专一,于是称带伯牙往东海寻找自己的老师方子春。至蓬莱山,成连向伯牙说:“子居习之,吾将迎师。”于是把伯牙独自留在岛上,径自乘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水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而慨叹:“先生将移我情!”于是援琴而歌。曲终,成连回。而伯牙经此以后,成为天下妙手。
              (四)伯牙
              伯牙(约公元前600年前后)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当时杰出的大琴家。
              初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见其未能收敛精神,情志专一,便称自己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于是带伯牙往东海蓬莱山。成连将余伯牙留在山上,自己乘船而去,长时不回。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一曲终了,成连也乘船返回。从此,伯牙得悟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而伯牙就此所作的《水仙操》,则成为不朽名曲。
              关于伯牙《高山》《流山》觅知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用以言志,“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然知音难觅,常人不能解其琴心。唯有子期能明了伯牙琴中所述志趣。于是,伯牙、子期结为知己。《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千古佳音。子期死后,伯牙自毁瑶琴,发誓再不弹琴,以报知音。伯牙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其为琴门圣手,同时给人们留下的知音难觅的慨叹,也在人们的心中,长久地留下共鸣。也因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使人们对琴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伯牙的琴曲作品,除《水仙操》、《高山》、《流水》之外,还包括:《石上流泉》、《江月白》、《听琴赋》、《吊子期》。
              《石上流泉》寄情山水,结盟泉石,如悬崖寒流、跳珠瀑布,泉动石静,自成其妙。
              《江月白》是伯牙夜泊清江时,见月色澄霁,援琴所弹之曲。其曲写意澄江明净,明月清辉,良夜值此,令人神魂萧爽。
              《听琴赋》则是写伯牙清江夜泊,援琴夜弹,子期闻音而至,能识伯牙高山流水之志的故事,即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叹。
              《吊子期》是伯牙于常州任满,归家途中,往子期家中探望,而子期竟已故去,在悲伤之际所作。其曲表痛失知音之凄怆。从此后,伯牙绝弦,再不复弹。
              (五)钟仪
              钟仪(约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2年,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动。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钟仪是中国最早见于文史记载的职业琴人。他演奏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说明当时的琴曲,已有地域特点之分别。
              (六)师旷
              师旷(约公元前572年--公元前532年)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琴家。他在政治上曾向晋景公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张,提倡以“仁义”治国,这对晋景公的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影响。在当时,诸侯都对师旷非常敬重。
              师旷是个盲人,但听力超凡,有极强的辨音能力。他的音乐成就和他的超强听力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白雪》、《阳春》、《玄默》都是琴曲中的不朽经典。他的作品曲高而和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就是有关他的故事。乐师奏《阳春》、《白雪》,由于乐曲太过高雅,时人多无法欣赏;而奏《下里巴人》时,因其通俗,时人则能跟着哼唱。而《阳春》和《白雪》二曲,自古为高雅和寡和之代表。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的形制,有“师旷式”,传说即为师旷所定型。
              (七)师襄
              师襄(约公元前六世纪)是春秋时卫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亦称师襄子。《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关于师襄的事迹,历史上记载较少。但众所周知,他是孔子的老师。孔子曾从师襄学琴,得传《文王操》。后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师襄不满于此,放弃了乐官地位,跑到海边另谋生路去了。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也有“师襄式”,传说是由师襄定型的。
              (八)师涓
              师涓(公元前六、五世纪)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宫庭琴师。
              一次师涓跟随卫灵公出访晋国,途经濮水时,深夜隐约听到琴声。卫灵公听到后很喜欢,就命师涓学弹此曲。师涓仔细聆听后,又经过一天练习,竟弹奏得与卫灵公听到的一模一样。足见其琴艺之精。到达晋国后,卫灵公让师涓演奏此曲给晋平公听。师涓演奏到一半时,晋国大琴家师旷起身制止,指出这是昔日殷商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听之必然误国。后来所说的“靡靡之音”也多指于此。
              (九)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音乐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仁义理智信”为人生原则,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育人,并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倡以雅乐完善人格。孔夫子有弟子三千,门下多出贤人。后世文人公尊他为“至圣先师”。
              孔子本人亦为琴家,他曾向师襄学琴,由音声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最后指出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令师襄佩服不已。
              孔子有多首琴曲作品,包括:《幽兰》、《猗兰》、《获麟操》、《将归操》。
              《幽兰》是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国的路上所作。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家肯重用他。在回国的路上,他见到幽谷中的兰花,发出慨叹: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藏于幽谷,正如贤德之人不得重视一样。于是,孔子便作《幽兰》,以表达幽兰人不知,品格足高己的气节风范。
              《猗兰》所写之意与《幽兰》相同。
              《获麟操》是孔子伤感祥兽“麒麟”为人所捕获又被弃之城外所作。此曲慨叹祥兽乃为明主而出,却为人所害。借此比喻有德之士生不逢时,而不为人所用的遗憾。
              《将归操》的典故是:赵简子循,执玉帛以聘孔子,孔子前往,走到狄水时,听说赵杀了手下的贤大夫窦鸣犊,喟然而叹:“夫赵之所以治者鸣犊之力也。杀鸣犊而聘余,何丘之往也。夫燔林而田,则麒麟不至;覆巢破卵,则凤凰不翔。鸟兽尚恶伤类,而况君子哉。”于是作此曲,歌曰:“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于是返回了故乡。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也有孔子定型的“仲尼式”琴。这种琴形在宋代以后特别流行,成为古琴的主流琴形之一。
              (十)贺云
              贺云为春秋时期鲁国琴家。相传贺云曾遇神传授一曲(实为贺云所作),名为《风雷引》。其曲疏畅清越,通彻造化,往来动荡,句句风雷,特点明显,甚为奇异。后此曲成为古琴名曲,流传至今。
              (十一)曾子
              曾子(约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鲁国的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为曾点之子。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俱列在孔门七十二贤人中。曾子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晚年重要弟子之一,是孔子的得意门人。 他对孔子学说领悟较深,能得其旨要。他重视仁德,提倡孝道,主张内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及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都是曾子的名言。
              曾子本人亦为琴家,曾作琴曲《残形操》、《归耕操》。
              《残形操》是曾子夜梦一狸无首而作之曲。此曲所写之意是,君子正以俟命,福至不喜,祸生不慄。
              《归耕操》为曾子所作孝亲之曲。曾子事孔子十余年,念双亲年衰,欲归而事亲,于是援琴而作此曲。
              (十二)师经
              师经(公元前五、四世纪),战国时期魏国琴家。一次师经在弹琴时,魏文侯随乐起舞,并唱:“使我的言论,不受臣民违抗。”师经听后便以琴撞击魏文侯,打断了他冠上的玉串。魏文侯大怒,要杀师经。师经对魏文侯说自己打的是桀纣,因为他们惟恐别人违背自已的言论,而尧舜是惟恐民众盲目听从自已的言论。魏文侯听完很受感动,马上向师经道歉,并把琴悬在城门上,玉串也不修补,以此来警诫自已。后来,魏文侯励精图治,任用改革家李悝为相,军事家吴起和乐羊子为将,政治家西门豹为邺令,魏国日益富强,开始称雄于诸侯。
              (十三)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名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自然科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常为善事。
              墨子本人亦为琴家。名曲《墨子悲丝》即墨子所作。墨子出行,见到洁净的素丝被人们染成黄、黑等色,触其景而感叹,人性本洁,然为世道所染,于是作琴曲《墨子悲丝》。
              (十四)牧犊子
              牧犊子(约公元前五、四世纪)是战国时期齐国琴家。时齐国有处士泯宣,五十而无妻,因于郊外见雄雉挟雌而飞,不觉意动心悲,仰天而叹:“大圣在天,恩及草木鸟兽,而我独不获。”于是作歌:“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飞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牧犊子深以为悼,故取其意作琴曲《雉朝飞》。
              (十五)邹忌
              邹忌(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期齐国人,是齐国的政治家,曾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邹忌本人亦为琴家。《史记》记载,他就是“以琴见威王”,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才“三月受相印,一年封于下邳”为成侯。


              7楼2019-05-30 19:45
              回复
                周作人听古琴
                周作人自称不懂音乐,所以写《国乐的经验》,其实就是“听不懂的经验”。他写道:
                第一回在民国七八年,北大开了一个古琴演奏会,蔡孑民主席,郑重介绍古琴专家、山 东王露先生,地点是三院大礼堂,实际只是一所大房子,可以算是风雨操场,也可以当饭厅的。排坐在板凳上的人看见王露先生走上来,开始弹奏,场内鸦雀无声,大家都拉长了耳朵听着,却听不到什么声响,只远远的望见他的手上下移动着,好像是在打着算盘。
                第二回是民国十八九年,我同了女儿到女子文理学院去看秘书郑颖孙先生,他也是古琴专家,承他的好意特别为我们弹了一曲。在他办公室内,只有主客三人,琴声是听得清了,只是丁一声东一声的,不敢说不好,也总不知道它是怎么好。大概弹的人弹给外行听也已弄惯了,似乎并不怎么样,在我却不仅心里很是抱歉,也有点惭愧,因为不懂古琴总是不大名誉的。
                据《蔡元培年谱长编》,周作人的头回听琴经验发生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十八日。年谱里摘录了蔡元培的发言,果然是相当“郑重”的。只是当时没有合适的扩音设备,在那么空旷的礼堂里奏琴,效果可想而知。说王露奏琴如“打着算盘”,联想还真传神。这大约是现场众多听琴者留下的唯一的感想记录了吧。
                至于第二回听琴的经验,周作人还在另一处说起过。那是他写《鲁迅的故家》时,发挥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句话“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蟋蟀是蛐蛐的官名,它单独时名为叫,在雌雄相对,低声吟唱的时候则云弹琴,老百姓虽然不知道司马相如琴心的故事,但起这名字却极是巧妙,我也曾听过古琴专家的弹奏,比起来也似乎未必能胜得过。”这篇文字写于一九五一年七月,郑颖孙死了差不多一年罢,若他地下有知,故友觉得古琴之声尚不如蟋蟀鸣叫,不知道会不会还“似乎并不怎么样”呢?
                这篇短文通篇老实的外行话,但能外行得讨人喜欢,又何况拿手的话题呢。这就是周作人的妙处。
                周作人自称不懂音乐,所以写《国乐的经验》,其实就是“听不懂的经验”。他写道:
                第一回在民国七八年,北大开了一个古琴演奏会,蔡孑民主席,郑重介绍古琴专家、山 东王露先生,地点是三院大礼堂,实际只是一所大房子,可以算是风雨操场,也可以当饭厅的。排坐在板凳上的人看见王露先生走上来,开始弹奏,场内鸦雀无声,大家都拉长了耳朵听着,却听不到什么声响,只远远的望见他的手上下移动着,好像是在打着算盘。
                第二回是民国十八九年,我同了女儿到女子文理学院去看秘书郑颖孙先生,他也是古琴专家,承他的好意特别为我们弹了一曲。在他办公室内,只有主客三人,琴声是听得清了,只是丁一声东一声的,不敢说不好,也总不知道它是怎么好。大概弹的人弹给外行听也已弄惯了,似乎并不怎么样,在我却不仅心里很是抱歉,也有点惭愧,因为不懂古琴总是不大名誉的。
                据《蔡元培年谱长编》,周作人的头回听琴经验发生在一九一八年五月十八日。年谱里摘录了蔡元培的发言,果然是相当“郑重”的。只是当时没有合适的扩音设备,在那么空旷的礼堂里奏琴,效果可想而知。说王露奏琴如“打着算盘”,联想还真传神。这大约是现场众多听琴者留下的唯一的感想记录了吧。
                至于第二回听琴的经验,周作人还在另一处说起过。那是他写《鲁迅的故家》时,发挥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句话“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蟋蟀是蛐蛐的官名,它单独时名为叫,在雌雄相对,低声吟唱的时候则云弹琴,老百姓虽然不知道司马相如琴心的故事,但起这名字却极是巧妙,我也曾听过古琴专家的弹奏,比起来也似乎未必能胜得过。”这篇文字写于一九五一年七月,郑颖孙死了差不多一年罢,若他地下有知,故友觉得古琴之声尚不如蟋蟀鸣叫,不知道会不会还“似乎并不怎么样”呢?
                这篇短文通篇老实的外行话,但能外行得讨人喜欢,又何况拿手的话题呢。这就是周作人的妙处。


                8楼2019-05-30 21:19
                回复
                  2025-05-16 15:34:30
                  广告
                  弹琴普通打算盘,当真是听不见时非常形象的比喻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5-31 08:14
                  回复
                    怎样才能拜师名家学习斫琴?


                    IP属地:山西10楼2019-07-08 16:27
                    收起回复
                      1、扬州古琴界有不少名家都开设有斫琴课程,如朱正海、潘珠军等;
                      2、扬州本地的琴师如马维衡、单卫林等每年都有一些开放性的斫琴讲座;
                      3、如果是没有斫琴基础的琴友,也可以以学徒身份去名家的琴厂去学习,这个耗时间,不过比较扎实。
                      4、至于说,学习斫琴要拜名家为师,这个通常需要机缘的,一般来说,跟名家学习可以,拜师是要有许多讲究的,要看名家现在斫不斫琴,收不收弟子,看不看学习者的资质,真正肯带徒弟的名家不多,而且是否真教真传也不好讲,等等。比较可行的,还只能是找个正规琴厂应聘学徒工,不管是木工、漆工,平时都要多看多听多学,努力有成效了,再去拜师,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
                      5、如今,许多名琴师都不一定亲自斫琴,目前还在坚持的可能如川派的李明忠、吴派的裴金宝、河南的李一凡等。
                      本吧有不少斫琴的知识介绍了,归结起来,知乎上总结的学习斫琴的内容:
                      1. 学木匠:学习凿、刨的使用方法,学习打磨技巧,学习简易木材加工车床使用方法
                      2. 学习刮灰;学习上漆(漆另外一门手艺,不展开。根据个人情况学习大漆工艺或购买成品大漆)
                      3. 研习古琴形制,先归纳总结标准化,做到形似
                      4. 学习物理学-乐理,熟悉古琴的发声原理与木器的发声特性
                      5. 结合3和4,根据不同形制研究琴各部位的加工尺寸与精度,可对其他琴进行拆解学习,或X光学习(可精选几种自己喜爱的形制深入研究)
                      6. 反复实践,提高手艺,提高自己的最低水准 (手工制品,随机性较强,但是随着以上的深入学习,可以提高自己作品的下限)
                      7. 购买 or 制作 适合自己成琴的琴弦 (另外一门手艺,不展开。)
                      8. 学习不影响发声的部件制作方法,提高审美水平,使成琴配件-整体达到美观的效果
                      9. 学习弹琴,能够分辨成琴的音色特点,适合弹奏什么曲目 (指成琴中优质者)
                      10.多接触、观察、摸索好琴、老琴,自己斫琴,逐步比对。


                      11楼2019-07-11 15:23
                      回复
                        首先,你得了解古琴;
                        其次,这是个手艺活儿,木工、漆工、调音功,一样不能少;
                        第三,谈不上遍览群书,至少与琴制相关的书籍都得通读,光是琴体本身的学问就很深了,更别谈其配件,一个配件不注意,整个琴看上去都不是那么赏心悦目;
                        第四,上一遍漆就等几天才能干,还只能是阴干,你得有强大的耐力去等待;
                        第五,斫琴的目的是为了娱己还是面向公众售卖,斫琴的心态一定会有变化。你的经济实力厚实,不会为生计所愁,也许斫出来的琴会更上乘一些。这并不是说用于商业就不好,只是商业目的一定得考虑到各种成本。
                        第六,斫琴对于手毁坏很大,如果你是个女孩子,芊芊素手也许此后就再也无法形容你了。如果你是男士,估计做琴的手干完活儿,其他啥事儿也干不了了。凡事都是有代价的。


                        12楼2019-07-11 15:25
                        回复